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皮口镇志:<br></font></h1><h1><font>7000年前,史前先人便在这里建成红水城。公元705年,这里是辽南最大的军事重镇,叫独木关,后更名为镇海关。明朝中叶,被更名为红嘴堡。公元1894年甲午战争,红嘴堡被日军摧毁。后来,沙俄侵占大连期间,在青泥洼开始修建大连港,皮口港逐渐被大连港取代。1958年,新金县政府由皮口镇搬迁到普兰店,皮口镇逐渐没落成为一座小镇。</font></h1><h5><font>(以上介绍出自原皮口文化馆孙德之先生书写的相关资料整理而成,不妥之处,望指正!)</font></h5><br> <h1>正文:</h1><h1>1979年,我9岁的时候,从徐大屯镇搬家到了皮口镇。等农村的亲戚帮着把东西大致归位,已经是傍晚了。那时候没有路灯,在陌生漆黑的新环境,突然听到了火车的鸣叫声,让我惊喜不已。火车离新家这么近,是不是过几天就能看到火车是啥样子?</h1> <h1><br></h1><h1><br></h1><h1>因为火车站离我家不到200米,每当写完作业就会带弟弟在火车站门前的花坛边玩耍,有时也躺在候车室的大椅子上看着进进出出的旅客。</h1> <h1><br></h1><h1><br></h1><h1>几十年过去了,火车站的大木椅子几乎没有变化,只不过被重新上了油漆。<br></h1> <h1><br></h1><h1><br></h1><h1>因为大连到庄河开通了高铁,客运火车停运了。这里突然冷清下来。候车室大门上的停用通知令人伤感。</h1> <h1><br></h1><h1><br></h1><h1>火车站门前的主街,没有太大的变化,拐角的小商店还在。妈妈下班时经常买一种面包,叫杠杠头。过节的时候,也会来买一种有酒精的饮料叫格瓦斯。远处的木材厂和轧钢厂的位置盖起了居民楼。</h1> <h1><br></h1><h1><br></h1><h1>火车站东面通往修屯、刘屯和龙王庙、夹心子的路口。过了路口不远,还有一个粉粮点,也来过这里粉过玉米面。</h1> <h1><br></h1><h1><br></h1><h1>在日本侵占大连期间,皮口是重要的统治中心。解放后,苏军也把皮口作为重要的驻扎地,所以有很多这种俄式的房子。</h1><p><br></p> <h1><br></h1><h1><br></h1><h1>煤建大门口</h1><h1>现在这里也冷清下来。记得小时候,这里驴车云集,热闹非凡,是皮口镇居民离不开的地方。做饭用的面煤,取暖炉子烧的块煤,都要在这里购买。</h1> <h1><br></h1><h1><br></h1><h1>在火车站附近住了不到两年,我家搬到了轧钢厂职工居住区,分到新建的瓦房。后来,每家都在院子里盖了厢房。我家盖的是28平米的一室一厨,是妈妈尽了最大的努力为我以后娶媳妇准备的。只不过我和弟弟后来都在开发区工作安家了。</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br></h1><h1>好想进去看看曾经的家。长大以后,在外地读书,每逢节假日,心情急切,脚步匆匆,就是为了早一分钟回到这里。那时候门口还有一个很大的芦苇塘,可以钓鲫鱼,采粽子叶、冬季滑冰车……如今只剩污水沟。</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br></h1><h1>我家后面的小街,2012年夏天拍摄。仿佛还能听到童年时和小伙伴门追赶嬉闹的声音。只不过现在走动的人少了,长满了野草……</h1> <h1><br></h1><h1>我家西侧的厕所。当时的职工住宅内都没有厕所,所以照片中这个厕所是邻居们几十人共用。记得有时候急匆匆去厕所时,听到里面的有人咳嗽一下,就只好在外面等着。再看这个厕所时,也感到亲切。</h1> <h1><br></h1><h1><br></h1><h1>家后面的主街。左边的楼房是捕捞厂家属楼,右边的是轧钢厂和电机厂的家属楼。路比以前平整了很多,路边的小卖店还在。</h1> <h1><br></h1><h1><br></h1><h1>捕捞厂家属楼</h1><h1>有两个女同学的家,当时就在这座楼房的二层中间的两个单元,和她们在一个小组,每周轮流去其中一家写作业,一直到小学毕业。</h1> <h1><br></h1><h1><br></h1><h1>站前小学的铁门还是和三十年前一个样子,几乎没有视觉上的改变。操场里很高的几棵大杨树还在。透过铁门望着静静的操场,让我怀念的还有已经去世的修老师......</h1> <h1><br></h1><h1>上小学时,操场篮球架的旁边有个水泥台,体育老师站在台上吹哨领操。</h1> <h1><br></h1><h1><br></h1><h1>学校附近的玻璃厂。在这里偷偷看过工人用一根钢管把融化的玻璃吹成灯泡……</h1> <h1><br></h1><h1><br></h1><h1>电机厂大门口,这可能是皮口保存最好的老工厂了吧?还有门卫值班。</h1> <h1><br></h1><h1><br></h1><h1>小学毕业后,中学在家的西面,离家2.5公里左右,每天徒步来回的路上也尽是我的回忆。曾经机器轰鸣的帆布厂和鞋帽厂,也退出历史舞台、寂静无声了。</h1> <h1><br></h1><h1><br></h1><h1>进入当初的主街。向阳旅社、供销社、老百货大楼都不见了,只剩下这个待拆迁的新华书店了。我也能想起来十几岁就拿着豆腐票,在书店旁边的门市商场抢购豆腐,被大人挤得喘不上来气的情景。</h1> <h1><br></h1><h1><br></h1><h1>新华书店后身的老衙门,建国后这里是新金县公安局。1958年县政府搬迁到普兰店后,这里就成了民居。</h1><p class="ql-block">(本图片及文字由皮口学弟孙林提供)</p> <h1><br></h1><h1><br></h1><h1>这些老房子还在,是叫安家大院吗?也不知道多少年了,两边有石匠的雕花图案,大门上也有铁护角和圆铆钉。这么大的院子,在旧社会也是皮口的大户人家了……<br></h1> <h1><br></h1><h1><br></h1><h1>派出所后身通往市场的石板路,早晨上学路过这里时,会先去粮站买5毛钱油条。路还是老样子,而我已经不是不谙世事的少年……暑假里在这条路边卖过胖头鱼、卖过桃子。寒假里也卖过对联……<br></h1><h1><br></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条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小路,大家还能找到吗?</span></p> <h1><br></h1><h1><br></h1><h1>皮口镇政府原址,真希望能保留下来……</h1><h3>(本照片由一中85届高中宏力提供)</h3> <h1><br>这些老建筑其实非常坚固精美……</h1><h3><br>(本照片由一中85届高中宏力提供)</h3> <h3>(本照片由一中85届高中宏力提供)<br></h3> <h1><br /></h1><h1><br /></h1><h1><br /></h1><h1>300多年的清真寺,听说回族的人去世后,都要在这里净身后才埋葬,所以对这个古寺庙有些害怕。</h1><h1>担心因自己的无知而犯戒,所以,匆忙拍了几张照片就离开了。</h1> <h1><br></h1><h1><br></h1><h1><br></h1><h1>古时候的驿站,后来成了长途运输的大马车的歇脚点,被称为大车店。再后来,这里成了驴车的出租点,又被称为驴马社。再再后来,这里便会被拆迁盖楼了,也许没有人记得这里的曾经……</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原捕捞厂</h1><h1>我上中学时,很多人在这里扒海红肉,当做养殖对虾的饵料。</h1><p class="ql-block">(本照片由站前小学84届学弟孙林提供)</p> <h1><br></h1><h1><br></h1><h1><br></h1><h1>最早的路边市场,草市。暑假里捉到的胖头鱼,经常在这里卖,0.5元一斤。</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很多老房子或倒塌、或拆除,所剩不多了……</span></p> <h1><br></h1><h1><br></h1><h1><br></h1><h1>小时候感觉高高的东山,现在觉得太矮了。碉堡还在,小时候经常从射击口爬进去探险,在里面点着蜡烛玩。因为这些遗留下来的军用工事需要维护保养,在钢筋外露的地方都有防锈油,所以经常把衣服弄脏,回家经常挨揍。</h1> <h1><br></h1><h1><br></h1><h1><br></h1><h1>碉堡射击口正对着的这条土路,是小时候去赶海的必经之路。两旁的咸水沟可以钓到半盆半盆的胖头鱼。现在,小路两旁的盐滩都被填平了,小白楼也不见了,都被永远地被埋在了地下……</h1> <h1><br></h1><h1><br></h1><h1><br></h1><h1>在皇冠假日小区南面,仅存的一点盐滩,现在也不晒盐了,都用来养殖海参。最远处就是牛眼坨啦!周边的泥滩生长着一种灰蓝色的大蚬子,皮口人都把这种蚬子称作牛眼蛤(ga),味道鲜美,但是别生吃,又涩又辣。</h1> <h1><br></h1><h1><br></h1><h1>曾经的牛眼坨已经成为皮口港客运站和货运码头。可以停靠很大的船。</h1><p class="ql-block">(本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p> <h5><br></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由微信好友风起云涌提供)</p><p class="ql-block"><br></p><h1>母校32中和操场南侧,曾经的玉米地建成了整齐的住宅区。</h1> <h1><br><br>以往只能骑自行车通过的盐滩大坝,现在修建成了海滨路……</h1> <h3><br></h3><h3><br></h3><h1>在网上下载的皮口高铁站图片。</h1> <h1> </h1><h1><br></h1><h1><br></h1><h1>时代在发展,城市化在推进。皮口镇现改名叫普兰店区皮口街道。记忆中的老企业都衰败没落了,更多的新企业蓬勃发展。没想到西城子村有一天会成为皮口的中心。工业区不断地向西延伸,离杨树房工业区越来越近。</h1> <h1>结尾:</h1><h1>因为图片不全,还有羊汤馆、冷冻库、向阳小学、电影院、二院、水暖厂、运输站、聋哑学校、俱乐部等很多地方没写进来。</h1><h1><br></h1><h1>其实,还有很多难忘的回忆尘封在心底。每次不经意的想起,都是印象深刻,犹如昨天。偶尔回到老街的时候,我都会在老街的一些胡同停停看看。妻子在车里默默地等着我,她知道我在找寻什么,所以从不催促我。皮口老街走出来的穷孩子,有很多很多。有的成为政府高官、有的成为企业高管、有的成为大学教授、有的定居海外。虽然还有很多是普通工薪,但都勤劳尽责,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h1><h1>这些走出皮口老街的穷孩子们,永远都不会忘记这里。不需刻意牢记,总会突然想起。所有的眷恋和回忆,都转化成无形的魔力,牵引着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在皮口老街徘徊……</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邹吉庆</p><p class="ql-block">1985年毕业于皮口站前小学六年一班,</p><p class="ql-block">1988年毕业于皮口32中学三年六班,</p><p class="ql-block">1991年中专毕业后在大连开发区工作至今。</p><p class="ql-block">此照片2018年拍摄于泰国</p> <h3><br><br>注:本文不作任何商业用途,家乡好友发给我的照片视为免费提供。原拍摄者如有异议可以通知我无条件删除。十分感谢家乡伙伴们的热情参与,共同促成了这篇小文章。</h3> <p class="ql-block">衷心祝愿家乡越来越美,衷心祝愿皮口的乡亲们身体健康、事业进步、生活美满……</p><p class="ql-block">感谢大家的转发、留言、点赞。没想到这篇文章会跟随皮口老乡们的脚步,传到了上海、深圳、成都、日本、加拿大、西班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3月7日 初稿,后续多次修改完成。</p><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26日补充:</p><p class="ql-block">最新好消息,大连市最长的跨海大桥,大长山~皮口,即将开工建设。</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