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2014年1月底,接到在美国的琳达表姐电话,告诉我上海摄影网和新民晚报正在征集上海LADY风情老照片,要进行评选,希望我把妈妈的照片送去参赛,她弟弟也准备把姨妈的照片送上去。</div><div>随后我们选送了四张照片,还附上了有关妈妈的小故事。经过专家初选和复选,从757张送选的老照片中,妈妈(俞德金)的照片进入了前20名,我姨妈(俞德韵)的照片也进入前50名。<br></div><div>经过网络评选,妈妈照片位居第四名,得到优胜奖。曾经刊登在新民晚报上,还放大后在福寿园大厅展出。</div><div>为了留作纪念,特地做成美篇保存。</div><div><br></div><div>下面就是我们选送的老照片和简单介绍:</div>母亲俞德金生于1912年,卒于2011年,在上海这座城市生活了近一个世纪,是时代巨变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她出生时,中国才结束漫漫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不久,刚开始迈入民国时代。作为得风气之先的上海,那时候已经是华洋杂处、十里洋场的花花世界。<div>外公是个开明的人,不反对女孩读书受教育。母亲以优异成绩从上海务本女子中学毕业后又考入职业学校读商科,19岁开始工作,23岁通过英语面试进入南京东路英商企业惠罗公司,从店员做起,一直做到服装部部长。她是上海三十年代当之无愧的白领丽人。</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第一张是妈妈上世纪20年代少女时的玉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二张是30年代妈妈青年时代时尚艺术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三张是40年代妈妈的少妇风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四张是50年代妈妈已步入中年职业女性照,但仍不失雍容尔雅。</font></h3> <h3>这四张照片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折射了人物秀外慧中、大家闺秀的气质。</h3><div><br></div><div>下面四张是我表弟送选的姨妈照片和简单介绍:</div> 我的母亲俞德韻(1917-2004),祖籍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出生于上海,是龙凤胎中的“凤”。母亲从小天资聪颖,是上海务本女子中学的高才生,数学,语文的成绩尤为优秀。她性格活泼开朗,爱好舞蹈,体育。母亲年轻时是职业女性,从前在贸易公司做文职工作,谙熟英文打字。新中国成立后,她是新民晚报专栏的自由撰稿人。她的专栏短文还出版成书,书名叫“主妇手记”。她很“洋派”,为自己起的笔名是丽谛(英文名:Lydia). 她还在上海立德染织厂做厂校教师,教工人们语文和数学,直至1962年我国遭受自然灾害,为帮助国家克服困难,被动员退职。此后在家相夫教子,是位贤妻良母。<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新民晚报专栏的自由撰稿人丽谛(英文名:Lydia).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想上九天揽月的少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对恩爱夫妻</font></h3> <div>我姨妈俞德韵的照片进入了前五十名。</div><div>虽然没有进入网上公开评选,但我觉得张张都是精品。</div>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这次大奖赛最终获奖照片和她们的故事。<div><div>先看前三名。当第一张”最美上海LADY照片”一发表,曾经引起轰动,网民们眼睛一亮,为毫无修饰却如此清纯甜美的老照片叫好并广为转发,她是三年前当之无愧的网红。</div></div> <h3><font color="#010101">第一名:最美上海LADY</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的祖母徐谟佳,1923年出生,上海徐家汇人。老人家虽已过世,但她的风情,从未输给过时光。这张老照片拍摄于祖母18岁,有着刚成年的青涩与腼腆。没有PS,也没有高超的化妆和整形,照片古朴的纸质感,自然黑白色调的年代感,更是体现出那些年代之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二名珍藏奖 祖母的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祖母1900年10月25日生于上海(现黄陂南路建国东路口),上海本地人,是一位慈祥平和,与世无争的百岁人瑞。这张照片1917年祖母十八岁时摄于上海老城厢的照相馆。年轻的祖母婀娜多姿、秀丽端庄。她的容颜与修养,一直是我们的骄傲。祖母一生在家相夫教子,抚育孙辈,给我们无私无尽的关爱与福荫。1999年11月祖母百岁之际,在市第十人民医院的无偿关爱下,治愈了白内障眼疾,在失明5年后重见光明,晚年生活再添喜悦,并见诸于各媒体。祖母于2004年7月3日无疾而逝,享年104岁。虽然祖母离开我们已近十年,但每当我们看到祖母的照片,祖母的音容笑貌与祖母给我们的恩泽宛若眼前,怀念 之情油然而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三名珍藏奖 我的小舅妈蒋瑞娟</font></h3> 我的小舅妈蒋瑞娟,生于1934年8月,浙江绍兴人,今年80周岁,至今健在。1955年与小舅舅在上海结婚,尽管他们都是普通工薪阶层,生儿育女辛勤工作,文化大革命时期还是被迫烧掉了许多他们青春年代留下的美丽倩影。我家幸存的这张是照相馆样张。多么美丽幸福的笑容、洁白朴素的婚纱、楚楚动人的身姿啊,当年的小舅妈是不是很漂亮?<div><br></div><div>下面是优胜奖,共六名</div> <h3><font color="#010101">1、三十年代白领丽人俞德金(前面已经详细介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母亲的优雅和知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母亲叶兰,1921年出生于苏州东山大户叶家。气质优雅,知性,温婉,高贵,精致,体现了那个年代受过良好教育女性的素养。任何场合中,得体的服饰,端庄的举止,礼数周到的修养,让母亲即便在文革中,也会把一件普通的布衣穿得山清水秀依然一副大家闺秀的风度。这件黑丝绒旗袍是母亲五十年代初最后一件全手工旗袍,也是母亲留给我的唯一一件珍贵的旗袍。母亲穿旗袍的韵味和高贵的气质,是今天那些靠世界品牌来吸引眼球的人所达不到的。 也因此,把旗袍作为一个载体,“修炼气质,提升品位,展示美丽,让每一个女性在修炼中一天天优雅的变老”,成了我2007年创办上海第一个旗袍沙龙的宗旨和目的。7年来,我们穿着一件中国的旗袍,走过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以我们培训的女性礼仪在世界上赢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如今,以旗袍为主题的各种组织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我们有理由相信总有一天,富有民族传统文化的旗袍会飘逸在每一条马路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我的外祖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曾外祖父是上海进出口业的先驱,家境富裕。毕业于沪江大学的外祖母自幼聪颖伶俐,后来又给了作为民族资本家的外祖父以很大的支持,弥补了中国制冷剂和工业锻造轧辊的产业空白。现实的生活,使得原来的千金小姐和名媛贵妇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和坚强,出众的厨艺至今留下我们晚辈美好的回忆中。尤其文革中在身心俱疲下支撑着一大家子的生活。进入老年的外祖母永远是美丽、时尚的。定制的服装合身得体,丝巾、墨镜等小饰品的搭配出挑而精致。虽然她已经离开我们了,可作为晚辈我们永远怀念她,也通过留下的照片时时欣赏她的美丽和风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4、乐善好施的母和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照片摄于1897年,中间是我的太祖母宋吴氏,是当时巴黎贴现银行和华俄道胜银行上海分行的华方经理,也是集丝商、房地产商和酱园主于一身,人称“宋半界”的富商宋书升的妻子。她不仅匡夫教子,严于治家,还信奉天主教,乐善好施、赈灾济贫。曾为黄河水患、海宁筑堤捐款。今瑞金医院地产,也是她于光绪三十三年捐赠给天主教圣味增爵会的。两侧是她的四个女儿:左起六女宋秀、五女宋玉、长女宋懿和六女宋娟。其中宋玉嫁给了求新机器制造厂业主朱志尧的弟弟、华商电气公司董事长朱季琳,她不仅知书达礼、克勤克俭,是丈夫的贤内助,同时亦做了大量捐赠公益之善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5、七女今何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59年市政府开展“上海市音乐舞蹈展演月”(“上海之春”的前身),我与卢湾区饮食服务公司一些文艺骨干组成业余文工团,编演“妈妈你好糊涂”,“扬州酱菜”和“七女夸郎”等节目。其中“七女夸郎” 因热情歌颂在理发、扦脚、厨师等服务性行业上的辛勤劳动,深受群众欢迎,经常外出巡演,荣获区会演一等奖。兴奋之余,我与夏奇兰、沈惠琴等“夸郎”七女” 相约,穿着(市文化宫借来的)演出服装,去“人民照相馆”拍了这张个个脸带微笑、身影姿容的集体照。(由著名人像摄影家顾云兴开镜拍摄) 一转眼,作为当年“七女”小妹---姜秀红(后排右一),今巳87岁了,面对这张泛黄老照片,更是感叹万千……由于我们当年所居住的延中地区,因绿地建设而拆迁,如今照片中的“夸郎”七女 ,不知今何在?但愿见照后,姐妹再聚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6、女兵英姿</font></h3> 这幅照片曾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上海照相馆(原万象照相馆)的橱窗里陈列半年之久,照片中的女兵是我的女儿朱芸。她197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宣传队,1976年曾赴唐山抗震救援,1980年复员后考进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后分配至上海音乐家协会工作。1988年,朱芸赴澳大利亚深造,现在澳大利亚电台任市场部经理。三十多年过去了,但女儿当兵时的英姿被这幅照片定格,常常勾起我美好的回忆。<div><br></div><div>下面是收藏奖二十名</div> <h3><font color="#010101">白薇女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张照片是我父辈的亲友白薇女士。在1949年上海解放前,尚是少年的我与她有过一面之缘。现如今可能都已作古了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的养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照片上的美女是我的养母,在我的记忆里她天资聪慧,活泼开朗,大大的眼睛,挺鼻梁,小嘴巴,皮肤白皙没有一点斑点,真是好美好美。养母不爱红妆,平时穿旗袍等衣物,大都是单色,要么深要么浅,即便是花的也是素色小碎花。养母最值得我骄傲的是,她很新潮,反对封建旧传统,从不强迫我做不爱做的事情。养母大概出生于1910年,是家中长女,由于复杂的家庭关系,养母过早的结束了学业去永安公司工作,当了名记账员,走上了职业女性的道路。 我和养父母有着许多美好的回忆。这张照片是文革时期我在废纸篓里偷偷捡起藏好的。1990年养母过世,我在整理旧相簿时翻了出来,与养母最爱用的专用算盘一起装袋收藏至今,这里有养母留给我的一长串记忆……妈妈,我爱您,我们来世再做母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的青春年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的青春年华,真要感谢我的老公,正是他给我买了不少新绒线衫、新泡泡纱衬衫,以及美丽的围巾,才有可能留下我许多青春的倩影,给我终身美好的回忆。照片上的我穿着当时最新最美的衣服,很开心很激动,赶紧拍了相片留念。我和老公是初中同学,他勤劳刻苦,后来做了中学数学老师,是优秀园丁更是我一生的依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摩登少女,时尚风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四位青春、靓丽、活泼的少女,经过精心打扮,穿上色彩鲜艳的服装,带上捂手围巾,在照相馆秀丽风光背景前,摆一个POSE,秀上一把,体现上世纪初上海女子的风采。在一百多年前的上海,也是何等时尚和浪漫的。我祖母(右起第二人)是主人公之一,这张照片在家中老相册里显得十分突出。期待照片能代代相传,以示对祖母无限的怀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校花母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母亲楼菊林1926年出生在浙江宁波的大户人家。她十几岁就来上海求学,然后考入了著名的复旦大学教育系。曾被誉为“校花”的她,一头秀发,明眸皓齿,嗓音悦耳。清纯脱俗,天生丽质,气质优雅。她的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曾被教育局评选为优秀教师。才貌双全的母亲,正是我们心目中最美的“上海Lady”。</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54年特写</font></h3> <h3>这张1954年我妈妈的老照片,是我父母那年结婚不久,在家里拍摄的,晚上在台灯下,以当时的摄影器材条件这样的拍摄堪称佳作,现在看亦是。</h3> <h3><font color="#010101">何振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照片中的女性叫何振志,是我父亲在上海美术馆工作时的老同事。何振志是一位画家和美术理论家,照片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她身后画架上是她为电影演员秦怡的画像。何振志已去世10多年,但她优雅的举止,温婉轻柔的北京口音是令人念念难忘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37年服务队出征前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受何香凝先生委派,胡兰畦女士到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女工夜校招收了9名女工学生,1名夜校教师,组成了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去淞沪前线战地服务。这些团员平均年龄不足19岁。年青的姑娘们在向何香凝先生辞行时,立下了在前线不怕牺牲、不谈恋爱的誓言。 这是服务团员出征前在女工夜校门口的合影。服装是著名女画家李秋君为她们缝制的。从左至右,后排是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总干事邓裕志、、女工夜校校长钟韶琴、女青年会干事、夜校教师张淑仪,中间是李惠英、秦秋谷、胡瑞英、郑惠珍、金敏玉,前排是李亚芬、柳秀娟、龚琦玮、团长胡兰畦、任秀棠、张定堡。 1937年10月5日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出征时的相片。从左到右是李惠英、李亚芬、龚琦玮、柳秀娟、秦秋谷、团长胡兰畦、胡瑞英、任秀棠、郑惠珍、张定堡、金敏玉。 当晚,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冒着炮火奔赴嘉定外冈镇国民党军十八军罗卓英部。在前线,她们冒着敌机轰炸、机枪扫射的危险,在青竹林的掩护下,演抗战戏、唱抗战歌,慰问抗日将士,救护伤员,她们还到老百姓家中走访,宣传抗日救国,调查军风军纪,帮助群众抢收抢种,解除民众对抗日军队的恐惧心理,动员群众抬运伤员、运送弹药粮草,激励军民同仇敌忾打鬼子。胡瑞英7岁时母亲就病逝了,因家境贫寒,9岁就去纱厂做童工。1933年春,为了改变命运,她每天不顾12个小时的辛苦劳累,下工后又赶到女青年会女工夜校学习。1933年秋她在女工夜校秘密加入了共青团。她坐过国民党监狱、参加过罢工运动。1937年抗战爆发,国共合作,她参加了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这是她身着戎装,于1937年10月在淞沪抗战前线十八军军部的留影。她在服务团随军战地服务三年,为服务团地下党支部书记。1940底服务团撤出国民党军队后,她辗转去了延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黄宝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58年黄宝妹在维也纳参加世青联欢节时的留影。全国著名劳动模黄宝妹,她聪明美丽,能歌善舞,思想先进,学习用功,技术高超。 她1931年出生于上海浦东,13岁进入日商裕丰纱厂当童工。 她从文盲到1960年华纺干部班大专毕业。她无论穿工装西装,短衣旗袍,再挂上八枚勞模奖章,美丽动人无与伦比。 她爱好越剧曾与越剧名家徐玉兰同演《盘夫索夫》。在风行交谊舞的年代,她跳舞犹如蝴蝶飞舞。每逢出席全国或全市性大会,在晚会上曾和国家领导人跳交谊舞的,有周恩来、陈毅以及贺龙等同志。 谢晋名导,1958年下厂拍摄真人实事 --- 电影《黄宝妹》主演当然黄宝妹。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当年,专程到十七厂看望工人和观看电影,她倍加赞扬黄宝妹演得好。 现在,黄宝妹已是耄耋老人,四世同堂正在享受天伦之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岳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岳母褚家锦三十年代电影演员(艺名,怀锦)。2000年8月31日病卒,2003年入住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母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母亲方芝敏,标准的大家闺秀,1937年的结婚照,时年20岁,当时已流行拍西式婚纱照。我妈有姐妹4人,上海LADY一般家境都比较富裕,至少小康,此照片大概摄于1941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定格三十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年轻时(20岁,1975年)在南京东路王开照相馆(由郭师傅)拍的一张个人中方照片,拍摄时没有任何化妆。这张照片连同我本人曾参加过上海电影制片厂某部宽银幕电影主角演员的选拔,因家庭成份问题我在最后阶段落选。那个时代虽已远去,但是老照片还是把时光牢牢地定格了下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薄命女子钢铁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的已故母亲谭继雅生于1915年8月。她经历了大小姐、28岁守寡、终身扶持残疾独女,工作生活双肩挑的拼搏人生。 从这张她在大学时于复兴公园的留影中,我们很难想象如此典雅文弱的女性,在日后厄运一次次袭来时,竟能傲然挺立。人生是多面的,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母亲给我们后辈树立了永远的榜样,她的一生正是:一生冰洁守传统,奉老携幼担重任。择沪购屋徐家汇,庇护五代上海人。全裸奉献不折腾,勤俭持家真慈仁。酷暑炉旁挥汗苦,寒冬水边冻疮疼。侍老拥孙辛又欣,弟妹亲情浓又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母与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母亲和我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奶奶余美玲女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照片中的女主角是我奶奶余美玲女士,出生年月我不知道了(大概在1910年出生吧),照片是1936年我爷爷用莱卡相机拍摄的,当年我爷爷在中国银行供职,照片中的一对儿女是我爸爸和姑姑,我奶奶当年虽然和我爷爷是老式婚姻,爷爷的家在四川,是个大家庭,爷爷早年到上海上大学,很早就摆脱了依附家庭,独立生活,爷爷是长房长子,所以我奶奶就是长媳,我奶奶当年也是个新女性,早年就读武汉的女子学堂,嫁给我爷爷后随爷爷到上海定居,所以我说表面上看爷爷奶奶的婚姻是家长安排,但是实质上他们的思想在当年都是比较新潮,奶奶四书五经也很精通,所以在为人做事上有东方的温婉,对子女和家庭又有着很先进的民主思想,照片中就看出她带着一双儿女是那么端庄贤淑的走在台阶上,想象一下当年他们一家是多么幸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不一般的知性女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的母亲高意贞(中)从小在上海、南京、武汉、昆明的著名教会学校念书。她天资聪明,过目不忘,又有很强的语言能力,能讲英语和多种地方方言。 新中国成立之初,祖国百废待兴,航空事业一片空白,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界人士急需培训,我母亲扔下4个年幼的孩子,积极投入航空教育工作。她白天忙工会工作;晚上主持工人、干部、技术员、飞行员的培训。母亲是她这一辈知识女性的缩影,她们有魅力、有才气,独立时尚。同时,她们也是贤妻良母,给后辈留下无价的精神财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张结婚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妈妈,我们去那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张照片上的女主人公名叫翁木兰,是我的姑妈,1928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光华大学文学系。她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同丈夫王植波(书法家、电影编剧)一起移居香港,住在九龙加拿芬道,自署书斋名为“植梅书屋”。翁木兰学生时代就从事业余话剧活动,与程之等艺友一起演剧。到香港后从事电影业,主演过的影片有《人鬼恋》《千金小姐》《情深似海》《红娃》《丈夫的秘密》《童军教练》等,共参与拍摄电影40余部。1964年王植波赴台湾参加第一届亚洲电影节途中,不幸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从此翁木兰歇影,后移居美国。1998年翁木兰病逝于洛杉矶,享年70岁。此照是1956年春节姑父姑妈以贺年卡形式寄给我家父的,由唐遵之摄,后来登上《人民画报》封面,还在国际摄影比赛获奖,被署名为“妈妈到那边去”。照片上的孩子姑妈的小儿子即我的表弟王熙风。</font></h3> <div>除了我母亲俞德金和姨妈俞德韵的照片和资料,其余照片和资料都是来自新浪网CY_127的博客,感谢博主的收集和整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