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这样教育我(三)

家教感悟 贺登年

<h3>  父母对我的教育,能够借这样一个广阔的平台让我尽情的表达出来时,也是一种幸福;看到全国各地的朋友们为父母的教育方式点赞,并转发我的文章时,我感到无比的高兴,大家的鼓励和支持让我决定继续写下去。也许还有好多人会问,你为什么要写这些?&nbsp;&nbsp; &nbsp; &nbsp; &nbsp;</h3><h3><b> &nbsp;</b></h3><h3><b> 我为什么要写?肯定的说,就是要在这个钱权世俗的社会里,让自己的精神在文化上和行动上找到自己的根与魂。</b></h3> <h3>  </h3><h3><b> 在《读者》上看到一句话</b>:<b>“把时间花费在喜欢的人和事情上。”</b></h3><h3><b> </b> &nbsp;</h3><h3> 我喜欢母亲,喜欢母亲慈祥的样子,喜欢母亲说过的每一句话,时常想她,我的行为才不会有过错。我喜欢女儿,喜欢她对我笑;喜欢她为了自己的梦想勤奋努力的态度;喜欢她坐在课桌旁读书写字的样子,时常想她,我的生活才充满希望。</h3> &nbsp;<div><b> 因为爱,我愿意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父母和女儿身上!</b><div><div><h3><b><br></b></h3><h3><b> </b></h3></div></div></div> <h3>  </h3><h3><b> 为什么那么多哲人志士,要将伤痕累累的民族视为母亲,将波涛汹涌的黄河视为母亲,将广阔无垠的大地视为母亲,因为,能承受的,母亲都承受了,能付出的,母亲都付出了。</b></h3><h3> &nbsp;</h3><h3> 在我眼里,母亲是一篇总也读不完的美好故事;是一篇总也写不完的感人诗篇。今天,再次提笔,叙写母亲对我的教育。</h3> <h3>  </h3><h3><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母亲用行动恰当的诠释了这深刻的道理。总是把最好的拿出来招待客人。</b></h3><h3> <b> &nbsp;</b></h3><h3> 小时候在那困难的日子里,吃肉是最高兴的事儿,每年到了春节,母亲将年事准备的很丰盛――糟肉肘子皮冻子;包子饺子肉臊子;鸡肉羊肉带鱼肉;酥肉丸子大烩菜;花卷油饼臊子面……准备这些不是我们吃的,而是用来招待客人的。</h3><h3> &nbsp;</h3><h3> 因为爷爷和我们在一起生活,所以每年春节家里来的亲戚格外多,都是看望爷爷的,从初一到十五可以说整个正月“门庭若市”。因为客人多,母亲需要我们给她打下手,轮流值班,一人一天负责招待客人――端茶倒水端碟子上菜;洗锅刷碗擦桌子扫地。&nbsp;</h3><h3> &nbsp;</h3><h3> 每天来客人,可以说都是七个碟子八个碗,整个桌子全摆满。客人们吃的嘴角上油汤辣水,有时会有人叫我也来吃,“不吃,不吃,我刚刚吃过了,你们吃吧”。这是父母教我们的,家里来客人孩子们不能上桌,可我虽馋还不能看,还要装出一幅吃饱吃好的样子,笑着回答客人。其实多想他们能剩下一点,让我撤回盘子的时候,可以到厨房里吃上一口……可每次都是一桌子肉菜全吃光,连个菜汤都不剩,真正的“光盘”行动。</h3><h3> &nbsp;</h3><h3> 在困难的年月里尚可那样待客,这就是母亲德行的高尚之处,总是把最好的拿出来招待客人,这就是母亲坚守一生的待客之道。在如今生活富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效仿母亲,热情待客。</h3> <h3><b>  父母经常说:“上门的都是客”,不管是谁,只要到了家门口,就一定要笑脸相迎。</b></h3><h3> &nbsp;</h3><h3> 有一个印象好多次在我眼前出现,那就是,母亲给一个衣衫褴褛的要饭女人搬凳子让她坐下并给她端了杯水,双手递给她的情景。我记忆里,那应该是1980年前的一个春天,我大概三四岁的时候,门口有人喊着“好人家,给上些吃的……”我吓得跑过来藏在母亲身后,母亲答应着“哎!”迎了出来,门口是一个要饭的中年女人,于是出现了我脑海里的那一幕。</h3> <h3>  </h3><h3><b> “儿孙不用管,全凭德性感”这是有深刻道理的,要改变我们生气发火的脾气秉性。母亲一辈子和颜悦色、文明用语,对待所有人态度温柔,即便再忙再累也没有一句怨言。</b></h3><h3><b> &nbsp; &nbsp;</b></h3><h3> 我从小到大,见过母亲流泪,却从来没见过她生气,更没有听过她骂人,她好像没有脾气。贤妻良母、任劳任怨这两个词是给母亲最好的描写,她的言行举止影响着我们,耳濡目染的都是母亲的勤劳、善良、孝顺、温和,谦让……自然而然我们兄妹的言行举止也受到母亲的影响,性格一半随她。</h3><h3> &nbsp;</h3><h3><b> 因为母亲和善待子的态度;一日三餐的照顾;白天黑夜的用心陪伴,才确保了我们兄妹五人能按时吃饭、安心学习、快乐成长。</b></h3><h3><b> &nbsp; &nbsp;</b></h3><h3><b> 是母亲让我懂得:家庭和睦,夫妻和谐是确保孩子健康快乐,安心学习、成绩优异的首要条件。</b><b>从今天开始,我们不要把工作中的烦恼带到家里,不要把自己的坏情绪带到家里。</b></h3> <h3><b>  </b></h3><h3><b> 有人说:如果一个女孩在自己的母亲那里体验到真正的母爱,那么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一定懂得怎样去给与真正的母爱。</b></h3><h3> &nbsp;</h3><h3> “养儿方知父母恩”一个人往往要等到自己做了父母之后,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体会父母深沉的爱,方可给与孩子足够完美的爱。</h3><h3><b><br></b></h3><h3><b> </b></h3> <h3>  </h3><h3><b> 我的父母永远相信“人行善,福虽未至,祸已远行;人行恶,祸虽未至,福已远去。”</b>意思就是一个人行善,虽然现在福气并没有降临到他身上,但是可以避开灾 祸,通过行善,一定会走上有福的那条路上。</h3> &nbsp;<div> 在我的文章《父母这样教育我(一)》里面提到过,父亲几十年来,成百上千次的给父老乡亲治好了病,却分文不收。想想,在这个社会里还有这样的人吗?父母做好事不为别的,就是为儿孙积德,求得一份平安。<div> &nbsp;</div><div> 我长这么大,遇到过几次致命的大难,都是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我把这一切,都归功于父母,正如古圣先贤说的“人行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是啊,是他们的德行挽救了我的生命。 <br></div></div> <h3>  </h3><h3> 有一事我记忆犹新,兰山脚下雷坛河边的一处高达十几米的悬崖边上站着学龄前的我,春天,大人们在温室里忙着育苗,大地复苏导致悬崖塌方……瞬间!尘土漫天掩埋了我,忽然一个尖叫的声音“娃娃跌到崖里了……”对面放羊的男孩扯着嗓子一遍一遍使劲的喊,地里干活的人都跑来了,我的父母也来了,我被救了上来,父亲带我去兰医二院做了全面检查,结果完好无损。事后大人们都说“这个娃娃命大啊,三个大土块刚好把娃包围住,中间一块空地,娃就在那里,哎呀呀有惊无险啊!”一边说着一边摇头。哪里是我命大啊,这都是父母的德行厚,乡亲们的热心救了我。</h3><h3><b><br></b></h3><h3><b> 所以说一个家庭的和谐兴旺,就是父母的德行起主导作用。</b><br></h3> <h3>  </h3><h3> 母亲的言行,我从小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成家以后,学习母亲的优良品德,听从父母的教诲,学做贤妻良母。</h3><h3><b><br></b></h3><h3><b> 我要将母亲身上固有的这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不能让这样的美德断在我的手上。</b></h3><h3><b> </b></h3> <h3><b>  </b></h3><h3><b> 我认为对于家教的传承,就是念着父母的育儿经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在培养子女的同时回头报答父母的恩。</b>把父母的优良美德代代相传,把子女的品德行为时时关注,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我们任重道远。 </h3> <h3>  </h3><h3><b> 《孝经》里讲人类繁衍,一是把生命传递,二是把孝德传承。</b></h3><div> &nbsp;</div><div> 父母给了我生命,并将祖先的孝德礼法言传身教于我,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滋润着我的心,修正了我的身,让我懂得了人间美丑,分辨出世间善恶。</div><div> </div><div> &nbsp;</div><div><b> 这个时代需要道德的提升,需要孝道的回归。我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传递社会正能量从我做起。</b></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说明: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div> <h3>作者简介 </h3><div>姓名:贺登年,女,生于1976年6月,甘肃省兰州市人,中共党员,汉族,出生在一个传承孔孟遗风,有着书香气的家庭。2006年曾作为兰州市民代表就学习“八荣八耻”向全市人民发起倡议,宣传传统文化进社区。于2016年7月创建“家教感悟――贺登年”美篇专栏,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部分文章被美篇平台加为“精华”在“热点”推出,成为美篇写作达人,代表作为《抓紧时间爱父母》、《我们这一辈》、《献给婆婆的诗集》、《美篇家书――感谢有你陪伴的日子》等,文章陆续发表在微信公众平台和新闻头条。</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