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和远方

岁月欢喜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微博曾有个互动话题——读书有什么用,有一条评论深中我心: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寥寥数字,道尽人类生也有涯的局限和书籍浩如烟海的广袤。活着,是一场困境;文字,则带我们走向远方。</span><br /></h3> <h3> 去远方,去远方,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生长在别处的青山秀水、风土人情常常诱惑着我们的脚步,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随时随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何况,世界那么大,何时能看遍?总有些无法到达的遗憾缠绕在心中。幸好,还有文字。文字中描绘的风景,不像图片般还原了一草一木,却也让人嗅得到泥土的湿润,看得到枝枝叶叶上伸展的阳光,还有写作者心手的温度。书云的《西藏一年》,笔触对准雪域的湛湛晴空,对准藏民的日出日落,高原的圣洁与美好,透过文字扑到眼前。我至今没有去过西藏,内心仍然留有对那片土地的梦,这本书暂时解了我的渴,凭空的想象有了着落,梦境也延伸了边界。</h3> <h3> 时代以光速向前发展,远方,变得不再那么遥远。可总有些远方是科技的触手无力到达的,譬如时间。昨日之日不可追,过去百年千年的光阴只能在泛黄变脆的书页里得到片段的记录,沧海桑田的变迁,芸芸众生的起灭,历史波澜的跌宕。如果没有文字,一切存在都要大打折扣。</h3><h3> 济南泉水甲天下,带着这样的印象游览泉城大概是要失望的——中规中矩,惊艳不足。读刘鹗的《老残游记》,里面描述济南&quot;家家泉水,户户垂杨&quot;;而在老舍先生的笔下,&quot;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一条条青石板砌成的道路在小巷子里延伸,掀开一块石板,就有泉水汩汩流出……&quot;走在路上,亦行在水中,心也悠悠荡漾。这是过去的济南,是无论怎样极限的速度也到不了的远方,而文字使它近在眼前。</h3> <h3> 文字带我们去的,不仅是远方的风景,还有远方的灵魂。那些千百年前的面孔,立于竹简册页中,或英勇,或智慧,或幽怨,或颓唐,让我们心生波澜,不由自主地走近。读《史记》,此感尤甚。司马迁对笔下的历史人物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与热情,《刺客列传》中诸人为知己者死的悲壮之举让他赞叹不已。专诸擘鱼刺杀王僚;豫让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只为刺杀赵襄子以报智伯国士之遇;聂政面皮决眼,重刑绝从,怕的是连累严仲子和姐姐;荆轲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更是激荡千年,凛凛之声不绝。</h3><h3> 现代社会中,只存在一次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在这些古老的灵魂面前,很多价值凌驾于生命之上,节义,诺言,知遇之恩……宁可抛却身家性命也要去坚守。假如没有文字,没有阅读,那些沉重的生命,那些我们可能不赞同却无法不钦佩的取舍,大概都已消失在时光的碾压之中,化为虚无。</h3> <h3> 昨日不再重现,吸引我们走向时光的远方探索,而古今不断重演的爱恨又激起我们的共鸣。喜欢词,喜欢它长长短短的一唱三叹,如一口悠悠的叹息,千回百转,触摸到心底的角角落落,熨帖极了。更喜欢时空转换中彼此的遥遥相对,我与那些词句背后的七窍玲珑心。</h3><h3> 梅树下,轻斜的云鬓,对镜的花黄,颤动的金步摇,那是你灼灼的年华;钢筋水泥里,匆忙的步子,仓促的笑容,是我渐行渐远的青春。隔着千年的岁月流转,我们相望:却依然是小桥流水初见面的四目相对,依然是梢头月黄昏后的甜蜜等待,依然是看朱成碧人憔悴的蚀骨相思,依然是愁多成病衣带渐宽的抽手分离……泪流下,为千年时光中凝固的你,也为如今重入轮回走一遭的我。</h3> <h3>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人们对于远方,总有无穷无尽的渴求。有些远方,眼睛和足迹可以到达;有些远方,只能心灵奔赴。去读书吧,在平淡琐碎的一地鸡毛中,在相夫教子的日日辛劳中,愿我们的眼睛看见的不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琴棋书画诗酒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