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银杏树下》

沙子

<p class="ql-block">  冬日暧阳,和熙的阳光普照大地,在小区进口的小道上,两排笔直的、黄黄的银杏树在暖阳下熠熠发亮,犹为灿烂。每当轻风吹起树叶便飘然落下,经过一夜的结累,树下铺垫了一层金黄的树叶,厚厚的软软的,随手抓一把发觉比其它树叶干净了许多。信步走近银杏,仰头看树梢,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梢枝还是倔强地张开着,仿佛时刻等待阳光的垂临,修长的树干静静吸吮着来自地下的水份,补充养分。也许是小区里树算它长得最高,看着旁边的树草成长,它,自己是不是觉得有些许的自豪和孤寂?大家都知道银杏树的寿命会很长很长,它会在哪儿待很久很久的......我在银杏树下伫立了良久,颇有些感概,"古树不语尽落叶,片片写下沧桑事。"银杏树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绝对的高龄比我们见得多,识得广,它见证了风风雨雨的过去。</p><p class="ql-block"> 兵荒马乱、血雨腥风,满城尽是黄金甲,马蹄声碎血沾叶,它见过。</p><p class="ql-block"> 宫廷禸斗 ,殊杀成风,血肉横飞,百姓涂炭,山河破碎,它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树底下曾经也热闹过,圣人孔子为三千弟子授道解惑,莘莘学子,环树而坐,深耕不缀,锲而不舍,成就了影响中华与世界的儒家学说。师生们激辨热议它听到过。</p><p class="ql-block"> 同银杏只差一字杏子树,同样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三国时期的董奉修道得术,不仅医治穷人,还大量种栽杏树,谱就了一桩"治病救人成良医,置杏换米济穷人"的人间美事。从此"杏林"升华成一个高尚的名字,成为精深的中华医术代名字。虽然银杏与杏子风牛马不相及,但是人们总是愿意把美好的事情联结在一起,"杏林"治病救人,"杏坛"教书育人。</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银杏树的故乡,国人并不十分看重,却深得外国人的重视,十年前我的一位德籍华人朋友带领国外摄制团队,深入中国腹地,历时半年摄制制作了一集《银杏树》的专题片,在法、德两国国家电视台多次播出,可谓是:万里赴先机,摄制并播出,洋人皆厚之,薄我故乡人。 </p><p class="ql-block"> 银杏树的寿命极长,据报道奏岭深处汉中市某村的一颗银杏树龄达4000年,面对千年古树,我们尊听悉便。若我是一名历史老师,十分愿意将"最后一课"设计在古树底下完成,讲讲银杏的荣衰和它知道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古树落叶,金黃一片,堪称一景,复而倘佯,遂作小诗,诚表敬意。 </p><p class="ql-block">&nbsp; </p><p class="ql-block">《银杏古树》 </p><p class="ql-block">&nbsp; </p><p class="ql-block">银杏落叶 岁月更替 </p><p class="ql-block">枯亦金黄 锦铺满地 </p><p class="ql-block">树阅沧桑 叶载文史</p><p class="ql-block">育人不缀 杏坛梦圆</p> <p class="ql-block">有关链接:</p><p class="ql-block">1.银杏树出身比较早:最早出现于3亿多年前的石炭纪。 &nbsp;</p><p class="ql-block"> 2.银杏树比较珍贵,50万年前,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绝大部分地区灭绝,只有中国的保存下来。现在国外的银杏树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的。 &nbsp;</p><p class="ql-block">3. 银杏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银杏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故称它"开果二十栽"</p><p class="ql-block">4.杏林,即是中医学界的代称。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他常年为人治病,从不接受别人的报酬。有一位得重病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让病人种植五棵杏树,十几年以后,杏树居然有十多万棵了,春天来临,董奉眺望杏林,他感到十分欣慰,在林中修了一间草房,住在里面。待到杏子熟了得的时候,他对人们说,谁要买杏子,不必告诉我,只要装一盆米倒入我的米仓,便可以装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换来的米,救济给贫苦的农民。 根据这个传说,人们用"杏林"来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杏坛指教育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p> <h3>部分照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