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野生动物通道(Wildlife Passgae):</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形象比喻,就有点象是公路或铁路上的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只是过街的主角换成了动物。动物没能聪明到绕远找斑马线和天桥过马路,因此建立野生动物通道远比人类使用交通通道复杂许多,要搞清楚在哪些地方动物频繁穿越公路,把通道给它们送到家门口,通道的样式要能引导动物在不知不觉中通过通道穿越公路和铁路。建立野生动物通道在发达的欧美地区,已有许多成功的先例。但在发展中的中国直至近年才将重大工程对动物的影响纳入日程中。</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外线拍摄动物通过安全通道</h1> <div> 每年4月间,生活在德国莱因兰——普法尔茨州的青蛙都要越过当地的公路,从冬眠地迁徙到繁殖地。每到这时候,当地小学的老师就会领着学生到公路边“上课”,手拉手联成人墙,让过往车辆减速或暂停,等候青蛙们过公路。对那些爬得比较慢的青蛙,孩子们还会拿着小盆把它们捉起来,送过公路后再放掉。<div> 不是每条公路上的青蛙或其他野生动物都这样幸运。人类对自己的交通设施给野生动物造成的灾难,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div></div> <div><br></div><div> 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态保护意识起源是比较早的,1872年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建立,就是一个例子。这种“圈地”式的保护方式持续了近一个世纪。与此同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自身活动范围的扩大,飞速膨胀的铁路、公路等交通网络,早已把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切割得七零八落。</div> <div><br></div><div> 20世纪50年代,一些民间组织开始关注交通设施对动物的影响。70年代,在高速公路系统最为发达的美国,环保组织经过长期观测,得出了惊人的数据:平均每天有超过100万只野生动物在公路上被车撞死。车祸更是导致美洲豹、灰熊等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罪魁祸首。一些科学家进一步指出,仅一条四车道分隔公路对于森林哺乳动物所起的阻隔作用,就相当于两倍于这个宽度的河水的分隔,由此导致的动物无法正常觅食和迁徙繁殖,对动物种群的潜在威胁丝毫不亚于直接的交通事故。</div> <div><br></div><div> 在保护动物安全的体系中,警示牌是必不可少的。美国政府制定了高速公路地区的动物保护措施,包括设置路牌、建设绿桥和涵洞的规范,以及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环境布置标准,使其能与动物生活的环境融为一体。</div> <div><br></div><div>为了保护自然公园内的动物,当地政府往往也会设置各种警示牌。警示牌图为2013年12月17日,一只鹿在新泽西和纽约市之间的洲际公园内撒欢。鹿身旁的指示牌上写着:禁止在路上骑车、禁止在林区生火、禁止玩球类运动和禁止携带宠物</div> <div><br></div> 美国与面临同样问题的英、德、加拿大等国一起,开始探讨如何减少“动物车祸”,并为破碎的动物栖息地修建“走廊”,即野生动物通道。法国、荷兰、奥地利、瑞士等国也迅速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有趣的是,一开始,北美和欧洲走的道路有所不同:北美偏好为野生动物挖“路下通道”,让蛙、蛇等小型动物走管状涵洞,驯鹿、野羊等大型动物过桥下涵洞;欧洲则更喜欢为大型动物搭建上跨式的“过街天桥”,并在上面种植草木,模拟自然的山坡地形,欧洲人称之为“绿桥”。后来,加拿大班弗国家公园的研究者发现,一些大型哺乳动物,特别是棕熊、豹子等食肉动物,有向高处攀爬的习性,不大喜欢钻黑乎乎的涵洞。因此,北美的动物通道建设者也开始采用“绿桥”的形式,并频繁派人到欧洲“取经”。 <h3><font color="#010101">绿桥</font></h3> <div><br></div><div> 目前,欧美各国(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均已制定了相当严格的法律法规,穿越动物栖息地的铁路、公路工程仅有交通部门认可,不通过环保部门的鉴定是无法上马的。擅长兴建不同类型通道的各种专业公司应运而生,形成了一个新的绿色产业。而各种民间力量也经常组织志愿者,在野生动物需要“过路”的高峰期进行疏导和辅助工作。</div> <div><br></div><div>德国:比克瑙B38公路上的绿桥</div> <div><br></div><div>德国:伯布林根附近464号高速公路上的绿色通道</div> <div><br></div><div>德国:A72高速公路上的绿桥</div> <div><br></div><div>德国:格芮维斯米勒恩附近A20高速公路上的绿色通道</div> <div><br></div><div>法国:野生动物立交桥</div> <div><br></div><div>新加坡:这个野生动物生态系统位于新加坡的一条六车道高速公路上,里面有树木和灌木丛。</div> <div><br></div><div>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千岛湖的熊桥</div> <div><br></div><div>芬兰:动物通过的涵洞</div> <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通过涵洞的美洲狮</font></h3> 为了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动物生存的权利,各国制定出了严谨的保护计划,并制定了严苛的操作规范。只有在真正科学的指导下,“绿桥”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图1为加拿大将一座废弃的高速公路引桥改成“绿桥”。<div><br></div><div> 在班夫国家公园中,现有41座野生动物穿越通道(包括6座天桥和35个地下通道),方便野生动物安全地通过贯穿加拿大的一条高速公路。自从1996年开始监测以来,共有11种哺乳动物——包括熊、麋鹿、美洲豹——穿越这些通道二十万次以上。<br></div> <h3><font color="#010101">横跨加拿大高速公路的野生动物绿桥</font></h3> <div><br></div><div>这种结构在加拿大北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Capilano鱼孵化场配备了特殊的“梯子”,帮助鱼类跳跃上游</div> <div><br></div><div>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的动物通道</div> <div><br></div><div>加拿大班夫公园的动物通道,一只梅花鹿正在通过。</div> <div><br></div><div>美国动物桥位于蒙大拿州的平头印第安保护区,设计用于熊,鹿,麋鹿,山狮和其他人。</div> <div><br></div><div>美国华盛顿温哥华堡</div> <div><br></div><div>美国基奇拉斯湖</div> <div><br></div><div>美国科罗拉多</div> <div><br></div><div>美国科罗拉多州的西维尔山脉</div> <div><br></div><div>美国蒙大拿州</div> <div><br></div><div>美国蒙大拿州</div> <div><br></div><div>美国索诺拉沙漠</div> <div><br></div><div>美国新泽西州郊野公园</div> <div><br></div><div>奥地利的绿桥</div> <div><br></div><div> 2013年8月24日,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头羊带着羊群穿越山间的引桥,以缩短羊群的行进距离。</div> <div><br></div><div> 荷兰是世界上第一批在国土上修建野生动物通道的国家,如今,荷兰境内已拥有600多座“绿桥”,这些绿桥起到了各地区物种间的纽带的作用,保证了地区生态平衡。</div><div> 荷兰拥有大量的生态设施,这些绿桥有助于降低麋鹿和野猪被车辆撞击的几率。</div> <div><br></div><div>荷兰:博克德生态通道</div> <div><br></div><div>荷兰:费吕沃地区生态通道</div> <div><br></div><div>捷克:布拉格生物通道</div> <div><br></div><div>捷克:布拉格生物通道</div> <h3><br></h3><h3><br></h3><div>德国,莱茵费尔登,Kalkofen绿桥</div> <div><br></div><div>德国B38高速公路上的动物通道</div> <div><br></div><div>比利时:E314公路上的绿桥.</div> <h3><font color="#010101">比利时</font></h3> <div><br></div><div>中国:北京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生态廊道”</div> <div><br></div><div> 动物通道的建筑方法也在其他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图为肯尼亚地区,大象正在穿越地下涵洞。</div> <div><br></div>肯尼亚大象地下通道 <div><br></div><div> 除了搭设动物通道,对于动物行进路线加以引导也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作为澳大利亚圣诞岛特有的物种,圣诞岛红蟹每年都会从雨林穿过城市到海边交配产卵。为了防止红蟹闯上主干道,澳大利亚人会在路边设置围挡引导红蟹行进。</div><div><br></div><div> 为了红蟹能够顺利抵达海边,当地政府还在公路上修筑暗渠和“高架桥”,通过围挡的方式引导红蟹安全通过公路区。在无法修筑围挡的地区则采用封路的手段,使得红蟹种群的数量得到了一定回升。</div> <div><br></div><div>澳大利亚昆士兰布里斯班,瑞华沙森林附近的一个野生动物通道,这座通道横跨在康普顿路(SR30号公路)上。</div> <div><br></div><div>澳大利亚:这些绳梯从2007年在澳大利亚的休姆公路上用来帮助小袋鼯,图为白天做客的鹦鹉客人,和晚上用红外线照射的画面。</div> <div><br></div><div>图为白天做客的鹦鹉客人</div> <div><br></div><div>晚上用红外线照射的画面。</div> <div><br></div><div> 为了保证雨林保护区内灵长类的安全,马来西亚政府也在雨林内修筑了以绳索架设的动物通道,专供灵长类攀援使用。</div><div><br></div><div> 砂捞越实蒙谷野生动物区的红毛猩猩,怀里还有个宝宝,顺着绳子慢慢悠悠地晃下来,手臂好长,身上的毛呈火红的颜色。它表演这各种攀爬的动作,身手非常矫健,身上的宝宝紧紧地抓着妈妈的肚子。身形看起来很硕大,并且非常壮实的样子。</div> <div><br></div><div>巴西:巴伊亚道路上这个网状交叉口主要是为猴子建造的。</div> <div><br></div><div> 除了保证大型动物的安全以外,为了保证小型动物种群间的交流,在公路下方也设有小型动物穿越的管状通道。</div> <div><br></div><div> 图为2008年12月10日,美国哥勒姆112号公路旁,生物工程专家检修动物通道。</div> <div><br></div><div> 给小型动物使用的涵管和通道并不是简单地堆砌设施,生物学家需要按照环境对其进行布置,使得动物能够自然地适应其中的环境。图为2011年8月2日,马萨诸塞州汤顿市,马萨诸塞州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的学生在涵洞内为动物布置环境。</div> <div><br></div><div>美国华盛顿,鲑鱼洄游通道</div> <div><br></div><div>美国华盛顿松鼠走廊</div> <div><br></div><div>美国加州两栖动物通道</div> <div><br></div><div>美国加州两栖动物通道</div> <div><br></div><div>美国新英格兰</div> <div><br></div><div>美国:这个狭窄的松鼠桥1963年被修建在华盛顿的一条主干道上</div> <div><br></div><div>美国:这是在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的六车道高速公路下运行的蟾蜍的隧道的入口,使两栖动物能够到达被路切断的另一边。</div> <div><br></div><div>威尔士建立的这个三线走道,是为了保护当地的榛睡鼠。</div> <div><br></div><div>新西兰:奥马鲁就有地下通道,帮助企鹅从港口回到它们的巢穴,以防碰到路面上的交通状况。.</div> <div><br></div><div>日本:西日本铁路公司与神户的Suma Aqualife公园合作建造这条隧道,以帮助海龟在夏季通过轨道到达海洋。</div> <div> 随着台湾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公路网的密集,台湾地区豹猫(台湾地区称为“石虎”)的生存空间也被日益压缩。为了保证豹猫种群的繁殖,台湾开始在中央公路沿线设置动物保育区。<div> 与此同时,台湾也规定在新修的水利设施中必须保证水生动物的安全。在新修的湖光水库中就设有动物通道和动物设巢箱。在一些水利设施中还建有给水生动物洄游的鹅卵石石梯,通过模拟自然环境的方式诱导动物洄游。</div></div> <div><br></div><div> 中国青藏铁路的设计者曾经专程赴动物通道事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德、法两国观摩学习,详细考察了科隆——法兰克福高速铁路、巴黎——马赛高速铁路等。这些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时间都很长,如科隆至法兰克福高速铁路是1985年到1990年修建的,全长220公里,设计时速300公里,整个投资是60亿欧元,其中环保设施的投资约为2.4亿欧元,在建前作了20年的前期工作。这些铁路沿线采用了几乎所有的国际主流动物通道模式,包括桥梁下方通道、隧道、路基下方涵洞、警示标志与平面路基,以及专为水陆两栖动物设置的河流桥涵通道等,其中很多类型人们都可以在青藏铁路沿线见到</div> <div><br></div><div>青藏铁路路基平交缓坡通道</div> <div><br></div><div> 中国在建设青藏铁路时也参考了国外的动物通道建设方法。下图为2006年5月27日,青藏铁路开通前三天,近500只临产的雌藏羚羊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五道梁109国道2998公里处通过青藏铁路,向可可西里腹地迁徙产仔。</div> <div><br></div><div> 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增大,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为了使生物种群恢复活力,帮助它们摆脱人类的干扰成为首要问题。“绿桥”、涵洞等动物通道的尝试,无疑为动物铺设出了一条新的生命之路。</div><div> 动物通道的做法毫无疑问极大地缓解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压力,同样也保护了高速公路地区的行车安全,汽车撞上动物的车祸减少了80%。</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