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白家坪村的鹿苑寺旧址,因为工作原因,去过许多次了,但每次都是匆匆停留,没有机缘细细感受和追寻那里的旷古幽静和历史滋味。2015年12月7日,恰借县域人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调研规划之机,与张效东、李海彦老师、县文体广电局工作人员等在村民程社民、褚文西指引下又一次走进白家坪村,对王维墓、王维母崔县君墓、王右丞祠等遗迹重新进行了一次考察踏勘。</h3> <h3> 据1994年版《蓝田县志》记载,王维墓位于辋川乡白家坪村东60米处,墓地前临飞云山下的辋川河岸,原墓地约13.3亩。西起向阳公司14号储蓄所,东至公路下,前至8号车间,现被压在向阳公司14号厂房下。墓前遗物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督邮程兆声和陕西巡抚毕沅竖立碑石两座,“文革”中被毁。其母亦葬在此地,《新唐书·王维列传》:“母亡,辋川第为寺,终葬其西”。交通部六处修辋川公路时将王维母坟塔所毁,发现有三彩陶片、白瓷碗、碟、壶、盂等文物。我们此行探寻的脚步首先便从村内的这两处遗迹开始。</h3><h3> 约上午11时,我们驱车到达白家坪村,按事先约定,我们来到了60多岁的程社民家,他当时正在院墙处干活,见到我们来访,立即停下了手中活计,回想起来。据他讲,他家世居白家坪村东,现房屋基本建在原老庄基上,王维墓在他家东檐墙外四五米处,原无地面痕迹。1970年,省核工业地质局211大队挖土方时发现宽阔墓道,未详探查,后被回填。崔县君墓在王维墓东南约110米处,原有坟塔一座,上书“唐右丞王公维母之墓”,坟塔占地长约4米,宽约3米,无坟冢象,1967年交通部六处修建辋川公路时将坟塔拆毁。据老程讲,此墓发掘深度约3米,推测应为一座衣冠冢,因发掘只见灰迹,疑为衣冠灰痕,出土有枕、碗、筷等。两墓遗址东边界为张沟水渠,西边界为他家檐墙外,南边界为辋川河岸,北边界为蓝葛路,计14亩余。</h3> <h3> 鹿苑寺建于唐,毁于唐末战乱。清乾隆十一年知县蒋文祚重修,乾隆四十六年知县周晓崧捐俸复修,称王右丞祠,道光十六年知县胡元瑛又修,有“栋宇重开新气象,山川不改旧颜色”楹联。当我再次走近这鹿苑寺旧址,不由想到近读关学文库牛兆濂集《游辋川记》,原来族内先祖、关中大儒蓝川先生曾有两次入辋经历,一为光绪乙巳年(1905),二是庚申年(1920)夏农历四月十三日,蓝川先生与知县李惟人及其佐治张其相等七人骑马,三名随从步行,陪同庐子鹤及三名随从游辋川,翻七里砭后,由新庄骑马经关上,关上人众,当时已有铺户数家,至白家坪村,该村白景涛陪游,时道旁金银花开的正盛,母坟塔、王维祠、银杏树等俱在。关于鹿苑寺,中有文曰:“寺门堂前后各三间,南向,东有侧门,入内,东向矮屋二间,守者所居也。当门奉右丞木主,惟木刻一联云:渊明逐去伦加厚,工部离长国所忧,濮候斗衡所题也”。 </h3><h3> 而据该村80多岁的褚文西老先生讲,他记忆中的王右丞祠,坐北朝南,面廓三间,前后两进,前院有东西厢房。银杏树在祠东。祠东边界至老鹳沟渠,西边界至寺沟渠,东西长约120米,北边界至斤竹岭,南边界至银杏树前老河岸,南北长约270米。岭东有风岩梁、飞云山,翻后山至东杆沟,可通成仙岭,蓝关古道。另,母坟塔周围田地也曾属庙上所有。王右丞祠后原有大量瓦砾层堆积,祠在时已损毁,建筑年代已不可知。祠西紧邻厂区库房建设时层挖掘方形古墓一处,出土文物移交公安部门。西约200米处亦有瓦砾层堆积,据老人传为姑姑庵旧址。1992年,村人在祠后山坡重新建鹿苑寺一座,正殿三间,偏房一间,供奉观音、药王等诸神,西墙绘鹿苑寺图,王摩诘坐像,以为拜祭,每年农历九月有庙会。</h3> <h3> 别二位老者后,我们由银杏树折向龙头沟考察,此地在飞云山下,原辋河在此回湾,是一处静谧的谷。返回时,我们又由老鹳沟登寺后梁顶,沟内有秋草、溪流,柿子、红枣挂满枝头,兰花藏于密林中,有木制的围栏房舍,是一处别样的所在。张老师说这里可以恢复金屑泉、鹿柴、木兰柴、竹里馆等景点。登顶时,我提到曾在尧山中学、辋川初中、城关中学任教的王文学老师,没有想到张老师,李老师都熟识,张老师称赞王文学老师在蓝田文化遗迹、古典文学方面的研究造诣在蓝田无人匹敌,尤其在王维辋川文化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有中篇小说《嘤鸣》、研究文论集《辋川对悟》行世,是一位真正的王维文化研究专家。在山顶台地小憩后,便绕过围栏,走寺沟下山,山腰有茅棚,茅棚下有犬吠,下到山根,张老师发现了竹子,稍登岭而攀折回,言此即王维辋川二十景之斤竹岭。又说感配寺和化感寺。张老师说,此实为两寺,从诗文来看,感配寺应在篑山之上,王维入谷口层闻钟声,与寺僧共进晚餐等,感化属笔误。李老师是辋川镇闫家村人,他说他们村人亦传感配寺在辋谷口。由寺沟下厂区平台后,因不便出,我们便沿山根寻小径西行百余米,出厂门,方入辋川人家休憩。坐上又说临湖亭、孟城坳遗址,均疑在官上,今关公庙附近,详地待考。<br></h3> <h3> 这次考察总的来说,较之前次细致从容,考察结果基本与县志记载和文物普查数据相对应,对前次考察结论进行了修正,籍由此让我们对王维辋川遗迹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约下午五时,天色已暗,踏勘结束,暮色中大家互相道别而归。</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格林,本文首发于发现蓝田公众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