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这两年在生命中不忍碰触的是属于母亲的那块领地,一旦因由碰到,柔软的伤感乃至清寂的凄然便充满身心,所以多次执笔终无法完整成文。但今天,在母亲离世第三个年头的清明节,我必须提笔感怀母亲,感怀母亲曾经的烟火岁月。</b></h1> <h1><b> 母亲是一位地道的烟火女人。她用一日三餐的烟火供养了她的八个子女。为了每日烟火上的食物,她起早贪晚,日夜奔忙,屋里屋外,担水劈柴,田间地头,锄田耙垄,养猪牧牛⋯⋯样样娴熟,件件操持。母亲用她每日的辛勤劳作丰满了她的烟火日子,斑斓了她的平凡岁月,也用她的烟火点亮了我们的生命之旅——走出村庄,走向社会,走向更广袤的天地!</b></h1> <h1><b> 微笑是母亲永恒的表情。记忆中她总是笑对我们,当然也有生气挂脸的时候,但总会很快便烟消云散,所以她呈现给我们的永远是慈祥的笑容。也正是这笑容濡养了我们乐观向上的善念,并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在她最后几年得了“脑血栓”的日子,就只会笑对一切了,当然有时是苦笑,是无法战胜病魔无助的笑,是陪同子女时日不多而无奈的笑。她在子女面前笑,在陌生人面前笑,甚至在有人怒目她时,她也以笑相迎。因为她只会发出这一种表情。每每这时,我便双眼模糊,心疼得无法言说。不禁慨叹岁月的风霜刀剑刻画并定格了母亲的“微笑”,于是心酸地默认:母亲已经老成了我们的孩子。那么究竟是母亲的年龄老去了,还是我们的岁月老去了?</b></h1> <h1><b>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女人生来就是打扮这个世界的。母亲爱美首先表现在她对子女的衣着方面。我们小时候,由于物质匮乏,子女多,她尽可能地让我们穿着美观整洁。那个年代,在农村没有熨斗可用,她就用装满开水的搪瓷缸子底烫平衣服,用棒槌砸平洗过的被单等。连䃼个袜子,她都要求针角细密匀称,䃼丁平整。她为我们做的布鞋、棉鞋总是那么的合脚舒适,穿出去心里美美的。母亲就用这些看似简单的操持体面着我们的生活,使得我们至今在不同的境遇中仍保持着独有的光鲜亮丽。</b></h1> <h1><b> 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女人。她做的饭菜香遍全家,即使当时经济多么紧张,食材那么匮乏,她总是会变着花样让我们一家老小吃香吃饱,再简单的食材到了她的手里,总会魔术般地变成我们最喜爱的美食。她做的臊子面香气扑鼻,她做的手擀连锅面纯正筋道,她做的韭菜盒子、椒叶油饼让人涎水挂满嘴角,即使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面糊汤、苞谷糁子也总会让我们姊妹们个个吃得欢畅淋漓,盆钵见底。母亲总是将厨房经营得热气腾腾,我们被这热气腾腾滋养得蓬蓬勃勃,茁壮昂然!这辈子再也吃不到妈妈味道的饭菜了!</b></h1> <h1><b> 爱美的人都爱干净,母亲是爱干净的典范。洒扫是她每日的第一件家务。每日晨起,她都把院子,屋子洒扫干净,使其清新自然,并不留死角。物品的摆放整齐美观,自然容不得我们乱放物品。直到她老到行动不便,她的衣柜里的衣物仍叠放得板板正正,就连她陪嫁柜抽屉里的物品都是条理整齐。</b></h1> <h1><b> 平常的日子里爱美成了母亲的一种生活习惯。在她行动不便衰老的光阴里,她每天都是发型齐整,衣着合体整洁。她容不得我们邋遢不整,日日用那慈爱的微笑目送我们穿着漂亮、步履轻盈地走出家门去求学,去工作,去生活!正如龙应台说的"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识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母亲目送我们时她是欣慰的,为她的儿女们健康向上,而我们看着父母的背影渐渐走远,却是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b></h1> <h1><b> 凡是爱美之人,都注重仪式感,母亲也不例外。比如每顿饭时,必须奶奶和父亲就坐桌前,我们才能动碗筷进餐,而且不许随意搅动菜盘,不许掉饭粒儿;比如客人来家,务必等客人用餐结束我们才能就餐,且饭间不许交谈絮语;又如坐时要挺直脊梁,站时昂首挺胸,坚定稳重……小时候对这些规矩,厌烦至极。而今真感恩母亲的这些规矩或者说仪式感,让我们有别于他人,并带上了有儒雅"教养"的美丽光环。</b></h1> <h1><b> 天生向暖的母亲在日常中乐于助人,乐善好施成为她的岁月里的一道亮丽风景。七十年代,村里很多人家在春日里缺粮少米。于是来我家借吃食的人源源不断,母亲是来者不拒,或多或少帮衬他们走过青黄不接的时日。有时也去邻居家借米借面借豆子,那时使用的一种木板做的四方形的叫做“升”的容器,归还时母亲总是要多还一些,母亲叮嘱我们叫做“平升借,高升还”,彰显诚信与感恩之心。由于母亲的能干和精打细算,她总能把寻常日子过得盆满钵满,我们也就顺里成章地享受着饱腹暖身的幸福,从未体会过饥寒的滋味。母亲的这些零零碎碎的生活画面,养成了我们阳光自信的心态,并将其发散到周遭,进而感染他人。</b></h1> <h1><b> “百善孝为先”,“ 忠孝传家远”。父亲的这些古人的说辞和身体力行已印在了脑海里。母亲的孝心孝行是这些说辞的践行。上庙舅爷对我们的印象也是小时候的一丝记忆,只记得母亲对老人知心温暖,时常挂念,洗涮探望周到有加。奶奶只有父亲一子,父亲对奶奶的孝道是霸道的,话虽不多,却是不容解释的零容忍。几代人在一个锅里搅瓢总是会有些许不和谐的时候,每当这时父亲总会严厉的批评母亲,儿时偶尔会看到母亲委屈的泪水,但她总是那么忍让顺受,很快便会一如继往地恪尽孝道,伺奉老人,毫无怨言,直至老奶奶安详幸福地驾鹤西游。母亲的孝行也为自己的老年增添了幸福的色彩,因为我们爱她,我们如她!</b></h1> <h1><b> 母亲是坚韧的。她的个子很小,但从来都是挺直身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躺在病床上都没有一点背驼的样子,正如她的人生姿态。她在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父亲被解职回乡务农的家庭苦难之时,坚韧如刚,咬紧牙关,乐观以对。“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是她的坚信的真理。凡事她任劳任怨,她用刚强乐观的品格成全了我们生命的美好,自尊与坚强不屈。</b></h1> <h1><b> 在父亲生病卧床生活无法自理的六年多的时光里,母亲以瘦小羸弱的身躯默默无闻、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地伺奉于床前榻后,吃喝拉撒精心照顾,虽当时生活条件清贫,经济物质条件并不富裕,医疗保健措施比较落后,但母亲把父亲照料得体贴舒适,几年卧床却并无生疮等症状,解放儿女们放心放手去开创自己的小康日</b><b>子。时至今日,回忆起来让吾等儿女心存感激之余,倍感于父亲未尽多少孝道而惭愧汗颜。</b></h1><h1><b> 母亲用她的信念和行为诠释了中华民族女性传统文化内涵:为人妻,要竭尽全力地爱丈夫;为人母,要不遗余力地爱子女,教育子女;为人儿媳,只讲孝道;与人相处,就是善待;对己,干净,美丽,乐学,勤勉,自律……母亲用她的善良,勤劳,爱的行为写意了一个传统的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用她的坚强,乐观,不屈的品格描绘了她的烟火人生。</b></h1> <h1><b> 母亲的烟火岁月已经走远,做为儿女,我们虔诚地承接着她的岁月,温暖地继续着她的烟火,浅淡地绵长着生命,安好地丰盈着流年。</b></h1><h1></h1><h1><b>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吾辈已然永远地失去了父亲母亲,此生永远失去了做人儿女的资格,此生永远没人可以唤叫爸妈,吾辈珍重!晚辈们此生亦永远失去了爷爷奶奶舅爷舅婆,及早尽孝勿等待,且行且珍惜!</b></h1><b><br></b><h3><b> </b><u><i>写在清明祭祀母亲的日子。</i></u></h3><h3><br></h3><h3><br></h3><h3> 2017年3月底</h3> <h3><u><i><b> 后记:零零散散,母亲的生活画面太多太多,用几页笔墨是写不完的,也没法展开,只能平铺直叙。尤其是她对我们的娇惯,我不敢触碰,稍一碰到,就被泪水淹没。尽量把自己活成她,用平常的烟火将日子过得活色生香。这该是天堂的母亲及父亲最想看到的吧!</b></i></u></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