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青梅竹马的一伙发小,正当他们求知若渴的年纪,上山下乡运动将他们送到农村,多年以后,他们先后返城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恢复高考,又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拼搏。</h3><h3>几十年后,大多已退休,再次相聚,岁月蹉跎,不堪回首</h3> <h3>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1973年12月22日,经过一段时间家庭所在单位的组织动员,我们佩戴大红花,满怀激情、满怀希望,我们来到了农村,来到晋宁县双河公社,来到了一个彝族山村,成为了新时代的新型农民一一知青。</h3> <h3>动员大会总是在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h3> <h3>就是这辆車,让我们告别了父母,告别了中学时代,告别了我们熟悉的生活环境,踏上了人生历程,人生道路将如何走?我们一无所知?</h3> <h3>在农村,我们很快适应了农村生活,学习农事活动。</h3><h3>左起为瑶冲村知青:陈藜莉、村民妇女队长、王红鹰</h3> <h3>前排左起:马长凤 村书记 村长 陈藜莉 王红鹰 村民小组组长</h3><h3>后排左起:高进华 张秀清 村民女组长 会计 2位村民男组组长</h3> <h3>在农村,学农、学軍都是知识青年的必修课,知青们都成为了民兵,图为大队民兵训练。</h3><h3>端枪者:丁新美 旁边:唐晓玉</h3><h3>站立者左起:雷义勇 吴学兵 杨利平 刘学坤 粟晓芳 谭亚凌</h3> <h3>知青民兵代表也专门到照相馆留个纪念</h3><h3>后排中为新桥村知青彭庆华</h3> <h3>知识青年成了农村文艺活动的生力军,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h3><h3>第一排左起知青:3杨利平 6张忠良;第二排左起:2雷义勇 3陈藜莉 5施建平 7刘学坤;第三排右起:唐晓玉</h3> <h3>照像留影是当时的一种奢侈的生活记录方式,每有机会,大家总是露上一脸。</h3><h3>双河公社分管知青村干部张春禄与部分知青合影。</h3><h3>第一排蹲左起:唐晓玉 刘永兰 刘学坤 谭亚凌 林渝</h3><h3>第二排左起:吴学斌 徐文华 丁新美 徐俊平 李竹迎 粟晓芳 张春禄</h3><h3>后排右起:雷义勇 刘学兵;左起:杨利平,其他为队干部</h3> <h3>前排蹲左起:罗富平 王和刚 林渝 刘学坤 刘永兰 谭亚凌</h3><h3>后排站左起:吴学斌 屠晓迅 雷义勇 徐文华 高进华 王红鹰 陈藜莉 张秀清王群 施建平 唐晓玉</h3> <h3>皮坡村知青及村干部</h3><h3>前排蹲左起:李氏书记 会计 老师 队长 罗队长<br /></h3><h3>后排站左起:刘兰 妇女队长 丁新美 粟晓芳</h3> <h3>广阔天地,锻炼成长。</h3><h3>左起皮坡村知青:粟晓芳 刘兰 丁新美</h3> <h3>田间地头,到处都充满着知识和学问。农民指导识别作物根系与植株生长之间的关系</h3> <h3>皮坡村知识青年与村民</h3> <h3>虽然是摆拍,也是那阵子时事政治的需要</h3> <h3>在自家门口,能够留个影,总是将最灿烂的笑容留在永远</h3> <h3>知青期间难得回家一趟,回家也不会忘记在笑天湖边留个纪念,那是我们从小学会游泳的地方</h3> <h3>左起:粟晓芳 丁新美 刘兰</h3> <h3>左起: 丁新美 刘兰</h3> <h3>辛勤的劳动,欢快的娱乐</h3> <h3>弹吉他,曾是当年青年的时尚。</h3><h3>彭庆华叼烟弹吉他</h3> <h3>这是我们荒川知青的家门口,</h3> <h3>这是我们曾经的家。荒川知青离乡后二十多年回到故土。几十年过去了,山村面貌依旧。</h3> <h3>返城工作近三十年,大家又怀念起当年当知青的老地方、老村民小组,相约回乡,当地村民盛装热情接待。</h3> <h3>载歌载舞,歌唱着逝去的青春,歌唱着幸福的今天,歌唱着新的未来</h3> <h3>皮坡村知青返乡与村民联欢</h3> <h3>左起:粟晓芳 穿上当地民族服装的知青李祝迎 徐俊萍</h3> <h3>我们皮坡村当年知青的家门口</h3><h3>左起:徐俊萍 粟晓芳 刘兰 李祝迎</h3> <h3>皮坡村知青回乡与当地村民合影</h3> <h3>这里曾经是我们知青的家,在这里,我们共同生活了几年,历经了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h3><h3>当我们又告别曾在这里当知青几载朝夕相处的乡亲们时,乡亲们依依不舍地送别我们到村口</h3> <h3>知青已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有机会我们总愿相聚,叙述流经的岁月。</h3><h3>前排坐左起:谭亚凌 刘永兰 粟晓芳 陈藜莉 刘学坤 唐晓玉 高进华 刘兰 林渝</h3><h3>后排站立者左起:徐文华 彭庆华 汪瑞荣 刘学兵 雷义勇 吴学斌</h3> <h3>瀑布公园是当年的盘龙江三号叠水,这里,有我们儿时游泳、戏水、打鱼、摸虾等记忆。</h3> <h3>四十四年后的今天,我们回到当初出发之地一一一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我们从这里出发,我们从这里走向社会,我们从这里开始了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人生道路从这里起步,历经了磨难和考验、历经了回城竞争与煎熬、历经了就业的选择、历经了恢复高考的鏖战、历经了在职求学历的曲折苦读、历经了下岗与再就业,总之,经过了一切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如今,我们大多退休闲赋在家,儿孙绕膝,享受着天伦之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