<h3> 2017年3月22日,在北京画院的齐白石纪念馆,我参观了"何要浮名——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有幸目睹了几十幅这位20世纪中国最负盛名和最具影响力的诗、书、画、印全能的中国画大师的旷世之作。</h3><h3> 齐白石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卒于1957年9月16日。曾被中央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是北京画院首位名誉院长。这次展览是北京画院调动院藏齐白石作品各门类的精品资源,让所有参观者看到大师的这些作品,体味到齐白石艺术造诣平淡天真的意趣和朴素情感,感受到这些作品饱含传统文化的魅力。</h3><h3> 根据此次参观中扫部分作品的二维码、手机拍照和语音同声介绍,经过整理,将此次齐白石的部分展品编辑成册,愿与爱好书画和热爱这位大师的朋友们分享。</h3> <h3>虾 </h3><h3><br></h3><h3>轴 纸本墨笔 134.0×33.0cm 无年款</h3><div><br></div><div>【题款】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此三变也。白石山翁并记。<br></div><div>【钤印】木人(朱文) 白石翁(白文)</div><div> </div><div> 齐白石画虾在画史中可谓是前无古人,每当人们提到齐白石,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笔下那些活灵活现、晶莹剔透的虾。那么如何将水塘中四处游动的河虾转化成跃然纸上受人喜爱的“群虾图”,齐白石可是经历了艰苦的探索和试验,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北京画院收藏的《虾》与《芋虾图》恰恰记录了齐白石数十年来画虾的详细演变过程。在作品《虾》中题到 “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浅,此三变也。”齐白石开始画虾时主要是以前人为师,多参照八大山人、郑板桥等人的构图和画法,直到“衰年变法”期间在画虾上才有了较大改变,这一时期的虾在外形方面已经表现的非常形象,但是在虾的质感和动态层面尚缺乏深度刻画。在经历了三变之后齐白石画的虾已经颇具个人特色了,开始借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虾躯的质感,同时注重虾躯的弯曲与虾须的变化来展现虾在水中游动的动态,这样一下子齐白石笔下的虾就变得活起来。到了《芋虾图》的第五变时,齐白石画虾已经大胆的删减多余的小腿,并在虾头部的淡墨中加入一笔浓墨,将虾的形象进一步提炼、概括,而齐白石画虾也真正进入到炉火纯青的境界。</div> <h3>人骂我,我也骂人</h3><h3><br></h3><h3>寄萍堂上老人制。</h3><div>【钤印】白石造稿(白文)</div><div></div><div>齐白石自称“余自四十以后不喜画人物”。“不喜”并非意味着不画,触景生情时他还是按捺不住的。 如《人骂我我也骂人》这一题材就画了多幅。据齐良迟在《齐白石艺术研究》一文中回忆:20世纪30年代,齐白石在北平艺专上课,休息时他总是坐在教室一角,不去教员休息室,以避王梦白之流的奚落,而心中之气便用画来表达,即画出《人骂我我也骂人》这样直抒胸臆又有几分幽默的作品。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画中所指是张大千或姚华,但无论如何都表达出了齐白石的愤怒之情。</div><div><br></div><div>画中一白胡子的老者盘腿而坐,右手伸出,两手指直点所骂之人,而头却转向另一方,面呈不屑之状。动作与面容似有几分矛盾,甚至有些像阿Q。但确是齐白石复杂的真性情的直白流露。</div><div><br></div><div>当然,也有学者对多幅《人骂我我也骂人》进行了研究,并按时间进行了排序,发现那老者的神情是有所不同的,从单纯的怒视逐渐生出一丝笑意,从愤然而嘲弄,足见齐白石在画此题材时心态的微妙差异与变化。</div><div><br></div><div>通过画后的标签所示可知,北京画院的此幅早年购买于和平画店。此画店为齐白石的得意门生许麟庐所开,当年主营齐白石作品,如今此画作入藏北京画院,也算实至名归了。</div> <h3>南 瓜 </h3><h3><br></h3><h3>轴 纸本设色 139.0×34.0cm 无年款</h3><div><br></div><div><br></div><div>【题款】昨日大风,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足之,不教一日闲过也。借山老人白石。</div><div>【钤印】白石翁(白文)</div><div></div><div>齐白石作画一贯讲求“神形兼备”。他反对“逸笔草草”的墨戏,他画南瓜,先自种南瓜,日日仔细端详,他说:“画画喜种瓜为样,定打轻锄手自持。”但齐白石同时也反对死勾死描,说“太似为媚俗”,他要待圃中之瓜化为胸中之瓜,而后再下笔,才能做到“不似之似,天趣自然”。</div><div><br></div><div>这幅《南瓜》,就充分体现了齐白石的创作理念。南瓜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而在此幅画中,齐白石描绘的南瓜却与现实中的南瓜呈现大相径庭的面貌。画面中所绘南瓜秧缠蔓绕,果实累累,以墨笔画出的数片大而厚实的瓜叶,而在蓬勃的瓜叶间,龙蛇般穿插的是蜿蜒曲折的秧蔓,或浓或淡,如行草般纵横挥写,淋漓酣畅;一个个成熟饱满的南瓜,以没骨法圈出,从叶子后依次垂下,与瓜蔓的干涩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笔法写意却又栩栩如生。此幅作品构图奇险却安排得当:画面中瓜叶、秧蔓、果实繁密,从上向下,如瀑布般直通底端,而通过巧妙安排,整个画面的虚实、疏密、上下、浓淡诸关系协调一致,繁而不乱,自然之中颇具匠心。</div><div><br></div><div>齐白石在定居北京后的40多年中,几乎天天都在作画,就像他在这幅画题款中写道:“昨日大风,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足之,不教一日闲过也。”他宛如在书斋中、纸面上耕作的农夫一般,朝作夜息,日复一日。也正是这种农夫精神,使齐白石“挥毫当把昆吾刀,百炼千磨朝复朝”,在客观上使其艺术日精月进,渐臻极致。</div><div><br></div><div>在题材方面,南瓜在民间文化中寓意多子多孙、荣华富贵,不免俗陋,而只有齐白石这样一位农民出身的文人画家才能用最为恰当的方式驾驭这类题材。就像他题道:“余有友人尝谓曰‘吾欲画菜,苦不得君所画之似,何也﹖’余曰‘通身无蔬笋气,但苦于欲似余,何能到。’”齐白石的“红花墨叶”大写意画看似出自海上画派,但之所以能脱颖而出,独领风骚,也因其与吴昌硕、赵之谦等人重“金石气”和“文人气”的笔墨趣味不同有关。齐白石的作品更具有清新鲜活的田园生活气息,更给世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文主义关怀。</div> <h3>朱竹 </h3><h3><br></h3><h3>轴 纸本设色 139.5×38.5cm 1924年</h3><div><br></div><div><br></div><div>【题款】樊山先生大人八十寿。时甲子十一月初一日齐璜拜祝。</div><div>【钤印】木居士(白文) 老齐(朱文) 白石翁(白文) 三百石印富翁(朱文)</div><div></div><div> 竹以其“群居不倚,独立不惧”的品格,“劲节虚心”的象征意义,一向为古代文人所喜爱。东晋时王子猷只要在一处留居三日以上,就命人种竹,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宋代苏轼也有“无竹令人俗”的诗句。中国传统文人画家都喜画竹,但多画墨竹,而齐白石此画却纯以朱砂画竹,无论在何时、何地展出,都会吸引观者驻足观看。其实,即使在齐白石本人的画竹之中,也极少表现朱竹。为什么此画独以朱砂绘竹呢?细看画幅上,有一条模仿金农“抄金体”楷书写的题款:“樊山先生大人八十寿。时甲子十一月初一日齐璜拜祝。”原来此画是齐白石为大诗人樊樊山祝寿之作。</div><div><br></div><div>樊山先生即樊增祥(1846—1931),湖北省恩施人。光绪进士,曾任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等职。民国时闲居北京,以诗酒自遣。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擅写骈文,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1902年,齐白石第一次离家远游,在西安初识时任陕西臬台的樊增祥,樊增祥不仅请他刻印并为他书写润格,使齐白石声名日隆。1917年,兵匪之乱使齐白石在家乡过着“逃窜无计”的生活。在京的樊樊山闻讯后,致信齐白石,力劝他移居北京,卖画刻印自给。这封信使齐白石终于决心北上,这无疑是齐白石人生最重要的选择之一,正是在文化积淀深厚的古都北京,齐白石完成了“衰年变法”,成为一代艺术巨匠。齐白石刚来北京时,卖画生意并不好,樊樊山又再次为他写了润格。齐白石对樊樊山是信任并尊重的。1926年,齐白石父母双故,他亲自到樊樊山那里,求他为自己的父母各写墓碑一纸,又各作像赞一篇。但就在五年后,樊樊山逝世于北平,齐白石亲往吊唁。并刻“老年流涕哭樊山”石印寄托哀思。</div><div><br></div><div>今天,当我们再一次看到《朱竹》时,仿佛透过画面,看到齐白石与樊樊山一起谈诗论画的情景。这幅画是他们三十余年友谊的见证。</div> <h3>小虾</h3><h3> </h3><h3>镜心 纸本墨笔 26.0×26.0cm 无年款</h3><div><br></div><div>【题款】此小虾乃予老眼写生。当不卖钱。<br></div><div></div><div>在北京画院所收藏的数十件齐白石画“虾”的作品中,这幅纵横皆只有26厘米的小画儿,的确是个特例。称其特别,理由有二:其一,这幅《小虾》应是齐白石的一幅写生作品,以工笔方式一丝不苟地描摹对象而成,其状可比“工笔草虫”诸作那份“尽精微”的状态。从用笔的谨小慎微以及虾的形象与齐白石成熟期那些“胆敢独造”的虾相比较,无论笔法还是形象,可谓大相径庭。倒是和北京画院所藏的齐白石老师胡沁园的一幅“戏笔”之虾从状貌上有些相似。因此,应视为齐白石画虾存世作品中的特例。其二,此作右侧用一张纸题写“此小虾乃予老眼写生,当不卖钱”与画作装裱在一处,又可引发两个问题。首先,两张纸颜色不同,画作的纸深一些,题字的纸浅一些,恐怕是后题而装裱在一处的,可见齐白石对此幅先前画的小虾的重视。其次,“此小虾乃予老眼写生,当不卖钱”的题跋,明明白白表达了白石老人的心意。核心是“老眼写生,当不卖钱”,因画之不易,不能用之换钱。齐白石虽是一位以卖画为生的人,如今也流传了甚多齐白石门、爱钱的故事,但齐白石自有他对于钱的思量。他的大方与谨慎自是与凡人不同,比如他的弟子生小孩儿,老人送钱、送画,他的学生李可染亦有这样的回忆:“他有两盒最好的印泥,是北京一个最好最有经验的印泥专家做的。用的是最好的朱砂,费用是一两金子一两。先生拿了六两金子,做了六两印泥,分成两盒,一盒三两,从没用过。有一天晚上我去了,他要送我一盒。一般说来,三两印泥可以用一辈子。他说:‘我死以后,你用那印泥,就想起老师送给你的这个纪念品。’”可见齐白石对于情感与金钱独有的态度。所以,齐白石虽爱钱,但爱得直白、干净,有情有义。</div> <h3>万竹山居 </h3><h3><br></h3><h3>轴 纸本水墨 102.5×49.5cm 无年款</h3><div><br></div><div><br></div><div>【题款】万竹山居。借山吟馆者齐璜。</div><div>【钤印】齐大(白文)</div><div></div><div> 这是一件齐白石先生怀念家乡的忆旧之作。齐白石曾在自述中这样描绘家乡:“杏子坞,乡里人叫它杏子树,又名殿子树。星斗塘是早年有块陨星,掉在塘内,所以得了此名,在杏子坞的东头,紫云山的脚下。紫云山在湘潭县城的南面,离城有一百来里地,风景好得很。”图中描绘的两间农舍,门前屋后竹林掩映,屋前是一泓清流,好似神奇的“星斗塘”;屋后遥见巍峨的群峰、屹立的山石,好似风景秀美的紫云山。前有活水,背靠高山,真乃福地!作品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文人理想的乡间隐居生活,它既包含着齐白石对家乡的回忆,也是齐白石的乌托邦。</div><div><br></div><div> 对于家乡的思念是齐白石艺术的一个主题。齐白石自1917年定居北京以后便很少回过湘潭,他时常画家乡的蔬果、景色以慰藉自己的乡愁。因为在齐白石的记忆里,家乡融合了文人的理想安居,安宁的乡村,既可闲居读书,又可临水赋诗,时而还有风过竹林的声音,这真是一个艺术家心灵的栖居。</div> <h3>草间鹌鹑 </h3><h3><br></h3><h3>轴 纸本墨笔 30.0×39.0cm 1944年 </h3><div><br></div><div><br></div><div>【题款】草间偷活愿安详。晓初弟之属。白石八十四。</div><div>【钤印】齐大(白文) 吾草木众人也(朱文)</div><div></div><div> 齐白石绘画中经常出现以“鹌鹑”为题材的画作。如:《菊花鹌鹑》、《荔枝鹌鹑》、《万年春鹌鹑》等等,画面中花卉色彩鲜活,鹌鹑形态安逸。虽然齐白石在形成作品的瞬间会联想起家乡的草木虫鸟,略有惆怅,但是仍然不失对生活的憧憬与期盼。在众多以“鹌鹑”为主题的作品中,唯独这一幅《草间鹌鹑》颜色灰暗,未染色饰。两只毛羽枯干的鹌鹑,一只目光凝重,眺望远方,一只低头觅食,不问时事。鹌鹑面前杂草丛生,多数草梗或被疾风吹倒,或无养分枯竭,偏倒一方。鹌鹑俨然觅食困难,百无生机。</div><div><br></div><div> 老人在画上题道:“草间偷活愿安详。晓初弟之属。白石八十四。”“草间偷活”是齐白石经常表现的题材,他觉得自己在乱世中就是一只虫、一只小虾、一只螃蟹、一只小鸟,在草间偷活。这样的作品在北京画院共收藏有三幅,大家可以看到一张画的是螃蟹,一张画的是蛐蛐,作于1919年。那一年齐白石为躲避湖南家乡的匪乱,最终决定在北京定居。再晚些的一幅,画的是两只鹌鹑,作于1944年,这一年是抗日战争结束的前一年,应该说也是最黑暗最艰辛的一年。这幅画给“晓初弟”的作品不仅以鹌鹑预示“平安”的意思,更在“草间偷活”的四字后加上了“愿安详”,可见齐白石对安然平和生活的祈愿。</div><div><br></div><div> 齐白石说他命运蹉跎的一生最后体会到原来他所追求的是“和平”。我们理解他所指的“和平”这两个字可能与我们今天的理解不同,今天的和平是指没有战争,没有直接军事冲突的一种状态,而对齐白石来说应该是平静、安全、自在的生活,或者我们把这个词中的两个字调换一个位置,就是“平和”二字,恐怕更符合齐白石的初衷。因为齐白石追求的是自身心态的平和,以及周边世界的平和,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才能画出如此多精微的细节,以及对一虫一草的关爱。他的一生其实是在寻找跟自然最贴近的东西,反观于人的时候这些小生灵竟能给这个世界更多的启示。</div> <h3>鲤鱼争变化 </h3><h3><br></h3><h3>轴 纸本水墨 98.0×33.5cm 无年款</h3><div><br></div><div><br></div><div>【题款】鲤鱼争变化。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画于京华。</div><div>【钤印】齐大(朱文)</div><div></div><div> 齐白石此画名为《鲤鱼争变化》,画了十只憨态可掬的青蛙。为什么叫“鲤鱼争变化”呢?恐怕要从齐白石的另外一幅画作中找到可能的解释。那是齐白石应老舍的命题“蛙声十里出山泉”所画,曾经出版过邮票,堪称是齐白石的代表作,画的是在山泉里一群蝌蚪随水摇尾而出。这幅画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没有直接画青蛙来表现蛙声,而是画了一群蝌蚪从山涧缓缓游来。该画画在一个极为狭长的立轴上,借用长与宽悬殊的对比营造出空间的距离以呈现时间与变化的概念,可能蝌蚪在游过这十里山泉的时候就变成了青蛙,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从远处传来的蛙声,所以这件作品成为齐白石常常被提及的一幅代表作。而其中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就是题跋中讲的是青蛙,而画的却是蝌蚪。以此为基础再回到这幅《鲤鱼争变化》,青蛙从蝌蚪演变而来,那么“鲤鱼”呢?中国有句古话叫“鲤鱼跳龙门”,中国人说升官发财,考状元、考大学,榜上有名经常会用“鲤鱼跳龙门”来形容。鲤鱼化身为龙,跟刚才蝌蚪变青蛙的相似之处就是这“质”的飞跃。齐白石可能是要表达蝌蚪变成青蛙和鲤鱼跳龙门化身为龙相比,哪个变化更大呢?一个“争”字带活了整幅作品,可谓寓意无穷。对齐白石这件如谜面般的画作当然也许还有其他的解释,但是至少齐白石艺术的趣味与妙笔,在这幅画中的确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呈现。</div> <h3>雏鸡小鱼 </h3><h3><br></h3><h3>轴 纸本设色 142.0×41.5cm 1926年</h3><div><br></div><div><br></div><div>【题款】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白石山翁制并记。草野之狸,云天之鹅,水边雏鸡,其奈鱼何?三百八十二甲子老萍又题。</div><div>【钤印】木居士(白文)木人(朱文)借山老人(白文)寄萍堂(白文)</div><div></div><div> 此幅作于1926年的《雏鸡小鱼》是齐白石花鸟画成熟期前后,尽显情趣与深意的重要作品。称其重要理由有二:其一是画面所呈现出的那份幽默,画的是一群毛茸茸的雏鸡在岸边眼巴巴地盯着河里的小鱼自由自在地游弋。它们太想捉到那些小鱼美餐一顿了,但它们不是鸭子,无法下水,只能在那干着急了。齐白石还特别题写:“草野之狸,云天之鹅,水边雏鸡,其奈鱼何?”如此富于童趣的作品,恐怕非齐白石莫属。其二是因为画上题写的一段对“写生”与“写意”两者关系的重要表述。“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此段文字将“善写意者”与“工写生者”各自的偏颇之处加以分析,而核心是对中国艺术的“神”与“形”理念作深层次的索求,文字不多,但却以他艺术家独特的视角与自身实践提出了“写生”与“写意”须互相结合方能“神形俱见”的绘画美术理论。</div><div><br></div><div>总之,这幅齐白石的《雏鸡小鱼》无论画作还是题跋,都于生动之余极具哲思,意味深长。</div> <h3>发财图</h3><h3> </h3><h3>轴 纸本水墨 纵103.5cm×横47.0cm 1927年</h3><div><br></div><div>【题款】丁卯五月之初有客至,自言求余画发财图。余曰:发财门路太多,如何是好?曰:烦君妄言着。余曰:欲画赵元帅否?曰:非也。余又曰:欲画印玺衣冠之类耶?曰:非也。余又曰:刀枪绳索之类耶?曰:非也,算盘何如?余曰:善哉。欲人钱财而不施危险乃仁具耳。余即一挥而就并记之,时客去后余再画此幅,藏之箧底。三百石印富翁又题原记。三百石<br></div><div>印富制于燕。</div><div>【钤印】木人(朱文)</div><div>白石翁(白文)萍翁(白文)</div><div></div><div> 白石老人能以百物入画,无论农事的柴爬,读书的砚台,乃至偷油的老鼠,蒸煮的红蟹,都能成为他的画中之物。且白石老人诙谐风趣的性格,总是能将我们日常之所见,融以独特之情怀,让人觉得此事既在意料之外,又实属意料之中。《发财图》就是这样一幅作品。</div><div><br></div><div>1927年的初夏,正值农历五月初,那年齐白石65岁,恰是“衰年变法”的最后攻坚阶段。一天,齐白石家里来了一位求画的客人。这位客人既没有要白石擅长的虾蟹,也没有要寓意吉祥的寿桃,更没有要文人独标的梅兰竹菊,而是请白石老人画一幅《发财图》。齐白石问这位求画的客人:“发财的门路很多,你想要什么呢?”客人答:“请您说几个来听听。”齐白石说:“要不要画天官财神赵公元帅?这位武财神可保你家财源广进,人宅平安。”客人说:“不好。”齐白石又问:“要不要画官袍、乌纱、印玺之类,意味升官发财。”客人又摇了摇头,说:“不好。”齐白石说:“那就画张能够猎取不义之财的刀枪、绳索之类的吧。”结果来人还是频频摇头,不置可否。这一次,连大画家齐白石也无应对之策了。客人见白石老人猜不中自己的意图,于是开口道:“请先生画一幅算盘,可好?”齐白石听后拍手称好,以经营发家,不依仗神明,不凭借官位,更不强取豪夺,精打细算,持家理财,较之其他,这才是发财的正道、仁道。于是齐白石展纸研磨,挥笔即成。客人很满意地付了润资将画取走。刚走不久,齐白石觉得以算盘寓意发财,实在是妙。于是他借着作画之后的余兴,又画了一幅《发财图》自行收藏起来。</div><div><br></div><div>白石老人以简单几笔浓墨勾勒出算盘的框架与隔栏,又信笔点上算珠,看似随意而疏密间却恰到好处。之后用稍淡的墨补满留白,再用更淡的墨稍加晕染,这样一幅浓淡干湿的算盘就完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绘画讲究诗书画印相结合,以此证明画家的才学与涵养,为了弥补画面中仅置一算盘的孤独与单调,齐白石又在画上题写了故事的经过,不仅填补了空白,而且顿时让这幅作品变得更加灵动与有趣。</div> <h3>清白传家图</h3><h3><br></h3><h3>轴 纸本墨笔 136.5×33.5cm 无年款</h3><div><br></div><div>【题款】清白传家图。余少时衡山陈世珠画菜小册秘藏之,此时不知归谁耳。白石画此感记之。 <br></div><div>【钤印】白石翁(白文) 老夫也在皮毛类(白文)</div><div></div><div> 象征清雅、高逸的“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在画中是常见的,而白石老人以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白菜入画,又是极有趣味的。据《白石老人自述》中记载,齐白石的祖父,乃至曾祖父,都是务农为业的庄稼汉。上辈没有做过官,也没有发过财,勤勤恳恳地混上一辈子,把肚子对付饱了,就算挺不错的,齐白石便生于“糠菜半年粮”的穷人世家。齐白石后来专为白菜赋诗曰,“不是独夸根有味,须知此老是农夫”,念念不忘“先人三代咬其根”,认为“菜根香处最相思”。一次齐白石在家中作画,画的正是白菜,一位宾客见了,问道:为何用墨浓淡不一。齐白石回答:这是苍生色。可见,白石老人将画白菜之浓淡墨色喻为大众的“苍生色”,意谓中国苍生的贫苦,笔墨中饱含对百姓的情感。齐白石常以青白菜谐“清白”之音,故而一生喜画白菜,并以自己画面洋溢的“蔬笋气”为荣。而“清白传家”这一主题又将几株白菜的含义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作为持家做人处事的准则,恰与赞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几分相似。</div><div><br></div><div>画中的六棵白菜,皆以水墨为之,用笔纯熟,墨色变化丰富,透露着一股清新质朴的风格。白菜好似刚从园中摘来,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和新鲜感。在构图布置上,六棵白菜排列错落有序,突出了分割构成之美。而左行跋语“余少时衡山陈世珠画菜小册秘藏之,此时不知归谁耳。白石画此感记之”,记录了齐白石早年画白菜师法陈世珠,曾秘藏其一画菜小册,今该册已不知所归,时光流转,颇有感怀。</div><div><br></div><div>齐白石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轨迹,始终保持着自然淡泊、清净高雅的生活情趣。恰如白菜这一平常的家蔬融入其笔下,寄托了画家对人生命运、社会世俗、自我价值的无限感慨。实际上,他是在用白菜解释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自己的实际能力,做着适合自己自然本性的事情,从而表达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的看法。</div> <h3>和平图 </h3><h3><br></h3><h3>轴 纸本设色 68.0×50.0cm 1952年</h3><div><br></div><div>【题款】和平。九十二岁白石老人。<br></div><div>【钤印】齐白石(白文)</div><div></div><div> 这幅画作并未采用直白的谐音手法、通过题写字句来表达主题,而是利用画境本身来表现和平:画面上三株雁来红两纵一横布局,对鸽子形成包裹之势,鸽子用浓淡相间的墨写出,与红色花叶形成鲜艳与简淡的对比,鸽子红色的喙爪又与红叶互相呼应。篆书题款中正平和,与画面一气相贯,以墨书题跋终结画面,成为整体章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此画构图饱满,笔墨充实,鸽子神态悠闲自在,花叶红色鲜艳,营造出一个安宁祥和的境界,恰当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和平安宁的主题,这是白石老人和平鸽系列绘画中的代表力作。</div><div><br></div><div>鸽子是白石老人晚年花鸟画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新中国成立以后,齐白石有幸步入了太平世道,他受到了新中国的优厚礼遇,从一个旧社会的民间画师成为新中国的人民艺术家,从此他不必再为衣食着忙,而是出山担任社会公职,广泛参与社会活动。齐白石的艺术主题也发生了转变,他要用绘画祝福祖国万岁、祝福世界和平,因鸽子寓意和平,故他晚年大量绘画和平鸽,以鸽子来歌颂太平盛世,并向世界和平理事会献礼。</div><div><br></div><div>饱经旧社会离乱的齐白石深切地感受到新时代的幸福和温暖,他把自己个人的喜与悲转化为对国家乃至世界芸芸众生的关爱,把自己个人衣食小圈子里的自得与感伤转化为对祖国与世界的祝福,用自己的画笔为天下人祈求和平与安宁,更是用中国传统艺术的方式将自身对于和平安宁的人生体验形诸笔端,他的艺术主题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齐白石对鸽子这一题材进行了开拓与创新,为了画好鸽子,白石老人在家里饲养鸽子,观察写生、摸索研习,自成一格,这一幅《和平》画作尤其代表了齐白石这一类型绘画的风格面貌。</div> <h3>执扇侍女图 </h3><h3><br></h3><h3>轴 纸本墨笔 128.5×34.0cm 无年款</h3><div><br></div><div>【题款】年年春至愿春留,春去无声只合愁。夫婿封侯倘无分,闺中少妇岂忘羞。此幅乃友人索予临王梦白,予略所更动,知者得见王与予二幅,自知谁是谁非。因老年人肯如人意,有请</div><div>应之。白石齐璜并题记。</div><div>【钤印】齐大(朱文)浮名过实(朱文)</div><div></div><div> 齐白石虽然在“衰年变法”后声名鹊起,但因为出身木匠,仍遭受一些京派画家的冷眼与攻讦,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王梦白。王梦白 (1888—1934),一贯恃才傲物,对木匠出身的齐白石颇为不屑。当年同在国立北平艺专任教时,两人隔案相对作画,王梦白往往一边画一边对齐施以谩骂,还经常在画家聚会的时候学齐白石的湘潭口音,以此来取乐。但不知为何,有人却偏偏请齐白石临王梦白的《背面仕女图》,齐白石虽“肯如人意,有请应之”,但仍在画上题诗并跋道:</div><div><br></div><div>年年春至愿春留,春去无声只合愁。夫婿封侯倘无分,闺中少妇岂忘羞。此幅乃友人索予临王梦白,予略所更动,知者得见王与予二幅,自知谁是谁非。因老年人肯如人意,有请应之。白石齐璜并题记。</div><div><br></div><div>“知者得见王与予二幅,自知谁是谁非”一句明显流露出齐白石不服输的劲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又整理出王梦白的原画,而且两画都是由齐白石的好友关蔚山捐献给国家,齐、王二人之作同时呈现在观者眼前时,的确高下立判。王梦白笔下的仕女用笔率意流畅,但人物的动态和比例还是有所缺憾,而且画中题诗道:“美人颜色近如何,背面含情羞态多。莫是檀郎太薄幸,桃花红雨几消磨。予年来不作美人久矣,偶过君异画室,试为写此并题一绝句,未免太近香艳也。梦白。”正如他自己所言,题诗过于香艳,诗品不高。因为是临作,齐白石尽可能忠实了原作,但又作了自信的“改良”,用线收放自如,流转之中很好地表现出仕女身姿。画中的题诗虽也写怨妇思郎之情,却显得凄清婉转,与画中仕女温柔娴静的仪态相吻合。</div><div><br></div><div> 王梦白提到的“君异画室”应该是画家王君异的画室。王君异(1895—1959),我国著名画家、教育家,四川省宣汉县桃花乡人。王梦白的《背面仕女图》最初很可能就是为王君异所绘,最后为何到关蔚山手中,尚不清楚。但王君异是齐白石的学生,齐白石临王梦白之作既然是应友人之请,那么,很可能还是关蔚山得到王梦白之作后再请齐白石临画。</div> <h3>上学图 </h3><h3><br></h3><h3>轴 纸本设色 34.5×25.0cm 无年款</h3><div><br></div><div>【题款】上学图。白石山翁。<br></div><div>【钤印】老白(白文)</div><div></div><div> 这是一幅极富生活情趣的作品,它将祖孙二人迥然的神态及二者之间的浓浓亲情很好地表达了出来。画面构图简洁,仅一老一少。老者身着宽松长袍,戴一黑帽,眉目间透露着一股安静祥和的神态。少者身穿红色长褂,手拿一书,左手因啜泣而拭泪,正是孩童既委屈又撒娇的模样。作者以看似随意的几笔勾勒出了人物的轮廓线条,再以墨、色加以晕染,老者略深的肤色和孩童粉白的脸颊互为映衬,而孩童红色的小褂,则让画面有了一种明艳、活泼的感觉。画面左侧题写:“上学图。白石山翁”,点明了作品的主题。</div><div><br></div><div>这是件表现爷爷送孙儿上学时情景的作品。白石老人为何要画这样一幅作品?据《白石老人自述》记载,齐白石四岁时便跟随祖父识字,七岁那年,祖父已将自己所认识的字全都教给了小阿芝,再无可教,因无钱能供孙儿上学,只能频频叹气。齐母得知此事,便将积攒下的稻谷换了钱,在齐白石八岁那年,送他去公开的蒙馆读书。每天清早,祖父都会送齐白石去学堂,傍晚再接回家。三里地的路程虽说不远,却走的是黄泥路。每逢下雨便泥泞不堪,这时祖父总是一手撑着雨伞,一手提着饭箩,看准了脚步,扶着小阿芝走。有时泥塘深了,就把孙儿背起,低着头一直往前走,累得气都喘不过来。这幅《上学图》不仅是齐白石对儿时上学念书的回忆,更是对祖孙情谊的深深追思。画面虽然没有布景,仅通过人物之间的动作与神态,却给人以前有学堂,后有人家的空间想象。</div> <h3>星塘白屋不出公卿 </h3><h3><br></h3><h3>寿山石 朱文3.9cm×3.9cm×4cm</h3><div><br></div><div> 闲章是齐白石自用印中最多,也最用意的部分。它抒情、言事,直抒胸臆,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印文内容也折射出齐白石一生不同阶段的思想观念。此印是他不求功名,不事权贵,甘于平民身世的表白,同时也是他留给子孙的一句传家箴言,可与他的“吾草木众人也”、“以农器谱传吾子孙”、“钞相牛经”诸印互为补充。此印属平实、恬淡一路,构字中有方形、半圆形和三角形,和而不同,互为映衬。字与字之间有穿插,有揖让,若即若离,各尽其妙。<br></div><div><br></div><div> 《白石老人自述》中写道:“我六岁那年,黄茅堆子到了一个新上任的巡检(略似区长),不知为什么事,来到了白石铺。……乡里人向来很少见过官面的,听说官来了,拖男带女地去看热闹。隔壁的三大娘,来叫我一块走,母亲问我:‘去不去?’我回说:‘不去!’母亲对三大娘说:‘你瞧,这孩子挺别扭,不肯去,你就自己走吧!’我以为母亲说我别扭,一定是很不高兴了。谁知隔壁三大娘走后,却笑着对我说:‘好孩子,有志气!黄茅堆子哪曾来过好样的官,去看他作甚!我们凭着一双手吃饭,官不官有什么了不起!’我一辈子不喜欢跟官场接近,母亲的话,我是永远记得的。”</div><div><br></div><div>1903年,时任西安臬台的樊樊山想引荐齐白石去做慈禧的御用画师,齐白石笑着说:“我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人,叫我去当内廷供奉,怎么行呢?……”后来,他随好友夏午诒到了北京,夏午诒又想为他捐个县丞(相当于副县长的职位),齐白石仍是坚辞不就:“我哪里会做官,你的盛意,我只好心领而已。我如果真的到官场里去混,那我简直是受罪了!”随即匆匆返回家乡。樊樊山对夏午诒说:“齐山人志行很高,性情却有点孤僻啊!”</div><div><br></div><div>从以上两个自述的故事就不难理解齐白石“星塘白屋不出公卿”这一印语的含义了。</div> <h3>牵牛花 </h3><h3><br></h3><h3>轴 纸本设色 134.0×34.0cm 无年款</h3><div><br></div><div>【题款】白石山翁。<br></div><div>【钤印】木人(朱文)</div><div></div><div> 牵牛花又名喇叭花,花形似喇叭,色彩艳丽,生命力极强,泼辣耐活,是农家园中常见之花,也是白石老人常画的题材。关于齐白石画牵牛花的缘起还有一段佳话:梅兰芳因习艺而爱牵牛花的艳丽色彩,在宅中种植牵牛花数百种。1920年,初定居北京的齐白石随齐如山第一次拜访梅兰芳,见斋前的牵牛花开着碗口一般大的花朵,由此萌发了画大牵牛花的兴致,后几经摸索最终成为白石老人最富特色的花卉题材和经典造型。齐白石曾记:“梅家植牵牛花百种,花有极大者,巨观也,从此始画此花。”他还特地精心画了一幅牵牛花赠梅兰芳,题曰:“畹华仁弟(梅兰芳)尝种牵牛花数百本,余画此赠之,其趣味较所种者何如!”梅兰芳一直将此画悬挂于自己起居室内。</div><div><br></div><div> 从此幅《牵牛花》可以看出齐白石艺术创造的能力:花朵的塑造用纵向的侧锋三抹,横向一抹,再点两笔淡色,花形特征便以极简洁的六笔写出,而且完全发挥了中国画的笔法;花叶用花青调淡墨勾写,与花朵形成冷暖色彩对比,相映成趣。</div><div><br></div><div> 传统中国画尽管自元代就兴起了写意之风,但是线条勾勒依然还占有重要地位,是基本的表现手法。齐白石的写意花鸟画则把“写”的造型方法更加发扬开掘,使之成为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他开掘的许多全新形象都是运用毛笔写出来,这里面就要对许多笔墨表现进行深刻的探索。齐白石把中国画的笔墨与形体结构、体感态势以及神采气韵的表现结合起来,把用线条双钩转变为用单个的墨线墨块“写”,把物象分解为笔墨元素,然后拼接组合塑造,这种转化与创造把形象用坚实的笔堆累出来,强化了形象的体感,且更加洗练概括。</div><div><br></div> <h3>鱼蟹图 </h3><h3><br></h3><h3>轴 纸本墨笔 95.5×47.5cm 无年款</h3><div><br></div><div>【题款】三百石印富翁齐璜无处投足时作。<br></div><div>【钤印】白石(朱文)</div><div></div><div> 鱼、虾、蟹、蛙堪称齐白石水族画的“四绝”,在一幅画面中共同描绘了鱼、蟹两种小动物的作品殊为难得。此幅《鱼蟹图》纯用水墨完成,在不表现水的情况下,将大鱼的从容和小鱼的急切刻画得主次分明、一目了然。并利用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刻画出三只螃蟹甲壳的质感和游走、横行间的动态。青年时期的齐白石便开始画螃蟹,并且受到过恩师胡沁园的指点,可是他并不满足前人的教授和经验,而是坚持自己求真的艺术理念,更加注重向真实的“螃蟹”学习。“借山馆后有石井,井外有蟹横行于绿苔之上,余细观几年,始知得蟹足行有规矩,左右有步法,古今画此者不能知。”齐白石通过对自家屋后螃蟹数年的仔细观察,才发现了螃蟹横行时八足之间的行动规律,并成功地在自己的画面中表现出来,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是超越了前人的。</div><div><br></div><div> 此幅作品画面可划分为三个部分:三只横行的螃蟹为一组;两条从容游来的大鱼为一组;而整幅画面的中心则是螃蟹与大鱼中间的那条小鱼。齐白石用洗练的笔墨准确地捕捉到小鱼掉转鱼尾迅速游动的瞬间。仿佛这条惊慌失措的小鱼刚刚躲避开张着大螯的螃蟹,在惊魂未定之时转身却又碰上两条大鱼。后面有被螃蟹攻击的威胁,前面有被大鱼吞食的危险,小鱼虽然还能自由游动,却已是无处容身。结合画面题跋“三百石印富翁齐璜无处投足时作”可知,这条处境危险、随时丧命的小鱼正是齐白石自己。为躲避家乡兵匪骚扰而被迫北上京城的他一直渴望着太平、宁静的生活,然而刚刚安定下来却又遇上了日本侵华,北平沦陷,年过七旬的老人只能过着日夜动荡不安的日子,忍受那些横行无忌、冷漠无情的日伪军不断的迫害与欺压,善良的弱者只能生存在被挤压的有限空间里,这正是齐白石在沦陷时期生活的真实写照,老人只能通过手中的画笔去表达自己心中对于侵略者的气愤与仇恨。</div> <h3>墨芙蓉 </h3><h3><br></h3><h3>轴 纸本墨笔 42.0×20.5cm 1919年(己未)</h3><div><br></div><div>【题款】劫余之纸为油所污,非惜不能舍,因借此以纪丁巳之乱也.己未冬,老萍.<br></div><div>【钤印】濒生(朱文)</div><div></div><div> 1919年,齐白石几经周折终于定居北京,而那时他在湖南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为什么来北京?北京画院所藏《墨芙蓉》中的题跋或许道出了其中的原委。画中题道:“劫余之纸为油所污,非惜不能舍,因借此以纪丁巳之乱也。”查阅齐白石的履历,可以看到他来北京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乱”。那段时期,齐白石因为湖南的匪乱而逃到京城,又因赶上京城的张勋复辟而逃回家乡,直至1919年才最终落脚北京。这张画恰恰佐证了这个事实,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历史凭证。一般而言,被油污染的画多数会被画家扔弃,但在齐白石却非如此,反而变废为宝。他以一段题跋拯救了这幅作品,不仅说明了他来京的缘由,更是以油污代表了他当时的心境,这张画成为齐白石一生中具有纪念性和标志性的作品。有人说在齐白石笔下无废画,的确,这幅作品便是齐白石将“废画”变为“佳作”的范例。</div> <h3>寻旧图 </h3><h3><br></h3><h3>轴 纸本设色 151.5×42.0cm 无年款</h3><div><br></div><div>【题款】草庐三请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深信人间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风吹(戊辰秋,徐君悲鸿为旧京艺术院长,欲聘余为教授,三过借山馆,余始应其请。徐君考试诸生,其画题曰:白皮松。考试毕,商余以定甲乙,余所论取,徐君从之。)一朝不见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海上风清明月满,杖藜扶梦访徐熙(徐君辞燕时,余问南归何处?答云:月缺在南京,月满在上海)。作画寄赠徐君悲鸿并题二绝句,犹有余兴,再作此幅,借山吟馆主者。<br></div><div>【钤印】木居士(白文) 白石翁(白文) 甑屋(朱文)</div><div></div><div> 《寻旧图》在齐白石人物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齐白石一生极少画自画像,而《寻旧图》就是其中之一。齐白石画这件作品并不是为了画他自己,而是对于友人徐悲鸿以及旧事的回忆。</div><div><br></div><div> 齐白石与徐悲鸿有约25年的友谊,可以说徐悲鸿是齐白石继陈师曾之后的知己,二人不仅在艺术上和而不同、相互切磋,而且在生活上也相互扶助。两位艺术家相识于徐悲鸿去北京赴职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期间,1928年,徐悲鸿三顾茅庐请齐白石任教于学院,《寻旧图》这件作品中的题跋就记述了这件事情的始末。</div><div><br></div><div> 徐悲鸿虽然是从法国学习西画出身,但是他十分欣赏齐白石的作品。他自己有丰富的齐白石作品收藏,而且还推荐自己的朋友来收藏齐白石的作品。徐悲鸿曾经将齐白石的作品带到欧洲、南洋等地巡展,而且还为齐白石出版画集。在《白石画集》题跋中齐白石写道:“从来画山水者,惟大涤子能变。吾亦变。时人不加称许,正与大涤子同。独悲鸿心折,此册乃悲鸿为办印,故山水特多。安得悲鸿化身万亿,吾之山水画传矣。普天下人不独只知石涛也。”齐白石和徐悲鸿还曾经合作过作品,如此深切的艺术交流是两人友谊的基础。</div><div><br></div><div> 在生活上徐悲鸿十分关心齐白石。新中国成立以后,齐白石所在的中央美院在华大三部并入后人事变动较大,有人提出了停聘教课较少的教员,这其中就包含了齐白石。而徐悲鸿以齐白石每月交作品的变通方式,坚持聘请齐白石并且保证他的薪水。</div><div><br></div><div> 齐白石与徐悲鸿两人的忘年交是中国艺坛上的一段佳话,怪不得在徐悲鸿南下以后,齐白石思念徐悲鸿日切,并画下此作,一句“一朝不见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道尽齐白石对徐悲鸿的想念。</div> <h3>墨梅 </h3><h3><br></h3><h3>轴 纸本墨笔 116.0×42.5cm 1917年</h3><div><br></div><div>【题款】尹和伯先生曾为潜广弟画梅,清润秀逸。余不欲雷同,乃以苍劲为之。今年丁巳九月十六日适潜弟三十七初度,即此为寿,时同客京华法源寺。兄齐璜。<br></div><div>【钤印】阿芝(白文) 天无功(朱文)</div><div>【诗塘罗敷庵跋】孤吟萧寺孰为欢,写页梅花伴岁寒,重重冷蕊疏枝外,长共回檐索笑看。题奉,潜庵词长订可。戊午夏惇。钤印:虫天庐诗(朱文) 戊午(朱文)</div><div>【诗塘陈师曾跋】齐翁嗜画与诗同,信笔谁知造化功,别有酸寒殊可味,不因蟠屈始为工。心逃尘境如方外,里裹清香在客中,酒后尝为尽情语,何须趋步尹和翁。衡恪率题。钤印:衡恪</div><div>之印(白文)</div><div></div><div> 此幅梅花新枝老干交错相生,花朵花苞交叠相映,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艺术感受。树干的遒劲厚重与花枝的轻健俏丽形成对比,使整幅画面张弛有度,苍郁秀美,繁茂之中更显苍劲古朴。这件创作于1917年的作品不仅是齐白石梅花中的佳作,而且也记录了齐白石与陈师曾的一段艺坛佳话。1917年,为避家乡兵匪之祸,齐白石二上北京,结识了他一生中重要的几位朋友,同时也逐渐融入了北京的文化圈中,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陈师曾。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祖父陈宝箴为维新变法重臣,父陈三立为清代诗人,弟陈寅恪为现代史学家。陈师曾书画篆刻兼师当时享有盛名的海派大师吴昌硕,为当时北京画坛领袖。根据齐白石的回忆,齐、陈相遇时由于陈师曾看见了齐白石挂于琉璃厂南纸坊的润格,陈师曾尤为喜爱齐白石的印章,所以特意去法源寺拜访,“晤谈之下,即成莫逆”。在这幅梅花的诗塘上,陈师曾题跋道:“齐翁嗜画与诗同,信笔谁知造化功,别有酸寒殊可味,不因蟠屈始为工。心逃尘境如方外,里裹清香在客中,酒后尝为尽情语,何须趋步尹和翁。衡恪率题。”尹和翁即尹和伯,陈师曾少时在湖南曾随其学画,齐白石早年的梅花也是学尹和伯,在此,陈师曾却鼓励齐白石抛弃尹和伯的画风,自创新格,并对齐白石的艺术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于一个刚刚到北京的画家来说意义非比寻常。正是在陈师曾的鼓励下,齐白石开始十载关门的“衰年变法”,自创“红花墨叶”大写意风格。1922年,陈师曾又将齐白石的绘画作品介绍到日本,从此,齐白石开始蜚声海内外。</div> <h3>双钩摩谭溥梅花 </h3><h3><br></h3><h3>纸本墨笔 117.5×33cm 无年款 </h3><div><br></div><div>款识 余三十岁以前揖服瓮塘老人画梅,双钩此幅,年将七十,检而记之。戊辰,齐璜。<br></div><div></div><div> 这四幅齐白石精心用薄竹纸双钩的梅花条幅,是其三十岁左右的作品,系临摹一位同乡画家谭溥的。齐白石在年近七十岁时跋称:“余三十岁以前揖服瓮塘老人画梅,双钩此幅,年将七十,检而记之。”瓮塘老人即画家谭溥,别号瓮塘居士。《齐白石自传》中提到谭溥是齐白石当时的老师胡沁园的朋友,胡老师让齐白石跟谭溥学山水画,而齐白石心中“揖服”的还有他的梅花。</div><div><br></div><div> 齐白石的这四条屏勾影本正是他当年心目中的佳作。作为学习的范本,齐白石不仅勾摩梅花,连作品的题跋与印章都一并双钩,一丝不苟。可见齐白石在青年时期十分看重勾摩佳作以把握其笔墨之中的精髓这种学习方式。</div> <h3>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h3><h3> 七十四岁翁齐璜</h3> <h3>齐白石与徐悲鸿。</h3> <h3>上世三十年代,齐白石在制印。</h3> <h3>齐白石在北京故居的画室作画。</h3> <h3>纪念馆展柜里是十几方齐白石的亲手制印。</h3> <h3> </h3><h3><br></h3><h3> 2017年4月21日 北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