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同学们,你看到这张照片知道是那儿吗?不错,这</b><b>就是我们的母校定州李亲古中学。我们记忆中的那一排排平房,变成了今天的高楼大厦。置身在校园里,你会觉得自己身在花园中。再看那一座座高高的教学楼,你一点儿也不会觉得这是一所农村高级中学。民国初期,拆金神殿辟建”达林“小学。七七事变后局势危机一度停办。1944年,抗日民主政府在原址建“李亲古完小”。1951年10月定县人民政府创建“定县第二初级中学”。1958年设高中班改称“定县第二中学”,简称”定县二中“。1959年6月改名为”定县李亲古中学“。1986年撤县改市,更名为“定州市李亲古中学”,一直沿用至今。如果从”达林“小学算起,母校也有逾百年历史。。2006年,母校被河北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是河北省唯一农村中学。 李亲古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学校。凭着几代领导,教师的艰苦奋斗,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学子,我们就是其中一小部分,走出农村在各条战线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b><b>。我永远不忘在那艰苦的岁月里,经过领导,老师们的呕心沥血的教育,把我们这些农家子弟送人高等学府,才有了我们的今天。是他们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我一想起他们,心里就非常激动。我编辑了这个美篇,把我记忆中当年的领导,老师介绍给大家,希望永远记住他们。</b></h1> <h1><b>祝文质 木佃村人。解放前是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后任定州南街高小校长。1951年授命组建定县第二初级中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小学里选择较好的老师到中学任教。1951年10月,招生两个初中班,没有教室,就在一个破旧房子里上课,从此“定县第二初级中学”诞生了。祝文质就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以后边上课,边建设,在短短两三年里就建成12个班学生建制的教室,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和办公用房近百间房屋。那时国家经济困难,物资短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能建成初具规模的中学,这要没有工作能力,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干不成的。感谢祝校长给我们建好了这样好的中学,才让我们这些穷苦农民的孩子有了上中学的机会,以后升入大学,才有机会走出农村参加国家的各行各业的建设。祝校长是个对老师要求很很严,对学生要求很高的领导。他希望老师一定要把学生教好,学生要一定学好,让学生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祝校长善于抓党支部建设,校领导班子建设,使我们学校成为一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好中学,1960年,母校被评为保定地区八面红旗中学之一,</b><b>1958年,祝校长又组建高中班,在那经济困难的年月里,又开始建设高中学生的教室和宿舍。1961年,祝校长亲自抓的三个高中班的学生毕业了,80%以上的学生都升入高校学习,这在那个年代创造了奇迹,就是城市中学也没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在功成名就之后,1962年6月祝校长退休了。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他</b><b>亲手建好的学校,离开了和他一起奋斗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们。现在祝校长已去世多年,但他留下了李亲古中学,培养出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永怀念祝校长。</b></h1><h3><br></h3><h3><br></h3> <h1><b>尹肯硕 定州怀德村人。1937年考入南开大学,但七七事变击碎了他的大学梦。他没有悲观失望,毅然决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1951年调入李亲古中学,配合祝校长筹建当时的定县第二初级中学。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为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做出出色的贡献。尹主任擅长数学,是当年数学全县前三名,所以人送雅号“”定县三大数“”。屈指算来,1951年尹主任刚三十多岁,他把他一生的大好时光献给了李亲古中学。他治学严谨,任劳任怨,为教好学生而统管全校的教学工作,是建校初期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当年母校的第一届高中三个班毕业生80%以上升入高校学习,这和尹主任紧抓教学工作是分不开的。1969年农历7月29日,尹主任为躲避残酷批斗,在回家的路上不慎落井去世,时年50出头。可惜了母校的治学和教学的奇才。我们永远怀念他。</b></h1><h1><b><br></b></h1> <h1><b>尹恒升 定州怀德村人。是尹主任的侄子。最早进入母校的的职工,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母校的建设事业。他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把他负责的工作搞得很好,为学校的后勤管理和基建工作付出一生的心血。比他较晚进入母校的工人还有李振候,张运科,李梦北,谷成章等。尹恒生退休后住定州城里。</b></h1> <h1><b>裴维金 1933年出生在河北乐亭县。自幼随父亲闯关东,练就了钢铁硬汉的坚强性格。他自幼酷爱学习,15岁就考入师范学校,后毕业於北京数理化专科学校。1952年,年仅19岁的他就远离家乡,只身来到李亲古中学任教。裴老师面目清秀,风度翩翩,有极好口才。他亲近学生,尊重老教师,所以在学生和老师中有极好的口碑。在校工作10年,为学校的建设,教学做出杰出贡献,是建校初期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教师,工会主席,团委书记,专职党支部副书记。生活困难的三年里,裴老师亲自抓生活,在1959年秋,裴老师似乎预见到生活困难要发生,那时农村主要劳动力都去大炼钢铁,农村山药都烂在地里,裴老师就动员全校师生,把好的山药抢运回学校,总共有几万斤,储存在大窖里。后来又动员学生回家采摘山药叶,晒干后运到学校储存起来,大约也有几万斤。这两个几万斤,帮助师生度过困难时期,起到很大作用,全体师生没发现浮肿现象。裴老师辅助祝校长抓全校工作,让全校工作有条不紊,有声有色,被评为地区红旗中学,裴老师发挥了重要作用。1962年后,裴老师调离李亲古中学,先后任定州翟城中学校长,定州齐堡中学校长,河北省体委处长等职。裴老师退休后,著有<我的人生往事>,记录了他的一生的成长过程,和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现住石家庄。</b></h1> <h1><b>宋祥龙 北京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当时的校领导动员说:老区人民发展教育,希望同学们去支援。宋老师依然决然放弃北京的美好生活,来到母校任教,后来和他一起来的同学李一德老师结为伉俪,把他们的美好青春贡献給农村的教育事业。宋老师1958年任教导处副主任,是建校初期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他英俊潇洒,和蔼可亲;李老师端庄秀丽,有铜铃般的歌喉,他们深深热爱教育事业。后来为孩子参加工作,调入任邱中学任教。</b></h1> <h1><b>张文汉 西湖村人。总物处主任。1963年因贪污问题,和会计张文彦一起被判刑8年。</b></h1> <h1><b>安惠昌 安国县人。建校伊始就来校工作。初中数学老师,还教过音乐课。后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1963年5月到1966年,任总务处代理主任。文革中,建立”教育革命委员会“,任副主任。直至在校退休。安老师把他的一生贡献给了母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b></h1> <h1><b>赵志谦 大召庄村人。自幼酷爱美术,建校初期任美术教师。1960年始任团委书记。1964年被调参加社教运动,因表现良好,被任命为易县团委书记。后来担任定州市委党校校长至退休。</b></h1> <h1><b>杨西林 1952至1955年任工会主席。</b></h1> <h1><b>陈德育 明月店村人。陈老师20岁就到母校工作,在校工作42年(1951年至1992年)。他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母校的建设和教育事业,是建校初期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历任教师,教导干事,党委副书记。陈老师真的是人如其名,是个德育很好的老师。他关心学生像弟弟妹妹,从不大声呵斥学生,对有点儿问题的同学,陈老师总是耐心的,苦口婆心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直到解决问题为止。陈老师每年都担任班主任,他带过的班,工作都搞得有声有色。尤其是陈老师带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班(高一班),90%</b><b>的同学都升入高校学习。据说陈老师有点儿小小的历史问题,影响他入党。但凭着他的不懈努力,还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担任了校党支部副书记。陈老师是建校初期的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几十年来,陈老师一直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和具体繁重管理工作岗位上。既是教学名师,又是学校长期的业绩辉煌的德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如此坚持不懈几十年,用他那长年累月的步伐,踏出一条优良学风之路。这样好的老师怎能不让人怀念。</b></h1> <h1><b>王保民 河北遵化县人。26岁转入母校。建校初期的五虎上将之一。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母校的建设和教学工作。初中和高中他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他带过的班工作都搞得扎扎实实,有声有色,班上的团结搞得很好。他带的第一届高中班高二班90%以上都升入高校学习,这和王老师的艰辛努力分不开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 ,积极参加技术革新,经过他的努力,让母校在没有国家电网的情况下就用上电灯,而且李亲古的其它单位也受益。以后一直战斗在勤工俭学工作岗位上,先后担任总务处主任,校办工厂厂长。他有很多次机会调回老家或城市里工作,可他一直坚守在母校的工作岗位上。他离不开母校的师生,离不开李亲古村的老百姓,他经常以自己是李亲古人而骄傲。直到79岁高龄还到学校,关心学校的工作。看到学校工作欣欣向荣发展气势,他眉开眼笑。他还要写校史,做自己的最后贡献。可惜因病住院了,在他病危时,还嘱咐他的在校工作的儿子说:”你按时上班吧,不要影响学校的工作”。等他儿子离开他十几分钟后,就与世长辞了。每当想起这样好的老师,怎不叫人动容呢?</b></h1><h1><b>。</b></h1> <h1><b>杜水泉 深泽县人。毕业于原定县师范学校。还不满20岁就到母校任教,比学生中许多学生都年轻。别看他年轻,肚子里油水可不少。他刚当老师就教第一届高中毕业班的物理课。他讲课从不打可巴儿,整本物理书都讲得清清楚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学们提的问题没有他不会的。杜老师把所有时间都用在教学上,只要有时间就就和同学们在一起,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们学得</b><b>明明白白,记忆深刻。到高考时,物理课都取得了好成绩,为90%以上同学升入高校学习,做出出色贡献。杜老师不仅是物理名师,还先后任教师,团委书记,教导主任20多年,一直到在母校退休。他把一生的精力都贡献給了母校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母校在多年的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是于杜老师呕心沥血抓教学质量分不开的。现在母校是河北省示范高中,也和杜老师打下的良好基础分不开。这样的好老师不得不让人敬佩。杜老师退休后住定州城里。</b></h1> <h1><b>刘少白 子位村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优秀教师。每年的元旦迎新年晚会都由刘老师化妆成新年老人,他手柱拐杖,身穿长袍,满头白发,满脸白胡须,恰似一位慈祥老人来到师生中间,这就告诉人们新的一年来到了。刘少白老师对学生非常和蔼可亲,脸上总是挂满慈祥的笑容。刘老师是语文名师,他讲课很动听,总觉得像讲故事一样,就让同学们学会了许多知识。刘老师还担任初中和高中的班主任工作,他总能把班上工作搞得扎扎实实,在娱乐中就做好了班上的工作。尤其令人难忘的是,1958年春曲阳大旱,全校师生长驱180里前去抗旱。因刘老师年事已高,学校领导不让他去,可是无论如何也拗不过他,硬是和年轻人一样,走完了来回的路程,这让人十分敬佩。刘老师以他年近花甲之年,像孩子一样,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刘老师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学生们的记忆中。</b></h1> <h1><b>屈志廉 建校初期到校任教,是数学名师。屈老师身材挺拔,两眼炯炯有神,说起话来笑眯眯的,给人以亲近的感觉。屈老师执教数学,讲课认认真真,清清楚楚。他写得一手清秀的黑板字,好似艺术品。屈老师讲课时,总是从黑板的左上角开始写起,一节课快讲完时,正好写满一黑板,最后再从头到尾巩固一遍,让学生轻轻松松掌握了全课内容。那时我就想,如果将来我能当老师,一定要学习屈老师的教学方法。后来屈老师教授第一届高中班的数学,学生们都考出好成绩,这为90%以上同学升入高校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因家庭原因,屈老师调入定州一中教书,分别20多年后,我去一中看望他。我想过了那么多年,屈老师能认出我来就不错了。没想到一见面,他竟一把抓住我,马上就叫出我的名字,我激动说:“屈老师,你真厉害,这么多年了,你还记得我。”他兴奋地说:”记得记得,那个年代的学生我都记得。”接着屈老师就说出我初中是那个班,高中是那个班,考入什么学校,现在在什么单位工作,屈老师说的得准确无误。这让我感动得几乎流下泪来。后来他历数许多同学的情况,屈老师如数家珍似的说得清清楚楚,这些同学无论在什么岗位上,职位多高,都是他的学生,都是他心中的骄傲。我问屈老师,这么大年纪为什么还上课教书?屈老师说,他离不开学生,离不开讲台,离开了就生病。又过了几年,我又回定州,屈老师就离开我们而去了。我悲痛不已。屈老师的音容笑貌,高风亮节永远留在我的心中。</b></h1> <h1><b>张大连 福建莆田人。1954年大专毕业就到母校任教。张老师操着浓重的福建方言,开始大家很难听懂,但他很快就克服了语言的障碍,和全校师生融合在一起。张老师是化学名师,他教授的化学课,同学们都爱听,深入浅出,辅助试验,把化学知识融汇在学生的脑海里。张老师担任二年制高中班高三班班主任,他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把这个特殊班管理得井井有条,让学生们在一年时间里很好地掌握了两年的课程知识,做出了很大贡献,使二年制高中班的升学率高达80%以上,和三年制高中班的升学率几乎相同。后来,张老师转入定州二中任教,没退休就去世了。 我们怀念他。</b></h1> <h1><b>刘福堂 平山县人。大约1958年分配到母校任教,他本来是教三角的,但学校刚办高中班,没有俄语老师,刘老师就一边教三角,一边教俄语,解决了学校的燃眉之急。那时的老师怎么那么有才,刘老师数学教得好,俄语也教得很出色。刘老师教母校第一届高中班的三角,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听得明明白白,记得清清楚楚,高考的数学成绩都考得很好。我们二年制的高三班,二年级一年要学完二三年级的课。刘老师为了给其它课程让时间,只用了很短时间就讲完了二三年级的俄语课程。但奇怪的是大家考试成绩还不错,等上大学时学俄语,一点儿也不比三年制的学生差。有了这样奇才的老师,我们才有机会读两年高中就考上高校的机会。后来为回家方便,刘老师调入定州二中教书。还没到退休年纪,刘老师就辞世了。可惜了一代名师。我们怀念他。</b></h1> <h1><b>于铸梁 江苏无锡市人。1957年江苏扬州师范学院毕业,是到校工作的第一个本科生。他本来可以分配到广西桂林工作,但定县离北京很近,在这里工作去北京方便,所以就执意到定县工作。到定县报道后,又分到离县城50多里的定县二中。他仍然十分快乐地服从分配。于老师是教语文的,他的文学造诣很深,教语文是顺风顺水。但第二年,即1958年,母校开始办高中班,没有俄语老师,领导问他能不能教俄语。他说英语还行,俄语差点。但领导说不学英语,就学俄语。于老师硬是接下俄语教学任务。于老师一边教语文,一边教俄语。俄语不会就学,到一中去学,跟书本学,边学边教。经过不懈努力,把俄语教导得很出色,高考时取得好成绩。于老师生长在鱼米之乡无锡市,到了北方没有大米吃,要吃粗粮,尤其到了生活困难时期,过着糠菜为主食的生活,不知于老师要克服怎样的困难,才能维持生命。但于老师没被吓倒,仍然坚守在教学第一线。1972年,为解决两地分居,在母校工作15年后才调回他的家乡。于老师把他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母校的教学工作。他离开母校后,仍然记挂着母校,还经常回李中看望。去年,于老师在孙子陪同下回到母校。他说,我人离开了李中,我的心没离开李中。这样的好教师,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b></h1> <h1><b>李振侯 李亲古村人。20岁就到母校工作。历任工友,事物员,保管员,管理员。他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母校的管理工作。在校工作40多年,他一直从事”侍候人”的工作。无论干什么工作,他保准让你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他言语不多干活总是乐呵呵的,像一尊弥勒佛。现已年逾八旬,祝他健康长寿。</b></h1> <h1><b>祝学林 木佃村人。主要教授数学,对学生和蔼可亲。</b></h1> <h1><b>杨策勋 语文老师,1957年被打成右派。</b></h1> <h1><b>高希贤 北京人。语文老师。1957年被打成右派。据说解放前曾给大军阀吴佩孚当过秘书。初中时,我曾问过高老师,你为什么给吴佩孚大坏蛋当秘书呀?他尴尬地回答说,旧社会就为了混口饭吃吧。反右时最后一个被打成右派。</b></h1> <h1><b>李俊芳 唐山人,语文老师。建校伊始,就到母校任教,曾任初一班班主任。1957年被打成右派。</b></h1> <h1><b>郝振德 郝白土村人。初中物理老师。为人谦和,和同学关系很好。</b></h1> <h1><b>徐彦武 数学老师,曾任初13班班主任。徐老师对学生很和蔼,总是带着一副笑容。后来调离李中到其它学校任教,曾被评为县级模范教师。定州人物志,介绍了徐老师的事迹。</b></h1> <h1><b>乔冷然 东阳木村人。初5班班主任,他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母校的发展工作。退休后,一直住在学校里,直到去世。</b></h1> <h1><b>史培之 东湖村人。语文老师。</b></h1> <h1><b>高冲霄 历史教师。担任初18班一年级,二年级的班主任。要求学生严格,又对学生关心。</b></h1> <h1><b>刘彬如 无极县人。教授第一届高中班的语文。讲课风趣,活泼,善于讲故事。他带的第一届高中班的高考成绩都很好,为第一届高中生80%以上升入高校学习,立下汗马功劳。</b></h1> <h1><b>李一德 北京西城人,满族。195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时,校领导说,老区人民发展教育,缺少老师,希望你们去支援。李老师毫不犹豫马上报名,毅然决然来到母校任教。那时李老师还不到20岁,尽管穿着朴素,但还是和农村姑娘大不一样,显得很洋气。李老师大大的眼睛,清秀的面容,匀称的身材,用现在语言就是学校的女神。李老师有银铃般的歌喉,开始教全校的音乐课,组织学校歌咏队和文娱活动,使学校的文娱活动搞得丰富多采。后来,李老师主要教政治,为教好第一届高中毕业班的政治课,他收集资料,刻蜡板,印辅导材料,帮助同学们把政治学好。高考时,政治课的成绩很好,我的成绩竟然是100分,为90%以上的学生升入高校,做出出色贡献。在母校时,李老师和一起从北京来的同学宋祥龙老师喜结连理。为解决孩子们的工作,他们调入任邱中学任教。但他们一直牵挂着他们的李亲古中学的同学们,还经常看望在京的学生</b><b>。我们感谢这对好老师。</b></h1> <h1><b>庞允弟 北京市人。1960年,她不满20岁,就远离家乡来到母校任教。庞老师不但年级不大,个子也不高。庞老师说话声音很好听,走路总是蹦蹦跳跳的,所以老师和同学都叫她“小庞老师”。庞老师到校没有几天,就随全校师生去北畽帮农民刨花生。当她看到同学们从地下把花生刨出来,庞老师欢快地跳起来说:“呀!这花生怎么长在地里呀?”。这把大家逗得笑起来。原来,她在北京只吃过花生,却从来没想过花生是怎么长出来的。庞老师主要教数学,也教俄语。她比一些学生还小,却能承担于年龄不符的教学任务,这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庞老师结婚后,为解决两地分居,就转到秦皇岛外国语学校教书。</b></h1> <h1><b>朱振江 徐水县人。体育老师。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到母校工作。</b></h1> <h1><b>宋尚信 北京市大兴庞庞各庄人。1952年从北京来母校工作。担任体育教师。宋老师对学生很好。当年母校春秋两季运动会,宋都组织很井井有条。后来因家庭需要,宋老师调回他的家乡北京大兴区教育局工作。</b></h1> <h1><b>母校教工篮球队,从左至右:张大连 裴维金 宋尚信 赵志谦 朱振江 宋祥龙 李振侯。</b></h1> <h1><b>粟继志 第二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1962年5月到1966年底)</b></h1> <h1><b>李春生 第三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b></h1> <h1><b>王吉武 第四任学校主要负责人。</b></h1> <h1><b>谷月 第五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78年4月到1984年底)</b></h1> <h1><b>支增勋 第六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85年到1993年8月)</b></h1> <h1><b>邸欣 第七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93年8月6月到2003年)</b></h1> <h1><b>祝志平 第八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2003年7月始)</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