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米菜花开 [数家风之一]

Chang歌

<p>阳春三月,春风和煦,草长莺飞,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漫山遍野的地米菜开着白白碎碎,星星点点的小花。虽说不惹眼张扬,却有别具一格的素雅和安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三月桃花笑春风。游春光明媚,寻一缕清香。人们盛赞春之大美同时,也赞赏地米菜的葱绿轻盈之美,地米菜花的洁白素静之风。感谢所有生命的美丽,面对这早春的一抹嫩绿。南宋词人辛弃疾褪尽豪迈,柔情大发。写出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经典名句。是对地米菜这春日小精灵婉约清新美的颂扬。</span></p> <p>地米菜是我们家乡的叫法,它的植物学名叫"荠菜",十字花科,荠菜属。是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分布极广,根据地域不同,叫法也不一样。所以地米菜又名荠草,粽子草,三角草,枕头草,护生草,小鸡草,香荠,花心菜……</p> <h3>地米菜也是一种自生自灭可食用的野菜,在闲余之隅落地生根,开花繁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民俗都跟当地物产有关。我们家乡在农历三月三就有用地米菜 煮鸡蛋吃的习俗。据说吃了用地米菜煮的鸡蛋和菜汤能清热解毒,去病消灾。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民俗之一。</h3> <p>地米菜对我来说有一段永志不忘的往事。那是上世纪自然灾害时期,闹饥荒的年代。当时我们家吃的是城镇定量户口粮,一家六口也难免有吃不够的时候,仍有一定的缺口。</p><p><br></p><p>为了填肚子,只好想办法找替代品。那时我们家里吃过豌豆瓣饭,也吃过地米菜饭。用地米子菜嫩叶剁碎后掺和在米饭中填充胃,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多少能撑一下饥肠辘辘的肚皮。</p><p><br></p><p>虽说不是常年每餐都这样,但偶尔也会吃上几餐。地米菜刚吃时有一股野莱的清香。吃多了,吃久了还是有一种苦涩的味道。有没有营养都不在考虑之列,好吃不好吃也要吃。在饥饿面前是没有选择的。</p> <p>我那时才几岁,也是这饥荒队伍中的一员。记得每次开饭前我奶奶都用锅铲拨开锅里上层的地米菜,盛出一碗白花花的米饭,让我先吃。她自已和家里其他人就只能吃菜拌饭了。</p><p><br></p><p>我知道这是她老人家在心疼我。当时因为年纪小,肚皮也不听使唤,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做了孔融不让梨的事情,认识到不妥是懂事以后的事了。</p> <p>我奶奶一辈子特别不容易。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和大多数中国普通家庭一样,日子过得举步维艰。奶奶的原配姓吴,是病逝的。留下我奶奶和姑妈母女俩走了。我亲爷爷原籍监利,和我奶奶结合后生有一儿,即我父亲。</p><p><br></p><p>日本鬼子来后爷爷带着病体被抓壮丁一去不返,不知客死何方,至今尸骨都未归故里。爷爷走后,奶奶带着一双儿女相依为命。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吃了上餐愁下餐,度日如年。日常生计,里里外外都靠老人一手苦撑。含辛茹苦把我父亲和姑妈一对儿女拉扯大。读书,结婚,生子都一手操持。</p> <p>日子再难也还是要过的。四十年代末,我们举家从久合垸搬到河对面的江波渡小镇,做点小生意,以维持简单生计。新的生活开始了,苦难却没有结束。</p><p><br></p><p>奶奶在世时,我之前的两个哥哥出生不久就夭折了。原来是老三的我变成了老大。所以老人特别看重我,护着我。小时候我身体不太好,经常闹肚子疼,还时常尿床,不是头疼就是脑热,都是老人一手照料。生活起居也是细心周到,关怀备至。</p> <p>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事情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忘,但老人为我所做的一切仍记忆犹新。时常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中闪现: 肚子疼时,用手轻轻抚摸肚皮,为我熬姜茶,冲糖水。尿床后细心为我擦身子,换衣裤,翻晒床被。冬天寒冷时用她那双粗糙而又温暖的手为我捂手捂脚。天气炎热时为我用芭扇扇风,直到回凉才去休息一会儿……</p><p><br></p><p>老人去世后好久,我却感受她仍在身边,睡眼朦胧时依稀看得见老人关怀的眼神,依稀看得见她布满皱纹的脸上那颗硕大的老人斑,依稀看得见那双因裹足,缠得脚指甲完全变形的三寸金莲。依稀看得见在微风中缓缓飘动的一条条裹脚布……</p> <p>奶奶病逝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其实也没有患什么大病,拉了几天痢疾就突然去世了。这主要归结于当时医疗条件太差,没有及时得到医疗救治有关。</p><p><br></p><p>老人走后,家人和邻居街坊都为我担心,说这怎么得了,以后谁会这么细心地照看你这个多病的孩子?说来也巧,奶奶去世后我竟然奇迹般地肚子不疼,床也不尿了,身体也逐渐好了起来。邻居们都笑着对我说: 你奶奶走时把你这些毛病都带走了,她在保佑你呢。是不是这样呢?</p> <p>每年清明节祭祖时,都能引起我对老人的无尽思念和对这些往事的深情感怀。几十年前,老人为我所做的一切仍有清晰的记忆,并且会铭记一辈子。</p> <p>一年又一年,桃红柳绿,莺歌燕舞。感受三月的芳菲,带着拂面的春风,伴着春暖花开的轻盈脚步,春天如期而至。有花儿淡淡的笑意,有绿草醉人的香息。每一朵小花,每一颗小草,都播洒在心底的美丽之处。那是从心里流出的诗行,有着对故人的缅怀之情,有着对亲人永恒的缱绻和思念。</p><p><br></p><p>春是带着芬芳的信使。柔柔微风,蒙蒙细雨,三月清明天,相思铺满地。在绚烂静美的春色中,不浓不淡,春光恰好。在缠缠绵绵的春雨里,不紧不慢,正值清明。在这个节气里,人们踏青春游,休闲渡假成为一种时尚。寻访故里,祭拜先祖,成为一种传承。吃吃粗粮,尝尝野菜成为一种情怀。</p><p><br></p><p>当一碗拌有地米菜的米饭端到你面前时,仍能闻到一股野菜的清香,尝到一种别致的苦涩味道。仍能感受到淡淡的初春气息,倍觉浓浓的亲情在心间萦绕。</p> <p>桃花流水杳然去,</p><p>明月清风几处留。</p><p>谨以此文献给长眠于世的爷爷王东海,奶奶郑氏两位老人。值清明时节,表缅怀之情。</p><p>音容宛在,</p><p>德芳千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