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张震雷

<h3> 《诗经 ·黍离》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 </h3> <h3> </h3><h3>后人于是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也因此:</h3><h3><br /></h3> <h3>"黍离之悲"是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羁旅孤独之愁;<br /></h3> <h3>"黍离之悲"是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的昔盛今衰之叹;</h3><h3><br /></h3> <h3>"黍离之悲"是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的亡国破家之痛……<br /></h3> <h3>该诗中的名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千百年来常被文人墨客所引。意即: 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的人却以为我有什么要求!</h3><h3> </h3> <h3>这是"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的呼唤无以回应,这是"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内心坚守的悲凉,这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知音难觅的寂寞……</h3><h3> </h3> <h3>此诗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h3><h3> </h3> <h3>基于这一点,鉴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h3><h3> </h3> <h3>看到物换星移,人们心中自然产生"黍离之悲";看到物是人非,人们心中自然产生"黍离之悲";看到今不如昔,人们心中也会产生"黍离之悲";看到昔盛今衰,人们心中就会产生"黍离之悲";看到国破家残,人们心中自然产生"黍离之悲"……<br /></h3>

悲是

心中

看到

知音难觅

何求

知我者

我者

人们

产生

物是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