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德赓日记》

柴念东

<h3>效果图</h3> <h3>笔记和日记原稿本(1957-58年部分)合计35万字。</h3> <h3>编辑说明</h3><h3>《柴德赓日记》是根据目前保存的柴德赓(1908-1970)的笔记和日记整理合编而成。从日期顺序上看,中间有一部分阙失,但主要部分尚在,与柴德赓保存的来往书信连接起来,可以构成完整的资料。</h3><h3>"笔记部分"是1949年后参加各次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的详细记录。其中政治运动包括: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思想改造、三反五反、镇反肃反、整风反右、双献五比、大炼钢铁、三面红旗、教育改革、四清运动等,直到1966年"文革"。社会活动包括:参加民进组织、组建苏州民进市委以及在北京、南京参加政协、党派各项活动等。</h3><h3>"日记部分"最早从1944年"洛阳会战"记述,经蜀道入川及在白沙任教一段经历是空白(不过《柴德赓诗集》有二十余首可以补上这一段的记事)。1949年北平解放,他把日记取名为《新生集》,可以看出他对新社会是如此充满热情。后来日记断断续续写到1962年借调至北京工作止。"文革"中有66、69两年鲜有日记保留下来,其余未现。日记部分详尽记述了他的教学过程、学术活动以及过从交往、亲友聚合等事。</h3><h3>柴德赓作为史学工作者十分注重史料的收集、整理和记述,现在他的笔记和日记(加上来往书信)正是一部史料集。《柴德赓日记》完整记述了像他这一代知识分子在1949年后的政治态度、思想感情、学术历程,是后人研究知识分子改造史的珍贵文献。遗憾的是他在1970年1月"文革"中就被迫害致死,他没有1978年以后知识分子荣誉和重获自信历程。</h3><h3>经过"文革"能保存下来这些笔记和日记,本身就是一个"意外收获",又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沉淀,他的笔记和日记到了可以公开与众见面的时候。我们是用历史史料来研究历史,笔记和日记当为最好的文献。</h3><h3> 《柴德赓日记》主要部分为后半生的记录,正是他思想历程的记录。作为历史学者,他不仅留下著作和论文,而且给史学研究留下了珍贵档案资料,这是他对历史研究的又一份贡献;而一份贡献不低于他的学术。这是整理出版《柴德赓日记》的目的。</h3><h3> 《柴德赓日记》编辑成四册,即:</h3><h3> 第一册,1944年1月1952年8月;40万字;</h3><h3> 第二册,1952年9月1956年12月;32万字;</h3><h3>第三册,1957年1月1958年12月;35万字;</h3><h3>第四册,1959年3月1969年12月。43万字;</h3><h3> 合计150万字。</h3><h3>为配合日记内容,选用了柴德赓留存下来的历史照片作为日记的图像见证。</h3><h3> 在整理过程中,把笔记和日记的日期重合的编排在一起,笔记部分用符号◇标出,日记部分用符号◆标出。在编辑过程中保留了笔记和日记中的错字,用错的字,并用方括号[改字]示出,笔记和日记中的括号注解保留,并用小一号字体(小一号字体)。对于和柴德赓来往频繁的师友、同事、领导、亲属、学生等均作脚注,以便读者查核。为了全面了解1949年历次运动运动的重要环节,特选编了一些附录作为《柴德赓日记》的补充。</h3><h3> 在整理过程中,柴邦衡教授花费近四年的时间将40本笔记、日记录入电脑,对于一个年近八旬老人实属艰辛。后经过一年时间的合编校对,终达到出版的要求。</h3><h3>柴德赓的笔记都是现场记录,很多亦为一带而过,潦草难辨,可谓不易。柴德赓的日记多为墨笔书写,潇洒流畅,堪称上品,希望在适当时候影印一批,线钉函装,翻阅浏览确为一享受矣。</h3><h3><br /></h3><h3>苏州大学柴德赓研究所 柴念东</h3><h3> 2017年7月5日于子实堂</h3> <h3>1958年日记原稿</h3> <h3>1858年检查原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