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游新西兰怀托摩萤火虫洞

行者无疆1957

<h3><font color="#39b54a"> (请调低音量,让音乐细若游丝 )</font></h3> <p><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题记】大年初二,收到老领导一华校长的祝福短信,说是正在澳洲我曾经工作过的堪培拉访游。光阴荏苒,驻外生涯早已成为泛黄的历史,许多人物、场景、故事亦悄然远去。张校长的短信,促我去回翻四十余万字的旅澳日记——《天南纪事》。于是乎,沉淀记忆深处的诸多往事,又栩栩如生地在眼前飘浮开来……</i></p><p><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想当年回国时,我曾许下宏愿,退休后将这旅澳三年的日记整理出来,既纪实自己、纪念朋友,更告慰我因履职无法在临终送别的父亲。不料,这一拖竟是如此之久。鉴于目前仍在岗位上,故只能利用有限的工作和生活之余,随性地撷取《天南纪事》中相对独立的片段予以展示,并将之归为《忆话澳新》之主题系列。</i></p><p><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之前,曾借助美篇平台发表的“堪培拉的春天”“新家堪培拉”“重识O’Mally”等随感,也一并纳入该系列,有兴趣者可回看。 </i></p><p><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i></p><p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017年春节字</i></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i>《忆话澳新》系列</i></b></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偶游新西兰怀托摩萤火虫洞 ♻️</b></h1><p><br></p> <h1><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2004年 1月10日 星期日 晴</i></h1><p><br></p> <h1>  今天是休息日。根据安老师的建议和安排,我们直奔奥克兰以南不到200公里处的Waitomo(怀托摩)萤火虫洞作游览。</h1><h1><br></h1><h1> 怀托摩萤火虫洞,是大自然的又一鬼斧神工。据有关资料介绍,这石洞是1887年被当地的一位毛利族族长和一位英国测绘师发现的,在次年即1888年就向游人开放了。</h1><h1><br></h1><h1>  呵呵,真没想到这个位于新西兰北岛中部、看来毫不起眼的石溶洞,居然还有着百多年的历史?!</h1><p><br></p> <h1>  其实,在自然景观中,我惟独对溶洞没有兴趣。本来我是主张今天去看海的,但安老师认为夏天海边太晒,因而推荐了这个萤火虫洞,说是还挺有名的。好吧,客随主便,我只能顺之。</h1><h1></h1><h1><br></h1><h1>  车抵目的地,安老师先是拿出防晒霜让我抹上,随后又变戏法似地从汽车后备箱里取出一双旅游鞋,说是穿皮鞋走溶洞会咯脚,便把他夫人的鞋给拿来了(他的夫人厉害着呢,是中国驻奥克兰领馆的总领事)。一试穿,嘿嘿,还正合适——咋样,这南方的男人就是细致吧!</h1><h3></h3> <h3><font color="#b04fbb"><i>虫洞附近</i></font></h3> <h1><br></h1><h1>  洋人女导游叽里呱啦地宣布了进洞规定,我只依稀听明白了禁止照相,绝对不得使用相机。随后,在她的带领下,约二十几人的游客组队进入了石溶洞的下层,其中绝大部分是洋人。在那儿,倒挂的钟乳石和地面长出的石笋,以及四周石灰结晶体的积聚,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溶洞点缀,但我毫不为奇,认为与国内惯常所见的溶洞景象也就大同小异。</h1><h1><br></h1><h1> 只听得导游口若悬河地介绍着,看来是不失生动与幽默,游客们时不时地发出轰然的笑声。唉,可惜在这英语国度我是“聋子”,是绝对的“听而不闻”。既听不懂也就无从意会其中的趣味,只能努力地去融入这里的氛围。</h1><h1><br></h1><h1> 行进到了溶洞的深处,导游让我们集中在一起,突然,把仅有的几盏灯全灭了。顿时,四下由昏暗转为一片漆黑,一时间是伸手不见五指。但过不多时,我的眼睛就适应了黑暗,顺着她的手指之处,我俯身探头往上看去,眼前溶洞的上部,那些稀稀疏疏闪烁着的亮点,正是怀托摩赖以出名、众人为之慕名而来的萤火虫。</h1><h1><br></h1><h1>  就这么一点点?我不免有些失望。但当发现我的脚边就有一小亮点时,我还是忍不住地兴奋了起来,轻声指点给身边的一个貌似华裔女孩,那女孩也轻轻用英语惊呼起来。我俩蹲了下来,努力用眼睛分辨着,并试图用手去触摸或捉拿它,但终因它实在太微小不忍伤及而放弃了。</h1><p><br></p> <h1>  新西兰的萤火虫乃是一种小真菌蚋(音rui)的幼虫,它靠发出明亮的火光来吸引食物。其实,在任何潮湿、有丰富食物及有悬垂壁的地方都会有它们的踪迹,只是在黑暗的洞中最易受到注目罢了。</h1><h1></h1><h1><br></h1><h1>  萤火虫们在溶洞的天花板上用一系列的丝线盖成管状的巢,再利用二、三十根丝线加上一层粘液编成像钓鱼线一样的垂钓在巢下,当其他飞行昆虫受光吸引经过而被粘绑,这时它们就把钓鱼线收回来享用美味。我想,这萤火虫与蜘蛛应该是同类,至少它们赖以生存的手段何等相似。而在我以往的概念里,这种谋生方式是低卑阴晦的,不应被人所推崇。</h1> <h3><font color="#b04fbb"><i>萤火虫觅食的“钓鱼线”</i></font></h3> <h1><br></h1><h1>  之后,女导领着我们来到溶洞的入口处,眼前有一条小溪潺潺而流。有游客高声说话,立即被导游用抵在嘴唇的手指和伴以的轻嘘声制止了——敢情,这里的萤火虫还怕喧闹?</h1><p><br></p> <h1>  在导游轻手轻脚地引导下,我们十来人一批坐上了小舟。导游站在船头,手拽一根贯穿洞中的固定绳索,稍加用力,小舟便缓缓地顺流往前方而去。</h1> <font color="#b04fbb"><i>溶洞之入口</i></font> <h1><br></h1><h1>  凝神屏气在黑暗中抬头仰望,成千上万的萤火虫闪烁着的蓝绿色微光,灿若繁星,在拱型的石洞壁上熠熠生辉。那层层叠叠的蓝绿色竟汇集成了银河般的光带,再返射折映于幽幽的水面,极其罕见的美丽和美妙!</h1><h1><br></h1><h1> 同舟上的人们禁不住发出了压抑的惊呼和赞叹,却又被导游轻微而坚定的“嘘嘘”声所制止——哦,看来这萤火虫是真的好静怕扰呵。</h1><h1><br></h1><h1>  小船二转三拐地轻轻游走,但此刻我的思维却有点凝固。我半张着口,后仰地望着上方,久久未能发出声音。整个航程短暂却又似漫长,当我们的船驶至尽头靠近洞口时,我这才回过神来,轻轻地呼出了一口气,对着身旁的安老师也是对着自己说道:啊,太有意思、太奇妙了,我实在无法比喻,我脑子里的任何词汇似乎都无法达意!</h1><p><br></p> <h3><i><font color="#ff8a00">灿若繁星</font></i></h3> <h3><i><font color="#ff8a00">熠熠生辉</font></i></h3> <h3><i><font color="#ff8a00">宛如银河</font></i></h3> <h3><i><font color="#ff8a00">航程将尽</font></i></h3> <h1><br></h1><h1>  真的,直到现在,在我敲打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依然没能找到恰当的词语,用来描述今天所亲历的自然奇观:辉煌?壮观?神奇?——好像都无法达意……</h1><p><br></p> <h1>  于是,我只能感慨这大千世界的妙不可言,同时更感动于这小小的萤火虫——生存如此不易,却依然小着自己的小、亮着自己的亮、神着自己的神,以其集体凝聚的微薄之力,给人类带来其他生命体所无法酿造的惊喜与欢欣。</h1><h1><br></h1><h1> 谢谢你们,Waitomo的小小萤火虫!</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 *</h3> <h1>  往返的路上,那较之澳大利亚更单纯、更经典的蓝天白云,那叠青泻翠中点缀着的那成群成片的牛羊马鹿,那恰到好处镶嵌在绿树环抱之中令人赏心悦目的红顶农舍,让我禁不住指点了一路,赞叹了一路。</h1><h1><br></h1><h1> 但只有一年驾龄的安先生,对我任何的惊叹与溢美之词都置之不理,对我呼吁停车照相的请求也置若罔闻,只顾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投入行驶,“残酷”地剥夺了我将这经典新西兰景色定格为可复视画面的权利。终于,在哈密尔顿(Hamilton)附近,他踩实了刹车,我这才收获了以下几张照片:</h1> <h3><i><font color="#ff8a00">绿树环抱</font></i></h3> <h3><i><font color="#ff8a00">叠青泻翠</font></i></h3> <h3><i><font color="#ff8a00">“新”式蓝天白云</font></i></h3> <h1><br></h1><h1>  小镇远离喧嚣、精致恬静、美不胜收。相向而过的当地居民淡定的神态、纯朴的目光和友善的微笑,让我如沐春风、惬意至极,觉得这是一片真正能让人脱去世俗尘埃的净土。恍惚间我悟到,这不就是人们概念中的世外桃源么……🌷</h1><p><br></p> <h1>(注:因不允照相,上述虫洞内的图片均系从网上下载)</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