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p><p class="ql-block">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p><p class="ql-block"> 录自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p><p class="ql-block"> 这是2015年12月6日拍摄的庐山云海。</p> <p class="ql-block"> 1953年2月20日傍晚,毛主席乘坐长江号军舰从汉口来九江,21日下午登上九江码头,和杨尚昆、罗瑞卿,九江市委书记史梓铭一起,沿着滨江路散步,边走边谈。毛主席目光深邃地说:“九江赣北门户,七省通衢,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江西快解放时,中央曾考虑把江西省会设在九江。后来了解到这个城市规模不大,作为一个省城还不具备条件,省会就设在南昌了。但九江的重要性不能低估。蒋介石的夏都庐山,现在在你的巴掌里咯。”毛主席笑望了史梓铭一眼。</p> <p class="ql-block"> 车到甘棠湖,毛主席执意下车,一脚登石,一手叉腰,远眺云雾缭绕的庐山。毛主席自豪地笑起来,感慨地对周围的人说:“土地革命时,蒋介石坐镇庐山打我们,他在山上开了不少会议。万万没有想到只隔十几年,庐山落到了“共匪”手里。历史嘲弄人好厉害咯。”</p> <p class="ql-block"> 1959年6月30日毛主席登上了庐山,下榻在美庐,激情在毛主席胸中尽情地燃烧,思绪像大海一样整夜翻腾。次日,随着日照峰的朝霞,毛主席一首《七律•登庐山》飞跃在美庐宽大的书桌上---</p><p class="ql-block"> 1959年6月29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南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p> <p class="ql-block"> 1959年9月毛主席请郭沫若“笔削” ,将原诗的第四句“热风吹雨洒南天” 、最后两句“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改为“热风吹雨洒江天”和“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就是我们看到的---</p><p class="ql-block">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p><p class="ql-block">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p><p class="ql-block">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p><p class="ql-block">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对庐山情有独钟,厚积薄发,仅起笔“一山飞峙”横空出世的洒脱,在气势上已雄视自东晋至民国流传下来的三千七百余首歌咏庐山的诗词。真正的神来之笔。</p> <p class="ql-block"> 这是九江甘棠湖有名的烟水亭,远处的山就是庐山。我每天上班从这里路过,天气通透的时候,总能看到美丽的庐山,这幅图片就是上班时拍的。</p> <p class="ql-block"> 庐山山北登山公路,是毛主席提出建设的,1953年8月1日竣工通车,全长23.45公里,429道弯。我基本都是乘车从这里上下山的。1971年7月建成了山南登山公路。下雪或旅游旺季单向通行,北上南下。</p><p class="ql-block"> 这幅图片,我是想告诉人们,即使下大雪,庐山的交通照样畅通无阻。</p> <p class="ql-block"> 下车我会第一时间到街心公园,看看峡谷里有没有好看的云雾。云和雾有什么区别吗?我一直有些模糊。我想,云就是雾,雾就是云,升到高天是云,靠近地面为雾。</p> <p class="ql-block"> 站在街心公园,如果运气好,可看到云雾“表演”的大片。看看这段视频,拍摄时间是2018年11月17日上午9时09分,云雾从小天池、日照峰等高处,一路欢歌,倾泻而下,大气磅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州连日风雨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江小溪水猛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瀑布奔涌来天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疑似银河开闸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云雾正从山下往山上快速推进</p> <p class="ql-block"> 上一张图片是3分钟之前拍的。这么快云雾就到了山上。当然,这不算快的。看着云雾在庐山悠然自得,上下随意,真的十分羡慕。我在想要是人也能像云雾一样该有多好,难怪道士们老想着羽化登仙,脚踩云头,想去哪就去哪。我很少爬庐山,实在太累。就像人们说的:上山是气管炎,喘气厉害;下山是关节炎,腿抖得厉害。</p> <p class="ql-block"> 不少人坐汽车上庐山晕车,记得我有一次陪一个朋友庐山游玩,下山时晕得一塌糊涂,印象太深了。告诉大家现在庐山的索道开通了,2014年7月28日正式运营。全长2864米,高差873米,每个吊箱可乘30人,设计时速每秒7米,单程上下山,7分钟搞定。</p> <h3> 终于可以像云雾一样,飘逸潇洒走一回了,而且速度奇快。不过我希望,缆车啊你慢些走!让我细细地来欣赏。像空中的鸟儿,俯瞰群山,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风景。这是我在缆车上,隔着玻璃拍到的云海。</h3>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旁边的几个广东人,看着云卷云舒,惊叹不已,说是在这里生活一定长寿。我猜他觉得眼前就是仙境。</p> <p class="ql-block"> 在望江亭也碰到一群武汉人,一边不停地赞叹云雾的神奇,一边拍个不停。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拍的太多了,说是不拍了,才停了一分钟,又拍上了。是啊,面对如此多娇的美景,实在难以克制那份冲动。我当时想,还好现在是数码相机,要是胶片,一个胶卷一分钟就没了。其实他们,按下的是快门,享受的是快感。</p> <h3> 风流才子唐伯虎的《登庐山》:“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移家欲往屏风叠,骑驴来看香炉峰。”写得很特别。</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雾弥漫牯岭街</p> <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想起草圣张旭的那首《山中留客》挺有意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光物态弄春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莫为轻阴便拟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纵使晴明无雨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入云深处亦沾衣。</p> <p class="ql-block"> 这张图片的山顶上是诺那塔,海拔1213米。呼图克图是清朝政府授予藏族和蒙古族地区喇嘛大活佛的称号。诺那呼图克图1925年后在内地传法8年,到过庐山传法讲经,热爱庐山奇秀,当时勘定此处为自己的墓址。1937年病逝甘孜后,建了这座诺那墓塔。近一点的是望江亭。庐山历史上有寺庙360所,道观200余处。</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小天池山顶的诺那塔,我拍的雪景。有一年的国家级庐山摄影大赛的金奖就是这里拍的,那是一幅夕阳云海雪景,这座白塔在美轮美奂的画面里,画龙点睛,美丽无比。</p> <p class="ql-block"> 1959年,朱德和康克清在小天池诺那塔合影。1927年,六七月间,他在庐山住了十几天才下山,不久南昌起义就爆发了。报告总司令:改革开放四十年,吃饭问题早就解决了,您在世时的种种购物票证早就成为历史了,举国上下正在为民族复兴的强国梦而努力拼搏。</p> <p class="ql-block"> 观云亭,名副其实的观云亭。1983年我在庐山秀峰游览时,看到龙潭附近的漱玉亭边一块青石上,刻了江西省长邵式平写的诗:“身坐漱玉亭,面对双剑峰;欲识此间趣,且听龙潭中。”我换几个字放在这里挺好:身坐观云亭,面对日照峰;欲识此间趣,且观风云动。</p><p class="ql-block"> 看了这张瀑布云图片,你是不是有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感觉。</p> <h3> 这是我一个朋友,景德镇陶瓷艺术家胡昭军,用他首创的,已获得国家专利的釉下青花泼彩新方法,创作的瓷板画。我觉得有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其实这是他创作的苏东坡《后赤壁赋》。我相信他看了这个美篇,将会来一幅李白过三峡的新作。</h3>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公元757年,李白离开庐山,本想实现他的报国梦想,却稀里糊涂地成了国家的叛逆,理应死罪。也许是他的名气实在太大,也许主审官就是他的铁杆粉丝,力主判其就地释放,但遭到肃宗皇帝的驳回,判李白流放夜郎。759年春,58岁的李白挥泪离别九江,溯江而上,踏上了漫漫的流放之路。</p> <p class="ql-block"> 这两幅图片是我前几年拍的庐山三叠泉,水量太小,还有点淡淡的雾。这个景点是1191年南宋时一个樵夫发现的。这时李白、白居易、苏东坡早已作古,所以没有他们的诗。三叠泉上游几里路就是青莲寺,李白就是从那里下山去圆他报国梦的。</p> <p class="ql-block"> 当李白的那一叶孤舟,刚过三峡,正赶上皇恩浩荡,大赦天下。幸运之神,终于眷顾了李白,真正的天上掉馅饼,砸中了他。他不用再去那遥远的夜郎了,马上调转船头,返回庐山。一路上心花怒放,奇爽无比,诗兴大发,有如那奔腾的长江三峡,一泻千里。站在船头,沐浴东风,迎着朝阳,面对壮丽山河,一气呵成,一挥而就了这传世名篇。</p> <p class="ql-block"> 2014年2月9日拍摄的,我是无意间跟着一个上百人的大旅游群进入三叠泉景区的,我走在最前面。雪花漫天,心情激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我自豪地踏出了景区的第一串脚印。攀到三叠泉最上一叠时,山泉撞击在岩壁上,瞬间化作水雾,弥漫在峡谷里,粘附在衣服上,很快我的棉衣冻成了铠甲,用手拍着啪啪响,这么长的冰凌我是平生第一次见。那天这里的气温应该在零下十几度。水晶般的“冰帘”外就是万丈深渊,一失足将成千古恨,《勇敢者的游戏》!</p> <p class="ql-block">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公元726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登上庐山,送给庐山的见面礼。这份28个字的礼物,实在是太重了,他成了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这首诗前面两句是远看,后面两句是近观。胡昭军的泼彩瓷板画还真有近观的神韵。</p> <p class="ql-block"> 这是用长焦相机遥拍“李白瀑布”,左边的两个是双剑峰,海拔832.8米,双剑峰中间离我们近一些的,有个塔的叫香炉峰,海拔748米。日出东方,阳光温暖,照在山峰上,气流上升,经常就会,紫烟袅袅,出现诗仙描述的“日照香炉生紫烟”胜景。</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3年12月14日11时拍的。李白的“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身巢云松。”我猜就是在这一带写的。我想,他站在这里,面对峭壁千仞,直插云天,五峰并立的五老峰,彻底被折服,这首庐山名篇脱口而出。</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4年8月15日,在观音桥景区的水库工作时用手机拍的。当年工作,在观音桥边蒋介石行馆里还住了一个礼拜。这个角度看五老峰,没那么险峻,云雾还给山峰戴上了帽子,但倒影不错,就像李白说的:“影落明湖青黛光”。</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李白献给庐山的最后一份大礼《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p><p class="ql-block">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p><p class="ql-block">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p><p class="ql-block">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p><p class="ql-block">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p><p class="ql-block">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p><p class="ql-block"> 银河倒挂三石梁。</p><p class="ql-block">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p><p class="ql-block">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p> <p class="ql-block">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p><p class="ql-block">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p><p class="ql-block">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p><p class="ql-block">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p><p class="ql-block">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p><p class="ql-block">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p><p class="ql-block">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欣赏庐山瀑布云最佳位置,这里拍的瀑布云,无数次登上央视一套新闻,这里拍的大片,拿了许多摄影大奖。这段视频中的人就是我。同学看到后唱了首《一曲红尘》歌。我回说她唱的好!我就是那一粒红尘,跃动在洁白的崖顶上,融入庐山大美的风景中。</p> <p class="ql-block"> 庐山,如果没有李白的美妙诗篇,无疑将逊色许多。他一生五次游历庐山,不管他遇到什么情况,他总是那样满怀激情,讴歌庐山。他一直站立在庐山之巅,让无数文人墨客折腰叹服。文化永恒!李白和他的庐山诗歌,将永远与庐山同在,与日月同辉。</p> <p class="ql-block"> 这是美庐,1959年6月30上午10时许,跨进美庐的毛主席,神情盎然地说:“哦,久违了,蒋委员长,我来了!”毛主席的幽默,赢得一阵畅快的笑声。开始工作人员担心毛主席不愿住在美庐,这笑声让他们放心了。这是全中国唯一的,国共两党最高领袖都住过的房子。</p> <h3> </h3><h3> 1945年毛主席赴重庆谈判,蒋介石看见毛泽东的第一句话,就是“久违了,毛润之先生”。14年后,毛主席踏进美庐的第一句话,针锋相对,轻松幽默,意味深长。这是重庆谈判毛主席与蒋介石干杯,老对手唯一的干杯,咫尺间风云激荡。</h3> <p class="ql-block"> 还记得这张画吗?文革期间印刷了大量的毛主席语录画,这就是当时印刷的。你知道这幅画的来龙去脉吗?你知道山头上的建筑吗?</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59年7月5日游览庐山时,毛主席在仙人洞小憩。</p><p class="ql-block"> 1961年9月初,江青兴致勃勃递给毛主席几幅她在庐山新拍的放大照片。毛主席在那张照片的背面写下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p><p class="ql-block">时间是1961年9月9日。诗言志!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严峻,诗词抒发了毛主席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画里的建筑,国家重点文物,朱元璋的御碑亭,仙人洞往上十几米就到了。御碑上刻的周癫仙人故事,六百年来一直传的沸沸扬扬。民国时胡适上庐山,坐在轿子里写了一篇文章,将周癫的神话,鄙视为“流氓”皇帝为自己脸上贴金。有人把这块碑与武则天的无字碑相提并论。</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御碑亭里的御碑。 下面这首诗是朱元璋作的,但没有刻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p><p class="ql-block">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p><p class="ql-block">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p><p class="ql-block">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p> <h3> 老夫高卧文殊台,拄杖夜撞青天开。</h3><h3> 撒落星辰满平野 ,山僧尽道佛灯来。</h3><h3> 我登过文殊台,闭上眼睛,我还真能想象出,当年王阳明描述的夜景。可惜我就拍过一次庐山的夜景,而且只在牯岭街上。以后找机会补上。</h3> <h3> </h3>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如琴湖边,碰到雾那是再平常不过了,有时很浓,浓得化不开。有时很淡,淡得薄如轻纱。有时快如奔马,有时慢条斯理。雾就是靠近地面的云。如琴湖和芦林湖,一年四季,不断上演《云水谣》。</p> <p class="ql-block"> 长满树木和水榭的位置只是一个普通的山包,如琴湖1961年建成蓄水后,这里成了一个孤岛,过去岛上养了孔雀,故名孔雀岛。人们做了曲折的桥连接“陆地”,这里很快成了庐山的标致性景点。看看像不像一幅唯美的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 雾就是靠近地面的云。这几张“雾照”,都是2015年11月10日中午拍的,我们很高兴,能碰上这么疏密合适,浓淡相宜的雾,运气太好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上面一张的特写。美丽的山水,有了雾的装点,就有了神秘色彩,让我们不会“一目了然”,总是“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雾有意思吧,像不像刚揭开的蒸笼。中国画讲究“似与不似之间”,讲究含蓄,追求诗意的美,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庐山的云雾就有这种审美情趣。</p> <h3> 美人美景,美的平方。</h3> <p class="ql-block"> 雾里看花,这里是白司马花径,基本就是当年大林寺的位置。“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是写的这里。白居易当年贬谪江洲司马,在九江写了许多好东西,最有名的当属《琵琶行》。</p> <p class="ql-block"> 往下100米就到了花径亭,亭子里的岩石上有石刻“花径”二字,据考证是白居易手书。</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2011年10月18日写的一篇日记:今天第一次与妻夜间江畔散步,秋风送爽,树影婆娑,大江东去,轻歌曼舞。遥想乐天当年,贬谪江州司马,浔阳江头夜送客,巧闻江上琵琶声,有感而发《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千古绝唱,百代流传。古人依诗词意,作《浔阳琵琶》曲,现《春江花月夜》,为古曲之经典。逝者如斯,转眼千年。也是秋天,也是走在大诗人曾经走过的这片土地上,再也看不到"枫叶荻花秋瑟瑟,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荒凉。取而代之的是坚实的江堤,雄伟的大桥,美丽的花园,繁华的楼群,夜空中彩灯闪烁的风筝,广场上跳舞健身的人群。换了人间。 </p> <h3> 白居易从江洲司马、杭州、苏州刺史任上回西安后,一直怀念这边的风情。写下了三首《忆江南》,我觉得第一首就是写九江的,实在太美了:“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h3> <p class="ql-block"> 1961年,毛主席的别墅建在芦林湖边,就是今天的庐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61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在芦林湖别墅走廊散步。</p> <p class="ql-block"> 虽然主席只在那里住过一晚,但他总是在那里办公,也总是在那里开常委会。主席特别喜欢在芦林湖游泳。</p> <p class="ql-block"> 周总理不会游泳,或许受到毛主席喜欢游泳的影响,也游起来了。这是总理在芦林湖学习游泳,看看有多认真。</p> <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14日,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参加庐山谈话会,达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这是当时在下榻的仙岩饭店门口照的像。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会上发表了《抗战宣言》,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序幕,在庐山正式拉开。</p> <h3> 斯人已去,房屋依旧。这是2018年最后一天拍的,仙岩饭店还是老样子,我每一次路过,都会去看看,摸摸周总理拍照时的楼梯栏杆。今天看这栋房子,实在很普通,但这可是当年最高级的酒店,100年前每日每人房餐费5到15块银元。</h3> <p class="ql-block"> 这栋房子住过的名人实在太多,他们是瞿秋白、周恩来、林伯渠、秦邦宪、鲍罗廷,张太雷,国民党的蒋介石、宋庆龄、宋子文、孙科、李宗仁、程潜等,还有好多。1927年7月19日深夜,李立三、张太雷、邓中夏、林伯渠、聂荣臻、澎湃、郭亮、叶挺、鲍罗廷、瞿秋白在这里研究南昌起义的准备,是八一南昌起义的策源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邓小平别墅就在仙岩饭店附近的大路边,每次走到这里,我立刻会想起郭沫若《满江红》里“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 这是九江画家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这是邓小平1961年在庐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27年6月,刘少奇因劳累过度得了重病,中央批准到庐山养病,在牯岭住了几天,因不愿见国民党汪精卫等大员,移居到了山下的海会寺。1959年刘少奇专程到了这里,见到了当年给予很多照顾的小和尚。海会寺早已没有了昔日,海市蜃楼般的盛景。 这是我工作路过拍的,时间是2018年11月28日下午3点半。</p> <h3> 刘少奇王光美夫妇在庐山</h3>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天桥,游览锦绣谷的路,从边上经过。图片里的绝壁,就是我拍云海的“工作台”。</p> <p class="ql-block"> 登临绝壁,以观“沧海”,洪波涌起,浩浩荡荡。下面几张云海都是2015年12月6日,大雪过后站在绝壁上拍的。眼前看到的分明是海,其实是庐山的云。现场拍照,我站在绝壁之上,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把云海当大海,跳下去可就粉身碎骨了。</p> <p class="ql-block"> 标准的水墨画,这可是同一天拍的照片哟。我时常想,中国画讲究留白,讲究意境,或许就是受到云雾的启发。我是个美术外行,可我就是觉得中国画的写意比西洋画的写实更加耐人寻味。我相信随着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中国画会越来越受欢迎。我还真有这份文化自信。</p> <h3> 游览锦绣谷的路就在“黄金海岸”边,我想那天的路,一定时常走在雾里,时常又走出雾里。那建筑叫吴楼,一栋豪华的欧式建筑。它的主人吴鼎昌,最成功的是他1926年买下了《大公报》,让几乎垮掉的《大公报》走向全盛,在当时的中国新闻界举足轻重。</h3><h3><br></h3> <p class="ql-block"> 近看脚下峡谷里的云海,像是在煮浓稠的稀饭,时高时低,上下翻滚。不过这锅也太大了,就叫天锅好了,哈哈!</p> <p class="ql-block"> 拍照的当天,我看到远处有个小山尖。云海表面的海拔在950米左右。晚上回家后,我在谷歌地图上,按照方向和高度查找山尖,结果在武宁县发现了这个山尖,直线距离八十多公里。一同拍照的七十六岁的庐山老师说,他拍了几十年,第一次碰到这么好的天。他当天拍的照片获奖了。</p> <h3> 太阳落到地平线下了,橙红色的云海又变成白色。</h3> <p class="ql-block"> 这张是原片,完全变成了奶白色,太神奇了。真是一派“丰年好大雪”的壮美雪景。</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夕阳无限好 云海别样娇</h3> <p class="ql-block"> 含鄱口,口含鄱阳湖,太能想象了,太有气魄了,不知是不是李白取的名?人们认为李白的“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就是写的这里。</p> <p class="ql-block"> 山下就是鄱阳湖,九江在庐山的北面,古人登庐山,从九江上船,经湖口进鄱阳湖绕到庐山南面的星子海会一带,弃船登岸上庐山。有人考证,当年李白就是在船上,遥看香炉峰瀑布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4年1月9日拍的。我爬上山不到5分钟天就开了,拍了不到10分钟又笼罩在浓雾之中。好像天专门为我开的。那些摄友都夸我运气好。拍着拍着,我突发奇想,觉得1400年前的李白就是站在我这个位置,欣赏含鄱口风云的。</p> <p class="ql-block"> 这张拍的是植物园。那天是好运连连,一个不认识的摄友主动带我回牯岭,我提出路过芦林湖拍几分钟,他爽快地答应了。</p> <p class="ql-block"> 到那里一停车,但见湖面仙雾飘飘,如梦如幻,真是神仙住的地方。我俩是喜不自胜,连按快门,这就是当时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左边的高山是五老峰,人们说从这个角度看像毛主席,所以又叫领袖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面青山青似洗 白云不断山中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登五老奇峰 揽四起云烟</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叹千仞庐山 抒万丈豪情</h3>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著名的庐山会址。</p><p class="ql-block"> 庐山是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名山、人文圣山。当我们穿越时空,透过历史的云雾,那一幕幕淡忘了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将呈现在我们面前。</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h3><h3> 苏东坡这首充满哲理的诗,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首诗让庐山增色许多。也有人说这首诗禅意很浓。</h3>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写的诗句:“庐山云雾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