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汉代铜樽</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镇原县博物馆王少博</h3><h3> </h3><h3> 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形成,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的冶铸业作为生产力的发展特点而达到高峰,在当时的亚洲大陆上,商周的青铜冶铸业所产生的青铜技术,是一颗光彩多目明珠。春秋晚期是铁器时代的初期,但铁器时代到来并没有立即导致青铜工业的衰退,相反由于战国时代生产技术的总趋势,促使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亦有新的特点,尤其到战国晚期,高水平的青铜铸造业由于冶铁工业的突飞猛进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但在某些领域中人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汉代青铜铸造工艺仍然展现出美丽的余晖。在我国青铜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体现出独特的设计思想和特征,具有卓越的科学功能,并对当今设计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汉代青铜器很多都是素纹,大部分还是铸造的,也有的花纹、铭文是用錾子雕刻的。比如汉代的鎏金杯子、奁、盒、碗等用具上的花纹,多是雕刻的。汉代以后至唐代的铜器,铸造的花纹很多,其中有打料的铜、金、银器,并且也有了大、小焊的技术。</h3><h3> 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汉青铜器最发达的时期,也是汉代青铜器新风格最终形成的时期。这时期最多见的青铜用器是鼎、壶、钫、樽、熨斗、带钩、铜镜。</h3><h3> 樽,古代酒器,用于盛酒,旧误称为奁,初见战国时期,盛行于汉晋。樽也是青铜器之中的重要器物之一,同样为古代王公贵族所拥有,展现的是至尊气象,是主人尊贵的地位的象征,樽多以动物形态为造型,战国的呈长商形,两侧有双耳,下承三犀为足,汉樽形体亦作周商形,其壁较短,瓶底之下,有三个兽蹄足,外壁有铺首衔环一对,有象、犀、牛、羊、豕、狗、怪兽等樽形,寓意生活富裕。樽或作共名,或作专名。铜器铭文常将"樽""彝"二字联用,这时樽是礼器共名。也有将这器形称为樽的,来盛酒或温酒。宋代才把一种盛酒器专称为樽,樽形似有少数方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尊"也写作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些耳熟能详的佳句中,人、月和尊的关系竟是如此亲密。</h3><h3> 镇原县博物馆藏的这件汉铜樽,就是此时典型遗作。樽高13.5cm、口径18.8cm、腹径19cm、底径18.6cm。敞口,直腹,樽圆筒形,腹部铸对称铺首衔环,平底,三兽状立足。此作的造型华丽庄重,工艺精致、做工精细,铜质优良,反映了汉代铜器的精湛技艺,对研究汉代青铜礼器、酒器提供了实物见证。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