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客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谈“知识改变命运,读书实现价值”的心路历程</h3> <h3>图为他资助的家乡贫困家庭孩子</h3> <h3>2017年农历春节前,常德柳园锦江酒店。初见王中炯,他从酒店大厅走出,个头不高,西装笔挺,格子英伦围巾,无边框眼镜,目光炯炯,礼貌地递上名片,谈吐谦和有条理。</h3><h3><br /></h3><div> “70”后的王中炯出生于石门县三圣乡河口村,从山窝窝里考进北京大学,取得北大硕士学位后又攻读华北电力大学博士。步入社会,白手起家创业,到如今,他在北京凯森能源环保科技公司董事长等多个身份中切换自如。</div><div><br /></div><div> 应市委统战部之邀,14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三校常德籍返乡学子,齐聚风光旖旎的柳叶湖畔,一场以2017年为开端的优秀学子反哺家乡活动正在酝酿。王中炯是此次活动的倡议发起人。作为北京大学石门校友会会长,王中炯坦言:“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主题不错,学者用其智,业者用其功,家乡培养出来的学子要尽可能用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回报家乡,参与到家乡划时代的建设中来。活动间隙,对话王中炯,我们细细打探着这位健谈、浑身蕴藏能量的常德伢子。</div><div><b><br /></b></div><div><b> <font color="#ed2308"> “因为一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font></b></div><div><font color="#ed2308"><b> ——关于读书</b></font></div><div><br /></div><div> 1989年,王中炯在石门一中读高二,美国作家的一本励志书《人人都能成功》进入他的视野。当时的他,对世界、对未来充满未知和懵懂,甚至还因家境的贫寒带着那么一点自卑,在寝室被窝里一口气“逮完”(石门话:读完),读到畅快震撼处,百感交集泪花翻滚。“书里讲述了底层人们如何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我预感到自己的人生或许有所改变。”王中炯回忆。</div><div><br /></div><div> 从小,书本带给王中炯的影响就特别大。可以说,是读书改变了一个穷山村里孩子的命运。他渴望新的知识,渴望突破自己,世界很大,他渴望走出去看看,中学时期,他读了大量的人物传记。</div><div><br /></div><div> 如今,书依旧是王中炯最亲密的朋友,走到哪都随身携带几本,走到哪都会去当地的书店逛逛,“买书、读书,自然是人生任何时候最美的事情。”公司业务拓展到世界各地,一年飞行35万公里,365天里260天在飞,但他仍然保持着每年80本书的阅读量。</div><div><br /></div><div> 去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做了一期“一本书和一个人”推荐好书节目,央视主持人和社会各界热爱阅读者推荐好书,王中炯成为采访对象之一,他推荐的是《苏东坡传》。</div><div><br /></div><div> 面对镜头,他侃侃而谈。“生意失利,在人生一个很黑暗的时期,无意之中看到这本书,大概一个下午就把这本书看完,仿佛内心那盏灯突然就亮了,原来起起伏伏就是人生常态。第二天开始重新找工作,规划下一步怎么干,一点负面情绪都没有了。如果不读这本书,我可能会在低谷徘徊很久,而且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把自己拉出去。” 王中炯认为,在历代历朝的文人中,苏东坡是最让人喜欢的,除了有很高的文学、书法、绘画成就之外,更有节操、勇气和遇挫失败的豁达心性,而真正令人敬仰的还是性格上的真诚与洒脱。</div><div><br /></div><div> “读书不思考,不如不读书去思考。”在王中炯看来,学习与思考应该是同步的,读书的启发不仅仅在树立人生态度上,书本能强大内心,开阔胸襟。比如读《三国演义》,了解历史背景,多面解剖人物性格;读唐诗宋词,感悟文字精炼优美。人的社会贡献、专业贡献有多大,与文化素养有关,人的成功决于情商、社会历练和日常积累,成功的企业家多为思想家,他的励志偶像之一俞敏洪,北大求学四年期间读了800本书,阅读增长见识,储备能量,搭建起庞大的知识构架,对社会有所感悟,在创业实践中运用自如。</div><div><br /></div><div> 在王中炯的办公室和家里,最多的是书,他喜欢历史、人文、地理、艺术和经济管理方面的书籍。他希望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闲暇时看看画展,逛逛博物馆,他还有一提前做好功课习惯,出发前了解展出背后的故事,这样在驻足品读某个画幅和文物时,认知会愈发深刻和生动。</div><div><br /></div><div> <b><font color="#ed2308"> “人是需要一股精气神和梦想的。”</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关于创业</font></b></div><div><br /></div><div> 1999年的深圳,追逐梦想的热土,吸引无数创业者。王中炯南下淘金创业路也从这里起步,投身家用电器行业,“千风电器”是他自创的品牌。然而,第一次商海洗礼,他以失败告终,短短一年时间,负债200多万元。就在这年女儿出生,为人父的他又多了份责任,他做了个背水一战的决定——卖掉房子,把老婆和女儿暂时送去新疆生活,一个人扛起债务,从头再来。</div><div><br /></div><div> 第二次创业,转战上海。无资金、无资源、无人脉,做什么?很长一段时间,王中炯都在观察和思考。当时培训行业兴起,腹中有货,口才不赖的他开始跃跃欲试。与同学商量,同学出2万元注册了一个公司,租了个可住可办公的房间,他以个人潜力入股,揽下编写教材和授课的活儿。</div><div><br /></div><div> 1本黄页,1台电话,划分行业,挨个宣传推销课程。好不容易找到一家金融机构同意免费试听一节课,王中炯铆足了劲,也就是这堂课打响在金融行业的名号,预约随之而来,一天8小时课程,收费5000元。操练多了,课讲得游刃有余,讲课费也水涨船高,3万元一天,还包来回机票。</div><div><br /></div><div> “人是需要一种精气神的,业务全靠讲出来的!” 王中炯回忆,最高的一次纪录,在青海一家保险公司一人讲了8天。两页提纲,给三个层次的人上四种类型的课,而且全程站着讲课,全身心地投入以至于讲到喷鼻血。</div><div><br /></div><div> “不是一套教材讲到底,研究听者业务,需要什么讲什么。”2013年,王中炯受邀回家乡石门讲课。县委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县委学习中心组全体成员、各乡镇区党委书记、乡镇长、农林场长参加,200余人的大课堂。讲座中,王中炯结合其自身的管理之道,从全球趋势的启发开讲,进而剖析大趋势下的石门发展。王中炯的初中老师担心学生露怯,在课前特意“通气”。但听完课后,大赞这场“盛宴”:信息量大,逻辑性强,旁征博引,论证有力,切合实际,很接地气。</div><div><br /></div><div> 1张嘴,2年时间,还清债务,一身轻松再出发。这段经历对王中炯来说,痛并快乐着。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授课的范围广泛,面对的人群众多,不间断的收纳吸收后,大量的消耗倾吐,需要体力和脑力的集体支撑。而在此过程中,他享受着创业收获的快感。</div><div><br /></div><div>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路从深圳到上海再到北京,第三次创业,王中炯将视线投入到他的专业——可再生资源。</div><div><br /></div><div> 近两年,王中炯的脚步频频落到家乡,他带回清洁能源电动车项目,致力于打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对节约资源、解决雾霾等环境问题大有所为,充电桩+电动汽车的市场蓄势待发。”王中炯说,市委、市政府规划高瞻远瞩,在新能源推广上早有布局,目前已与市交建投集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未来5年,在常德投资17亿元,把电动汽车推广普及到公共汽车、公务车、物流车、出租车和私家车等领域,建充电桩和站,桩车联动,同时将配套充电桩制造业带回常德,组建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div><div><br /></div><div> <b><font color="#ed2308"> “学会与自己对话,学会感恩。”</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关于做人</font></b></div><div><br /></div><div> 挑战自我,脚踏实地,实现自身价值。在第三次创业之前,王中炯曾在三一重工集团推广风力发电业务,从底层做起,在北京住经济酒店,把业务年营销额从0做到40亿元,职位一路晋升,成为总裁助理。</div><div><br /></div><div> 在三一集团工作管理上的一丝不苟,讲究执行力,他的严厉甚至苛刻产生过不少非议。王中炯有自己的一套理念:“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你,我能引起一个人的反感,说明我触动了他,在某个时期内,无法分辨谁对谁错。”他坚信,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释,日久一定见人心,人贵在大气,学会与自己对话,快乐是自己给的,内心的自由的。</div><div><br /></div><div> 当年事当年结。王中炯有个习惯,大年三十写年终总结,一年里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守岁时他总在打电话,给帮助过自己的朋友客户拜年,感谢陪伴成长,给曾经工作中有过摩擦的同事诚挚道歉,诚心待人做事。</div><div><br /></div><div> 乐于分享自我。去年,王中炯受邀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讲课,激昂的情绪,振奋人心句句点到实处的话语,圈了无数大学粉。他讲到感恩父母,学会独立,以自己大学勤工俭学挣学费和生活费的亲身经历,分享心得感悟。</div><div><br /></div><div> 山高人为峰,海阔心无界。2月5日,王中炯微信朋友圈发出登上家乡夹山的图片和文字,“再高再陡峭的山风,只要你真的想征服,就会攀登顶峰。人体的潜能永远都是有待于自己去开启的。自己,就是一座宝藏。”</div><div><br /></div><div>来源:常德日报,记者:魏仙耘 韩冬</div><div>原标题:山高人为峰 </div><div> --对话北京大学石门校友会会长王中炯</div><div><br /></div><div>【简介】王中炯,石门县三圣乡河口村南岔双市人,北京大学MBA,上海交通大学EMBA,华北电力大学客座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第一批博士生,曾任三一集团总裁助理、上海卓力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