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俭学琐记

厚厚的书

<h1><font color="#ff8a00">□作者 孙永权</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我的小学和初中阶段,国家尚未有能力对学校的教育经费实行全额拨款,仅靠收取学生的那点微不足道的学费,根本保证不了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所以,作为学校采取的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一种方式,勤工俭学不仅极大地弥补了办学经费的不足,更是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勤工俭学的方式,无外乎让学生在学习期间从事一定的劳动,并以其劳动收入作为学校办学资金的来源之一。因此,在我的“义务教育阶段”,就有了两个特殊的假期——“春采”假和“秋收”假,每个假期均为一个星期左右。虽然还得参加劳动,不过所有的孩子还是很盼望这两个假期的到来。</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勤工俭学的内容,一般要以学校与当地供销合作社或外贸部门签订的合同为主,不同季节、不同年份都有所不同。</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春季的勤工俭学,形式非常丰富,比如采药材,当地俗语称上山“抠根”,细辛、威灵仙、苍术、蒲公英、龙胆草等都在此列。不过,对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两种。</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第一是割柳条。清明过后,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柳枝较早地就泛浆了。在其刚刚抽芽之际,我就和小伙伴们带着镰刀,来到小河畔或草甸里,专门寻找小手指粗细、一米多长且是独梃的柳枝开割起来。割够两捆后,便交叉打成马架,跨到脖后扛回家。为防止其风干,到家后就迅速在院子里并列钉上两根钢筋,然后再把柳条夹于其间,一手握住两根钢筋,一手抽拽柳条。柳条皮即刻就“离骨儿”了,再把这些白条条的柳棍晒干打捆,就可拿到学校交差了。据说,我们这些劳动果实,最终都被送到柳编厂制作柳编工艺品了。</font></h1> <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1><font color="#ff8a00">  第二是采山菜。东北的山区,野生资源及其丰富,我的家乡也不例外。每到五月中旬,山上的野菜便争相亮相,什么山糜子、猫爪子、四叶菜、龙须菜、苦龙芽、刺嫩芽、大叶芹、猴腿儿、山蕨菜,真是遍地开花,应有尽有。这不仅给山里人在这青黄不接之时节增添了菜品来源,也给我们儿时的勤工俭学带来大好的良机。学校早早就与外贸部门订立了收购合同,代为其质检、验称、腌渍。待学校按年级把不同的任务数分配下来,我们就上山了。当年,我们学校主要腌渍大叶芹和山蕨菜,因大叶芹不压称且挑拣相对麻烦,我更爱采山蕨菜。记得有一年,因为学校规定:任务数内每斤八分钱,超额的部分每斤一角钱。为了不给父母增添负担,也为了买到那支躺在代销店柜台里另我心仪已久的“永生牌”钢笔,整个春采假里,我起早贪黑,拐着立起来比我还高的大筐,走遍了屯子周边的山山岗岗、沟沟壑壑。每天都是上午采一筐,下午采一筐,仅用四天半我就完成了五元钱的勤工俭学任务,进而就向我的目标进发了。到了星期六的晚上,据我的目标尚差一元一角,想着山上的蕨菜越来越少的实情,我不禁懈怠起来。可想想那梦寐以求的“永生”,第二天我还是早早进了山。傍晚,当我疲惫地扛着最后一筐蕨菜来到收购点时,来送菜的人已寥寥无几了,担心凑不够买“永生”的三块一毛八分钱,我小心翼翼地贴近负责质检的阿姨耳边,几近哀求道:能少给我切下来点吗?!质检阿姨用皮筋给我采的蕨菜共扎了八捆,她每切一刀,我的心都在瑟瑟发抖,很怕卖不够一元一角。质检阿姨虽然并未理会我,但她却满眼的善良,下手很轻很轻的。切去根部后,在过称的一刹那,我兴奋地蹦了好几蹦——这一筐居然卖了一元两毛六分钱。接过钱后,我已忘记了难耐的饥饿,并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径直向代销店跑去……</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秋季勤工俭学,内容也五花八门。最常见的是采药材和特产,如五味子、三枝九叶草、大力子、山芝麻籽、核桃、橡子、葡萄等;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割小杏条,二分钱一斤,一天能割两捆,卖个一元钱左右,学校再把它们卖到果园及煤矿;我认为最有意义的当属在初中时的采集杏条籽、紫树槐籽等项活动,因为在学校团委的组织下,这些树籽都被运往西北沙漠地区去奉行绿化祖国的使命了。再后来,勤工俭学的活动已拓宽到为林场植树、为鹿场捡拾柞树叶等诸多范围。</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回想当年的勤工俭学活动,无论是什么内容,同学们几乎都是靠自己的双手亲自完成任务,根本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和无限担忧。这不仅树立了我们的劳动观念,还培养了我们的劳动技能,更强化了我们的自立意识。它在潜移默化中把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的情感,深深地渗进了我们的骨髓,静静地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它与教学活动、德育活动和文体活动一样,在我们白纸一样的清纯思想境界里,涂上了七彩纷呈的浓重一笔。它所倡导的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伴随我们的一生,俨然成为我们成长历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时下,部分大学生,有的为了减轻家庭经济压力,有的为了锻炼社会实践能力,有的为了增加人生阅历,也会采取当家教、兼职或打零工等方式进行勤工俭学,但却不能与我那一代所经历的勤工俭学同日而语,且也没有那滋那味儿了。</font></h1> <h3></h3><h1><font color="#ff8a00">  很是怀念少年时期的勤工俭学生活。</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很是恋慕那个叫“春采”和“秋收”特殊假日。</font></h1><h1><font color="#ed2308"></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发表于《通化县文艺》2017年第3期</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作者简介:孙永权,网名“厚厚的书”,男,汉族,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1972年1月出生,吉林省通化县人。平时喜欢阅读和写作,有多篇散文、小小说、现代诗歌、格律诗词及歌词散发于省市报刊杂志。系通化县音乐文学学会秘书长、通化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现供职于吉林省通化县英额布镇中学,任学校圆梦文学社主编。本人广交文学爱好者,电话微信同步:13944519978。</span></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