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茶港~福州

乐乐

<h3><br></h3><div>福州为什么会成为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呢?回顾一下清末那段屈辱历史,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被迫同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进行对外贸易。而在这之前,广州是中国与海外进行贸易的唯一城市。因为当时中国是世界唯一的茶叶供应地,而福建又是中国重要的产茶中心,对于英国来讲,急需在福建开辟另一个通商口岸来进行茶叶贸易。由于当时福建所产的茶叶不能由海路出口,茶叶要从陆路通过江西运往有需求的市场。运往北方的,要通过播阳湖转入杨子江航运。要运输出国的,就要送到广州装运。要通过陆路,则福建产茶区和广州的矩离超过一千英里,很大部分的路程中货物要由"苦力肩挑,而拒离福州口岸最远的产茶区却没有超过三百英里,大部分的路程又是很便利的水运,运往福州的运输费用要比运往广州便宜百分之二十五。</div> <h3>民国时期福州港的老照片(笔者收藏)</h3> <h3>福州从1844年签订《南京条约》开始,近十年间一直默默无闻没有进行过什么实质性的贸易活动。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外国势力刚刚进入福州,也遇到了福州地方政府和当地老百姓的抵制,比如清末福州就发生过著名的‘乌石山教案’,另一方面福州当地的人口也就50万,虽说是省会城市,但是对于茶叶的销费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福州当地的茶市规模很小,主要是福州周边地区所产的茶叶,而且质量也不是很好。福建的茶叶大部分运往广州外销,其余通过陆路,水运往北。再则福州沿江口岸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当时福州周边的沿海一带海盗猖獗,对于海运的船只危害极大。这种情况直到1853年才有了巨大的改变,由于太平天国起义和小刀会的兴起,江西全境都被太平军占据了,往外运输茶叶的茶路被彻底阻断了。这时在福州的外国势力已非常强大,英,法,俄,美,德,日等十七个帝国主义国家都在福州南台岛(仓山)设立领事馆,还兴建了许多教堂,学校,洋行等。在帝国主义国家的威逼下,同时清政府也要靠洋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于是对于福州开放海禁,进行茶叶贸易采取鼓励支持的态度。</h3><div><br></div> <h3>民国时期闽海关的专业书籍。</h3> <h3>海关的论述 闽海关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始设于漳州,由福州将军兼管。例在南台、厦门、泉州、涵江、等口岸征税。五虎门进口之船,在闽安镇纳税;出口之船,在南台纳税。乾隆二十二年(1757)停止闽海关征税事宜,福建全面海禁。海舶进出口均集中广州,由粤海关征税。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道光二十二年(1842),设闽海关于福州, 归福州将军管理。咸丰十一年(1861),由英国人控制了闽海关,垄断了贸易管理大权。闽海关就设在南台泛船铺,分拣验货仓库也设在这里。对于出口外销的茶叶,各洋行基本是通过各自所属国在福州的领事馆或领事代办处代为申报。福州的茶商就要直接向海关申报或委托报关行去申报。申报后由海关派员验货,纳税,出关。</h3> <h3>民国时期闽海关发布的命令(有关出口货物的相关规定)</h3> <h3>民国二年福州闽侯县公署布告(有关闽海关洋員沿闽江测量河道,周边人等要给与配合,不准阻扰)</h3> <h3>福州港的基本情况 福州港早期(清末到民国初)的贸易基本上集中在南台岛的泛船铺,仓前山,龙潭角一带。在万寿桥以南泛船铺的海关道,舍人庙的舍人庙道,大岭顶的德兴道,仓前街的盐甲道及中洲的梅花道等道(当时统称桥南道,主要为各茶行搬运茶叶上下船的码头)后期由于台江沿岸的数十个码头的兴建完成,贸易中心也由仓山转移到了台江南台。台江(旧称台江讯)原有六个道头(大桥头的太阳道和南道,泗佛道,潘公道,尚书庙道和婆婆道)。1916年台江开辟了第一条马路,直达大桥头。由于交通便利,后几年台江讯,上下杭,苍霞洲,三保等处兴建了大大小小几十个道头。在当时号称‘桥上道头’的下杭街的三通桥和圣君殿,苍霞洲的恒昌埕,隆平路的马祖道及三保的拿公楼等各道。搬运的货物以茶,纸,笋,京果及‘苏广’(百货)为大宗`。经营这些货品的行号均被称为‘溪海行’,大多分布在上下杭,万侯街(乃裳路),三保,谭尾街,苍霞洲一带。‘溪海行’的栈房多在靠近码头,为了起缷和转运便利。</h3> <h3>民国时期福州街道图(闽江两岸的码头,洋行以及闽海关的标记)</h3> <h3>这里着重谈两个比较有名地方。</h3><div>番船浦为古地名,今称泛船浦,在仓山区东北部,包括闽江大桥(二桥)以南,观海路、朝阳路以北地段。《藤山志》载:“番船浦之名,由明弘治十一年(1498)邓太监来闽督舶,贪受贿赂,将该地租与番人停泊船只,因名。”古代这里河道深,江面阔,外国船只(福州人称番船)便在这里停泊。当时,这里桅杆林立,船舶密集,泛船铺也因此得名。福州清代茶市就设在泛船浦、海关埕一带,翁时农所作的《榕城茶市歌》生动地描绘了当时茶市的繁荣景象:“头春已过二春来,榕城四月茶市开。陆行负担水转运,番船互市顿南台。千箱万箱日纷至,胥吏当关催茶税。半充公费半私抽,加重征商总非计。前年粤客来闽疆,不惜殚财营茶商。驵伶恃强最奸黠,火轮横海通西洋。独不闻,夷人赖茶如粟米,一日无茶夷人死。”</div><div>福州“五口通商”后,这里分布着许多的洋行,仓库,比较有名的如英国的怡和、太古,美国的美孚等,笔者收藏有一个清末民初的红茶木盒,木盒上红漆写着升和洋行,明治~年的字样,后经过查询资料了解到升和洋行是日本的一家从事茶叶贸易的洋行,就设在仓山观井路的日本领事馆内。当时日本商船通过福州港直接把茶叶运往日本。</div><div><br></div> <h3>这是笔者收藏的福州仓前(闽江沿岸风景)的老照片</h3> <h3><br></h3><div>仓前山古称藤山或天宁山,位于南台岛北端,闽江北港南岸,江阔水深,可停泊千吨轮船,自古以来这里都是运盐码头,因此这一带称“盐仓前”,“仓前山”由此得名。</div><div>洋商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纷纷在仓前山开洋行,从事进出口贸易、输入鸦片、工业品等,输出以茶叶、木材为主的土特产品。一时间闽江南岸货仓连片,码头遍布,江上轮船穿梭如织。笔者收藏有一套仓前路沿江库房带码头的卖契,契中写着‘官丈深九丈八尺阔十二丈七尺五寸周围墙壁瓦面门窗户搧地板码头石板一概俱全今託中友将此仓屋左挑两幢全座卖断与同人亨处永远为业,卖断仓屋价玖仟八佰两正库码白足锭银’。这地价在当时也是非常之高的。而且从契约内容知道买主同人亨并不是独自买断,而是伙同其它七位商号的股东共同出资买下,约定此处仓屋只作出租营利,盈利按股分成,不许私自出卖。由此可见当时仓前码头一带货仓出租业十分赚钱。</div> <h3>清光绪年间福州仓前路沿江仓库的卖契</h3> <h3>清末仓山泛船铺,仓前等沿江一带有30多家洋行,如天祥、禅臣、怡和、、太兴等洋行,大多经营茶叶出口和洋货进口,外国洋行还雇用了一些经验丰富,精明的广东人作为买办,就在沿江前大街活动。一些报关行(专门从事货物申报的公司)也陆续出现。海关资料显示到1947年福州已有报关行六十多家。许多茶商也在这里设立门店,因此这一带也分布着许多的茶庄。笔者收藏有一份清光绪五年南台泛船铺几位商人的散伙解约合同。从合同中可以了解到五位合伙人在清同治年间在南台泛船铺开店从事茶箱生理,(就是专门为茶號,制茶厂订制用来装茶出口的大木箱)后由于其中三位意往别处生理,于是五人心平气和的签订一份拆股解约合同。在通商口岸作这个行旦,生意应该不错,所以其中三位要另立门户。合同右上角还写着‘同如意’,这也反映了生意人之间的契约精神,大家好聚好散,彼此都满意。</h3> <h3>清末福州泛船铺茶商拆股解约合同</h3> <h3>其它相关行业的兴起 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首先是航运业,为了转运大批货物,英美日等大国商人各自组织船队,同时还有数以百计的我国商船从事转口运输,尤其是1872年洋务派设官督民办的招商局后,l873年在仓山设福州分局,组建的轮船队发展到几乎可与外国船队一争高低的规模。轮船招商局的标记可以在上面的福州市街道图中找到。</h3><div>为了支持巨额的贸易,英、法、美、俄、日等在仓前山开设了七家银行,有长期的也有季节性的,开福州现代银行之先,其中以汇丰实力强信誉最好,原先中国习办,茶客等商家的存款一般都存在“钱庄”里,后来遇到金融风波,发现钱庄不大可靠,许多人都转向存在汇丰等现代银行里。福州第一家国有银行——大清银行(中国银行的前身)也创办在仓山,金融业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其作用不可低估。</div> <h3>民国时期福州隆平路的张德生茶莊的木盒</h3> <h3>福州港运出茶叶情况 福州港运出的茶叶分为外销和内销两部分。外销是经海关征税后由外国商船运往欧洲,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运往东南亚各国的茶叶很大一部分是销售给当地华人。福州许多有实力的茶商在东南亚各港口都有分店和代理处,比如:台江‘洪字茶’福胜春在新嘉坡等地就有分庄。还有就是东南亚华侨自己开设的茶庄也不少。华人的饮茶习惯也带动当地的土族原住民喝茶,逐步改变当地的饮食文化。内销主要将加工好的茶叶(茉莉花茶)通过海路向北运往北平,大连,山东等地,往南到广东一带。一种情况是福州本地的茶商远赴各地选购上好毛茶运回福州,窖制花茶通过分莊及代理销往各地。以笔者收藏的福州中大茶庄的茶叶罐为例,茶叶罐上写着:‘本庄设在福州南台下渡不惜巨资亲往安徽,浙江,福建各省名山採选早春嫩芯用科学新法培窖各种名茶花味清香茶味馨郁廉价发售’。民国时期福州市商会会长罗勉侯开设在南台下杭路的建春茶莊的铁罐上标注着:各埠均有代理。另一种情况是外地的茶商设分莊,制茶厂在福州或与福州茶商合作,将采购的毛茶运往福州,窖制花茶再运回当地销售。例如笔者收藏的苏州吕馨记茶莊的茶罐上写着:‘~~~本号不惜重资维求~好鉴於福建所产珠阑茉莉冠乎他省向在该处设莊数拾餘年凡黄山太平六安祁门名山毛峰莫不亲赴采辦对於窖花尤有心得特制一品香花茶齿含馨郁询甘芬之可美自鑑赏之承蒙惠顾请认本莊和合商标庶不致误 总莊设在苏州~~外 分莊在福州南台 本主人谨識’。可见福州的茉莉花名闻天下,要想制作最好的茉莉花茶,只有将最好毛茶运来福州窖制,别无他法。</h3> <h3>清代福州南台的茶庄招牌“第一岩茶莊”</h3> <h3>福州港出口茶叶销量情况 1853年只有美国的旗昌洋行的六只船满载茶叶而去。实际上旗昌洋行垄断了那一年的茶叶贸易。当时最高的茶叶价格每担三十九两银,而一般最低的平均也要八,九两银每担。1854年海关统计十三万担。在这一年共有五十五只船来到福州,英国的三十七只,美国的十四只。新设立英国的(来士洋行,太平洋行,捷孙洋行),美国的隆顺洋行。1855年由于广州发生骚乱使广州的贸易陷于停顿。福州茶叶出口数量増加到二十七万担。开来口岸的船只増加到一百三十二艘,共计载重五万一千六百七十四吨。1861年英国人控制了闽海关,垄断了外贸管理大权。闽北武夷山所产的茶叶闻名世界,特别在清末又达到外销的高峰。通过福州出口欧洲,俄国的武夷茶叶很大部分是由英国商人转销过去的。福建茶外销数量的头三位分别是英国,俄国,美国。后来由于英国鼓励殖民地印度,斯里南卡产茶,对福建的茶需求有所下降,使销往俄国的茶叶数量超过英国,排名变成了俄国,英国,美国。笔者收藏的民国时期的福建省统计年鉴记录了从1899年到1936年福建茶叶出口数量,可以看出头两三年在三十六,七万担,逐年递减,到了民国十几年减到了二十万担,到民国二十多年,出口茶叶数量又有所回升,达到三十万担左右。外销茶数量的减少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暴发,世界各国经济萧条,对茶叶的需求减少所至。从统计年鉴上可以看出红茶出口数量占全部茶叶出口数量的大多数,也是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来自英国殖民地印度红茶的挑战,还有就是福建出口红茶质量的下降。</h3> <h3>民国时期上海~~洋行的红茶叶包装纸(当时在福州的代理处)</h3> <h3>福建的茶叶是如何销往国外的呢?</h3><div>这里我们来了解一下茶叶是如何从产地到达外国销费者手里的,茶叶生产者→粗制者,栽培者→茶贩子→茶行→茶客→茶號→茶栈→买办→购茶洋行→外国卖茶店→外国销费者 茶贩子是从茶叶生产者那里购买茶叶转卖给茶客,茶行是茶叶生产地及集散地的中间商,茶客是在生产地收买茶叶的商人,茶號是精制茶叶的工厂,茶栈是通商口岸的中间商。在少数茶叶生产地情况可能有一些不同,但是基本都差不多,大同小异。</div> <h3>民国时期福州古田的卖茶山契</h3> <h3>福建主要产茶区在闽北(武夷山),闽东(福州及周边地区,福安等地),闽南(安溪)。我们以闽东茶区为例,闽东地区地貌类型多种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全区土地面积的72.68%,其中山地占32.41%,丘陵占40.27%。山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各县,如永泰,闽清,闽侯等县。丘陵分布也很广,其中连江,罗源比较大。由于山地,丘陵的广泛分布,非常适合茶叶的大面积种植。笔者收藏有十几份民间土地文书,是有关清代及民国时期福州古田,闽侯等地茶山,茶林买卖的契约。其中一份民国十年古田的卖断茶园契里写着:“立卖断契族孙余乾赛原自己份下有茶园壹号计十四坪土名落崩岩岗园上至岗分水路下至兄乾茂园左至乾光园右至亨泰衆山~~送卖断於本族叔建圆邊为業~~任從建圆前去起業召佃耕作采摘茶葉 ~~卖断之後价足心愿不敢妄生枝节~”。一张清末福州鼓岭茶园的明信片是洋人实地拍照后制作成的,明信片反映的是鼓岭山坡上种植着成片的茶林。明信片正面下边印着英文:Foochow kuling 等字样。从这些资料侧面反映了当时福州周边地区茶叶种植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h3> <h3>民国时期福州古田茶农的“首春茶数”(记录了有关春茶收获和销售的情况)</h3> <h3>光绪二年福州古田大益茶莊雇用苦力挑茶到福州南台苍霞洲的“發单”</h3> <h3>产茶区的茶叶如何运达福州的?闽北(武夷)茶区的茶叶靠水路通过船运从闽江上游顺流而下到达福州。福州周边的产茶区有靠船运,也有雇用苦力把茶叶挑到福州。笔者收藏有一张清朝光绪年间的‘發单’</h3><div>,这是古田大益茶莊通过挑夫将茶叶运往福州苍霞洲的大益福陞荣的货单,票面上印着:‘今在古田大益茶莊发付挑夫 保人 领出 茶壹担计重 觔挑到省南臺苍霞洲地方交大益福陞荣寶行收入應找下脚钱臺伏壹員其茶限肆日到如有過期一天扣钱壹百文在路上不敢誤延並暗地以土沙树叶打入一應验出即将该挑夫送官究治其茶發出该挑夫當面看料若到省如有欠枰毋觔扣钱肆百文此照 光绪贰年 月 日 字第 號’。从票面内容看,从古田挑茶步行到福州要四天时间,一担才赚台伏一元(台伏1元=铜钱1000文),而且还有很多限制,实在是赚钱不易。</div> <h3>民国时期福州上杭路张大生茶莊的茶叶罐</h3> <h3>福州制茶厂 1872年俄国商人在泛船浦开办首家以蒸汽为动力的机械制茶厂——阜昌制茶厂。英、德、日等国商人分别办起了各自的制茶厂,民国初期占贸易主导地位的茶叶外销量减少,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外资缩减,一批外商制茶厂倒闭或转让给福州有实力茶商,给福州的民族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市场。二、三十年代,逐步形成了以泛船浦至中藤街为中心的茶叶加工区,笔者收藏了十三个民国时期的马口铁制的茶罐,有哈尔滨,山东烟台,大连,北平,武汉等地的茶莊出品的,无一例外的是包装罐上都有制茶厂 设在: 福州南台以及福州南台下渡,福州南台下渡小嶺等字样。由此可见外省许多茶商都会在福州南台设立制茶厂或者和福州的茶商合作,究其原因主要是福州是茉莉花的产地和集散地,各地一部分上等的毛茶都要运到福州进行窖制,制成花茶外销。</h3> <h3>民国时期福州恒春茶栈的代售单</h3> <h3>上面我们提到茶栈是通商口岸的中间商,因此福州许多的茶商都会在泛船铺,仓前,南台等沿江一带开设茶栈,将内地及周边茶號所产的精制茶叶通过买办进行外销。或是销售外地的采购商。茶栈是茶叶产销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们与外商作生意赚取一些利润,同时又从茶號,制茶厂赚取差价,虚报,谎报税费等从中谋利。福州一些有实力的茶商(如下杭街的生顺茶栈),它们摄足茶叶产销所有环节,它们拥有自己的茶山,制茶厂,销售门店,从采茶,制茶,储茶,售茶一条龙经营。笔者收藏了一份民国时期福州恒春茶栈替合成春卖茶的代售单,该单据上罗列了许多的税费项目,这些可以看出茶栈的谋利方式。</h3> <h3>民国时期福州闽侯东浦花农租地种植茉莉花的合约</h3> <h3>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福州及周边地区种植茉莉花的情况。 茉莉花起源于中亚细亚,古称"苜莉",福州种植茉莉花的历史渊源流长.早在晋代&lt;&lt;南方草木状&gt;&gt;,就有记载:"邪悉名花,茉莉花皆自西国移于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宋代&lt;&lt;三山志&gt;&gt;,又名&lt;&lt;长乐志&gt;&gt;,也有记载:"此花独闽中有之,夏开白花,妙丽而香."可见宋朝时已有小规模种植,到了清朝,民国时期达到高峰。福州是闽江入海口的盆地,是茉莉花露地栽培的最北缘,历史上的福州有“果有荔枝,花有茉莉”之称。当时福州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江边沙洲种植茉莉花,由于江边的沙地非常适合成片种植茉莉花,所以在福州及闽侯,长乐等地都分布着许多的茉莉花田。笔者收藏了一些闽侯,长乐等地的地主将地租给花农种植茉莉花的契约。其中有一份是民国二十六年福州闽侯县东浦地方陈为记向陈世炎租田种茉莉的合约.在合约末尾的左上角有"花开富贵"的吉祥语,这也许是合约双方当事人地主和租地花农对于收获的美好祝愿。由于租地种植茉莉花的租期大多比较长,所以茉莉花田也往往作为遗产的一部分分给子女。笔者收藏的一本民国二十六年闽侯林氏的《義房阄書》,该书记载:“公議向~家租田栽挿苜莉贰坵计谠七百餘谠抽起余先爲膳资百歲之後此花谠归禮房管業以為丧葬之用倘有苜莉枯槁先膳後葬亦归禮房此载 ~~舆義房無干”。这些民间文书侧面反映了当时福州闽侯,长乐一带种植茉莉花的规模。</h3> <h3>民国时期福州闽侯林氏的“義房阄书”</h3> <h3>近代的福州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被迫成为贸易港,给福州带来了发展和繁荣。随着中国倡导“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构想的建立和实施。福州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发展机会。未来的福州必将超越历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交流的重要港口城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