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绿烟琐窗集》题红楼诗词

罗文

<h1 style="text-align:center;">  <font color="#ed2308">自序 &nbsp;</font></h1><h3 style="text-align:left;"><font color="#ed2308"> 近日,偶有朋友问我,为何没继续评说红楼梦?我答说近日忙于俗务无暇说书。殊不知笔者正月初二陪老婆大人回娘家。到了她家先给岳父岳母等老人们拜年,按照早先的规矩女婿是要给岳父母磕头的,不过现在这些个旧俗都免了,虽说习俗简化了,但吃酒坐席少不了。一大早刚洗漱完毕,眼见堂厅里就好不忙碌,满满一桌卤菜,这叫早酒。这早酒吃起来花时间,喝得略显隆重,但你不要认为这天酒喝完了,到了中午和晚上还要继续喝,连续几天,真叫是喝下了生活的苦闷,喝出了人生的豁达。突然想起那句"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楚霸王好长夜饮酒,李白在春夜李园饮酒,杜甫在雨夜饮酒,实在是想不起早晨喝酒的文人雅士。不过这酒喝好了,雅士也不雅了,谈何写书呢!写书要心情,要灵感,写的时候要认真写。一天到晚伏案苦写,不是良策。写书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每次写书就像让自己记忆再次穿越时空,重回到那一去不复返的逝去的时光里。是一种享受。书卷中的意念像一股无形的动力,影响自己的思想和心态。话说这春节过后,恢复了紧张忙碌的工作,反而使自己有了继续写书的冲动,之前种种头绪,化作一片片树叶从脑海中飘过,诱发了我的思绪。前几日,翻开了刘先生评说的《绿烟锁窗集》,先生自序写的好,能够吸引我继续往下看,话说这《绿烟锁窗集》是红学人士较为熟悉的古本书籍,笔者在研究红楼过程中也有研究。看到先生的论点,很新颖,也有文学价值,但不言苟同。先生说这富察明义是看过曹雪芹先生写的108回红楼梦原本的,理由是这《绿烟锁窗集》中的小序和第19首和第20首题诗。此论点确实新颖,也促使笔者想写一写,与您辩驳一番,可巧公事要到南边,高铁上坐着着实乏味,于是提笔写来。</font></h3><h3 style="text-align:right;"><font color="#ed2308">李民</font></h3><h3 style="text-align: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right;"><font color="#ed2308">2017年3月5日于高铁上</font></h3><h1></h1> <h3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ed2308">一、绿烟锁窗集之谜</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话说在清代有一个叫富察明义的官吏,族人是满洲镶黄旗,先辈富察氏是女真最古老的姓氏。并受到努尔哈赤重用,清代诸多显赫人物均出自该家族。又于清后期被休弃,该家族成员即被清廷排斥,后世子孙从此凋零,再无出众者。这富察明义就是乾隆年间负责给皇上饲养马匹的一个清贫小官,此人到是碌碌无名,但可想是认识同样穷困潦倒的曹雪芹,并有机会看到了这本奇书,这人看过之后竟著有这本《绿烟琐窗集》,里面有《题红楼梦》七言绝句二十首,是现在已然发现的提到《红楼梦》的最早资料,是研究《红楼梦》的重要资料。这本《绿烟琐窗集》穿越沧桑的岁月保存下来了,那么你要问这书中的二十首诗词有什么不同呢?笔者要告诉你,这富察明义看书很细致,每看一部分就写一首七言绝句,每句都与书中内容相呼应,也是对书中内容的一个概括。可奇怪的是,前18首都可以在书中前80回找到对应的章节,剩下这第19首和第20首竟在书中前80回找不到对应内容。为此,许多红学专家都在研究和大胆揣测,刘先生也以此断定富察明义是看到过曹雪芹写的完整版的红楼梦,但笔者认为不能过度解读,首先按照文学创作的文本结构来看,笔者不否认曹雪芹不止只写了80回,他可能写完了整本书,如若富察明义看到了完整的红楼梦,那他仅会只写20首诗词吗?显然前18首都是写的80回前的故事,后面的28回只需2首诗词能够概括吗?显然2首诗词是不能概括后80回故事的,既然如此,那么富察明义还看过全本红楼梦吗?答案很明显,他跟我们一样,也只看到80回的故事。我们下个章节来好好解析一下这2首诗词。</font></h3><h3></h3> <h3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ed2308">二、七言绝句之谜</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首先笔者给大家重温一下第19首诗词:(十九)</font><font color="#ff8a00">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总使能言亦枉然。</font><font color="#ed2308"> 我们简单理解一下这首七言绝句的含义:不要问什么金玉良缘,恩爱相聚宛如春梦,分散别离犹如轻烟四散。通灵宝石历经轮回,回归青峰山下恢复成了石头,即便是能够口述人言也不能改变石头的结局。</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从字面意思看似这首七言绝句是在讲红楼梦最终的结局,好像是说通灵宝玉的下落。"通灵宝玉"也恢复了石头的本相,回归到青埂峰下,上面刻满了文字,向人们诉说它历经红尘繁华和劫难的故事,对"聚如春梦散如烟"的经历发出感叹。而富察明义这一组诗作于乾隆二十五年到乾隆四十年间,不可能是看的高鹗续版的《红楼梦》。既然如此,富察明义如何写出此诗句呢?难道他是看到了完整版的红楼梦吗。要想继续下面的探索,必须对前八十回的章回关系进行梳理,显然红学家已有前辈认真梳理了80回章节关系,据周汝昌先生的研究考据,曹雪芹的全本《红楼梦》的文本结构,是每九回构成一个章节,全书是十二个九回,加起来就是一百零八回。刘先生也指出《红楼梦》整部原著应该是一百零八回,而不是一百二十回。不仅如此,胭脂斋的批语也印证了曹公不仅仅只写了八十回,我们看看胭批原文:</font><font color="#ff8a00">"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font><font color="#ed2308">;又如:</font><font color="#ff8a00">"《狱神庙》回有茜雪、红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叹叹!",</font><font color="#ed2308">这些都说明了八十回后的章节中有宝玉落难狱神庙之情节,必将与八十回前的章节内容形成对应。而这位胭脂斋是与曹公同时期的人物,曹公一边写书,胭脂斋一边欣赏并写批语。同时期的人都说了后面的书被借阅者遗失,难道相隔几十年的富察名义就可以看到?显然他一样没看到。这第八十回正好是九个九回的一个大的章节结尾部分,也是书中贾府兴衰的转折点,在这几个章节中故事情节必将有大的起伏,以曹公严谨的写作手法,不会有高锷续的故事情节发生,我们只能根据曹公前八十回的内容来探究后面的故事发展。在曹公笔下的通灵宝玉与贾宝玉并非同一人,他们在书中是两个不同的角色,通灵宝玉是青埂峰下的补天多余的顽石,经仙人幻化成的通灵宝玉。而贾宝玉是书中贾府的公子。他们两个角色相遇在一起,在书中有重要的寓意和作用,这通灵宝玉在享受完人间的温柔富贵乡后是要变回原来的顽石的,而这离开了自胎中带出通灵宝玉的贾宝玉还是"宝玉"吗?是不是成了"假宝玉"?这也是预示这贾府的兴衰,来人间享受极乐的顽石自然必将归到原处。这顽石归到原处了,这"假宝玉"就开始不同的命运了。现在许多红学家研究发现第79、80回可能不是曹雪芹原笔,如若假设后两回由于传阅遗失并在之后补上的,那么我们在这里大胆假设一下,这首绝句很可能是写林黛玉在第79回"散如烟",也就是死了,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这首绝句了。林黛玉去世之后,贾宝玉伤心欲绝,即便自己是神瑛侍者转世,也因下凡人间没有了神性,一切都无法挽回。当然这些都是笔者的一种推测,我们研究红楼梦是需要严谨的态度,不妄加评论,多闻阙疑。于此,笔者细味其意,作者似乎并没有看见这书的结局,"莫问"云云,既是劝人,更是自解。至于"石归山下"的结果则早在第一回就已明确写出来了。不是吗?</font></h3><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三、七言绝句之谜二</font></h3><div><font color="#ed2308"> 我们接着看第20首七言绝句,(二十)</font><font color="#ff8a00">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蛾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font><font color="#ed2308">。 这首七言绝句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是形容生活上饮食日用奢华,不过这样的生活没几年,就因穷困潦倒人瘦成皮包骨头样子,当初那些红颜知己都不知去向,很惭愧还不如当年的石季伦。</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 这第20首七言绝句,称之为红学四大未解之谜,究竟为何称为未解之谜!大家想想,在第19首诗是不是已经题咏了红楼梦的结局,为何到20首再题咏结局呢?也许你要说,我愿意这样,我就是要写两首表达红楼梦结局的诗,不行吗?笔者告诉你,文学创作是严谨的,特别是古人题咏诗词,常以切境、切题为前提,要对词语进行反复推敲、修改,以达到简洁精炼等目的,严格来说富察名义不可能连续写两首表达红楼梦结局的诗歌。那么就有人提出,这第20首不是咏述红楼梦的结局,而是题咏作者曹雪芹。特别是周策纵先生说:“</font><font color="#ff8a00">由于敦诚‘太瘦生’的描写,还有明义‘王孙瘦损骨嶙峋’和敦敏‘傲骨’‘嶙峋’诗句的旁证,加上宝玉的脸面俊秀,易于遮隐,都可见曹雪芹是个嶙峋清瘦的人”,</font><font color="#ed2308">他认为此诗是写作者曹雪芹而不是写小说中的贾宝玉。而刘先生却认为:</font><font color="#ff8a00">“富察明义的诗向我们透露了一个很宝贵的信息,贾府里的宝玉公子从‘馔玉炊金’的生活变成了瘦骨嶙峋”</font><font color="#ed2308">,他认为富察名义是看的红楼梦是有结局的。</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 这里笔者谈谈自己的见解,首先说这第20首诗是题咏的作者曹雪芹是没有依据的,周先生认为在书中对贾宝玉外观的描述是“</font><font color="#ff8a00">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font><font color="#ed2308">没有“骨嶙峋”的外观描述,因此认为这首诗题咏的是作者曹雪芹,与古人对曹雪芹的描述很接近,是富察名义对作者曹雪芹的一种情感表达。笔者认为这些想法是好的,但实在是过于勉强,我们再看看这首七言绝句诗:“</font><font color="#ff8a00">馔玉炊金未几春"</fon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是比喻日常饮食用的碗碟都是金玉做的极其奢侈,但奢侈的生活没过几年;</span><font color="#ff8a00">“王孙瘦损骨嶙峋</fon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是比喻王孙贵族生活的人如今家道中落,瘦得不成人形;“</span><font color="#ff8a00">青蛾红粉归何处”</fon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是比喻漂亮的女子如今看到他家已败落一个个不知所踪了</span><font color="#ff8a00">;“惭愧当年石季伦”</fon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很惭愧连当年的石季伦都不如,这石季伦是古人用于比喻土豪生活奢侈的贬义词,他是西晋时期的一位富商,有一天他用巨额金钱买到一为叫“绿珠”的名妓为妾,他很喜欢就把绿珠藏在家中,担心他人看到这位美貌的名妓,可这消息被赵王得知,赵王很羡慕石季伦得此名妓,于是找了一个由头指派官兵到石季伦家索要绿珠。石季伦在家里感慨万千,向绿珠说道:“我为你成了罪人了。可没想到这位名妓绿珠听了,主动跳楼而死,保住了对所爱之人的承诺,而石季伦因获得美女招人妒忌被人诋毁杀害。这里引用这个典故是想说明男子为色所迷的害处,石季伦是即富有也是有地位的一个人,仅仅为了一个女子而送了命,在作者看来,这是非常不值的。可相比石季伦而言,仍就很惭愧。</span></div><div><font color="#ed2308"> 笔者认为这里的“骨嶙峋”,并非隐喻曹雪芹,首先作者富察明义在此书小序中明确指出:“</font><font color="#ff8a00">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之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font><font color="#ed2308">”既然已经明确指出此书的作者,为何在第二十首再来隐喻作者?,这样理解前后很矛盾,万不是作者初始。笔者认为曹雪芹却是撰写完红楼梦的,只是受到当时文学作品传播方式的限制,仅有一部分流传,特别是后半部在传阅过程中遗失,而富察名义仅仅是看到前八十回的完整版本,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是不同的,他看到了整部著作的高潮部分, 而绛珠仙子化身林黛玉在报答完毕神瑛侍者化身贾宝玉的灌溉之德后病逝,通灵宝玉随之回到了青埂峰下,贾宝玉确因贾府的衰落在狱神庙落难,狱神庙是封建时代设在监狱里的一种神案,他在狱中遇到了丫鬟林红玉。之后的故事发展笔者不能妄加揣测,笔者这里评说,是实在的欣赏红楼梦,欣赏曹雪芹。仅将自己多年的探究成果记录一下,让朋友们能更好地去读原汁原味的《红楼梦》,得失任人评说。</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完</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2017年5月10日晚22:00</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