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心潮澎湃</b>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2017年2月20日至3月3曰,我有幸参加了由省港澳办组织、香港培华教育基金资助、香港教育大学承办的由湘西、张家界、邵阳、怀化四个市州共40名学员参加的“大湘西地区教育管理研讨班”的培训。自接到赴港培训的通知后,心情一直十分亢奋,说真的,这样的机会并非易得。我翻出了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香港》,笔录之,口吟之:“我好比凤阁街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狰狞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我沉思,自1841年就“失养于祖国”的香港,百余年来,他能否像“守夜的黄豹”一样守住了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呢?香港,这个“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他的兼容、开放又能给我们这些“内地教育人”一些什么思考与启示呢?</p> <h3> <b>初识香港</b><br></h3><div> </div><div> 初来乍到,让我们流连不已的不仅是香港旖旎的海港风光,更为让我们敬佩不已的是香港市民的高素质,城市管理的高品位。在这寸土寸金、人口高密度聚集的国际大都会,自然资源其实非常短缺,道路狭窄,高楼大厦栉比鳞次。然而,在我们乘车南来北往的这十多天里,却从未拥堵,道路上也未曾见到一个交警的身影,没有人抢占座位,没有人随地吐痰,没有人乱扔垃圾,没有人在你面前“吞云吐雾”,彼此彬彬有礼,一切秩序井然,社会文明堪称一流。于是,我再次沉思,这一切,和香港的教育又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div><div> </div> <h3><br></h3><div> <b> 收获满满</b></div><div> </div><div> 香港之行,馈赠了我们些什么呢?首先,培训班共聆听了香港教育大学洗权锋教授、郑燕详教授、梁伟明教授、陈锦荣教授、潘颂儿博士、谭伟权先生6位专家的讲课,讲课内容涵盖香港的高等教育、特殊学习需求与融合教育、小班教学与合作学习、校园关爱文化等等。同时,我们还实地参观了大埔卍慈中学、荃湾潮州公学、迦密圣道中学、凤溪第一小学等6所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参观了香港教育大学图书馆、教育局中央资源中心2所公共图书馆,可谓大开眼界,收获颇多。香港教育既能固守民族之根,又不失自由灵动,实难详尽其特点,只能将自己感受新奇的见闻和并不成熟的思考与大家分享一二。</div><div> </div><div> </div><div> </div> <h3> <b>这是心的奉献</b><br></h3><div> </div><div> 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亦或是西方基督文明,人们济贫扶弱、回馈社会的初心是一致的。曾经看过中华慈善总会公布的数据,其获捐赠的70%都是来自国外和港台。香港培华教育基金就是这样一个致力于为祖国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非牟利私人机构。</div><div> </div><div> 对于培华人用“心”做公益,用“心”做事业之态度,此次体会至深。无论学习住行的安排,手册资料的制作,还是结业证书的设计,事事细心周到,绝无敷衍。在港期间,培华安排了两次正式的宴请,即2月22日晚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监事兼常务委员会主席霍震寰先生的私人宴请和3月2日的结业午宴。宴会的仪式明快简要而热情洋溢,嘉宾们身着正装,笑容可掬,不论身份,互递名片,频频举杯,气氛祥和。霍震寰先生作为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其事务之繁忙可想而知。但在2个多小时的宴会过程中,他一直在接受学员们的敬酒,和每一位学员合影,没有丝毫倦意。席间,主动与同桌亲切交谈,语毕,还风趣地问我说,他的普通话水平能达到三级甲等吗?3月2日的结业典礼上,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伍淑清小姐,当天中午,亲赴结业典礼现场,为学员们颁发结业证书,合影留念,而后又匆匆奔赴北京报到,参加3月3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政协五次会议。像李兆基、霍英东、霍震寰、伍淑清等这样的培华群贤,他们孜孜不倦地投资于教育,亲力亲为,择善固从,为公益慈善事业掌舵领航。</div><div> </div><div> 其实,纵观他们的人生经历,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西方文明的影响在他们的身上交汇融合,良好的家教家风代代传承,所以,他们既有着现代商人的成功与精干,又有着古之儒者的道德与才智。在全面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这样造福桑梓、回报社会的大爱儒商。</div> <h3><br></h3><div> <b>这是多彩的教育</b></div><div><br></div><div> 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现代文明在香港交织嬗变,形成了香港教育多元化的特点。首先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乍一看,香港学校的名称实在是千奇百怪,如大埔卍慈中学、迦密圣道中学、潮州会馆中学、伊莉莎伯中学旧生会中学等等。其办学主体有教会、商会、马会、同学会、慈善组织、公益组织等等,社会捐助办学十分踊跃。比如我们参观的大埔卍慈中学,是一所世界慈善机构红卍字会创办的学校,荃湾潮州公学是潮州人商会创办的学校。</div><div><br></div><div> 第二是办学模式的多元化。香港的学校(按管理模式及经费来源划分)分官立学校、资助学校和私立学校三类。出人意料的是这其中74%的是非牟利办学团体营办的资助学校(政府按资助条例予以经费资助),官立学校仅占各类学校总数的6%,办学不牟利?社会、民间、商人兴办教育的激情真是令人羡慕。私立学校大都为私人资产经营、不受政府补贴、收费较高的国际学校。</div><div> </div><div> 第三是办学思想、理念的多元化。例举我们参观的这几所学校的办学宗旨或是校训如下:大埔卍慈中学--红卍字会宗旨:度己化人、救灾恤贫、促进世界和平;卍慈校训“卍慈学子,珍国之帮”;办学理念:“照顾个别差异,发掘孩子潜能”。荃湾潮州公学--办学宗旨: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启迪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促进学生五育均衡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发扬优质教育,培育社会英才;校训:孝、礼、勤、诚。通过参观我们发现,香港的学校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修身”,倡导谦虚、关爱、感恩、诚信、扶助弱小、贡献社会等价值元素,注重于学生的“全人教育”,并不特别强调个人成功。</div><div> </div><div> 第四、教育管理的多元化。香港学校主要是依靠校本管理实现自我治理。香港的教育局和内地的教育局,其职能区别一个恰似服务站,一个有如司令部,香港的教育局一般不过问学校具体事务。那么学校会乱吗?当然不会,因为他们有个叫做“校董会”的机构。“校董会”这个机构很有意思,因为其中除了“校长校董”是带薪工作人员以外,其余均为义务劳动者。校董会的组成一般包括办学团体校董(一般任校监,由办学团体提名)、校长校董(由办学团体提名)、教员校董(教师选举产生)、家长校董(家长选举产生)、校友校董(校董会认可的校友)、独立校董(类似于第三方,多为专业人士),有的学校还会有荣誉校董。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担任校董,校董大多是享有一定声誉的成功人士、身家清白、热心公益。这样的人当然是社会精英了,他们是乐于为教育为社会作贡献的。对学校的决策及利益实行这样的多元精英团队管理难道不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吗?想想我们平时,听到了多少对教育的批评,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通过某种机制让更多的社会精英来参与谋划学校的发展呢。</div><div> </div><div> 第五、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香港的教育体系和内地基本一致。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8个学习领域:中国语文教育、英国语文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科技教育、个人社会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根据学习领域开设相应科目。比如中学教育其核心科目为:中文、英文、数学、通识;选修科目为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其他学习经历:德育及公民教育、社会服务、与工作有关的学习经验。这里我要特别介绍的是“通识教育”这门课程。对于通识的理解有很多,比如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博雅教育、生命教育等,不管其名为何,其教育目标是在现代多样化的社会里,为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的知识和价值观。这和香港学校提倡的“全人教育”是一致的,就是要培养完全的、完整的人。通识教育并不是完全意义的舶来品,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不是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吗?古人为学也讲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奇怪的是,一个核心科目,竟然没有统一教材,因为“通识”简直可以包罗万象,凡是其他学科未尽之知识尽可囊括。学校可以自编教材,老师也可以尽兴发挥。比如我们拿到一本大埔卐慈中学的校本通识教材,就是一个“探讨香港的疾病趋势和公共卫生概况”的课题。前不久,看到《中国教育报》的一篇报道,全国人大代表、湖南通道县礼雅小学校长蒙兰凤说:“我感觉我不是做教育的,而是应付检查的”。很多校长都为此而烦难,各种各样的“进校园”让校园不堪重负。其实,通识教育可以为我们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一种尝试。凡是学校课程不能涵盖而又必须让学生学习了解的知识、技能,都可以把它编进通识教材,相关部门、相关行业的专家可参与教材编写,作为通识学科的教学内容统筹安排,而不是想到一出是一出。</div> <h3> <b> 这是特殊的爱</b></h3><div><br></div><div> 在大埔卍慈中学的融合学习教室里,我们碰到了小波仔(化名),他正在进行看图作文,见到我们非常高兴,并告诉我他爷爷是天津人,说“天津"二字时带着浓浓的天津方音。呆会儿,就会有言语治疗师要对他进行单独辅导,很显然,波仔是个有言语功能障碍的孩子。在香港,每所主流学校都会有很多像波仔这样的有特殊学习需求的孩子,这些孩子通过“随班就读”的形式学习与他人、与社会融合。当然,也有特殊教育学校,但只有较严重或多重残疾儿童才入读,特殊学校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主流学校培训师资、提供专业及技术支持。</div><div><br></div><div> 这里我想讲一个小故事:20年前,我曾遇到这样一个孩子,大约三四岁的模样,几乎每天爷爷抱着他来我们学校的报刊窗读报。偶然一次,同在读报的我听到孩子似乎在念念有词,好奇的我靠近孩子,惊奇地发现孩子读的竟是《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孩子的爷爷告诉我,他只是认得这些“字”而已,“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罢了。这个孩子,并未有人刻意教其识字,他都是自己看电视从字幕上学到的,只是孩子记忆力超强,凡是见过、听过的汉字、数字、拼音他都能很容易地记住,这是一个对特殊符号有着超强记忆和识别能力的孩子。非常可惜是,这个孩子最后连学都上不成,原因就是他有“多动症”,他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老师的“言语指令”,严重破坏了课堂秩序。实际上,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而是一个有“特殊学习需求”的孩子,可最后,学校拒绝了他,家长放弃了他,他不能被我们的学校教育“兼容”。这个孩子的故事一直困扰着我,如果我是孩子的老师我会怎样?如果我是孩子的母亲我又会怎样?究竟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适合我们的教育,还是要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div><div><br></div><div> “融合教育”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理念:我们相信每位儿童都生而平等,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尊严;我们相信每所学校应该秉承有教无类的精神,启发每位学生的潜能;我们相信一个平等、兼容和仁爱的社会,是建基于彼此尊重、互相接纳的社会。这些信念却又是植根于一种有教无类的全纳学校教育、家庭及社会教育。</div><div><br></div><div> 特殊教育需求的主要类别包括:听觉受损、视觉受损、身体弱能、智能障碍、情绪及行为问题、专注力不足及过度活跃、自闭症、沟通困难、读写困难、资优。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资优”生竟然也属于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大家笑着说这样的特殊孩子当然多多益善了。从这个角度来看,那种通过“掐尖”方式让“资优”生高度集中的学校实际上也是“特殊学校”,仅拼高考升学率,普通学校在这些特殊名校的面前当然只能望洋兴叹了。</div><div><br></div><div> 看到香港特殊教育与融合教育的成绩,真是有点让我们汗颜。说实在的,对于特殊人群的关爱与教育我们的意识一直是比较淡薄和冷漠的。学校可以修建,师资可以培养,但观念的形成却非一朝一夕。我在微信朋友圈宣传“支持随班就读”公益广告片时写了这么一段话:“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爱就越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理所当然应该是文明与文化的传播者,让每一位校长,每一位教师都来关爱特殊儿童,支持随班就读,有什么比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更重要!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div> <h3> <b> 这是特别的需要</b></h3><h3> </h3><h3> 老师需要阅读,学生需要阅读,家长也需要阅读。同样,阅读需要时间,阅读需要空间,阅读需要引领。在香港的每一所学校都有一个很好的图书资源中心,大多功能都非常齐全。如学生发展中心,不仅有各类学习资料,还有让学生研习功课和进行小组讨论的空间及设施,方便老师指导,且配置高速计算机设备,供学生作网上数据搜集;教师资源中心,存放大量参考书籍、学术文章供老师阅读;还有自学资源中心,摆放各类教材、习题让学生自主答题,完成后自行核对答案,并设奖励制度,以培养自学习惯及风气。这些图书资源中心利用率很高,学校开设阅读课,这里也经常开展各类阅读分享活动。学生不仅在校园内阅读,学校图书管理专业人员还要培养学生善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与设施,如带领学生作实验性参观,了解公共图书馆的设施及规则,学习利用自助借还终端机自行借书,开展阅读活动等。学生在阅读中丰富思想、增加知识、学会批判。</h3><h3><br></h3><h3> 我们一直倡导“书香校园”文化建设,我想,能称得上“书香校园"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有一群会读书的老师,有一群爱读书的学生,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有阅读的引领和阅读的时间。我的儿子是一个拥有较好阅读习惯的孩子,他就读的小学和中学都是本市的优质学校。我和孩子曾有一段对话。问:你曾读书的小学校有图书馆吗?答:不知道。应该有但从未去过。问:你现在读书的中学有图书馆吗?答:有。我陪同学去那里取过包裹,同学的妈妈在图书馆工作。但从没有人告诉我可以去那里干些什么。问:你知道为什么老师不带你们去图书馆读书或借书吗?答:因为去图书馆读书和考试没有什么关系,又不能提分,老师不会让我们浪费时间。</h3><h3><br></h3><h3> 这也许是目前我们学校图书馆建设的一种现状,藏书陈旧,藏书量不大,使用率不高,管理人员大多缺乏专业背景,大多数图书馆形同虚设。其实,老师不仅仅只是需要教参,孩子不仅仅只需要教科书和教辅,很多东西都是从读闲书中获得。学校如果能摒弃功利,注重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着眼于孩子的终身发展、全人教育,才会孕生出更多善思、创新的人才。当社会批判国人缺乏阅读思考习惯时,我们的学校实当反思自身的责任与担当,教育不仅需要播种、施肥,更需要静待花开、久久为功。</h3><div><br></div><div><br></div> <h3> <b> 结束语</b></h3><h3> </h3><h3> 当孩子看到我这篇文章时,他不满地说:“妈,你才到香港几天,就崇洋媚外了。”我说,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香港教育的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除了上述以外还有很多,比如教育里的人文关怀,家校合作的有效方法,小班教学、对科学科技的创新引领等。当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内地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再不会像三十年前那样为拥有一条从香港中英街买回的喇叭裤或是一副蛤蟆镜而趾高气扬,也不会为观看香港的武打片或是学唱香港流行歌而心旌摇曳。香港,这个“南风窗"曾为我们吹来不同文化的碰撞,但经过筛选、吸收、消化已然形成我们自身的特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香港定会善用其特殊的优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