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中国节之四

美友5541007

<h3><b><br></b></h3><h3><b>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b></h3><h3><b> 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以清明为题材,创作出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壮丽诗篇,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至今无人能与匹敌,也无人予以超越。</b></h3><h3><b> </b></h3><h3><b>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b></h3><div><b>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b></div><div><b> </b></div><h3><b> 清明节,也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她和西方的感恩节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 </b></h3><h3><b> 西方感恩节的文化背景,是早期殖民者,提着滴血的屠刀,高举酒杯,踏着被殖民者的尸体,露出狰狞的嘴脸,在庆贺掠夺,杀戮的成功。</b></h3><h3><b> 我们的清明节,是通过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一系列活动,告诉后人:我们是从哪里来,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之所以过上今天的生活,是先辈们奠定的。她展现了中华民族感恩先人,感恩父母,不忘其本的善良意识和承传精神。</b></h3><h3><b><br></b></h3><h3><br></h3> <h3><b>  早在二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前人的经验,根据地球,月亮,太阳的运行规律,确定了历法,制定二十四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b></h3><div><b>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阳历四月五日,若是赶上闰年时,清明也可能在四月四日或四月六日。</b></div><div><b> 清明,是指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阳气上升、草木繁茂的意思。</b><br></div> <h3><b>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它是怎样成为节日的呢?</b></h3><h3><b> 以前,春天到来时,人们分别过上巳节和寒食节。而这两个节日离得非常近,上巳节刚过去三五天,又是寒食节,寒食节的第二天就是清明。也就是在清明的前七天里,要连续过上两个节日。这样久而久之,人们把上巳节和寒食节综合在了一起,统称为清明节了。</b></h3><h3><b> 虽然上巳节和寒食节,我们现代人不在单独提起,但是它的传统依然的保留了下来。</b></h3><h3><b> 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有多长时间呢?以清明那天为节点,前十天和后十天,共二十天,都是节日期间,它是除春节之外的最长的节日啦。</b></h3><h3><b> 由此我们还知道了,唐诗宋词及国学中关于“上巳”,“寒食”,“清明”的描述时间是相同的,其含义也是一致的。</b></h3><h3><b><br></b></h3><h3><b>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b></h3><div><b><br></b></div><div><b>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b></div><div><b>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b></div><div><b> 宋 欧阳修</b></div> <h3><b>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b></h3><div><b>  讲究扫墓,踏青、蹴鞠、插柳、荡秋千、放风筝和打马球等。</b></div><div><b> 特色食品:年糕,有的地方称为“驴打滚”,“豆面卷子”或“打糕”。</b></div><div><b><br></b></div><div><b>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b></div><div><b><br></b></div><div><b>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b></div><div><b> 绿野晴天道。</b></div><div><b> 马穿杨柳嘶,</b></div><div><b> 人倚秋千笑,</b></div><div><b>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b></div><div><b> 明 王磐</b></div><div><b><br></b></div><div><b> 清明夜</b></div><div><b> 白居易</b></div><div><b><br></b></div><div><b>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b></div><div><b>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b></div><div><b><br></b></div><div><b> 下面分别介绍上巳节和寒食节的来历、习俗和故事。</b></div> <h3><b>  先说说上巳节的来历。</b></h3><h3><b> 上巳节是汉民族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诞辰日,是炎黄子孙的圣诞节。</b></h3><h3><b> 古时候,采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阴历三月有二个巳日,赶上闰年或者闰月,有时会有三个巳日,即己巳日,辛巳日,葵巳日。因己巳日在三月的上旬,所以把它又称为上巳日。</b></h3><h3><b> 上巳节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因闰年闰月的影响日期不固定,不方便人们过节,于是魏晋时期的政府,规定上巳节固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b></h3><h3><br></h3> <h3><b> 上巳节起源于远古的祭祀活动。</b></h3><h3><b> 早在商周时期,人们认为三月正值季节交换时刻,此时阴气尚未退尽而阳气还很弱小,人们容易患病。由政府指定人员——“女巫”,专门主持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祭祀,祈祷无灾无病,这一活动史称“祓禊”。</b></h3><h3><b> “祓禊”仪式,为什么要选在巳日呢?古有“巳者,祉也”的说法。既在这一天里,通过沐浴保持身体洁净,除掉致病因素,又能祈求福祉的降临。</b></h3><h3><b> 也就是说,在上巳这个日子沐浴,除了宗教作用,还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全民卫生保健活动。</b><br></h3> <h3><b>  早期上巳节习俗,是由官府组织专人负责举行祭祀黄帝诞辰和集体沐浴。到了后期演变成了人们自由结伴去水边沐浴,此后又增加了宴饮、曲水流觞……我们今天的野餐等内容。</b></h3><h3><b> 遥想古人在上巳节这天,上到皇帝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倾国倾城,男男女女,扶老携幼,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涌到郊外,欢聚在柳树吐绿,芳草茵茵的河边,不分彼此,不分男女在河里沐浴,在水中嘻戏打斗……是什么样的场景?</b></h3><h3><b> 随着道教的兴起,道教里的神仙王母娘娘生日,也安排在了三月三,于是上巳节里又多了一项纪念王母娘娘生日的内容。</b></h3><h3><b> 到了宋朝,理学的盛行,认为男女河边同浴以及女人抛头露面,是伤风败俗,不符合礼制。于是,上巳节男女在水里嘻戏的习俗在汉族集聚地区逐渐的消亡了,然而其它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b></h3><h3><b> 不过还好,水中嘻戏的习俗被边远的少数民族继承了下来,那就是——泼水节。</b></h3><h3><b> 你还记得王羲之写的《兰亭序》吗?其实《兰亭序》就是记录王羲之和几个哥们,在上巳节那天到郊外踏青,在河边饮酒作诗,玩“曲水流觥”游戏的过程。</b><br></h3> <h3><b> 再聊聊寒食节的故事。</b></h3><h3><b> 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古人过寒食节,要禁火三天,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明。日久天长,寒食节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的区别了。</b></h3><h3><b> 在过寒食节的日子里,人们都上坟扫墓,踏青游春,打球,荡秋千,有的地方,还在井边插上柳条,据说“井井有条”这句成语就与这个风俗有关联。</b></h3><h3><b> 寒食节期间,一个祭祀活动就是家家不动烟火,都吃寒食。这个禁火习俗是怎样形成又有什么故事呢?</b></h3> <h3><b>  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国君晋献公,非常宠爱他的妃子骊姬,想把王位传给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可是按照礼制,妃子生的儿子是不能接班当国王的。于是,他们设下计谋,把太子申生杀害了。申生的弟弟重耳,怕受到株连,就偷偷地逃出晋国,流亡到了其它诸侯国。</b></h3><h3><b> 重耳亡命诸侯国期间,不受人待见,过着流浪生活,吃尽了苦头。跟随重耳一起出走的人,由于生活艰苦,有些先后离开了。只有一个叫介子推的人,一直跟随着重耳。</b></h3> <h3><b>  一天,他们在大山里迷了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随身携带的干粮全部吃光。一连几天几夜没吃东西的重耳,饿的头昏脑涨,绝望的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眼望苍天,叹了一口气,流着眼泪悲痛地说:苍天啊,我重耳死不足惜,是一件小事,可是晋国的百姓过不上好日子,却是一件大事啊!</b></h3><h3><b> 介子推听了这话,很受感动。心想:重耳在这个时候还念念不忘晋国的百姓,真值得敬佩啊!然后他对重耳说:公子,你先在这休息休息,我到前边看看能不能找些吃的,说完介子推走了。他边走边想:在这荒郊野岭的上哪找吃的?想到这,猛地一跺脚,跑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咬紧牙关,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b></h3><h3><b> 不难想象,介子推割下身上的肉,是要忍受多么大的痛苦啊!</b></h3> <h3><b>  重耳接过这块肉,狼吞虎咽,吃个精光,立马就打起精神来了。他笑着问:这肉是从哪里弄来的?还有吗?</b></h3><h3><b> 介子推把裤腿往上提了提,说:这肉是从我腿上割下来的,您如果喜欢吃,我愿意把这条大腿上的肉全割下来敬奉您。</b></h3><h3><b> 重耳抱着介子推那条血淋淋的腿,感动的热泪盈眶说到:子推啊,你这样诚心待我,将来用什么报答你呢!</b></h3><div><b> 介子推说到:我这样做,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报答,但愿您永远记住介子推这一片丹心,你我二人,长期流亡在外,遭受了很多罪,也体验了民间百姓的疾苦,日后,您要多想治国富民的办法,做一个清明的受百姓拥护的国君。</b></div> <h3><b>  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晋国的忠良大臣接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叫晋文公。重耳做了国君之初,还记得介子推对他的好处,时间久了,就渐渐忘了。一次晋文公封赏有功大臣时,竟然把介子推给忘了。</b></h3><div><b> 有正直的大臣看这件事实在不公,便替介子推叫屈。重耳猛然想起往事,十分惭愧,马上派人去找介子推上朝接受封赏。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都拒绝了,不肯前来。重耳更加感到于心有愧,就亲自来请介子推。</b></div><div><b> 此时,介子推知道重耳会亲自来,但想到重耳无情无义太叫人伤心了,决定不见他,早已背着老娘躲进了绵山。</b></div> <h3><b>  重耳马上命令御林军上山寻找。绵山山高路险,草密林深,在这里找二个人,就象大海捞针一样难啊,一连找了三天,连个影子也没见着。</b></h3><div><b> 这时有人献上一条计策:不如放火烧山,从三面点火,留一面做出口,介子推是有名的孝子,他为保全老母的安全,必定背起老母从未点火的一面逃出山林,这样就能找到介子推。</b></div><div><b> 重耳听了这条计策,觉得有道理,当即下令火烧绵山。霎时间,火光冲天,御林军呼喊介子推的名字,重耳守在出口的地方,盼望介子推从大山里走出来。</b></div> <h3><b>  大火烧尽了,人还是没有出来。重耳带领众人再次进到山里寻找时,发现介子推背着老娘靠在一颗烧焦了的大柳树下死去了。重耳望着介子推的尸体,立刻下跪,放生大哭起来。哭了一阵,他清醒过来,决定好好安葬。</b></h3><h3><b> 清理现场时,发现大柳树的树洞里有一片介子推的衣襟,掏出来一看,上面用鲜血写了八句诗,大意是:我割肉伺候君主是我的一片忠心,愿君主经常保持清正廉明。我在柳树下死了,要比在君主身边做大臣要好。假如君主心里有我,你就常常反省吧。我在九泉下问心无愧,愿朝政清明啊再清明。</b></h3><h3><b> 重耳看过之后,心如刀割一样痛,将血书收起,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柳树下,同时把绵山封赏给他,改名为“介山”。还规定每年到了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家家户户禁止生火做饭,都要吃寒食。</b></h3><h3><b> 到了第二年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晋文公重耳,带领众位大臣来到介子推的坟前祭奠,发现被烧焦的大柳树又活了,还发了新芽,于是重耳撅了几支柳条,带回宫中,插在井边,以表对介子推的思念。</b></h3><h3><b> 这就是清明,寒食节的由来。同时,退避三舍和井井有条二条成语,也产生于上述故事。</b></h3><h3><br></h3> <h3><b>  清明节,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承载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她始终以国家大一统和宗族团结、互助为目的,充分体现了珍惜生活,尊老爱幼,邻里和谐、孝敬父母、不忘其本的伦理孝道哲学。</b></h3><h3><b> 然而,在社会向前发展的旅途中,有的人却在前行中丢掉了自己民族宝贵的东西,而去捡起了别人的东西,还以为如获至宝,美滋滋的过起了洋节。就犹如“邯郸学步”,忘掉了自己的“本色”……</b></h3><h3><b>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b></h3><h3><b> </b></h3><h3><b> 清明节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当你读到这里,是否会有新的认知?我真的希望你带领你的家人,认认真真的过清明节,并把清明节的故事讲给孩子们——让薪火代代的传下去!</b></h3><h1><font color="#ed2308"><b> 传承中华传统</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 过好中国节</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 用我们的文化占领世界民族高峰</b></font></h1><h1><br></h1> <h1><b>  撰文、摄影 ——疯癫道长</b></h1><h1><b> 二O一七年三月二十三日</b></h1><h1><b> 十九点三十九分完成</b></h1><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