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肺经经气运行时间凌晨三点到五点。</h3><h3>触诊方法</h3><h3> 穴位:肺俞、中府、孔最、膏盲、尺泽。</h3><h3> 肺经实热时,胸椎1-3旁开0.5寸处有压痛,滑肉门和大巨亦有压痛。肺经气不畅时,膻中有压痛。肺经虚寒:风门和大杼有酸沉感。咯血或便血:孔最有压痛,或压时有酸沉感。经气虚衰时,膏肓呈高肿或弹性、皮温低下。</h3> <h3>大肠经运行时间为早上五点到七点。</h3><h3>触诊方法:</h3><h3> 穴位:大肠俞、天枢、温溜、曲池、合谷。</h3><h3> 经气实热或排泄障碍时,曲池、肺俞、天枢、骑竹马有压痛。经气郁滞时,大巨有压痛。肠炎时,手三里、上巨虚、天枢压痛明显,皮温高于邻穴。慢性肠炎时,皮温低下,触有快感。</h3> <h3>胃经运行时间为早上七点到九点。 </h3><h3> 触诊穴位:胃俞、中院、梁丘、足三里、丰隆。</h3><h3> 胃经有实热:中院、梁丘有压痛。胃酸过多:巨阙、不容呈压痛。胃经虚寒:按压中脘、足三里有舒服感。胃溃疡:胃俞、与其外侧有过敏点,再按压臀端时,压痛放散至膝以下者。胃痛剧烈:天宗有明显压痛,按之可止痛。</h3> <h3>脾经运行时间上午的九点到十一点。</h3><h3>触诊穴位</h3><h3> 脾经:脾俞、章门、地机、大包、脾俞。</h3><h3> 消化不良或运化失常时,脾俞、章门、大包均有压痛。血行失和:脾俞呈现绷紧或压痛。脾热、经气阻滞:地机穴有明显压痛。脾虚作胀:脾俞穴按之酸沉或皮温低下。</h3> <h3>心经运行时间中午十一点到一点。 </h3><h3>触诊穴位心经:心俞、巨阙、阴㕁、少海。</h3><h3> 心经火旺:心俞内侧有压痛。心脏瓣膜疾患:巨阙发胀,心俞外侧至膏盲处有过敏点。经气虚、功能低下:三阴交、水分、肾俞均有压痛。</h3> <h3>小肠经运行时间下午一点到两点。 </h3><h3>触诊穴位小肠经:小肠俞、关元、养老、小海、下巨虚。</h3><h3> 小肠经病:关元、养老有反应。被风寒所侵时,天宗、风门、小海均有压痛。小肠经病移于心经时,取关元是有效的。灸关元治心律不齐。小肠经气受阻的肩肿痛时,下巨虚呈压痛,针之有效。小肠俞部位的腰痛,养老有明显压痛,针之有效。</h3> <h3>膀胱经运行时间下午三点到五点。 </h3><h3>触诊穴位膀胱经:膀胱俞、中极、金门、委中、昆仑、天柱、八髎穴。</h3><h3> 经气实热:委中穴皮温高,络脉充盈。湿热下注,经气受阻,中极、金门、膀胱俞有压痛。被风寒所侵,天柱、八髎穴、承山呈压痛。经气虚时,按中极、膀胱俞有快感。</h3> <h3>肾经运行时间傍晚五点到七点。</h3><h3>触诊穴位</h3><h3> 肾经:肾俞、京门、水泉、水分、肓俞。</h3><h3> 肾经为病:水泉、水分、肓俞均见压痛。肾脏为病:肾俞、京门有压痛。当肾排泄功能受累时,筑宾穴呈阳性反应(硬结、压痛)。因此,灸筑宾有解毒之效。泌尿系有故障时,八髎穴有压痛。</h3> <h3>心包经运行时间晚上七点到九点。</h3><h3>触诊穴位</h3><h3> 心包经:厥阴俞、膻中、㕁门、大陵。</h3><h3> 情志不遂、哭笑不定:膻中、㕁门均有明显压痛。妇女月经失常、痛经或少腹有瘀血时,间使至㕁门处绷紧或压痛,针之可调经止痛逐瘀。心悸动,按压厥阴俞、膻中有缓解之效,灸之亦效。</h3> <h3>三焦经运行时间晚上九点到十一点。</h3><h3>触诊穴位</h3><h3> 三焦经:三焦俞、石门、委阳、会宗。</h3><h3> 经气受阻,会宗、委阳、石门均呈压痛。经气实热,三焦俞一带绷紧,会宗压痛强烈。尿闭,属三焦经气不宣者,石门呈胀满。</h3> <h3>胆经运行时间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h3><h3>触诊穴位</h3><h3> 胆经:胆俞、日月、天宗、京门、阳陵泉、外丘。</h3><h3> 胆囊炎时,日月、京门、天宗有压痛。胆经实热:外丘皮温高。经气虚:按胆俞、日月有舒适感。</h3> <h3>肝经运行时间凌晨一点到三点。</h3><h3>触诊穴位</h3><h3> 肝经:肝俞、期门、中都、曲泉。</h3><h3> 经气郁滞(失眠、易怒、高血压):肝俞多见高肿、压痛,中都呈强压痛。肝炎(经气实热),内踝上二寸至中都处呈过敏带,阳陵泉与外丘有时亦呈压痛。性功能失常:曲泉按之痛或酸麻。</h3><h3><br /></h3><h3> 按上法找出病经病穴,结合四诊八纲,决定病因、病位、病性,为治疗提出有效的方案。</h3> <h3>任督二脉运行时间为子时和午时,阴阳平衡。</h3> <h3>任督二脉运行时间为子时和午时,阴阳平衡。</h3> <h3> 一、二十四节气来历</h3><h3>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分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这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h3><h3>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的二十四段落,每段约隔半月。</h3><h3>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h3><h3> 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h3><h3>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h3><h3> 二、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h3><h3> 现代医学认为,脊柱是人体最大的能量传输中心,通过神经系统的传递,可与人体五脏六腑相通。人体的脊柱由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椎体组成,恰与一年24个节气相吻合。据《黄帝内经》所载,人体每一个器官的能量,都是由特定的脊椎位置所控制,与大自然24个节气所对应。这种巧合正是体现了人为小宇宙、天地为大宇宙之观点。常人的脊柱内的炁机,冬至从第5节腰椎开始,每个节气上移一个椎体,一年内完成一次脊柱整体炁机变化,这正符合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轨迹的炁机变化原理。</h3><h3> 二十四节气的那一时刻,就是天地交泰的一瞬间,此时宇宙中可发生多种奇妙变化。宇宙中的生物、植物及万物,它们各自的慧光能量流都发生了由低能向高能的转变,以及各自磁场方向的改变,而后逐渐消失,回到原来状态。这当中,人自然不例外。</h3><h3>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观点之一,也是传统道文化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体与宇宙天体的运行互相感应,信息相通,与大自然的万千变化紧密联系,妙机无限。</h3><h3> 三、节气时令交替时练功作用机理</h3><h3> 当节令交替时,人体能量会大量流失,使身体免疫功能降低,久而久之,导致慢性病和机体老化。所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在节令交替时段调理相对应的椎体(穴位),可以获得良好的养生保健效果。</h3><h3> 道教《翠虚》篇曰:"每当天地交合时,夺取阴阳造化机"。节令交替的一瞬间虽然时间很短,但足可以对人体的生命活动造成深远的影响。所以,巧妙地利用这一时段练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h3><h3> 四、节气时令交替时练功与保健方法</h3><h3> 节气时令交替时,不但可以通过练功增强练功效果,而且还可以通过其他养生保健的方法增强体质,祛病强身。</h3><h3> 具体操作方法是:</h3><h3> 1、在每个节气来前15分钟开始静坐,意念集中于脊柱上所对应的椎体(穴位),时间共半小时左右;节气的前后三天静坐,意念亦集中于脊柱上所对应的椎体(穴位),时间一个小时以上。</h3><h3> 2、每个节气交替之时,在对应脊椎(穴位)上香熏10~20分钟;</h3><h3> 3、从每个节气的前三天开始,每天在脊柱上所对应部位用太极指调理10~20分钟,或在手部脊柱反射区所对应的部位上点按,每天1~2次,连做6天。</h3><h3> 4、体弱或患病者在节令交替之时,可香熏肚脐半小时左右,对增强体质,恢复健康很有益处。</h3><h3> 上述方法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