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记事

柴念东

<h3>漠河观测纪念牌(共200块,我的编号199)</h3> <h3>  一位作家曾经写道:"人的一生总有几件不会忘记的事情,1997年3月9日的漠河之行,就是一件",人们要问,漠河,那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值得你怀念不已。</h3><h3> 20年前的今日,在我国最北端的边陲小县"漠河"有一次全日食的天文奇观,而且那天还可以在日全食情况下观看到海尔—波普彗星。半年前我就计划着前去观看,报名参加了中国天文协会组织科普观测活动。</h3><h3> 每个人的少年时代多少都会有关于天文的梦想,天文观测是人类最早的科学实验活动;小时总是希望自己能够认识许多星座,晴朗夜间,仰望星空,星斗闪烁,银河依稀,寻找自己认识的星座位置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现在城市越来越大,光污染越来强,什么也看不见,不知抹煞了多少少年的天文梦想。</h3> <h3>3月9日在漠河二中观测现场(网络照片)</h3> <h3>  1997年3月3日北京观测团出发,在火车上CCTV记者还采访过我,"为何去观测日全食",第二天央视新闻曾播出过,其实我应该算是观看团,"测"是专业人士的事情。铁道部为此开一专列从哈尔滨到漠河,往返6天,车厢上使大家结成成好友伙伴,列车到漠河停靠在站台,车厢就是旅店了,大家全睡在车厢里,这也算是人生的一次特别旅行。</h3><h3> 97年3月7、8两日大雪,3月9日能否有太阳出现,这是所有人最关心的是问题,中央气象局提供了300年的气象资料,在3月9日这一天漠河从未下过雪,这大概这是最早的人工大数据分析了。气温最低零下42度,白天最高只有零下21度,就是在这个气候下,所有人精心准备,耐心等待。中央电视台从北京运来全部转播设备,现场直播这一天文奇观。各个观测团队在做着最后准备,我们是看看热闹,科学家则在此时要测量地表温度变化,生物的反应,对地球大气、地磁的影响,太阳高层大气等有着众多需要观测的课题。</h3> <h3>漠河贝丽珠照(来自网络,那次天文摄影比赛,吉林的一个摄影记者得第一名)</h3> <h3>  漠河日全食食甚时间只有2分46秒,所有的人去漠河就是为了这短短的片刻。观看过日全食的人才会知道,观日全食最激动人心的贝丽珠现象,当月球完全挡住太阳光线后,由于月球表面环形山凹凸起伏,太阳光会穿过这起伏的环形山,将光线直接射到地球发生食甚的区域;1838年英国天文学家贝利(Berrie)最先解释了这个天文现象,所以观看日全食最美的是那一道神秘的光线何时出现,但是每次日全食可以观察到的贝丽珠现象是不定的,有可能不出现,要看月面的哪个部分的环形山与之交错。上午9时11分,月面全部掩住太阳光线的后,月球稍稍偏移, 38万公里之外,强光超过闪电,来不及反应已经直穿地面,瞬时天空泛白,地表白雪生光,这一切来得如此突然,用瞬间形容已经来不及了。此时再看日全食影像就如同一颗钻戒,贝丽就是那闪光的宝石,耀眼得睁不开眼,所有人都在欢呼此生能亲睹如此美妙的天文景观。后来很多天文学家都赞叹,这次漠河所看到贝丽珠是最美丽的。</h3> <h3>从漠河发出的实寄封</h3> <h3>  3月9日下午离开漠河前特意到邮局发一封信,盖上当地当日邮戳,实地发出,落地有收信日戳,这是那时出行必须要做的事情,"到此一游,有戳为证"。</h3><h3> 我最早知道漠河这个地方是在实验小学上地理课时戴玉贞老师教过一首儿歌,"我中华,在东亚,有民族,五十几,……北漠河,南暗沙,东乌苏,西帕米",那时觉得漠河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1987年被费翔"唱"出来的一场大火,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那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很多去漠河观测的人都有这个念头,想看看劫后余生的大兴安岭是什么样。北京观测队队员中来自北京各个方面,有的人并不是天文爱好者,甚至一辈子也没有去过这么冷的地方,带着好奇心就出发了。</h3> <h3>集体合影,我都找不到我在哪里。</h3> <h3>木木的诗集</h3> <h3>  李林,和我同在11号车厢,我在上铺,她在下铺。她是放射科医生,按她自己的讲述,到漠河来就是因为3月9日是她的生日。李林待人性格直爽,诚恳热心,也很细致入微。在回哈尔滨的专列上她拿着首日封(中国集邮总的公司为漠河观测特发首日封,到漠河后专门敲邮戳,然后带回北京发售,在火车上送给每位观测团员一封以志纪念)找到在软席车厢上所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珩、叶淑华、艾国祥等九人(有些还是两会代表,人代会堂那边请了假,奔赴漠河的)一一签名,在整个列车上仅此两份九院士签名的首日封,她毫不犹豫送我一封,我现在还珍藏着。</h3><h3> 回到北京后我们有过来往,一次她约我到三元桥一个西餐厅见面,有点小资情调,看来是事先挑选的。我们坐下,她送我一本诗集,木木的大名印入眼帘,那天我们并没有谈太多话题,但是我总觉得她要说些什么,回家我翻开诗集,从她平时优雅的气质里体会到一丝凄凉,我感到她去漠河不光是生日,可能是还有其他的原委,要寻找一种慰藉。</h3><h3>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最后两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千古绝唱,木木读这首词不是觉得词人眼神不好,要找的人不在天边,就在身后。诗集里有一首题为《无缘》:</h3><h3> 为了那可遇不可求的缘,灯火阑珊处,我已等了千年。</h3><h3> 千年的繁花,终于落成一页美丽的谎言,在雨打芭蕉的夜里,任人诵念。</h3><h3> 诵念了千遍万遍,却无人知晓。</h3><h3> 那一次蓦然回首呵,是开放了千年,千年都没有结果的心愿。</h3><h3>辛弃疾当年蓦然回首,木木却在那里等了千年,才想起回首,这个回首应是对她自己心历的自责、感叹。</h3><h3> 后来她每年生日,我都会打个电话祝福一下,也是怀念我们相识。2000年我去了加州,后听说她结婚了,应该是浪漫的回首吧。2008年我回北京,每年的3月9日还是发给短信给她,但是从未得到回复。2016年底到上海参加卞毓麟老师科普创作40年研讨会,卞老师也很怀念漠河的朋友,他告诉我了李林夫君的电话,出于礼貌,我用短信联系吕君,回复"我知道你的名字,以前李林时常念叨起,我们好像还见过一面。她现在带着孩子去加拿大了,孩子读高中。"并告诉我李林的微信,我喜出望外,马上加微信,但是始终是查无此人。我想和她联系联系不上也许就是她没有"回首",在生活中已经淡忘这片回忆,吕君给我一个没有应答的微信号就是上帝安排的。</h3><h3> 出国前我和漠河的朋友时有联络,央视科教频道还给我拍过一个15分钟的短片。卞毓麟老师从国家天文台调到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工作,我还去过他上海的新家。卞老师有一句话"去漠河的意外收获就是认识柴念东,柴先生很有学问",其实卞老师讲倒了,真有学问的是卞老师,阿西莫夫(Asimov),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这些都是卞老师教我的呢。我暗喜自己去了漠河,要不怎么会认识这么多好朋友。此外,借用卞老师话,漠河之行我还真有"意外收获",这一收获已经延续了整整20年。</h3><h3><br /></h3> <h3>漠河民居</h3> <h3>  我们到达漠河是3月7日,那时处于对摄影的爱好,我拿着FM2相机在漠河县城选景,过去总是在书本上看到林海雪原,森林中的小木屋描述,这次真的来了,要多拍几张带走。我看见三五个小朋友在路边的街心花园(并没有花,只有冰雕)玩耍,就顺手拍了下来。</h3> <h3>  一起照相的还有有三个小女孩(后来知道他们是同学),其中一个小女孩很热心,答应带我去她们家看看。她们小声嘀咕着"这个人好像是开雷锋车的",他们把我当成演员刘佩琪了,因96年有一部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是刘佩琪演乔安山。真是感谢小女孩对我的好感,到家门口,小女孩发现没有带钥匙,只好留下地址,我答应照片洗出来后,给她们寄上。</h3><h3> 后来我给小姑娘寄上照片,并嘱咐小男孩的照片一定要给他,就这样和小姑娘建立了联系。那年她9岁,小学三年级,她把写好的作文寄给我看,我时常给她寄去参考书籍,鼓励她好好学习,将来到北京上学。</h3> <h3>小女孩当年的照片</h3> <h3>  2000年春节前夕,小女孩的父亲带着她到北京,那是我们第二次见面,孩子长高好多,告诉我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来北京上学成为她学习动力。2006年她考上东北师大,2011年研究生暑假期间又来北京玩,女孩的父亲打电话说"真要感谢柴哥对孩子的鼓励,使她一步步往前,我们家从未想过会出一个研究生"。</h3> <h3>我和当年的小女孩,这时已是大姑娘了(2011年)</h3> <h3>  小女孩长成大姑娘了,毕业后在盘锦市立高中任教,自己也为人师表了。她年年都来北京看望我们,和我们家里人都很融合,回到大兴安岭老家总要寄上一些山珍来。我在深圳工作的时候,有一年生朝,收到过她的信息"柴爸,生日快乐",我心里一楞,还真是成了"女儿"了。春花秋实,岁序留痕,20年前的一个偶然相遇竟成为传奇,"女儿"说不是传奇,前世就是有因缘的,我是千里寻女去的。</h3><h3> "女儿"2016年结婚了,夫君是同校的老师,又一代人故事会延续。今年是我和"女儿"相见20周年,我请好友鉴堂制印一枚送上,礼物只是一个符号,心意才是由衷。</h3> <h3>印章与芊手</h3> <h3>  "女儿"的名字——王蕾,镌刻出来发现两个字都是左右对称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