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张居正</h3> <p class="ql-block"> 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句话,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但在明代浩如烟海的人物中,最打动我的,却正是这个复杂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十几年前,当我即将踏入中师校园时,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场合,有一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当时我碍于形势,连连点头,虽然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真实含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如他所言,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所幸,这两样东西我还带着,虽然不多,总算还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并不因此感到自豪,因为这并非是我的意志有多坚强,或是人格有多高尚。唯一的原因在于,我遇到的人还不够坏,经历的事情还不够多,吃的苦头还不够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也曾经见到,许多道貌岸然的所谓道学家,整日把仁义道德放在嘴边,所作所为却尽为男盗女娼之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并不愤怒,恰恰相反,我理解他们,在生存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仅此而已,虽不合理,却很合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人在历经沧桑苦难之后,都会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直到我真正读懂了张居正,读懂了他的经历,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选择。我才找到了一个答案,一个让人宽慰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张居正,字叔大,嘉靖四年(1525)生,湖广江陵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少颖敏绝伦,嘉靖十八年(1539)中秀才,嘉靖十九年(1540)</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年中举人,人皆称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徐阶辈皆器重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阶代嵩首辅,倾心委于张居正,信任有加,草拟遗诏,引与共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四十三岁,任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进入内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隆庆六年(1572),隆庆驾崩,张居正引冯保为盟,密谋驱逐高拱,事成,遂代拱为内阁首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主政,推行考成法,整顿官吏,贪吏闻风丧胆,政令传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万历六年(1578),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百姓为之欢颜,天下丰饶,仓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年五十八岁,去世,死后抄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长子自尽,次子充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世间已无张居正。</p> <h3>二、袁崇焕</h3> <h3> 或许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须放弃原则,背离良知,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被湮灭。</h3><h3> <br /></h3><h3> 袁崇焕是不知道和光同尘的,由始至终,他都是一个不上道的人,他有才能,有抱负,有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彰显自己的个性,如此而已。</h3><h3> <br /></h3><h3> 那天,袁崇焕走出牢房,前往刑场,沿途民众围观,骂声不绝。</h3><h3> <br /></h3><h3> 他最后一次看着这个他曾为之奉献一切的国家,以及那些他用生命护卫,却谩骂指责他的平民。</h3><h3> <br /></h3><h3> 倾尽心力,呕心沥血,只换来了这个结果。</h3><h3> <br /></h3><h3> 我经常在想,那时候的袁崇焕,到底在想些什么。</h3><h3> <br /></h3><h3> 他应该很绝望,很失落,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冤屈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负才能被了解,或许永远也没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终也许只是遗臭万年的骂名。</h3><h3> <br /></h3><h3> 然而就在行刑台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遗言:</h3><h3> <br /></h3><h3>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h3><h3> <br /></h3><h3>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h3><h3> <br /></h3><h3> 这是一个被误解、被冤枉、且即将被千刀万剐的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留下的诗句。</h3><h3> <br /></h3><h3> 所以我知道了,在那一刻,他没有绝望,没有失落,没有委屈,在他的心中,只有两个字——坚持。</h3><h3> <br /></h3><h3> 一直以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告诉我,袁崇焕的一生是一个悲剧。</h3><h3> <br /></h3><h3> 事实并非如此。</h3><h3> <br /></h3><h3> 因为在我看来,他这一生,至少做到了一件事,一件很多人无法做到的事——坚持。</h3><h3> <br /></h3><h3> 蛮荒之地的苦读书生,福建的县令,京城的小小主事,坚守孤城的宁远道,威震天下的蓟辽督师,逮捕入狱的将领,背负冤屈死去的囚犯。</h3><h3> <br /></h3><h3> 无论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终坚持。</h3><h3> <br /></h3><h3> 或许不能改变什么,或许并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或许所作所为并无意义,但他依然坚定地,毫无退缩地坚持下来。</h3><h3> <br /></h3><h3>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放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