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的墨香

菲要这么说

<h3>脑海中最喜欢的画面之一是窗边的少年手捧一本半旧的书,在斜阳下专心地读着。一缕发丝随意地搭在额头。书本散发着渐渐淡去的墨香,晕染了少年的脸颊,连着斜阳的暖,沁入少年的心。</h3><h3><br /></h3><h3>小时候,最喜欢发新课本时那清香的油墨味道。迫不及待地翻开每一页,那些图画和文字伴着墨香印在脑海里,很长很长时间都还在。读小学时,每早第一堂课之前总是朗读时间。朗朗读书声和教室窗内外的晨光,伴着墨香和清风的味道,构成了童年珍贵记忆的一部分。《365夜》是那时很受欢迎的儿童读物。清楚地记得厚厚的三百多页,我一天半就读完了。当然还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等几乎陪伴过每个小心灵的优秀书籍。读时真的像在吮吸着什么,别样的甘甜。后来到了初高中,经常读的刊物有《读者文摘》,《小说月报》等等。在父亲的引导下,更有幸拜读了长篇巨著《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和《莎士比亚戏剧集》等。</h3><h3><br /></h3><h3>那时候的大师作品读起来虽然很多部分晦涩难懂,但还是被他们的文字深深震撼。如今过了这些年再读定会是别样的感觉,也万分地期盼能够体会与挚爱经典重逢的喜悦。毋庸置疑的是这些书中精品万能的网络都可以提供,随时可以找来一读。但内心一直没有想尝试的冲动。一来看着闪亮的电脑手机屏幕读书的感觉酝酿不来;二来想把那与经典重逢的宝贵感觉留给墨香隐隐的纸质书。如能捧到同一本小时读过的,那慢慢品尝阅读的滋味该是多么美好。</h3><h3><br /></h3><h3>时代确实进步了,但也滋生了副作用。科技高速发展,实实在在的物件都虚化在互联网里。这张大网把人们以前的记忆或多或少屏蔽在网外。不知不觉地,生活里熟悉的墨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数码产品和电子出版物,网络读物,排山倒海,猝不及防。人人低头读书的画面还未及印到每个人的心里,手机和衍生品就把每个人的头向下拽得紧紧的。整齐划一,几无例外。太多的科技发展让人无所适从。本可以在墨香中滋养的态度和观点被花花绿绿的屏幕扼杀和淹没。白纸上跳跃的文字之间的激情碰撞被无厘头的图片和劣质网络读物取代;对邮箱里信件的无比盼望和展开信纸阅读家书的欣喜被电邮取代;甚至有些优质书店和音像制品店也不得不逐渐被网络产品挤入夹缝生存。为了生存,书店不得不另辟蹊径,最终导致本来卖书的空间竟有些不伦不类。</h3><h3><br /></h3><h3>读书的这份馨香的感觉虽不愿遗忘,但真的是在慢慢抽离我们。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正在失去一段多么珍贵的历史片段。说到底,阅读纸质书籍的滋味是无法取代的。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就应该,也只应该是一书在手,墨香存留的感觉。喜欢那些观点和感觉在墨香中慢慢发酵晕染的过程。这些都是电子阅读给不来的。如果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低头看的手机都换回纸质书,孩子们的未来会有多么美好的质朴回归。</h3><h3><br /></h3><h3>老套的我也被现实推动着被动向前。被动地与时俱进让人有些苦笑不得。日常琐事繁杂,无暇手捧墨香,于是所有的阅读和随笔几乎都是利用碎片时间在手机里完成。所以说到底,我也被现代科技网住了。这算时代进步还是副作用呢?时代进步的副作用是否不可逆?如此发展下去,多年以后,是否只有在博物馆才能依稀闻到那油墨的香呢?遗失的墨香对你来说是否意味着遗失了一个时代呢……</h3><h3><br /></h3><h3></h3><h3><br /></h3><h3><br /></h3><h3>图片发自菲mome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