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乡土特色来源</h3><div>“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宫殿式”的建筑风格使得福建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有别于中国其他广大地区民居而独树一帜。闽南传统民居特有的建筑色彩体系——“红砖白石”的红艳风格,使得它更具有地域代表性,成为闽南传统民居的象征。因此有学者们将这个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色彩作为闽南建筑文化的特征,以“红砖区”与“灰砖区”来划分福建传统民居,并将建造有闽南传统红砖建筑的地区划为“红砖文化区”。 </div> <h3>二、红砖的视觉表象 </h3><div>视觉表象由色相和明度刺激形成。亚热带阳光和煦、海洋湛蓝、沙滩细白、菜畦青绿,闽南建筑中大面积的清水红砖墙面在田野风光中更富有生命力。无论是农民从青绿的稻田望去,还是渔民从天蓝的海洋中回眸,红砖所呈现的强烈的乡土气息就是安居乐业的居所。这种富有强烈的乡土地域性的红砖色,本身所呈现的特殊视觉效果,可以堪称是闽南传统民居的代表色彩,抑或我们可称之为“闽南红”。 </div><div>以红砖为元素抽提“闽南红”</div> <h3>三、红砖制作方法 </h3><div>红砖作为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主要建筑材料,是取稻田中的泥土制作成砖坯,再装窑焙烧。烧制的时候采用马尾松夹杂一些干柴杂草作为燃料焙烧。红砖入窑时,采取斜向叠加的摆放方式,堆码烧制时松枝灰烬落在砖坯相叠的空隙处。出窑后,表面会自然形成几条红黑相间的纹理因而称之为胭脂砖,又称“烟炙砖”,这些纹理在砌筑墙体时,自然形成装饰,使墙面变化丰富、自然活泼。闽南地域的土壤含铁量高,焙烧砖石时,黏土所含的铁被氧化成三氧化铁,容易呈鲜亮的土红色,其色彩华丽红艳、稳重大方。砖质质感朴实、色彩黑红相间,又被称为 “胭脂砖”、“烟炙砖”、“颜紫砖”。闽南的能工巧匠便利用这些红砖本身的纹理按一定的美学规律砌筑墙体,远看是由红砖堆砌的素净的清水墙面,近看是紫黑条纹构成的“<”形图案,犹如燕子的尾巴。古时闽越兴盛堪舆术,奉朱雀为神兽,这些清水墙面上的“小燕尾”是否象征物化了的神兽崇拜及堪舆文化?因此,红砖又有一些美丽的名称“燕子砖”、“雁字砖”、“雁只砖”。 从生产技术角度来看,闽南地区选择红砖作为建筑材料,是因为当时生产青砖要比生产红砖难。青砖生产过程中要求窑体密闭,否则焙烧时空气进入窑室会氧化砖坯,易出现“花脸砖”。另外生产青砖比生产红砖工序更复杂,材料消耗也更多。红砖的制作周期短,无需窑体密闭,技术要求相对容易。烧制后的红砖质地粗朴,透着自然朴素的性格,她那耐人寻味的色彩和质感恰好符合了人们对它的美学规律的要求和期望。因此,红砖制作加工方法产生以后,在民间不断的推广,成为福建传统建筑的基本材料,沿袭至今。 色彩是建筑的外在表象之一,也是表现乡土文化的要素。但如果单纯地从传统制作方法来推究“闽南红”的成因是不足或片面的。一个民族性、地域性的建筑文化形成,其本身必定有可以追溯的历史原因和独特的象征意义。 </div><div><br></div> <h3>四、红砖建筑起源初探 </h3><div>闽南泉州地区墓葬的田野考古中挖掘了大量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由红砖砌筑而成的墓室。根据这些红砖墓墙,专家推断早在宋元年间,闽南地区就出现了红砖建筑并开始流行,红砖建筑已经成为闽南地区共有的一种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 对于“红砖建筑”的历史渊源,有此推断: </div><div>闽越堪舆文化遗存探源 </div><div>福建,古称闽越,地处北纬23°31′~28°18′之间,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福建背山面海,森林茂密,横亘西北的武夷山脉,像屏障般挡住北方寒冷空气入侵,海洋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输向陆地,使得福建大部地区冬无严寒,夏少酷暑,雨量充沛,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省会福州以下沿海,属南亚热带气候,光热条件优越,高温多雨、湿热同季。 </div> <h3>《汉书•五行志》中,提及有关堪舆的记载,“火,南方,扬光辉为明者也”。红色在五行中属火,为朱雀,居南方。“五行”学说中,把火联想意会以赤朱色,即红色,象征喜庆、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并认为红色是五行的正色,红色遂成为中国传统象征意义文化中举足轻重的色彩。西晋以后,中原移民大举迁入南方,带来了中原的堪舆文化,开放进取的闽越人吸收了中原的思想精华,开始喜好红色。</h3><div>“闽南红”呈现的便是一种带有喜庆的红色。从视觉上来看,虽不及正红那么鲜艳,但明朗温润,有亲近感,她寄托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朴实追求和审美愿望。着以大面积暖红色的外衣闽南红砖建筑,正是这种美好愿望的体现。她是否是火文化的物化形式?是否是一种对于希冀远古祖先神灵庇护、驱魔避邪的</div><div>心理表现呢?是否是工匠们有意与无意中对华夏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扬和再创造? </div> <h3>五、闽南民间传说解读 </h3><div>闽南的红砖不仅可以从符号介入上解读,还有一些相应的民间传说。唐末,闽王王审知聘惠安黄田唐朝工部侍郎黄纳裕的侄女黄厥为妃。五代十国期间,黄妃之子王延均以时乱在闽称帝,建立闽国,尊黄妃为太后。黄太后的家乡滨海风烈,“日出十八大窗,雨来十八漏空”就是当时的写照。每逢暴雨交加的日子,她总会念及父老乡亲没有像样的房屋居住只能经受风吹雨打而落泪。闽王为了安慰太后,便下诏“赐你母上皇宫起”。由于闽南语“母”与“府”谐音,“你”与“林”谐音,传旨时,竟被大臣误读为“赐你府上皇宫起”,或“赐林府上皇宫起”。因此,恩赐的范围一下子从黄太后的娘家扩展到整个泉州府或者林姓府邸。故泉州府上下欢欣,均以为皆可以盖上“皇宫起”,一时间红砖建筑遍布泉州府的大街小巷。当闽王发现圣旨误传的时候,“皇宫起”已经仿建到泉州郊外的南安地区了。“皇宫起”除了以中轴排列、多进深的空间布局外,便是皇家特有的红色外墙——一片喜庆连连、驱魔避邪的带有闽南当地乡土情味的砖红色清水墙面。 </div><div><br></div> <h3>六、闽南谣《红砖厝》</h3><div>“石条油面砖,石珠石柱雁子砖,瓦壁瓦筒六角砖,六角砖下好花园。”在闽南语启蒙读物《千金谱》中,这一段文字讲的就是咱闽南的红砖厝。</div><div>雁子做灶門; gān-chí chòe chàu-mn̂g,</div><div>也卜起祠堂, iā-beh khí sû-tn̂g,</div><div>大杉做中樑, tōa-sam chòe tiong-niû,</div><div>大柱做中門, tōa-thiāu chòe tiong-mn̂g,</div><div>楹桷椽板着予長; êⁿ-kak iân-pán to̍h hō· tn̂g,</div><div>大柱四儂掆, tōa-thiāu sì-lâng kng,</div><div>石條油面磚; chio̍h-liâu iû-bīn-chng,</div><div>石柱、石珠、雁子磚; chio̍h-thiāu, chio̍h-chu, gān-chí-chng,</div><div>瓦甓、瓦筒、六角磚, hiā-phia̍h, hiā-tâng, la̍k-kak-chng,</div><div>六角磚下好花園。 la̍k-kak-chng ē hó hoe-hn̂g。</div><div>闽南所在,起厝gih墙彼款红砖仔,号做 雁子砖(gan7-tsi2-tsng)(gān-chí-chng,),较有岁的侬著会捌。台湾伫清国时代,大多数的建筑材料,听讲拢是按福建载去的,石、砖……有的无的。(下底即种砖,着是闽南所在的雁子砖)</div> <h3>七、其他相关材料</h3><div>闽南人家的屋顶、外墙、小巷的地板,到处都是红砖。首先是我们看到的外墙,除了整面墙用红砖砌起外,窗户的圆雕、浮雕、透雕都是红砖。其次是铺地板的红砖。方形、长方形、八角形、六角形等。以往有钱人家的红地砖可以厚至五六厘米,一般人家是二三厘米。再次是红瓦盖顶,红瓦分为板瓦(又称为阴阳瓦)、望瓦、筒瓦。瓦分筒瓦、板瓦、花头、垂珠。</div><div><br></div> <h3>我们班的主题活动“闽红烟炙砖”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热火朝天的进行着,现将我收集的资料与家长们共同分享,家长在带孩子出游时可以有意识的根据孩子的兴趣引导幼儿学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