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潘永耀,广州东圃珠村人,别署东甫居士、斋号碧云轩。幼承庭训,雅好诗词翰墨。先后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本土书法美学硕士毕业。所喜书体甚多,尤擅小楷及行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广东省楹联学会会员,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理事;广州市天河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州市花都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为培正学院客座教授。</h3>书法入展:2007年9月,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2007年10月,大沥杯广东二届中青年展。(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办)2009年9月,广东省第二届南雅奖。(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办)2010年4月,大沥杯广东第三届中青年展。(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办)2010年9月,第三届康有为奖书法大赛。(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办)2010年11月,第四届商鼎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获奖。(河南省书协主办全国展)2010年12月,首届张九龄杯广东省书法篆刻大赛。(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办)2011年6月,永远跟党走全国职工书法大赛得优秀奖(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办)2011年8月,信德杯全国书法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2012年5月,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2012年6月,首届孔子艺术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2012年9月,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2013年9月,全国首届小品书法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2013年10月,大沥杯广东第四届中青年展。(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办)2013年11月,第四届康有为奖书法大赛。(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办)2015年12月,广东省第四届南雅奖铜奖。(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办)2016年1月,全国容庚杯书法大赛优秀奖。(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办)<br> <h3>中国书法网推介潘永耀老师词</h3><h3><br></h3>书以人贵,人以文传。朱万章先生论述广州书法,列述从清代的李文田、康有为、梁启超到明代的陈子壮、王应华,一直可上溯至隋代的碑刻、南越国时期的砖文、陶文。再加上流寓羊城的如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陈献章、清代的宋湘、民国的黄节、现代的苏庚春等远近贤达,和本土才俊如近现代的秦咢生、麦华三、吴子复、容庚、商承祚、陈景舒、陈永正等一道,共同缔造了广州书法的辉煌。源远流长的广州书法,绵延着广府文化的学脉。潘永耀,广州东圃人,先后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是广州本土首位书法硕士,虽刚过而立之年,但在广东书坛活跃多年。更为难得的是,其书法作品多次获奖及参展全国及省内各类大型展赛的同时,撰写的诸多书学书史论文也多次入选入编全国性学术论坛及专业期刊。当代书坛能书者众,而真能文者,恐怕要十去其八九了。<div><br>潘永耀精于小楷,取法《十三行》、《黄庭经》等,技法精熟,气息清雅,行书致力于赵孟頫书作,参以王羲之手札,潇逸妍致,秀丽端庄。</div><div><br></div><div>此次展览的作品,内容以心经及大众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文为多,说到心经,是佛教中的经典因潘永耀老师坚持每天写一次心经。因而被网络上尊封为:“心经王子”。</div><div><br></div><div>在其书法追求雅俗共赏的基调上,更以普通大众最易接受的形式和内容加以呈现。</div><div><br></div><div>每年春节前,潘老师都参与多场的义务送春联活动。让大多数市民群众欣赏到最高端的书法春联。所以民间又戏称为“春联圣手”!这些无疑更有利于作品的流转和书艺的传播。功莫大矣。<br><br><br></div> <h3>2017年入展书法展有二次:</h3><div>1.“庆祝十九大召开——广东省书法篆刻作品展。</div><div>2.“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相约敦煌·五省市书法交流展”在甘肃省敦煌市文化馆</div><div><br></div><div><br></div><div>出书有三种:1,《花笺漫笔一小楷描红四种》湖北武汉墨点字帖出版。</div><div>2,《岭南历代书家研究之谢兰生》岭南美术出版社。</div><div>3,《新编行书春联》湖北美术出版社。</div> <h3>以下为潘永耀老师书法作品:</h3> <h3>赤壁赋</h3> <h3>小楷心经</h3> <h3>小楷兰亭</h3> <h3>小楷兰亭之二</h3> <h3>今年最大一幅心经。。。</h3> <h3>八尺《朱子家训》,家训从治家的角度谈了安全、卫生、勤俭、有备、饮食、房田、婚姻、美色、祭祖、读书、教育、财酒、戒性、体恤、谦和、无争、交友、自省、向善、纳税、为官、顺应、安分、积德等诸方面的问题,核心就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知书明理、生活严谨、宽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贯追求。大家如果真正依此践行,不仅能成为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更能构建美满家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朱子家训》之所以三百年间在中国有这么大的影响,除了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修身齐家的理想与追求,更重要的是它用了一种既通俗易懂又讲究语言骈偶的形式。通俗易懂则容易被广大民众接受,语言骈偶则朗朗上口,容易记忆。骈指两马相并,骈文就是用作对联的方式写的文章,每句都两两相对,讲究平仄对仗,铿锵有韵,是最能展现汉语独特魅力的一种文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最为兴盛,后世也不乏佳作。《朱子家训》就是以骈文形式写成,每句都对仗。 家训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蒙书,一般多悬于厅堂屋室,以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弟起警戒的作用。但《朱子家训》影响巨大,脍炙人口,几乎家喻户晓,自然也就成了旧时人人必读的蒙书之一。今将《朱子家训》放在《蒙书讲义》之首,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启蒙教育,对小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家中的点点滴滴小事教起。比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我从小就见我外公是这样做的,他也是这样教我的。外公每天总是早早起床,将屋里连同门前的小院子扫得干干净净,边扫地边教我这“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道理。</h3> <h3>兰亭序</h3> <h3>小楷摩利支天经</h3> <h3>裱好的沁园春雪</h3> <h3>心经拓片</h3> <h3>行草古诗</h3> <h3>这幅在粤东</h3> <h3>心经,深圳某藏家佛堂</h3> <h3>左宗棠对联</h3> <h3>厚德载物</h3> <h3>闲居赋</h3> <h3>兰亭竖幅</h3> <h3>滕王阁序</h3> <h3>心经泥金</h3> <h3>煮酒论英雄</h3> <h3>六尺沁园春</h3> <h3>书香世家出才子</h3><h3><br></h3><h3>珠村大祠堂有一幅对联是珠村的字辈联:</h3><div>学通周孔,名达家朝,勋曜鼎彝,长延景祚;</div><div>斯贤才盛,奕世蕃昭,度彰金璧,大焕徽猷。</div><div><br></div><div> 潘永耀老师曾谈及其祖父:</div><div>祖父潘秉权,字侠臣,又字侠醒,号达经,号灵光道人。我们珠村是按字辈排序的。祖父是第20世,达字辈,我这一代是第22传朝字辈</div><div>祖父精通古文诗词歌赋,擅长医术及占卜算命风水,故曾用印有“神授医儒潘侠臣方“。平时主要是教育学生读书写字珠算,人称"先生权"。当时珠村还叫朱紫乡,属番禺。附近车陂、黄村、吉山、沐陂等村落的富家子弟以及很想读书识字的村民都仰幕祖父的才华,来跟祖父学习。</div><div>祖父创立的灵秀山房书院就是当时有名的私塾。斋号:“性善堂“,“灵秀山房“。广州人称“卜卜斋”。而当时有人交不起学费的,祖父也不计较,学生家长有时就送来一些谷米或猪肉等农产物回报。<br></div><div><br></div><div>有一册我祖父潘秉权先生的86年前亲笔记录本。封面用朱砂墨写:“辛未岁,同人咸泰,进馆元吉”。内页:“文运亨通,文福齐高,师徒康健”三行朱砂墨迹。可知是当年开馆时所用的记录帐本。</div><div><br></div><div>本册记录了辛未年(1931年)这一年祖父私塾的相关记录。里面每一页记有一个学生的姓名以及交的学费。一些内页也写下了祖父所作的诗联与看风水的格局。</div><div>可以看出这一年我祖父收的学生主要是:珠村南门,东乔,南端,中东四个地方。</div><div><br></div><div>下面要简单普及一下常识:</div><div>1、“卜卜斋”的来历是什么?</div><div>与现在的私立学校有点相近。古时叫私塾,也叫书舍,而村里的宗祠一般只会接收同姓宗亲的子弟入学,由各家共同出资,请一位先生来授课,先生教书都十分严厉,学生一旦犯错就会用戒尺惩罚,戒尺落在手心里的“卜卜”声成了祠堂学校的代名词,人们叫它“卜卜斋”。这一称谓极其形象,但在心里面怀着的,却是对先生的敬畏。</div><div><br></div><div>2、家塾与私塾的不同?</div><div>家塾:为一个家庭或家族所有,聘请老师在塾中管教学童;</div><div>私塾:则由教书先生自己设馆,向来自各家各户的学童收取“束修”(学费)。</div><div>3、当时教什么内容?</div><div>小孩到卜卜斋里,首先学读《三字经》《千字文》《五字经》等,然后再学习《四书》,此后再学习古文、《诗经》《易经》《成语考》《孝经》等。上学时间一般是早上天亮就去上课,中午回家吃午饭,然后再去上课,大概下午5点放学。当时每个先生都拿着尺子,俗称戒方,写字写不好就得打手。</div><div>卜卜斋的收费有几个项目,一般的只教读,但不作解释。如果要解释的,俗称“开讲”,要多收学费,这类型的学费30~50斤米不等。当时的卜卜斋里有一种人叫“三皮先生”,就是学得较好的学生当老师的助手,帮助老师教《三字经》,教学生握毛笔等。一般一个卜卜斋里都有一两个“三皮先生”。</div><div><br></div><div>《沐陂村志》记载:潘秉权先生对学生严格,每当有调皮的学生,潘先生总是拿起戒尺打几下学生的手掌心。于是有家长过分溺爱子弟,未免有意见。潘先生觉得不能再留下来了,于是准备离开此地,走之前再雪白的墙壁上写下这首诗:</div><div>来如明月,去似清风。</div><div>俗人无慧眼,怎识大英雄。</div><div>靡不有初,鲜克有终。</div><div>他年游旧地,荣耀拜华宗。</div><div>俚语留纪念,何用碧纱笼。</div><div>奶奶当时曾我说,爷爷整天都买书,从不下田干农活。所以我小时候喜欢呆在旧屋,因为里面有大量古籍书与字帖,这也是我从小喜欢书法的原因。</div><div><br></div><div><br></div> <h3>沁园春雪</h3> <h3>中楷</h3> <h3>草书滕王阁序</h3> <h3>草书</h3> <h3>草书</h3> <h3>四字吉语</h3> <h3>吉语</h3> <h3>积学储宝</h3> <h3>“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原句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h3><div><br></div><div>意思是: </div><div>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div><div><br></div><div>《诫子书》原文: </div><div>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div><div><br></div><div>《诫子书》白话译文: </div><div>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div><div><br></div> <h3>六尺心经</h3> <h3>临集王圣教序</h3> <h3>临王羲之</h3> <h3>临王羲之</h3> <h3>中楷扇面</h3> <h3>朱砂心经</h3> <h3>四尺斗方</h3> <h3>对联</h3> <h3>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清代儒将左宗棠李嘉诚办公室悬挂的唯一的一幅书法,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这24个字浓缩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就是胸怀远大抱负、只求中等缘分、过普通人生活;“向高处立、就平处坐、从宽处行”,则是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该留有余地。纵观上、中、下,横览高、平、宽,居上时想到下,立高时寻找宽。所以无论在多么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前,都能够处变而不惊,遇险而不乱,既能创造一番事业,又能守住一番事业。 </h3> <h3>草书斗方</h3> <h3>兰亭四尺</h3> <h3>心经</h3> <h3>心经</h3> <h3>小楷苏东坡词</h3> <h3>兰亭序</h3> <h3>兰亭</h3> <h3>一平尺心经</h3> <h3>六尺沁园春竖幅</h3> <h3>诗经</h3> <h3>宋词</h3> <h3>心经</h3> <h3>沁园春长沙</h3> <h3>兰亭</h3> <h3>朱砂心经</h3> <h3>泥金心经</h3> <h3>六尺心经</h3> <h3>笺纸兰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