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最是三月好风光,万物复苏春荡漾。正是在这美好的季节,我们带着远方的客人,走进了山西第一影视基地、山西民居的典型代表——常家庄园。</h3><h3> 常家庄园是古典汉族民居的典范,其建筑气势恢弘、古朴壮观,表现出深厚的汉族文化底蕴和高雅的传统艺术品位。</h3><h3><br></h3><h3><br></h3> <h3> 在山西榆次的车辋村,有座占地60万平方米的青砖城堡,在广袤无际的晋中大地上赫然耸立。这就是清代开拓万里茶路,商号遍及大江南北,号称"天下第一儒商"的中国最大的北派私家园林——常家庄园。该庄园比大名鼎鼎的乔家大院规模大近10倍,当地有句民谚:"乔家一串院,常家两条街。"</h3><h3> 穿过常家大院的护城河拱桥,走进城门,是一条600多米长的大街,把常家大院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导游介绍说现在只开发出了北半部分,南半部分因历经多次损毁,原建筑基本拆除殆尽,难以复原重建了。北半部分解放时改成了荣军疗养院,进住的都是革命功臣,谁也不敢到里面捣乱,所以这部分建筑幸运地保留了下来。</h3> <h3> 堡门:常家庄园为城堡式建筑,原有八道堡门。由于时代变迁,战争损毁、人为拆除等,至今只幸存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座了。耸立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巍峨的堡门,是常家庄园的东北堡门,堡门高24米、宽15米,显示出常氏的大家风范和富甲一方的气派。</h3> <h3> "讳称大院号庄园,不与王乔并世间。独树儒商雄且秀,春风过后水涟涟。"青年诗人陈黎云的《七绝·常家庄园》一诗,道出了常家庄园的独特之处。</h3> <h3> 常家庄园的主要建筑和景观为"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九堂、八帖、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h3> <h3> 进入东北堡门后看到展现在我们面前一条长达650余米长的清代街道以及街道两旁的南北宅院紧靠,无一条横向通道的街景时,让我感到恢弘惊讶的同时更加体会到了那句话"山西归来,不看院"话的真实涵义。</h3> <h3> 常氏以儒商文化独树一帜,既有进土、举人、秀才,又不乏书画名家,所以在宅第建筑上亦有自己非凡的独创之处,是晋中曹家、乔家、渠家等晋商宅院望尘莫及的。</h3> <h3> 常家庄园主体建筑以雄浑方正的北式庭院为主体,每个正院均分内外两进,外院南房倒座一律临街,东侧辟各式门楼。前院有东西厢房各五间,正北则又一处倒座南房,正中设垂花门。里院则呈长方形,庭院宽敞,约为外院一倍,上房与南房相对称,东西各有厢房十、九、八间不等。如上房、南房各达八间时,便按正五偏三的模式,隔出偏院,从不越"方正"之规、"等级"之矩,充分显示了名门望族的气势。但其附属建筑却又充分显示了南国园林建筑的"灵秀",使"方正"中浸透了"绮丽"。</h3><h3> 常家大院的绮丽,主要展示在三个方面。</h3><h3> 首先是每所方正院落的里院正中都建有一座木结构的牌楼,飞檐斗拱小巧玲珑。牌楼两侧各有砖雕花墙,增添南国园林秀色。这牌楼花墙将正院隔为里五外五,里五外四,里五外三多种形式,具有独特风格。</h3><h3> 其次是院落之间与院落之后,大多建有花园、菜园,有小门与正院相通。犹似南方园林。</h3><h3> 第三是在每个院落中触目可见的砖雕、木雕、石雕和木构件上的彩绘艺术,别具风采。</h3> <h3> 常氏祠堂又称家庙,是一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是中国传统敬祖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h3> <h3> 双斗旗杆:这两根旗杆可不是用来升旗的,它是家族荣誉的象征。在中国古代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只有家族中有人取得四品以上官位的,才有资格竖立这样的旗杆、享受此种荣耀。否则,任你家财万贯也是不允许的。据记载,常家从兴到衰的整个过程中,出现过四品以上的官员就达46位之多;其中还包括五位从二品的爵位。因此常家的祠堂前就理所当然地竖立起了这样的旗杆。旗杆高三丈三尺、约11米,由石础、抱柱石、插杆石,旗杆和斗五部份组成。</h3> <h3> 八字照壁:祠堂前的影壁呈八字型,制成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它的中间由240个书写迥异的篆书"寿"字组成。按中国六十花甲子传统,取谐音"寿二百四十止",祈愿主人安康长寿;因为240恰好是60的四倍,所以又有祈愿家族人丁兴旺、四世同堂、代代长寿的含义。照壁的两边是一鹿一鹤,在中国民间传说中,鹤为仙禽,鹿为瑞兽;鹤为长寿的象征,鹿则兼有寓义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吉祥之兆。</h3><h3><br></h3> <h3> 常家的北祠堂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位于北常后街东北侧,它的修建历时三年,耗银二万余两。它的院宽25米,七开间,进深长百余米,占地八亩。整个祠堂分三门四进,包括门亭、房宇、献阁、回廊、正殿、偏厢等,组成了一套严谨有序、结构完整的建筑群。是现存汉族民居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家族祠堂建筑之一。</h3> <h3> 龙爪槐和松柏:院落里种植的槐树和松柏,取其"槐荫子孙、万代长青"之意。西面的龙槐,虽然树干不算粗壮,却是光绪八年(1882年)北祠堂落成时,由常氏十二世常恰从俄罗斯带回所植,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h3> <h3> 二进院戏台</h3> <h3> 静谧而具有强烈历史沧桑印记的深深庭院,与山西其他巨商一样,常氏家族秉承着"以财取天下"的宏大抱负,万里驰骋,四海奔波,开创了中欧茶业的漫漫长路,成为富甲天下的商界巨子、中国面向世界贸易的第一世家。作为其生活和精神的归宿,常家庄园集北方厚重和南方灵秀于一身,熔儒家秩序与道家浪漫为一炉,创造了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神奇和辉煌。</h3> <h3> 常家院落之间与院落之后,大多建有花园、菜园,有小门与正院相通。既有甬道贯通,也有曲折迂回其间点缀的回廊、小桥流水,亭榭、或草石树木,或奇花异葩,匠心独具,颇有南方园林的风范。</h3> <h3> 常家庄园的建筑有众多的"三雕"即:砖、木、石雕和挂落、彩绘作品,这些形成了常家庄园建筑的一大特色—"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h3> <h3> 精美的双层镂空木雕,雕刻非常娴熟,错落有致,此图案为"松鹤长青、延年益寿"之意。</h3><h3><br></h3> <h3> 寿桃,取其长寿之意。</h3> <h3> 常家祠堂的后面是花园,花园的面积很大,小桥流水、假山亭榭、湖光树影、曲径轩廊应有尽有。这个花园与众不同的是还有许多精美的砖雕,雕刻精细如绣,栩栩如生,寓意深广,是常家大院的主要看点之一。</h3> <h3> 常家庄园的砖雕图案绮丽秀美、构图考究、造型生动。每一幅作品的构思和制作都有其深厚的民俗基础作为支撑。</h3> <h3> 杏园四时花墙系列影壁: </h3><h3> 影壁共五幅,座北朝南呈一字排列。分别为"八卦图"、"春景图"、"夏景图"、"秋景图"、"冬景图"。八卦图居中央位置,东西两侧分别为春、秋、夏、冬四季花墙。 </h3><h3> 在我国用太极八卦做影壁非常罕见。八卦是中国"玄学"的重要图腾,"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是易经的根本原理,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世代追寻与探求的理想境界。常氏把八卦影壁安放在杏园,大约可领悟主人造园的宗旨,即观象而系理,从大自然一草一木、一石一水的四季更易,去感受万事万物变迁与兴替的哲理和真谛。</h3><h3> 八卦图两侧是四面制作精美的影壁,构图优美、内涵丰富、做工细腻,俗称"花墙"。影壁以四时花草、虫鸟树木、奇石云月等吉祥题材入画,每幅又分别用楷、草、篆、隶四种字体题写有宋末元初杰出教育家、诗人翁森所作春、夏、秋、冬《四时读书乐》劝学诗,使其不仅图案精美、而且具备了浓郁的文化和艺术欣赏品味。 </h3><h3> 四幅插屏型壁挂,春、夏为夔龙纹插架,秋、冬是草龙纹插架。砖雕画心内雕刻有春牡丹、夏青莲、秋菊花、冬梅花,代表了一年四季,故又称四季花墙。五幅影壁座北朝南、沿围墙绵延排列二十余米,相互呼应浑然一体,成为杏园乃至整个常家园林的一道闪亮的风景线。虽历时近两个世纪,除极少数部位略有崩缺,整幅画面至今保存完好。据传此影壁是主人于清朝道光年间从扬州带回,又处处洋溢出江南水乡明秀清丽的风格和特色。</h3> <h3> 春景图:位于八卦影壁右内侧,幅宽2.2米。全图呈落地屏风造型。上方为矩形画屏,置于典雅古朴的雕花插架上,给人以平稳、安祥和高贵之感。主图案上方祥云笼罩、弯月当空,如意云气纹委婉流畅。右侧立一株盛开的牡丹,老根苍劲、枝繁叶茂;花蕊、枝干和叶片纹理清晰细腻、构图疏密有致;牡丹立于太湖石旁,周围点缀有矢车菊、兰叶和蒲草。画面左侧是以楷书题写的、由宋、元时期著名教育家、诗人翁森作劝学诗《四时读书乐.春景书》: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床赖有短檠在,来对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h3><h3> 外框以云雷纹收边,两侧饰莲花须弥柱,插架取夔纹装饰,矩形饰框内刻蟠螭勾连夔纹,中间立两只炉鼎,寓太平盛世。下方刻蟠虺、草龙,其下取寿字及夔纹承托收边。图案瑰丽、雕刻精美、装饰典雅、内涵厚重,宛如一气呵成之写意工笔画,就是春景图影壁的概括写照。</h3> <h3> 夏景图:位于八卦影壁左内侧,幅宽2.2米。主图案上方刻红日,四周祥云环绕。画面上数丛莲花枝干丰茂亭亭玉立,花朵或团簇盛开或含苞欲放。上端枝头莲蓬秀出,近旁有翠鸟啾鸣。莲下碧水潺湲,一只肢胫修长的鹭鸟临风伫立,周围菖、秀竹和玉笋丛生。根据我国传统民俗说法,夏季莲花盛开、根叶繁茂,喻本固枝荣,根基牢固、兴旺发达。菖蒲为吉祥花草,鹭鸟"一鹭""取谐音"一路";综其意,喻祈愿主人在科举仕途上"一路连科"之意。 </h3><h3> 右侧草书题写翁森劝学诗《夏景书》:</h3><h3> 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h3><h3>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 </h3><h3> 外框装饰与"春景图"相仿,不同的是主图案下方装饰框内增添了"双蝠拱福"图案,以对称的如意卷草纹拱托雕刻精致的倒立蝙蝠,使画面呈现吉祥福禄之气。在装饰框"福"字两旁的饕餮勾连纹中,还刻有两幅袖珍太极八卦图,方位与"八卦"影壁同属"后天八卦"。映证了四时花墙与八卦影壁为同一时期制作。</h3> <h3> 秋景图:位于八卦影壁右外侧,幅宽2.2米。</h3><h3> 主图案上方祥云掩日,中部刻两束繁茂的秋菊环绕于寿石两侧,绽放的菊花旁刻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一只硕大的狸猫端卧在寿石上,下方刻成丛修长舒展的萱草。 </h3><h3> 画面左侧是隶书题写的翁森劝学诗《秋景书》:</h3><h3> 庭前昨夜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h3><h3> 诵记莫遣韶华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h3><h3> 菊为花中君子,因其在秋天百花凋谢后开放,民间认为它高洁而不媚俗流。萱草、又名谖草,古人认为它能使人忘记忧愁,又称忘忧草。据传萱草还有"宜男草"的说法:妇人有孕,常佩戴萱草花即可生男丁,使家族子嗣兴旺;寿石和萱草同图,又有"宜男多寿"的吉祥之意。 </h3><h3> 另外在古代"耄"指年龄八、九十岁的老者,"耋"指七、八十岁高的老人。画面上雕刻一猫一蝶,是为取"耄、耋"谐音,含有祈愿主人福寿安康、怡享天年的吉祥寓义。 </h3><h3> 与春景、夏景图不同,秋景图插架采用了柔美宛转的草龙图装饰。由典雅曲美的如意卷云纹构成的双降草龙,悠然蟠绕于画屏两侧,与插架装饰框内蟠螭、饕餮及勾连夔纹相互呼应,使影壁显示出生机与跃动。</h3> <h3> 冬景图:位于八卦影壁左外侧,幅宽2.2米。</h3><h3> "江空木落千崖枯,偶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燃活火,与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是古人用篆书题刻在"冬景图"影壁上、由距今约七百余年前宋、元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教育家翁森创作的劝学诗《冬景书》。</h3><h3> 冬季来临,万木萧疏,江河凝冻,千崖衰枯,怎一派苍凉落漠的景象?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假如把人生比作四季,冬天则象征人生的暮年。然而对于经历过人生冬寒夏暑的莘莘学子,当他风雨兼程走到暮年,或许正因为毕生勤奋苦学不辍,才能在冬日严寒面对残灯黯壁,依然从容不迫乐此不疲。纵然是天寒地冻雪压茅庐,但是有苇编典籍陪伴,仍旧能乐在其中,满怀欣喜仰天高歌。他们为什么如此快乐呢?或许唯有那镌刻在画面上凌霜怒放的寒梅,才能够体会到诗人用心之良苦、和沉浸于读书之中的融融乐趣罢。</h3><h3> "冬景图"画面简洁洗练、没有多余的点缀和渲染,仅以朴素的笔触描绘勾勒出自然界冬日的萧疏和苍凉。但是透过一束束如春花怒放的寒梅及枝干斑驳如虬龙磐绕的青松,人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成熟和睿智、稳健与淡定。图案中央自上而下接连排列的三个"寿"字,似乎也暗示着求学者精神不老、信念永存。</h3> <h3> 影壁:四狮图。位于常家庄园百狮园东侧,宽3.7米。</h3><h3> 狮原产于非洲,古代我国并没有狮子。据传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我国才有了狮的记载。至隋、唐佛教兴盛,狮也被赋予了吉祥寓意和神话色彩。传说它是文殊普萨坐骑,具有驱邪镇凶的威力,在佛教中被作为护法的瑞兽。隋、唐以前狮雕仅见于宫廷庙宇,宋、元后才进入民间,成为广泛采用的吉祥装饰。 </h3><h3> 主图案刻一只雌狮带三只幼狮,上方有如意卷云纹掩映红日,左右刻太湖石、寿山石。画面刻画精致细腻,高浮雕狮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惜因年代久远,两只小狮头部已毁损遗失。四狮同图在影壁雕刻中较少见,取谐音"四世同堂、人丁兴旺、家族昌盛"之意。 上方云雷纹围边,象鼻昂两侧刻草龙纹烘托的文房四宝琴、棋、书、画。横枋刻花中四君子及岁寒三友梅、兰、竹、菊、松。下框刻篆体福、禄、寿字样,外侧有双蝶寓义寿比耄耋。 </h3><h3> 两侧楹联以双蝠镶边,取卷蛇变形篆体书写:奇石尽含千古秀,异花常占四时春。外端有造型精美细腻的镂空博古龛。龛已损毁,从残留的蟠螭纹镶边及依稀可辨的牡丹、炉鼎等图样中,仍能联想它当年曾经的富丽堂皇。下方须弥台基,束腰刻草龙、如意祥云及篆书"寿"字。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造型典雅,巧妙地融儒释文化与民俗文化于一体,堪称常家园林的镇园之宝。</h3> <h3> 砖雕花墙</h3> <h3> 砖雕花墙</h3> <h3> 静园:地120余亩(八万多平方米)的静园,是常氏家人休闲、游乐和陶冶情操的场所。常氏将其冠名为"静园",非常清楚地表达了主人修建这座园林的追求和目的。"静"是一种对大自然的回归,是一种"出世"的追求,表达了一种超然世外的心态。体现出其融北派的质朴大方与南派的小巧细腻于一体的不同特色。</h3><h3> 在静园水系中,除了自成体系的小石潭、曲溪、昭余湖外,还有三处独立镶嵌于园中的小池,那就是位于遐园中的洗笔池、石云轩书院中的方正池和遐园外的小荷池。</h3> <h3> 整个常家大院的最高建筑就是花园中的观稼阁,它有五层,顾名思义是用来观看庄稼的,但它真正寓意应该是登高远望吧。</h3> <h3> 常家的转盘圆桌、食盒、温酒壶</h3> <h3> 常家壁灯</h3> <h3> 常家大院的木雕,主要是宅第中的窗户木雕、门框、屏风、家具和隔扇木雕等,图案千变万化,造型手法各异,木质多种多样,恰似木雕展览,使游人眼花缘乱。可惜木质不易保存,破坏十分严重。常家大院是儒商建筑的代表,室内布置十分讲究,处处反映出书香门第的稳重古朴、匀称适宜。室内的琴棋书画、文房四宝、奇花异卉、山水盆景,有别于其他晋商宅院。作为儒商宅院,有其独到之处,让人耳目一新。</h3> <h3> 葡萄,取"多子多孙、绵延不断"之意,还有取经商一本万利的意思。</h3> <h3> 窗饰:从左至右看,坐轿的回看骑马的,骑马的回看骑驴的,骑驴的回看推车的。告诉人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要知足方能常乐。从右往左看,就是人往高处走,激励人们上进的意思。</h3> <h3> 渔翁、樵夫、农夫、士人,寓意"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h3> <h3> 常家家训原文:<br></h3><h3> 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书必楷正、容貌必端庄、衣冠必肃整、居处必正静、做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步履必安详、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h3><h3> 凡语必忠信指为人要在言语上、行动忠实、守信,这是常家与人交往的原则。</h3><h3> 凡行必笃敬指对人要尊敬。"谦受益、满招损",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h3><h3>饮食必慎节指饮和食都要有节制,"食大伤身",平常要审慎,养成良好习惯,不能暴饮暴食。</h3><h3> 字书必楷正指写字书画必须正正楷楷,遵守章法,就像做人一样。"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文字是一个人的品性道德的反映。</h3><h3> 容貌必端庄指容颜面貌是一个人的代表,举止端庄落落大方将留给人们好的印象。在大庭广众中与人交往往往应该这样。</h3><h3> 衣冠必肃整指衣冠是一个人地位、身份、修养、爱好的象征,穿得干干净净才有精神。衣冠整齐既是对人的尊重,又可为自己增加自信。</h3><h3> 步履必安详指走路要稳重、安然。走路的姿势,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涵养,既不能毛毛草草、慌慌张张,也不能懒懒散散,吊儿郎当,要稳健大方。</h3><h3>居处必正静指居住的环境要安静,处世要正心净气。环境对人的心情、思绪、行为颇有影响。</h3><h3> 做事必谋始指凡事要考虑在先,"谋事在人"做好策划再办事。</h3><h3> 出言必顾行指说话要顾及效果,言行要一致。说了就要办,不要放空炮。</h3><h3> 步履必安详指说走路一定要端正,不要前弯后弓,左跨右裢。</h3><h3> 常德必固持指平常所遵循的道德和制定的规则,必须要严格遵守,牢固地坚持下去。道德不能败坏。</h3><h3>然诺必重应指答应的事情必须要兑现,做到"一诺千金"。所以在承诺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能否办得到,办不到就不要轻易答应。</h3><h3> 见善如己出指见到行善做好事,就像自己做了好事一样,向好人好事学习,多做好事、做善事,助人为乐。</h3><h3> 见恶如己病指看见丑恶的东西,就如同自己的病处。要以人为镜,视恶如病,引以为戒。</h3> <h3> 晋商十分宝,三分在常家。常家在晋商中有"儒商世家""书画世家"、"茶叶世家"、"外贸世家"和"金粉世家"的美誉。</h3><h3><br></h3> <h3> 常家大院的石雕艺术有护栏、门兽、护墙等,大多用细砂石雕成,刻有各种图案。砂石的粗犷,雕工的细腻,相映得彰,别具一格。</h3><h3> 狮子是辟邪镇凶的瑞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双狮并立,表示"好事成双"; 雌狮伴幼饲,表示"子嗣昌盛";老狮带幼狮,表示"仕途通达,位列太师少师"。民间亦有"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之说。</h3> <h3> "三星在户"中福、禄、寿三星脚踏祥云,神态安详,笑容可掬。其中福星持如意居中,禄星持一鹿茸居右,寿星一手捧寿桃、一手执龙头拐杖居左。三星在户——据传福禄寿三星每三千年才得一聚,是大吉大利之兆。把"三星在户"作为影壁立于宅院,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太平盛世、福禄安康的美好憧憬。</h3> <h3> 常家庄园是北方园林的宅园分离,前宅后园,每宅门前有狮子,门口的狮子有讲究,狮子谐音"事",双狮并立,意思"好事成双",大狮子带小狮子,意思'仕途通达,位列太狮少狮"。</h3> <h3> 贵和堂藏书楼:位于贵和堂后院,七开间,是庄园居宅中规模最大的建筑。据说当年皇帝住的房子是九开间,王爷级别的住七开间,往下分别五开间等,而常家是不够级别住七开间的,这样的建筑一旦被外人所知,小则砍头大则株连九族满门抄斩,所以这样的建筑常家人也不敢居住,只能把它作为常家内部文化人的聚会之所。</h3> <h3> 石芸轩书院,常家庄园内建筑物,是中国民居中规模最大的书院。名为"石芸轩书院",该院位于北常后街中端,为园林式建筑,又是常家呤诗作画、陶冶情操和培养族中子第的书廊学府。</h3> <h3> 书院由东、西两院和正面主楼三大部分组成,虽分为三院。整体上却连为一体。前院由四亭三廊组成,东廊为"听雨楼法帖"、西廊为"常氏贵墨法帖"、正面廊为"石芸轩法帖",皆是中国书法艺术之珍品。石芸轩法帖后有御笔亭四十四帝后帖,均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和文物价值。</h3><h3> 书院正面的主体建筑,为七开间两层"听雨楼",取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是当年常家子弟呤诗作画,研读史书的场所。</h3> <h3> 如今漫步在青石大街上,透过牌楼向远处望去:两侧灰色的宅第并肩而立,屋檐下已略显退色但依然火红的灯笼似乎在昭示此时此刻来这里的游客,这里曾经的辉煌、曾经的浮华。</h3> <h3> 常家庄园是大家型影视剧《乔家大院》《白银谷》《金锁记》《龙票》《亮剑》《狼毒花》等主外景拍摄基地.</h3> <h3> 走在古街上,我们似乎在把玩着一件年代久远的、具有的精美木雕、石雕、砖雕、彩绘等、具备浓厚的文化底蕴、更有着北方民居中最大的园林湖泊晋商典型代表兴衰"藏品"。而如今常家庄园虽早已物人去楼空、时光不再,但它所承载的晋商兴衰史,依然清晰令现人惊叹回味,余韵无穷。</h3> <h3> 真是不虚此行,常家庄园的规模之大,建筑之精美,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