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献给远方的柳沟人<br></b><br></h1> <h1> 龙宗翥 图/文</h1> <h1><b> 曾在柳沟工作生活过的人,一定对柳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远在他乡,多年未归的柳沟人,一定很想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那些喜欢怀旧的朋友,对他们在柳沟工作过的单位、居住过的房屋、耕种过的土地、行走过的道路、一片树林、一条渠道、一座小桥、乃至身边的一草一木都留在心里,难以忘怀。 随着岁月的流逝, 思乡之情与日俱增。在他们因各种原因,不能重返柳沟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使他们得到一些抚慰呢?就目前的条件而言,最好的办法当然是通过互联网,将反映柳沟现状的视频传递给他们,让他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其次是给他们传送柳沟的照片。不过,展示城镇面貌的视频沒有航拍设备是无法拍好的。我没有航拍设备,只好退而求其次,为远方的朋友传送一些柳沟的图片。遗憾的是,目前我所拍摄和保存的柳沟照片十分有限,远不能全面而详细地反映柳沟镇的旧貌与新颜。因远方的朋友想急于了解柳沟的情况,只好将现有的图片编辑出来,以满足他的要求。不足之处,今后再慢慢补充吧。</b></h1><h1><b>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柳沟的发展速度虽不如发达地区,变化却也不小。如今的柳沟,不少历史建筑已被新的建筑取代。有的已从地面消失,有的或即将消失。有的留下了照片,有的什么也没留下。那些幸存下来的建筑物对思乡者来说,实在太珍贵了。因为乡情实际上就是一种怀旧之情。试想,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了故人和旧物,还有什么值得怀念?思乡的朋友,那就让我们一起从怀旧开始吧!</b></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b>一、柳沟怀旧</b></h1><h1><b> 125团是七师成立最早的团场之一。它的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十九团,1950年成立,隶属二十二兵团九军二十七师;1953年6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农业建设第九师第二十五团。1954年9月从南疆迁至乌苏县柳沟屯垦;1955年3月划归农七师;1969年更名为125团。由于建团早、规模大、屯垦初期的建筑设施较多。作为军垦农场的老建筑,它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随着团场的发展,目前幸存下来的已经不多了。</b></h1> <h1><b>1、残存的达子庙皮革厂</b></h1> <h1> 达子庙是125团的前辈们从南疆迁至北疆后,进入柳沟垦荒的第一站。也是125团的最南端。这里历史悠久,是一个藏着许多故事、值得记住的地方。</h1><h1><br></h1> <p class="ql-block">1954年9月3日二十五团4个连队500多人,由团长岳奉恩、政委王锦山带领,来到达子庙开荒。当时,部队驻在位于达子庙东南的油坊庄。团部设在贾鹤峰营的3号地(今125团21连3号地)。由此证明,达子庙是125团开发柳沟的根据地。据《125团志》记载,当年柳沟苇湖遍布,梭梭、红柳丛生,常有野猪、狼群出没。据125团的军垦前辈回忆,初到达子庙,他们曾在露天住宿过。后来,自己动手搭窝棚,挖地窝子才解决了住宿问题。那些耕地,都是他们一坎土曼,一坎土曼挖出来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农渠,都是他们用扁担、红柳筐担出来的。当年的艰苦程度,是今天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随着开发柳沟的不断向北推进,125团司令部也不断北移。1955年底,迁至如今的20连连部所在地;1956年,才迁至今日的柳沟镇。可以说,达子庙是柳沟开发初期的历史见证。为了纪念达子庙脚下垦荒的历史,125团将当年新开的那片处女地,即今日的21连所在地取名为“得胜地”。有初战告捷,旗开得胜之意。</p><p class="ql-block">随着垦荒的不断向北挺进,沸腾一时的达子庙曾一度被冷落。1957年,当125团浩浩荡荡的垦荒大军在柳沟大地安家立业之后,因为达子庙那眼水质纯净、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还有那靠近乌伊公路的地理位置给125团的决策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决定将1953年建在乌苏水磨旁边的皮革厂,迁至达子庙。使这里又一次焕发出新的生机。125团皮革厂原本只有5名职工,只能靠手工制作一些毡筒、毡袜、皮筒子之类的产品。自迁到达子庙后,很快就有了起色。最兴旺时,职工增加到500多人,拥有皮革加工设备80多台,皮件缝制设备310台。除了一般的军警服,还能生产各式高档裘皮服装。产品多达70余种。不但畅销全国各地,而且还出口到德国、蒙古等国家。没想到这个有40年历史的皮革厂,1996年因市场因素而解体。</p> <h1>被废弃后,仍残存的原达子庙皮革厂办公室</h1> <h1>被废弃后,仍残存的原达子庙皮革厂厂房</h1> <h3>上个世纪60年代,达子庙曾有一个解放军的炮兵团驻防,文革前撤离。这是仅存至今的一栋营房</h3> <h1>由于地下水的大量开釆,原达子庙充满传奇的神泉已干涸</h1> <h1>达子庙泉坑边苍老的胡杨</h1> <h1><b>2、己经消失的46公里接待站</b></h1> <h1> 独克公路46公里 ,是125团通向奎屯的出口。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125 团内的道路全是土路。每逢春季解冻,道路翻浆或下雨,柳沟与外界的交通就会断绝。那些到外地出差或探亲的人在返回团场时,一旦碰上下雨或道路翻浆,就会被阻于46公里处。置身荒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苦不堪言。为解决这一问题,125团在46 公里的路口建了一个3栋土坯平房的接待站,为受阻的职工提供食宿。</h1><h1> 1987年,125团投资190万元,农七师投资120万元,将那条23公里的土路建成沥青路,1989年8月1日正式通车。从此,柳沟到奎屯的公路一年四季畅通无阻。46 公里处的接待站,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被废弃。</h1> <h1>在公路上远望被废弃的原接待站</h1> <h1>废弃的接待站近景</h1> <h1>废弃的接待站局部</h1> <h1>以上照片拍于2012年。2013年废弃的接待站已被拆除。原地基已开垦为农田。</h1> <h3>2013年七师在46公里接待站的对面建了一个交通管理站</h3> <h1><b>3.残存的原125团司令部及周边建筑与林木</b></h1><h1>(原司令部的详情,集后有描述评说的附文,此不赘言。)</h1> <h1>原团司令部的大门</h1> <h1>原团司令部业务部门办公室前的门廊</h1> <h1>原团司令部业务部门办公室侧视</h1> <h1>大门西边的这栋平房北头是政委办公室,南头是团长办公室,中间是小会议室。</h1> <h1>在墙外能看到的团长办公室山墙</h1> <h1>大门东边的这栋平房是用来接待上级部门官员的招待室。中间的房檐已塌陷。</h1> <h1> 由于这些建筑有典型的军垦特色,2003年七师在拍摄电视剧《热血兵团》时,曾将这里作为重要的拍摄场地之一。</h1> <h1> 以上照片是我2012年拍的。当时,院门上还挂着“125团青年民兵连“的大字。院内环境和建筑物尚可。后来,听说团场决定将司令部的老房子全部拆除,要在原地修建商品房。</h1><h1> 2013年再去的时候,果然大部分门窗已被拆除,一片破败景象。也许因不少人为之呼吁,希望团场能将其作为文物加以保护。也就没再继续拆下去了。</h1> <h1>下面是2013年5月拍摄的司令部的破败景象</h1> <h1>也许团司令部与影视剧有缘。2015年七师拍电影《大牧歌》时,又被选为拍摄场景之一。由于这时的房屋太破烂了,剧组不得不做了一些必要的维修,还将院内的外墙粉刷一新。</h1> <h1>这是2015年秋,刚修复粉刷好的情景。主房的门窗已安好(摄影 薛鸿)</h1> <h1> 2016年春节回柳沟访友,在团部突遇大雪,我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踏着厚厚的积雪,去拍摄老司令部的雪景。见拍电影《大牧歌》时,插在屋顶的一面红旗还在。廊楣上还画了个红色的五角星。我拍了一张外景后,还想拍点内景,不料铁栅门紧锁,我只好将相机伸进铁栅门对着司令部的门廊拍了两张。雪花飞舞,红旗飘扬,很难得的画面。 </h1> <h1>绕到西边才发现,只是院内拍电影需要的部分刷上了黄色涂料。外墙却依旧。</h1> <h3>这是冒雪去老司令部路过一家小院时拍下的。也是柳沟一景,内地的朋友难得一见。</h3> <h3>这是原新场部新华书店后面,一座平房的雪景</h3> <h1>司令部西边,被冷落的篮球场</h1> <h1>球场西边原本有一座大礼堂,不知何时被拆除。改革开放前,大礼堂西侧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土围子露天电影院,院里有一棵大榆树。在新的露天电影院修好后,土围子被拆除了,唯有这棵大榆树作为标志,还孤零零地站在那里,任风霜雪雨,春夏秋冬。</h1> <h3>拆除前的大礼堂(谢立苏摄影,焦豫提供)</h3> <p class="ql-block">上面照片的大礼堂门面,听知情者说,是上个世纪80年代重新扩建的。我好不容易找到一张125团文革时期,一个大礼堂的老照片,很像团部大礼堂改造前的样子,但不能确定,仅供参考。</p> <h1>原露天电影院那棵老榆树的夏妆</h1> <h1>原露天电影场老榆树的冬妆</h1> <h1>原露天电影院西边原团水管站(已于2012年拆毁。)</h1> <h1>水管站至司令部门前的林阴道</h1> <h1>原水管站后面有一条通向司令部家属院的小路,入口处的渠畔长着一棵歪脖子沙枣树。您还记得它吗?</h1> <h1><b>二、柳沟赏新</b></h1><h1><b> 下面介绍改革开放后,柳沟镇陆续建起的主要建筑。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些建筑的历史渊源,在赏新的同时,我将目前已有的一些与之相关的老照片,插入其间。将赏新与怀旧结合起来,通过抚今追昔,加深对柳沟的了解。</b></h1> <h1>柳沟镇的建筑主要分布于人民路两边,为了方便,让大家先看看人民路。人民路,就是新场部东排渠大桥至十二连那条东西走向的路。1996年扩建后,路面宽度是原来的两倍多。</h1> <h1>在大十字以东,东望"人民路″大道(摄影 谢立苏,薛鸿提供)</h1> <h1><b> 下面就以从东到西,先路北,后路南的顺序进行介绍。</b></h1> <h1><b>1.人民路东端的北侧,原卫生队旧址上,1992年建成的团机关办公大楼正面</b></h1> <h1>团机关办公楼侧视</h1> <h3>机关大楼背面</h3> <p>2019年改造后的办公楼</p> <h1> 为了更好地反映125团的历史和现状, 我想办法翻拍修整出了原卫生队的两张照片。</h1> <h1>原卫生队的门诊部和门前的白杨树林荫道</h1> <h1>原卫生队的住院部</h1> <h1>2.在原卫生队后面,即现在的团机关办公楼后面的柳沟人民医院,是1990年全团集资兴建的。</h1> <h1>柳沟人民医院门诊部</h1> <h1>门厅里,当年为建医院捐款的光荣榜</h1> <h1>柳沟人民医院住院部</h1> <p class="ql-block">1980年代团卫生队西侧的露天影院(照片由焦豫提供)</p> <p class="ql-block">当时露天影院门前的售票亭(照片由焦豫提供)</p> <h1>3、2015年,在柳沟人民医院西北新建的125团医院</h1> <h1>125团医院大门</h1> <h1>125团医院主楼</h1> <h1>125团医院大门内西侧新建的疾病防控中心</h1> <h1>4.团机关办公楼西侧的宾馆</h1> <h1>5.团宾馆西侧的职工文化中心,建于2003年。大厅里可举办大型会议和演出,还可开展室内篮球等体育活动。</h1> <h1>文化中心正面外观</h1> <p class="ql-block">文化中心广场东侧的长廊</p> <h1>文化中心大厅里的舞台</h1> <h1>文化中心大厅里的观众席</h1> <h1>6.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西侧的团幼儿园(谢立苏摄影 ,薛鸿 提供 )</h1> <h1>7.幼儿园西侧的一中教学楼。1991年,由全团所属单位和个人集资修建,位于原一中高中部学生宿舍后的操场上。</h1> <p>一中教学楼地基上的原高中教室</p> <p class="ql-block">1991年新建的团一中</p> <h1>一中校门</h1><p class="ql-block"><br></p> <h1>一中教学楼</h1> <h1>教学楼前的水泥塑像</h1> <h1>1992年,在刚建好的一中教学楼前举办125团首届艺术节的盛况。<br><br></h1> <h1>2016年,一中校园已变成一家农业公司的办公场所。</h1> <h1>8.位于一中教学楼北面的原125团职业高中。现为团中学、小学合并使用的校舍</h1> <p>教学楼主楼</p> <p>学校的体育运动场</p> <p>学生公寓</p> <p>学生食堂</p> <h1>一中教学楼西边、十字路口处的农业银行(谢立苏摄影,焦豫提供)</h1> <h1>大十字光明路西侧的电信、邮局营业楼(谢立苏摄影,焦豫提供)</h1> <h1>电信楼西侧的派出所(谢立苏摄影,提供)</h1> <h1>派出所西侧的商业楼(谢立苏摄影,焦豫提供)</h1> <h1>9.商业楼西侧的柳沟客运站</h1> <p>客运站西新建的建设里社区</p> <h1>啊,插两幅修造厂的照片。让朋友们知道这个单位虽不太景气,但还存在。它位于电信和派出所后面。(谢立苏摄影 ,薛鸿提供)</h1> <h1>10.让我们再回到人民路的东端,看看路南侧的建筑。这座与团机关办公楼相对的三层楼房,是1980年代建的团第一百货楼。经改建后,现已成了中华保险公司办公楼</h1> <h1>1987年建的团第一百货楼夜景</h1> <h1>原第一百货楼的大门和门檐上树立的店名</h1> <h3>这是第一百货楼经过改造后的外貌。已成为中华保险公司办公楼。</h3> <h1>在这里插一张珍贵的历史图片。这是1958年建在老场部的商店,位于原毛巾厂与加工厂的西边。</h1> <p class="ql-block">这张拍于1966年的照片是焦豫提供的。照片中骑车者是焦豫的父亲,背景是当时的团商店,下面的文字是他父亲的墨迹。</p> <h1>现在的中华保险公司以西直至大十字,全是新建的居民住宅楼。原团一中初中部、小学部已成居民小区。临街第一层皆小商店。</h1> <h1>原一中初中部、一小大院的大门</h1> <h1>从原一中校园东南看初中部西侧的一排教室。</h1> <p class="ql-block">1980年代团一中初中部教室外貌(照片由焦豫提供)</p> <h1>从大十字西北侧远望建于原团初中、小学旧址上的四栋居民楼。(谢立苏摄影, 焦豫提供)</h1><h3><br></h3> <p>社区里的楼房和别墅</p> <h1>11.建于十二连地盘的柳沟新街</h1> <h1>12.柳沟镇大十字西南原加工厂和毛巾厂旧址上新建的农贸市场</h1> <h3>农贸市场正门</h3> <h3>农贸市场侧看</h3> <h3>建于农贸市场大门右侧的柳沟信用社</h3> <p>建于原九连(水工连)地盘的南公园</p> <h1>建筑物看得多了,插几张柳沟的自然景物。相信它们也能引起您对柳沟的一些美好回忆。</h1> <h1> 最后,让大家看一看机器釆棉。以前的柳沟人都拾过棉花,体味过这种劳动的艰辛。您还记得早穿棉袄午穿纱,太阳曝晒,蚊虫叮咬,腰痠腿疼,手指裂口的滋味吧!如今的柳沟人特别是柳沟的学生,已从繁重的拾花劳动中解放出来了。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愿我们的家乡越来越好!</h1> <h1>正在作业的釆棉机</h1> <h1>承包棉田的职工在检查釆棉质量</h1> <h1>采棉机卸在地头的棉包</h1> <h3>附文</h3><h3> 下面是 2012年为保护125团司令部,本人所写的一篇文章。在《西域收藏》网发表后,曾引起柳沟人的反响。</h3> <h1> 柳沟的文物需要柳沟人保护</h1><h1> 作者 龙宗翥</h1><h1>题记:对于柳沟人来说,爱护柳沟的文物就是尊重柳沟的历史;尊重柳沟的历史就是尊重柳沟的先辈;尊重柳沟的先辈就是尊重我们自己。</h1><h1> </h1><h1> 凡在柳沟镇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镇东边的柳沟大桥西北侧,有一片被渠和路切割成的三角地带。从上个世纪的1963年到1992年,这里曾经是125团司令部的所在地。司令部的办公室是三栋土木结构的苏式平房。凡见过的人都知道,它们虽然很“土”,造型却十分别致。其中坐北向南的那栋主房别具特色。它正中的大门外,有一个仿哥特式的门廊,四根方形廊柱支撑着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盖,看上去既简洁明快,又庄重严肃。左右两边,是两栋造型完全一样的配房,室外都有走廊和廊柱,二者东西向望,十分对称地拱卫着北面的主房。</h1><h1> 这三座建筑不但造型别致,而且质量也堪称一流。常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尽管125团司令部的平房不是铁打的,而是土筑的,而且坐落在盐碱地上。但几十年来,团机关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这三栋平房却在风风雨雨中悄然屹立,岿然不动。不过随着岁月流逝,人事变迁,他的用途却发生了三次变化——1992年,新的团机关大楼建好后,它被改作招待所;2002年团宾馆楼建好后,它又成了青年民兵培训基地。不过,它现在已被彻底抛弃了!</h1><h1> 最近回柳沟办事,特地去看了一下。想不到,如今的司令部已不是“门前冷落车马稀”,而是门前冷落车马无。庭院里渺无人迹,杂草没径。骆驼刺、红柳、苦蒿、芦苇在墙根下肆意疯长着。空地上覆盖着一层白色的盐碱。房屋的墙体破裂,墙皮脱落,屋顶也有部分塌陷,雨水在白色的墙壁上,画出一缕缕乱麻似的痕迹。窗户破损,玻璃残缺,主房里的房门已被拆除。眼前的破败景象让人油然产生出几分失落与凄凉。</h1><h1> 然而,它们毕竟有着不俗的造型,虽然破旧不堪,但在整体形象上,却仍然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犹如一位年轻时,体态优美、容颜靓丽、气度不凡的女人,虽年老色衰,却风韵犹存;在被人遗弃后,即便度日艰难,衣衫褴褛,却难掩高雅的气质。在明媚的阳光下仍显得那么优雅脱俗。</h1><h1> 这样美的建筑,我真怕它哪天会从柳沟大地永远消失,但我又无法改变它的命运。眼下,我唯一能做到的,是赶紧给它拍几张照片,作为永久性珍藏。拍照时,我尽可能地选择一个最佳的位置和角度。力求尽可能的掩饰住它的伤痕,尽可能地展示出它优美的轮廓和线条、气质与风韵。我要让它的美好形象在照片里定格下来。我不想用它的残破来引起人们的同情;我要用它的美来打动人心,以唤起人们对它的珍惜。然而它的伤痕实在太多,我的照相机镜头无论怎样调整也无法全部遮掩。</h1><h1> 亲爱的柳沟乡亲们,如果你看了我的照片,一定会感到亲切、美好。特别是那些居住在繁华都市的朋友,看了这些图片,除了会引起对柳沟的美好回忆,一定能感受到一种难得的幽静与闲适。也一定会为她的破败而惋惜。</h1><h1> 乡亲们,要知道,柳沟老司令部的建筑不但美,更重要的是他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柳沟开发初期的建筑物,是125团历史的见证。与内地那些千百年的古建筑相比,它太年轻了,但对一个在戈壁荒漠上建起来仅60年的农场来说,它应该是柳沟最早的军垦文物。我们常说要弘扬军垦文化,但如果我们连军垦初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都毁得一干二净,我们用什么来承载军垦文化,展现军垦文化?</h1><h1>也许有人认为它是那些当官的住的地方,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一些隔膜;但如果我们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来看待,它的价值就很值得肯定了。因为它承载着柳沟开发初期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凝聚着先辈们的血汗,也凝聚着先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它是先辈们勤劳智慧的结晶;因此,它已经不是一个建筑,而是柳沟精神文化的象征。</h1><h1> 从另一方面看,柳沟具有标志性的历史建筑对于柳沟人来说,它应该是我们乡土情结中的重要一环。试想,如果老一辈留下的东西在柳沟大地上全部消失了,当我们满怀思乡之情,千里迢迢回到柳沟,除了见到亲朋好友,记忆中的事物全都荡然无存,满目皆是那些跟全国各地一样、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楼房时,难道你不感到失落,不留下遗憾?</h1><h1> 我认为,对于柳沟人来说,爱护柳沟的文物就是尊重柳沟的历史;尊重柳沟的历史就是尊重柳沟的先辈;尊重柳沟的先辈就是尊重我们自己。</h1><h1>因此,我呼吁柳沟儿女都来关心这三栋历史建筑的命运。我建议由“西域收藏”牵头,请一些有影响力、且热爱柳沟、热心家乡事业的人,组成一个柳沟文物抢救会。首先要求125团有关部门立即采取保护措施,避免使其继续受到损坏。然后发起抢救文物募捐集资活动。若能集柳沟儿女之力,将濒临毁灭的文物维修好,并能将以后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这将是对柳沟的一大功德。</h1><h1> </h1><h1> </h1><h1> </h1><p class="ql-block">/1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