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父亲去世20周年的祭日就要到了,</h3><h3>先在老相片里找出一部分,让大家回忆回忆。<br></h3><h3>以后有空再进一步写详细些。</h3><h3><br></h3><h3>父亲温绍杰</h3><div>1919年3月10日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牧师医生的家庭</div><div>1941年,就读于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div><div>1947年,毕业于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div><div>1947年7月至1948年6月,在华西大医学院,跟随美国专家Dr. Wilford 实习。</div><div>1948年7月至1949年6月,在齐鲁医学院实习,期间由于内战关系,学院搬到福州,跟随Dr. Paul Laube 实习。</div><div>1949年7月至1950年6月,在鼓浪屿救世医院当外科医生。</div><div>1950年7月至1951年6月,在鼓浪屿救世医院当门诊兼外科医生。</div><div>1951年7月至1954年6月,在鼓浪屿(厦门)第二医院(由救世医院改名)当门诊兼外科医生。</div><div>1954年7月至1956年6月,在鼓浪屿第二医院当外科主治医生。</div><div>1956年7月至1970年4月,在鼓浪屿第二医院当外科主任。</div><div>1970年4月至1975年6月,在永定坎市建设兵团一师二团医院当外科主任。</div><div>(1971年3月,整个142医院由坎市搬到龙岩,留下一小部分医务人员在坎市,名为一师二团卫生队,后并入永定坎市矿务医院)</div><div>1975年7月至1980年4月,在永定坎市矿务医院当副院长。</div><div>1980年4月正式退休</div><div>1982年4月,移居加拿大。</div><div>1997年3月,因胰腺癌逝世于加拿大渥太华。</div> <h3>他家有七个兄弟姐妹,两女五男,我父亲是长男,上有一个大姐。</h3> <h3>父亲年轻时既潇洒又儒雅</h3><h3>除了一口标准的北京腔外</h3><h3>标准的英语也令不少老外敬佩不以</h3><h3>自己的外科医生专业也是行里响当当的</h3><h3><br></h3><h3>他写一手好字</h3><h3>拥有一副好嗓子</h3><h3>唱歌、弹琴、跳舞、体育等</h3><h3>只要是他喜欢的</h3><h3>每样都是顶呱呱的</h3> <h3>父亲医学院毕业后</h3><h3>刚到鼓浪屿救世医院当外科医生时的英俊样子</h3> <h3>父亲在音乐方面也很有天份</h3><h3>喜欢唱歌和弹钢琴</h3><h3>也喜欢弹尤克里里及夏威夷吉他</h3><h3>自弹自唱和唱英文歌是他的绝活儿</h3> <h3>他也非常喜欢玩摄影</h3><h3>那时候他的姐姐从加拿大送他一部相机</h3><h3>他爱不释手</h3><h3>走到哪儿拍到哪儿</h3><h3>不但拍,还会自己在暗房里洗出来</h3><h3>我们仨女儿从小到大都是他的摄影模特儿</h3> <h3>父亲不但帅</h3><h3>180的身材,就像电影明星似的。</h3><h3>他和母亲走在街上,像神话般的,</h3><h3>回头率爆表!</h3> <h3>他是一个在任何场合都能焕发无限魅力的男人</h3> <h3>父亲与鼓浪屿医院外科手术室同事们一起拍的照片</h3> <p class="ql-block">与鼓浪屿救世医院的同事们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医院外科部门的同事们一起</p> <h3>父亲在手术台上工作的情景</h3> <h3>在坎市简陋的环境里治病救人</h3> <h3>鼓浪屿医院还没搬到永定坎市之前拍的</h3> <h3>够帅了吧?</h3> <h3>父亲永远那么开朗乐观</h3><h3>整天哼着曲儿</h3><h3>骑着车儿</h3><h3>提着球儿</h3><h3>啥事到了他这里都不是‘事儿’了</h3><h3><br></h3> <p class="ql-block">母亲林俊绵</p><p class="ql-block">1928年8月12日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也是出生在一个牧师医生的家庭。</p><p class="ql-block">和父亲一样,家里同样的两女五男。</p><p class="ql-block">我母亲是老四。</p><p class="ql-block">母亲在鼓浪屿毓德读小学和中学</p><p class="ql-block">后就读厦门大学,之后留在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里工作。</p> <p>母亲七个兄弟姐妹的合照</p><p>右手算起第一个是:</p><p>大舅林俊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兼意大利咽声唱法传承人,中国声乐研究所所长)、姨母林俊华、二舅林俊琛、母亲林俊绵、三舅林俊斌、四舅林俊軒和五舅林俊藩。</p> <p>父母亲谈恋爱时的照片</p><p>那时候</p><p>父亲刚到鼓浪屿医院做外科医生</p><p>母亲在厦大秘书处</p><p>父亲特别会跳社交舞,经常邀母亲参加各式各样的社交酒会</p><p>很快就成了鼓浪屿人关注的一对了</p> <h3>父母亲是当时候鼓浪屿出名的俊男美女。</h3><h3>他俩结婚时在鼓浪屿还挺轰动的。</h3><h3>一个南下的北方人、著名的外科医生,娶走了鼓浪屿廖家大院的美丽小姐(当时候鼓浪屿四朵金花中的一朵)。</h3> <p class="ql-block">AI制作的视频</p> <p>照片有点斑点了,但仍然可以感受到他俩的气质。</p> <h3>一中一西的婚照</h3> <p>这张是母亲怀着我的大姐丽达时拍的,两人都好有韵味。</p> <p class="ql-block">母亲怀着我的大姐丽达时</p> <p>这是大姐丽达和我,</p><p>小妹丽娜还没出生。</p> <p>小妹丽娜出生后</p> <p>三姐妹合照:大姐丽达、小妹丽娜和我(丽珊)</p><p><br></p> <p class="ql-block">在厦门鹭江宾馆前的留影</p><p class="ql-block">记得当时的每个周末</p><p class="ql-block">一家人会坐船从鼓浪屿过来厦门</p><p class="ql-block">最经常去的是中山路那家华生琴行</p><p class="ql-block">看人玩各种乐器是那时候我最喜欢的事</p><p class="ql-block">还有就是逛中山路!</p><p class="ql-block">喝花生汤!吃万煎糕!</p> <p class="ql-block">父母经常带我们三姐妹去拜访各方名人,除了音乐方面的,还有许多文学方面的。这次是带我们去见一个姓周的作家。他们的交谈,给我幼小的心灵播下许多小种子,让我从小对音乐和文学都有极大的爱好和好奇心。</p> <h3>一家人经常去郊游,带着东西铺在草地上野餐。</h3> <p>一家人又出游了</p> <p>在鼓浪屿的日光岩上</p> <h3>一家人兴高采烈地与朋友一起去郊游</h3><h3><br></h3><h3>看到这张照片,让我想到,</h3><h3>这么多年前,(五十多年前)</h3><h3>鼓浪屿人生活水准已经这么高了</h3><h3>这么文明了</h3><h3>如果不说这是大约在1964或1965年左右的事</h3><h3>谁能想象得到呢?</h3> <p class="ql-block">AI制作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与外婆一起的全家福</p><p class="ql-block">外婆廖翠畴</p><p class="ql-block">是鼓浪屿廖家大院主人之一廖清霞的最小女儿,当时的廖清霞在印尼坤甸做生意做得很大。</p><p class="ql-block">她父亲把她从印尼坤甸嫁到厦门</p><p class="ql-block">嫁给牧师的儿子林谨生,有了两女五男。</p><p class="ql-block">(从族谱里可以看到,林语堂夫人廖翠凤是我外婆的表妹,钟南山院士是我的表兄,都算是廖家大院出来的。)</p> <p>与外婆廖翠畴一起</p><p>拍这张时</p><p>小妹丽娜还没出生</p> <p>父亲经常在各种音乐会上献唱</p><p>除了鼓浪屿三一堂教会的献唱外</p><p>单位演出、社区演出、以及各种社交场所的演出中</p><p>都能欣赏到他的男高音独唱</p><p>那时候</p><p>我们一家人经常开小型家庭音乐会</p><p>每到周末举行家庭音乐会时</p><p>周围邻居和亲朋们聚到我们家</p><p>我拉提琴,大姐丽达弹钢琴,小妹丽娜跳舞,</p><p>爸爸男高音独唱,妈妈钢琴伴奏</p><p>还有爸爸的夏威夷吉他加尤克里里等</p><p>有时候还加上父母亲的社交舞</p><p>好不热闹</p><p><br></p> <p>这是在医院庆祝国庆节时,父母陪小妹丽娜上台,丽娜跳采茶灯,父母在旁伴唱着。</p> <p class="ql-block">AI制作的视频</p> <p>这是父亲在鼓浪屿医院时参加医院文艺表演队</p><p>他那新疆大爷的胡子可是原装的哟。</p> <p>这张也许算是与外婆一起拍的最后一张合照</p><p>之后,外婆就到上海与大舅林俊卿住在一起。</p><p>我随着父亲的鼓浪屿医院搬到永定坎市,那时候医院转名为建设兵团142医院</p><p>大姐丽达则随知识青年们下乡到永定湖雷</p><p>母亲带小妹丽娜也下放到永定湖雷支持农村工作。(与丽达不同生产队),在那里的小学教书。</p><p>一家人分三地,但会尽量在周末时聚在一起.</p><p><br></p> <p>鼓浪屿医院搬到坎市时</p><p>父亲在坎市大桥边的河岸上拍的</p><p>之后,整个医院又调到龙岩,</p><p>父亲与其他十几位医护人员仍然留在坎市</p><p>后并入永定坎市矿务医院</p><p>父亲在那时候由外科主任提升为副院长</p><p><br></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变迁</p><p class="ql-block">大姐丽达从永定湖雷调回到厦门杏林纺织厂</p><p class="ql-block">母亲带我和小妹丽娜调到龙岩二中担任英文教师</p><p class="ql-block">我和小妹丽娜就读龙岩二中,我读高中,小妹丽娜读初中。</p><p class="ql-block">父亲在永定坎市矿务医院当副院长</p><p class="ql-block">每个周末都骑单车回来龙岩与家庭相聚</p><p class="ql-block"><br></p> <p>在龙岩时</p><p>我们住在隔后村</p><p>这是在隔后的河边</p><p>父亲为三姐妹的合影:</p><p>小妹丽娜、大姐丽达和我(丽珊)</p> <p>这是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p><p>在龙岩隔后的家里</p><p>一家人难得相聚</p><p>父亲得从永定坎市骑车回来龙岩</p><p>大姐丽达得有工厂的假期才能回家</p> <p>这是父亲在永定矿务医院担任副院长时的留影</p> <p>因为父亲对各种体育活动都精通</p><p>被邀请工作之余</p><p>担任龙岩地区青少年足球队的顾问</p> <h3>带龙岩地区青少年足球队参加各种比赛</h3> <p>这是父亲退休后移民加拿大之前的留影</p> <p>父亲退休后两年</p><p>在1982年4月</p><p>与母亲一起带着小妹丽娜移民加拿大</p><p>住在渥太华,与父亲的大姐相聚一起。</p><p>那时候,大姐丽达与美国华侨结婚后,移居住美国加州。</p><p>我和先生李崇吉移居香港</p><p>这是父母和小妹丽娜前往加拿大,路经香港时与我先生李崇吉一起留影。</p><p><br></p> <p class="ql-block">这是路过香港时和我的合影</p> <p>父母移民加拿大渥太华后</p><p>积极参与当地基督教的教会活动</p><p>父母亲两人都出生在牧师医生的家庭</p><p>从小就是虔诚的基督徒了</p><p>除了在渥太华参加教会圣詩班献唱之外</p><p>父亲还为教会写了不少歌曲</p> <p>这是大姐丽达的两个双胞胎儿子</p><p>父母亲经常过美国加州与丽达一家相聚</p> <p>自从父母移居加拿大渥太华后</p><p>我们三姐妹有空就会相约去渥太华与父母相聚</p> <p>一家人在加拿大渥太华时一起去参观博物馆</p> <p>在加拿大渥太华家中</p><p>仍然保持像在鼓浪屿开家庭音乐会的习惯</p><p>一有机会就开个小型音乐会</p><p>图中演奏小提琴的是我(丽珊)</p><p>看父亲那副陶醉在音乐之中的样子</p><p>真美好!</p><p>另外右手边三个是丽达,爸爸的大姐和姐夫</p> <p>父母移民加拿大后</p><p>每年冬天都会返回厦门住一段时间</p><p>这是在厦门</p><p>与鼓浪屿医院老同事和家属们的聚会</p> <p>母亲曾是鼓浪屿第二中学的英文老师。这是父母回厦门鼓浪屿时,与老同事们相聚时拍的。</p> <p>老山歌剧团在厦门的朋友们也都成了父母的好朋友了</p> <p>这是母亲60岁生日时,我(丽珊)与父母在香港的留影。</p> <h3>在渥太华,为庆祝父亲生日。</h3> <p>这张照片很珍贵,在纽约与大舅林俊卿(右一)及二舅林俊琛(右二)相聚时的合影。</p><p>当时候应该是姨母去世时,大家都到纽约聚。在加州硅谷的二舅(曾被总理从英国请回国的科学家)也去纽约相聚。</p> <h3>大舅舅,二舅舅,母亲和父亲。一起在纽约教会礼拜日上献唱。</h3><h3>太珍贵的照片了。</h3> <p>父亲退休后移民加拿大温哥华</p><p>他的日子真是够体育的了</p><p>从早到晚,就像个少年一样。</p><p>大球小球地,驰骋在小区的运动场上。</p><p>篮球、网球、排球、羽毛球,以及美加流行的棒球,他是样样精通!</p><p><br></p> <p>他们在加拿大渥太华住的小区的少年们,都被他召集起来练球了!</p> <p>同时还参加那里的区域足球队</p><p>外国人都好惊奇</p><p>哪来一个中国人</p><p>长得又高又壮的</p><p>满头白发但精神奕奕,永不言休,</p><p>满口标准的英文,在那里还代表华人演唱加拿大国歌的中文部分,</p><p>在温哥华华人教会里,还担任歌剧‘米撒亚’的男高音主唱。</p><p>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医生,请教他医学的问题,他竟然可以用英文讲解得头头是道!</p><p>论体育,从网球、乒乓球、篮球到棒球,没有一样是他不懂得玩的。</p><p>论音乐,他除了拥有一副好嗓子,经常担任大合唱的领唱之外,还会钢琴、夏威夷吉他、尤克里里,以及人们少见的锯子琴等。</p><p>父亲一度成了渥太华他住的那个小区的一道风景,无形中给这个小区带来了生机,带动了一群少年和中年人,一起参与各种社区的活动</p><p><br></p> <p>父亲在渥太华时</p><p>经常在各种场合参加各种演出</p><p>这是演出时的照片</p> <p>父母亲每年冬天回厦门过冬,我(丽珊)都会带女儿李佳音一起,进厦门探望他们。</p> <p>我们经常到鼓浪屿菽庄花园喝茶叙旧。</p><p>回忆当年,父母亲经常带我们三姐妹一起在这里参加各种社交晚会时的情景。</p><p>我至今脑海里还有父母亲在社交舞会时翩翩起舞的景象。</p> <p>后面背景见到的是鼓浪屿的日光岩。</p><p>记得父亲经常带我上去日光岩爬山和爬树。</p><p>他会鼓励我,尽管放心爬上树,底下有他在保护着。</p><p>我想,我从小在鼓浪屿闻名大胆的男孩子个性,应该是受父亲的影响吧。</p> <p>在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拍的。后面相片,左手是著名意大利咽音唱法歌唱家,中国声乐研究所所长,我的大舅林俊卿,右手是中国著名钢琴家,我的表舅殷承宗。</p> <p>这是鼓浪屿港仔后海滩</p><p>我们一家人经常来这里游泳</p> <p>带着女儿佳音一起回访我外婆的家:廖家大院</p><p>如今廖家大院已经作为林语堂故居成为受保护老宅了</p> <p>在厦门与我的朋友们聚会</p><p>父母亲有许多忘年交朋友</p><p>不止是他们喜欢和年轻人做朋友</p><p>年轻人也喜欢和他们做朋友</p> <p>父母每年回厦门过冬时,都会与老同事们见面。</p> <h3>回厦门过冬时与老朋友们聚会唱歌</h3> <h3>父母亲回厦门二中参加校庆时与朋友们的合影</h3> <h3>父母亲回厦门过冬时参加三一堂圣詩班的献唱</h3> <h3>参加三一堂献唱的排练</h3> <p>我和女儿佳音也去看他们排练</p> <p>在香港时,女儿与我母亲的合照。</p> <p>为了方便父母时常可以见到我们,我特地为他们在深圳安置了一个休息点。让他们有时候可以回深圳过冬,方便国内亲人朋友们来探望他们,我和女儿佳音每个周末也都可以进来深圳与父母亲相聚。</p> <p>我的女儿佳音与外祖父感情非常好</p> <p>这是我父亲与我们一家在香港时拍的。</p><p>父母除了半年在加拿大,</p><p>冬天时就可以来香港、深圳和厦门等地走大约半年。</p> <p>在香港与我先生李崇吉一起</p> <p>佳音与外婆在新加坡时</p><p>当时候是因为考虑到女儿佳音在香港的学习环境问题</p><p>我们从香港移居到新加坡</p><p>父母为此也每年冬天都来新加坡与我们小住一段时间。</p> <h3>佳音和外婆在新加坡</h3> <h3>佳音也经常跟着外公去运动</h3> <h3>佳音与外公外婆一起</h3> <h3>在新加坡与丽珊一家一起</h3> <h3>父亲在加州与丽达的两个双胞胎儿子一起</h3> <h3>在加拿大渥太华家中练唱</h3><h3>母亲为父亲钢琴伴奏</h3> <h3>经常在渥太华丽娜家中弹琴唱歌</h3> <h3>父亲在渥太华参加华人合唱团的演出</h3> <h3>与父母、丽达、丽娜和李松在加拿大相聚。</h3><h3>那时候丽娜怀着老大李龙,就快生了。</h3><h3>老大丽达生了一对男双胞胎</h3><div>我则只生了一个女儿</div><div>妹妹丽娜有两个儿子</div><div>大家的孩子都长大成人了,有的已经成家了。</div> <h3>父亲走后,母亲记忆力渐渐衰退,渥太华妹妹一家帮着照顾母亲。</h3> <h3>妹妹丽娜一家与母亲在一起</h3><h3>左手数起:母亲、李卿、李龙、妹妹丽娜和妹夫李松</h3> <h3>我是每年都会在母亲生日那期间到渥太华探望母亲</h3> <h3>父亲走后</h3><h3>我们三姐妹再聚渥太华与母亲一起</h3> <h3>三姐妹再次汇集渥太华为母亲庆祝生日</h3><h3>三姐妹可以同时回到父母身边的机会并不多</h3><h3><br></h3> <h3>在渥太华为母亲做80大寿</h3><div><br></div> <p>母亲最后是因老人痴呆症,身体功能衰退</p><p>在2013年3月自然走的。</p><p>这是母亲离世前</p><p>我们大家相约,回到渥太华,</p><p>见母亲的最后一面</p><p>后排左起第一是妹夫李松</p><p>左起第二是妹妹的小儿子李卿</p><p>左起第三是妹妹的大儿子李龙</p><p>接着是我妹妹丽娜</p><p>后排右手第一个是我的女婿宋嘉宁</p><p>前排左起第一是我,然后妈妈在中间</p><p>我女儿佳音在前排的右手边</p><p><br></p><p><br></p> <p>父母同葬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一个华人教会墓地</p><p>我回加拿大时,会和妹妹丽娜及妹夫李松一起,</p><p>到墓地上,为父母献花。</p> <p>父亲走了20年了,母亲比父亲小9岁,也走了4年了。</p><p>怀念父母亲在世时的温馨景象。</p><p>父母亲永远活在我们心里。</p><p><br></p><p>父母在,家就在;</p><p>父母走,人生就只剩归途了。😂</p> <p>2019年7月24日,我回到我出生的地方鼓浪屿,在从小与家人们共同生活的故居,现在的鼓浪屿"花藤蜗居"旅馆的天台,与厦门和鼓浪屿的一帮乐友们,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天台音乐会,以此来与在天上的父母亲用音乐做心灵的沟通。</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用自己的小提琴,拉一首神秘园乐队作品《下雨的时候》,以此来答谢父母养育之恩和栽培知恩!</p> <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被美篇加精推广,目前超过一万八千人阅读过这篇文章。我也收到许多老鼓浪屿人写来的回馈信息。它从侧面,让大家知道多一点有关老鼓浪屿人优雅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几十年前的鼓浪屿,已经是如此的儒雅,这点,让我们这一代人觉得很有回味价值。</p><p class="ql-block">感谢你们阅读这篇文章,也感谢为此文章留言和送花的朋友们。</p><p class="ql-block">在此也代表已在天堂的父母亲多谢你们!</p> <p class="ql-block">最后送大家一首《情不自禁爱上你》小提琴独奏曲,这是我从小就听父亲唱给母亲听的歌,感谢父母栽培之恩,回馈父母在天之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