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寿州——我美丽的家乡

袁同明(南方油城)

<h3><b><font color="#ed2308">前 言:</font></b>凡是看过《芈月传》的朋友,都应该知道黄歇——春申君,也应该知道楚国的首都——郢。今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城南门外的“春申广场”就是为纪念“战国四君子”之一的黄歇而建的;寿县县城及附近区域就是“楚郢都”旧址,也是我美丽的家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鸟瞰寿州古城(今寿县县城)全景</font></h3> <h3>寿县历史悠久,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屡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属淮夷部落,夏为扬州域,商周为州来国地,春秋属楚。自楚到清,由于战争频仍,寿春城一次次被毁,规模越来越小,其政治地位也逐渐下降。到民国,寿州改名为寿县,现在的寿县县城是北宋熙宁年间重建,是全国七个被保护完好的古城之一。</h3> <h3>寿县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故乡,是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以楚文化为底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今寿县县城南门——通淝门</font></h3> <h3>寿县胜迹宏博,现在的古建筑有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报恩寺、宋嘉定时期的古城墙、元代的黉学、明朝时期华东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肃穆的孙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罗棋布,主要有蔡候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颇墓、宓子墓等;古遗址有古郢都遗址、安丰城遗址、淝水之战古战场等。</h3> <h3><b><font color="#ed2308">一、千年古城墙</font></b></h3> <h3>寿县古城墙,如果从地图上看,似一个巨大印章的四边,而它环抱着的就是面积3.65平方公里的寿县城。如果俯视,这座古城成典型的“田字形”。城墙系砖壁石基,周长7147米,墙高8.33米,宽6.67米。城有四门,南为“通淝”、北为“靖淮”、东为“宾阳”、西为“定湖”。 通淝门是寿县城唯一通行汽车的城门,原有的瓮城早已不存。</h3> <h3><b><font color="#ed2308">二、春申广场</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位于今寿县城南门外的春申广场(远眺)</font></h3> <h3>战国时期四位有名的公子,皆以礼贤下士而闻名于世,他们分别是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时称“战国四君子”,亦称“战国四公子”。</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位于春申广场中的春申君黄歇驾马车雕塑</font></h3> <h3>楚国公子春申君黄歇,以辩才扬名,四公子中唯一不是王室之中的人。楚国太子熊完作为人质到秦国,被扣留了下来,春申君以命相抵,设计将太子救回楚国。楚国顷襄王死后,太子熊完登位(即考烈王),就拜黄歇为国相,封为“春申君”。从此黄歇辅国持权二十五年,说一不二,荣宠不衰。</h3> <h3>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继位后,赐春申君黄歇淮北十二邑为他的封地。于是黄歇即在今寿县城建寿春邑(自此有了“寿春”的名号),作为他在淮北所封12邑的政治、经济中心,使寿春邑很快成为战国时期的名邑。</h3> <h3>由于淮北十二邑多水灾,春申君又要求楚王将其封地改封吴国故墟即今上海、苏州、常州一带,故春申君应为上海一带开发的始祖,上海的又一简称“申”由此而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春申君塑像</font></h3> <h3>由于秦多次犯楚,楚在中原几经易都,不得安宁,在楚相春申君的劝说下,公元前241年楚将国都迁往寿春,名曰“郢”,“郢都”很大,而且做了很好地规划,南起今窑口集大桥北端的斗涧店,北到东淝河,东起东津渡,西与考烈王城(双桥丰庄一带)连结,面积38平方公里,等于现在寿县城的十倍,相当原九龙乡和寿春镇的面积总和。郢的人口达30多万,也有文献说是40万的,在当时的战国,全中国的总人口只有四千五百万,郢的人口占全中国人口近百分之一。要知道现在的上海、北京等直辖市的人口也只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所以寿春城在战国时已是一个超大型城市了,在全国仅次于燕下都,属第二大城市。</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春申君黄歇墓(春申君陵园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孜镇境内)</font></h3> <h3><b><font color="#ed2308">三、八公山豆腐</font></b></h3> <h3>豆腐起源于安徽的淮南地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豆腐中质量最好的数淮南八公山一带,叫做“八公山豆腐”。</h3> <h3>这种豆腐采用纯黄豆作原料,加八公山的泉水精制而成。当地农民制作豆腐的技艺世代相传,很多人都掌握了一套好手艺,做出的豆腐细、白、鲜、嫩,深受群众欢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八公山豆腐宴——色、香、味俱全</font></h3> <h3>据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清朝汪汲的《事物原会》说:西汉古籍有“刘安作豆腐”的记载。刘安是汉刘邦的孙子,建都于寿春(即今寿县),招宾客,方士数千人,其中较为出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晋昌、毛被、左吴八人,号称“八公”。刘安常在八公的陪伴下,炼长生不老之灵丹妙药,不想炼丹不成,反以黄豆、盐卤(又有说石膏)做成豆腐。</h3> <h3>关于八公山豆腐还有一种传说:刘安在家炼丹不成,胸中烦闷,外出散心,忽见对面北山下来八位老人,虽须长齐胸,但神采奕奕,健步如飞。刘安大惊,疑是神仙,便求长生不老妙方,老人说是吃了用磨碎大豆做成的食物。刘安如法炮制,得豆腐。从此,豆腐之法就从八公山下传播开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西汉淮南王刘安之墓</font></h3> <h3><b><font color="#ed2308">四、大救驾(赵匡胤困南唐)</font></b></h3> <h3>说起“大救驾”的来历,还有一段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的故事呢。</h3> <h3>五代十国时,寿州为南唐边陲重镇,公元955年,南唐后周寿春之战在此进行。二月,赵匡胤率周师破南唐兵1.5万于清流关下。三月,赵匡胤“乘皮船入寿春濠中,城上发连弩射之,矢大如屋椽”。后周围困南唐寿春之战,历时三年,双方伤亡都很惨重。赵匡胤困南唐时饥饿难捺,一老大娘,给赵匡胤送菜团子吃,救了赵匡胤一命。后来赵匡胤作了皇帝,吃多了山珍海味,觉得什么都不好吃了,想起了那个老大娘的菜团子。那老大娘哪里还敢做菜团子呢,精雕细琢,做出了“大救驾”。</h3> <h3>另一说,赵匡胤在攻打南唐时疲劳过度,茶饭不思。有个厨师用上好的白面、白糖、香油、青红丝、核桃仁等材料做了点心,这种点心的外皮有数道花酥层层叠起,金丝条条分明,中间如急流旋涡状,因用油煎炸,色泽金黄,香味扑鼻。赵匡胤品尝后觉得酥脆甜香,食欲大增。他做了皇帝后,想起南唐之战和这种糕点,说:“那次鞍马之劳,战后之疾,多亏这种糕点从中救驾。”于是人们便叫这种糕点为“大救驾”。“大救驾”驰名淮河南北,外地来客慕名品尝,当地人们也常以此馈赠亲友,颇受欢迎。</h3> <h3><b><font color="#ed2308">五、安丰塘——天下第一塘</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六、淝水之战</font></b></h3> <h3>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淝水之战旧址(步入八公山景区北大门,便是当年淝水之战的古战场)</font></h3> <h3>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h3> <h3><b><font color="#ed2308">七、廉颇墓</font></b></h3> <h3>廉颇墓是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寿县八公乡郝圩村的八公山纪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俗称“颇古堆”,距县城7.5公里。古堆高约20米,周约30米,基有条石垒砌。背东靠山,面西平原,里许便是淮河。此墓由著名书法家司徒越题墓碑“赵大将军廉颇之墓”八个大字。</h3> <h3>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多为世人知晓,因为在语文课本中就有《将相和》。公元前283年,廉颇大败齐兵,在诸侯中暂露头角。之后蔺相如因和氏壁得到赵王的宠信,惹火了在战场上拼命的廉颇。蔺相如不但化结了矛盾,还让廉颇折节下服。这一段历史,成为千古佳话。</h3> <h3><font color="#b04fbb">著名书法家司徒越题墓碑“赵大将军廉颇之墓”八个大字</font></h3> <h3>《史记正义》注:廉颇墓在寿州寿春县北四里。据(明)《成化中都志》记载:廉颇墓在(寿州)城北三里,八公山南有冢存。颇,战国时赵将,《史记》廉颇死于寿春。广平府清河县西三十里亦有颇墓,当以《史记》为是。《大清一统志》廉颇墓,在凤台县八公山下。《史记·廉颇传》,颇卒,葬于寿春。《寰宇记》按古今冢墓记云,廉颇葬于肥陵牛麓。《寿县志》:“廉颇墓在寿县纪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h3> <h3><font color="#b04fbb">图/文来源:部分来源于网络</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图/文编辑:袁同明(寿州袁氏二十三世)</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