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四日游景点介绍

海天一色

<h3>  </h3><div>出游时间,4月13、14、15、16共四天 </div><div><br /></div><div>主要景点: 徽州歙(shè)县棠樾-鲍家花园—呈坎村,黟(yī)县宏村—西递,屯溪老街。</div><div>计划行程:13日沧州西坐高铁到达黄山北站,去鲍家花园住宿。14日早晨上午游鲍家花园和棠樾牌坊群,中午饭后游呈坎古村。傍晚去宏村景区附近的宾馆。15日早晨上午游宏村,中午饭后去西递。傍晚去屯溪老街附近住宿。16日上午屯溪老街。自由活动。下午两点黄山北站高铁返沧州,晚上八点多到沧州西站。<br /></div> <h3>  第一个景点是歙(shè)县鲍家花园,系春秋名相"管鲍之交"鲍叔牙后裔(注:鲍叔牙是齐国著名的宰相,封地在河间束城镇,古称束州,鲍叔牙死后葬于河间束城,束城磨盘山就是鲍叔牙墓);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徽商、盐法道员鲍启运的私家庄园。从这个意义上讲,鲍家花园就是咱河间人的花园,与当时苏州拙政园、无锡蠡园并称“江南三大私家名园”。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私家园林和盆景观赏地。她坐落在举世无双的棠樾牌坊群边,以徽派盆景为主题,同时荟萃国内外各流派盆景精华,与牌坊群景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完整的徽商故里。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她是典型的古徽派园林与徽派盆景相结合的中国私家园林精品,与苏州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无锡蠡园、梅园齐名,毁于清末太平天国战争。现经修复重建,成为我国最大的私家园林和盆景观赏地。鲍家花园占地360余亩,收藏盆景作品近万盆。荟萃海内外盆景流派之精华,广纳各方花草藤木之名贵,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于一体。为当今中国最大、最美、最具特色徽商贵族庄园。</h3> <h3>  第二个景点,棠樾牌坊群,位于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为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棠樾的七连座牌坊群,不仅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同时亦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h3><div>棠樾牌坊群结构布局都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手法,给人以稳重感,在视觉的焦点处加以强调,精心雕刻。牌坊群两侧保留了永久农田,四周没有构造物,远眺牌坊群,七座牌坊仿佛从农田“拔地而起”,显得格外突出。牌坊群位于棠樾村口,其周围的农田、树木、池塘、河流及人工环境(如古桥)等构成了完整的村落外部环境,反映了古代村落选址、建设所遵循的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div><div>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每座牌坊的建筑风格确混然一体。歙县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这种青石牌坊坚实,高大挺拨。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可历千百年不倒不败。 </div><div><br /></div><div>棠樾牌坊一共七个。分别是:</div><div><br /></div><div>一、乐善好施坊 </div><div>  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1年)。据传,棠樾鲍氏家族当时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其村鲍氏世家至鲍濑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想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十万担、捐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于是,在棠樾村头便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 </div><div>  二.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 </div><div>  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据县志记载:吴氏,嘉定人,22岁嫁入棠樾,时小姑生病,她昼夜护理。29岁时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对前室的孤子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抚养,直至其成家立业。鲍元标也不负母恩,终于成为清季著名的书法家。年老之后,吴氏又倾其家产,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属中没有钱安葬的人。“厚葬”也是对祖宗的孝顺,当然也值得颂扬。吴氏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寿终。她在60岁时辞世。  吴氏的举动感动了地的官员,遂打破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尽管得此厚爱,但在牌坊额上“节劲三立”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 </div><div>  三,鲍逢昌孝子坊 </div><div>  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据记载,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清顺治三年(1646年),才14岁的逢昌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后终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一进家门又见母新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医治。母亲服用后果然痊愈,族人便说这是他“天鉴精诚”、“孝愈其亲”。 </div><div>  四,鲍象贤尚书坊 </div><div>  明天启二年(1622年)建,旌表他镇守云南、山东有功。据县志记载:鲍象贤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经远赴云南边防,使边境得以安定,当地百姓还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秉性亢直,卑视权贵,鲍象贤多次遭到奸臣的中伤,政治生涯几起几落。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择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div><div><br /></div><div> 五,鲍灿孝行坊 </div><div>  建于明嘉靖(1552—1567)初年。牌坊挑檐下的“龙凤板”上镶着“圣旨”二字,横梁正反各有一对浮雕雄狮,显得颇为英武。额题“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据《歙县志》记载: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其母两脚病疽,延医多年无效。鲍灿事母,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终至痊愈。他的孝行感动了乡里,经请旨建造此坊。又因为他教育子孙有方、被皇帝“荣封三代”,并特地为其祖父立坊。由于鲍灿的曾孙鲍象贤是工部尚书,所以皇帝赠鲍灿“兵部左侍郎衔”。  据说棠樾的孝子特别多,甚至可以说鲍氏家族是靠“孝”繁衍壮大起来的。这与历代帝王都把“孝道”当作修身齐家治国的根本思想分不开。 </div><div>  六,慈孝里坊 </div><div>  为旌表宋末处士鲍余岩、鲍寿逊父子而建,是皇帝新批“御制”的。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让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来朝廷为了旌表他们,赐建此坊。牌坊上还铭刻了明永乐皇帝的《慈孝诗》日:“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事后,欣然写下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又刻御题对联于其上。一座牌坊被几朝皇帝加封,这在我国历史上也不多见。 </div><div>  七,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 </div><div>  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据县志记载,江氏为棠樾人,26岁守寡后,“立节完孤”,把儿子集成培养成歙县的名医。寡妇守节,培养后嗣,被宗法社会认为是最大的孝行,因为宗族是依靠血统来维系的。所以在江氏80岁高龄时,族人为她请旌,建起了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  所谓“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在徽州这个程朱理学的故乡,女性受封建的节烈观念残害尤深,出现过一大批像《儒林外史》中的王三姑娘那样、“自愿”殉夫的节妇烈女。 </div> <h3>第三个景点是呈坎,位于黄山南麓歙(shè)县的呈坎就是一座隐藏于山野的千年古村落,国家5A景区。宋代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 也是朱熹的家乡。呈坎,按照《易经》“阴为坎,阳为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 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亦称八卦村,被誉为中国风水第一村</h3><div>  1.隆兴桥:屹立在被喻为呈坎村第二水口的村南,并驾于两条梅花坝之上,它是罗家19世组罗弥达在明弘治年间,捐资千万两黄金所建,清代维修,取名隆肖桥,实则暗寓自己的生意兴隆发达,桥身高出水面8米,宽6.6米,长46.6米,气势雄伟,是皖南最大的单孔桥。而隆兴桥为何建如此高大,具体是接龙脉的,因为村南太空,非此不能将山脉与村庄相连,非此不能压住阵脚。 </div><div>  2.罗润坤宅:此宅建于明代中期,二进二层楼房,前后进之间为廊,中间为天井,形成一个口字形四合院。该宅给人的感觉是别致、小巧玲珑。自1961年安徽省政府公布为重点保护单位,1997年该文物由国家买下,并修缮。该宅结构特别,底层低,楼层高,底层下厅狭小,楼层正厅宽敞,以前这家主人会客不在楼下而在楼上,楼层梁层梁架构件雕刻精致,楼厅临天井一面是美人靠边,沿天井的格子窗及房间的格子窗、遮羞板、月梁等构件,为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是典型的徽州明代建筑。</div><div>  3.环秀桥:环秀桥为溪东街和前后街的主要通道,是建于元代的一座五孔石桥,有两孔因河道拉直被湮。桥长26.65米,宽3.85米,高距水位4.55米。古桥历经数年百年沧桑,依然秀雅如初,桥上有亭、亭中有座,休息的村民都能向你娓娓诉说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元时,呈坎村有一对青年夫妇,因家境贫穷,丈夫则别妻离乡,踏入商途,后成为富商,却因心力交瘁,客死他乡,其妻秉承夫志,捐资建造了这座横跨众川河的便民石桥,并以丈夫的名字命名为环秀桥。桥上一廊亭为清代罗福俊改建,因他小名黑仂,村民也把这桥叫“黑桥”,时至“文革”期间,“黑桥”又改命为“红旗桥”,三易其名,石桥的故事深深络在了村民的心里,嵌在中国历史的缝隙中,而且这样也是古代休宁通往许村、歙县的交通要道。</div><div>  4.富商宅院:该宅建造于清代,此宅的建筑风格与明代建筑有所不同,大门由清磨的花岗岩石块与水磨青砖混合建造,饰以精美的砖石浮雕,与头墙飞檐翅角,以显兴盛气象。主宅分一进、二进,长幼尊卑,各得其所,起居讲等级,凡门、窗、梁、柱均用精美的木雕,雕工之精细,连一丝一弦都不得忽略,木雕相伴的镶嵌位置,也者非常讲究,如福、禄、寿木雕镶揿在窗栏门窗上,让家人客人触目便是。据说如此众多的工艺木雕,在主人亲自监工下,历时数年,花费白银数千两,从中不难看出房子主人的儒雅之气,以及刻意假定求的氛围。另外,在主宅的右侧建有辅宅,做私塾用,取名琴书轩,供子女读书,以及教书先生和男女佣人起居,是徽商重视教育的最好例证。 </div><div>目前,主宅、辅宅得到较好的使用和维护,其完整的古风貌成了影视剧《风月》、《徽商情缘》、《烟锁重楼》、《老房子的故事》的天然摄影棚。而黄山前山巨型造刻“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即为国民党第二战区唐式遵的少将参谋,该宅的少主人罗纯夫和这村里的大才子罗长铭所书</div><div>  5.石柱厅:目前,在呈坎古民居中,石柱厅是最大的一栋民宅,占地面积有600平方米,现在6户人家。</div><div>  “石柱厅”为明代富商建造,门楼为宽大的木牌枋式结构,共三层,以显富豪,其实整幢建筑,一根石柱也没有。据传,住宅一进中间两根木柱原来是石柱,后风水先生看了,说民房不宜用石柱,因此把石柱和承善堂对调,但取名还是“石柱厅”。</div><div>  “石柱厅”的第一进是气势非凡的厅堂,柱高梁粗,几案宽大,面积700平方米,看上去很有气魄,用于待客,很有“面子”,二进为住宅,除去天井、堂之外,占地面积不足100平方米,住房狭小,连楼梯间也设计成占地只有4平方米左右的旋转楼梯,与前后形成强烈的反差,三进住宅建了三层,以充分利用空间,明代民宅能建三层,且高达10余米,其建造难工和施工难度都是比较大的,从这幢房子不难品出徽商接人待物处事律已的心态。</div><div>  6.燕翼堂:明代民宅,两进两间三层楼。98年已由国家买下维修。大门门罩砖雕,形制古朴门墙有单披屋面,靠异形丁拱承托平盘木方,木方上置圆形雕花栌斗,斗上又斜华拱,斜华拱承托屋子面,展品形丁头拱和圆形栌斗拱在徽州极为罕见。据说它保持了宋代,元代的建筑风格尤为珍贵。 </div><div>该宅两进三层,气势恢宏,在徽州极为少见,前进为会客厅,后进为生活区,从这幢房子可以看出徽州人聚族而居及徽派民宅的风格。靠天井采光,有“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说,四面都是高墙,叫峰火墙,有窗户,但很少、也很小,是砖的,叫防火、防盗窗。在本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也就是说当时在徽州这一带,男的十三、四岁就要外出学经商,或读书入仕,家里尽是妇儒、小孩,因此,徽州人造房子对防火、防盗等设施考虑的特别周到。此房给人的印象是古朴、恢宏精美、坚固、考究、独特,无不使人留连忘返。</div><div>  7.下屋:在呈坎村的后街,有一幢明代最大的建筑群“下屋”,一并排千幢连为一体,均为三层住宅,占地约2000平方米,其豪盛之势,令周边宅民居相形见掘。现今来看大有大的难处,豪宅连片因其高大阴森,采光不足,让人退避三舍,据说还常常“闹鬼”,故在300年前,宅主就在外墙显要置上镶块大条石,上刻“泰山石敢当”,以驱鬼镇邪,现在豪宅则全部空在那无居住,盛夏进去仍让人毛骨悚然。</div> <h3>第四个景点是宏村,又名弘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800余年。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主要景点有:南湖春晓,书院诵读,月沼风荷,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古树,雷岗夕照等。[2] </h3><div>拥有举世无双的古水系——水圳、月沼、南湖,被称为民间故宫的“承志堂、培德堂”。徽商故里的“三立堂、乐叙堂”,“汪氏宗祠”,保存完整的古代书院“南湖书院”等重要文物。</div><div><br /></div><div><br /></div><div>月沼湖位于宏村村落中央,即牛胃处,状如半月。老百姓俗称其为月塘,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 </div><div>月沼湖常年碧绿,塘面水平如镜,塘沼四周青石铺展,粉墙青瓦整齐有序分列四旁,蓝天白云跌落水中,老人在聊天,妇女在浣纱洗帕,顽童在嬉戏。不少经典大片都出自于此。当夜色朦胧时,月沼边一排灯笼亮起,也秒杀了无数镜头。</div><div>南湖位于宏村南首,建于明万历丁未年(1607年)。宏村村落经永乐年间到万历年间,人口繁衍,光靠月塘蓄水已不够用,又在万历年丁末年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四旁砌石立岸,建成南湖。 </div><div>湖成大弓形,堤分上下层。堤上有苍翠欲滴的参天古树,亦有如少女般临镜梳妆的垂柳。放眼望去,整个湖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远峰近宅,跌落湖中,加之树荫水深和日光相互作用,明暗协调,显得幽深雅静。鸟落枝头鸣唱,白鹅昂首游弋,为湖多添了几分灵动,更显一番别致。 </div><div>“无边细雨湿春泥,隔雾时闻小鸟啼。杨柳含颦桃带笑,一边吟过画桥西。”南湖上的画桥,正是电影《卧虎藏龙》一开始李慕白牵马走过的地方。</div><div><br /></div><div>南湖书院 </div><div>一所传统徽派建筑风格的古书院,过去宏村子弟读书的地方</div><div>汪氏宗 明代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祠堂,与月沼组成宏村八景之一的“月沼风荷</div><div><br /></div><div>承志堂,黟县保护最完美的大型古民居建筑,有“民间故宫”的美誉</div><div><br /></div><div>敬修堂,坐落在宏村月塘北侧西首,坐北朝南,建于清道光年间。 </div><div>堂前巧妙设置了两套庭院,内院呈规整长方形、地面青石铺展考究,镶砌花坛鱼池,两株与房宅同龄的牡丹即驻芳藏艳其间。内院与月塘外境一墙之隔,营造了静谧祥和的氛围。外院融入外界,冬日夏晚,人们喜于聚集此处,小憇赏月,堪比桃源雅居。 </div><div>敬修堂在空间架构、平面布局上极为得体。堂前庭院布局使全宅生辉,充满灵气;内部屋面雕饰彩绘,意于整体建筑风格气韵的和谐统一,充分显示了古典民居的神奇魅力。</div><div><br /></div><div>敬德堂整幢建筑装饰简朴,屋柱为方形,是宏村明末清初民居的代表。 </div><div>敬德堂位于宏村牛肠水圳下游转弯处,为H型民居。厅堂背向排列,前后厅均有天井,采光性能好,两侧为厢房,南侧为前院,北侧为厨房,厨房里还有一个小天井,东侧还有一座面西朝东的小偏厅和大花园。</div><div>汪大燮故居,位于宏村街中段南向,汪大燮是民国初黎元洪政府国务院总理 </div><div>汪大燮故居占地面积291平米,系二楼前后三间结构。 </div><div>在汪大燮故居的旁边,左边前十米有邮局和一个大的超市那里就是商业街,可以购买一些小饰品和一些宏村的特产。</div><div>冒华居,位于月沼西南畔。步入大门为花园小庭院,正厅大门开在天井左厢。正厅梁、窗雀替木雕精美,长条几、八仙桌、美人靠椅陈设依旧。中堂悬有“冒华居”古匾,两侧挂有清代翰林院侍讲、著名书法家梁同书书写的楹联:“万古家风惟孝弟,百年世业在诗书。”天井右厢悬挂“得少佳趣”匾额,悬挂着清代著名书法家、戏曲作家张照草书楹联:“兴衰烟露流彩笔,吟边云日弄晴窗。”堂柱上挂有徐观政的木刻楹联:“善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何瑾的木刻楹联:“惜食惜衣,不独惜财兼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此处是欣赏古徽州民居楹联的极佳之所。</div><div>水圳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3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总长1200多米,绕过家家户户、长年清水不断。宏村人的祖先很会利用自然溪水来做文章,他们在宏村的上首浥溪河上拦河建石坝,用石块砌成的数米宽的人工水渠,利用地势落差,把一泓碧水引入村中。水圳九曲十弯,穿堂过屋,经月沼,最后注入南湖,出南湖,灌农田,浇果木,重新流入濉溪,滋润得满村清凉,使静谧的山村有了动感,创造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div><div>这人工水系,丰富了村落景观,和谐、多变、富有灵气,有6大功能。一是防火;二是调节小气候,改善气温和湿度,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三是饮用;四是洗涤;五是灌溉;六是发电。</div><div>水圳沿途建有无数个小渠踏石,人们浣衣洗涤、浇花灌园都极为方便,是古代村落的“自来水”,当年村民饮用、浣洗都在“牛肠”里,汪氏祖先曾立下规矩,每天早上8点之前,“牛肠”里的水为饮用之水,过了8点之后,村民才能在这里洗涤。更为奇妙的是,这牛肠的水位,无论天晴下雨,总保持在一定的高度,即水位总是低于小桥以下一点,不多不少,十分奇特。</div><div>水系建立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div> <h3>第五个景点是西递。</h3><div><br /></div><div>西递村已开放的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有十二三个,参观人员在村旅游公司,购买参观券后,由导游引导依次参观,已开放民居中的村民照常过着自己的生活,只是在有人参观时辅助做些讲解并推销其旅游商品。从开放的民居看,房屋的主人对这种管理形式都非常满意,屋内收拾得非常干净,屋内家具、用具摆设和字画的布置,都保留着明清特色,古朴典雅,许多家具都是明清时保留下来的,很多民居中还摆设着红木家具。在许多未列入参观范围的明清民居中,如果你向房主打声招呼,房主也会欢迎进去参观的。村中有些住户也开展各种旅游服务项目,如餐饮、木雕、盆景展览等,西递村原有牌坊十多个,现只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胡文光石雕牌坊,据说它的保留是因为一位军属老大妈的保护,“文革”时,当有人要这座牌坊同其它牌坊一起砸掉时,是她出面保护,又因为她的儿子在部队当团长,才没有人敢动手。 西递村呈船形,村中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群,就像一间间船舱,组成大船的船体;昔日村头高大的乔木和13座牌楼,好比船上的桅杆和风帆;村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峦,宛如大海的波涛;村前的月湖和上百亩良田簇拥着村子,恰似一艘远航的巨轮停泊在宁静的港湾里。当来到西递村口,一座兴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的“胡文光牌坊”,俗称“西递牌楼”,高高耸峙在眼前。当时的西递人胡文光(1521-1593)登嘉靖乙卯科进士,先为江西万载县知县,后为胶州刺史,迁荆王府长史,授四品朝列大夫。因其政绩显著,皇帝遂愿准敕建这座石坊。 </div><div>历史上,西递村头曾建有13座牌坊,大都为旌表孝子和贞节的。现仅存的胡文光牌坊是最雄伟最精致的,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位于胡文光牌坊西侧的“走马楼”,又称“凌云阁”,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相传当年西递首富胡贯三家族为迎接歙县的亲家、当朝宰相曹振镛的到来而突击营造的。现今的走马楼是依据当年的布局重新修复的,并与相邻的七哲祠遗迹共成一个景点。走马楼分上下两层,粉墙墨瓦,飞檐翘角。现走马楼内表演黄梅戏、抛彩球、茶道等节目。楼下有单孔石拱桥,名为梧赓古桥。西溪流水潺绕走马楼,穿桥而过,在这里可领略到“西递八景”之一的“梧桥夜月”美景。</div><div> 东园包括凉厅、正厅、前厅三进,正厅为厚光堂,用于接见贵客之用;前厅为接待亲眷内宾,凉厅为书厅,既是主人修身养性的书屋又是主人办私塾的场所。 凉厅左边厢房房门为六边形,右边却是圆形,突破了原传统式的对称建筑结构,而取得了不对称中之对称美的效果。这里“取吉”图案随处可见:六边形门上雕刻“五蝠捧寿”的图案,五只蝙蝠翩翩的展翅意喻多福长寿;右边厢房房门为圆形,是一幅很大的冰梅图(俗称“冰裂”图),冰块棱角分明,香梅花瓣清晰,冰棱寓意“十年寒窗”,香梅象征“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中不难看出主人的心愿,希望自己的儿孙后代要刻苦攻读,积极上进,荣获功名,争气做人。 </div><div>凉厅天井墙上,嵌着一块碑刻,此碑宽近70厘米,高约30厘米,从右往左刻有行草“结自得趣”四字,为清代西冷八大家之一陈鸿寿所书。“结自得趣”这四个字是引用唐元结的典故书写雕刻的。 </div><div>西园庭院建筑以漏窗借景传情。进入园内,右侧是三幢楼房一字摆开,它们由一个长方的庭院连为一个整体,中间用大的砖雕漏窗以及形态各异的门洞隔开,分为前园、中园、后园,园中栽种花卉,设有假山、鱼池。透过前院的漏窗,隐约可见中院、后院的景物。整个庭院处于“界与未界,隔与未隔”之间,庭院深深,层层相联这种不让人一览无遗的设计,使得整个狭长的庭院显得幽深雅静。在乡间村居这种“移步换景,借景园外”的建筑格局并不多见。 </div><div>西园有很多精美的石雕。前院的石条上陈放着“西递”两字石刻,它是古代的村碑,原来放在村口,“文革”中被丢置一旁,是现在房屋主人抬放家中保存至今。边上石几、石桌、石凳、石井、石鱼缸给整个庭院增添了北方的阳刚之气,正如人们评论苏州园林那样,“兼有南方之秀,北方之雄”。 进入中院的门额上嵌有石刻“西园”二字篆书。中院住宅大门两侧墙上各嵌有一个石雕漏窗,是“徽州三雕”中的代表作品。左边是“松石图”,两株奇松斜伸于嶙峋怪石之上,傲然挺拔;右边是“竹梅图”,婆娑幻影与傲立劲梅相错,显得高雅别致。 </div><div>中院住宅大门门罩上有一块民间极为罕见的石雕,刻着西周时期“周文王访贤”的故事,图中清晰可见姜子牙在河边钓鱼,周文王下马后,由武吉(下跪者)带路,恭敬的拜跪姜子牙并恳请他出山为相,辅佐执政。令人可惜的是,这块雕刻细腻的石雕人物在“文革”中被毁掉了头部。   进入后园的门额石雕上刻有 “井花香处”四字,后园有厨房及古井一口,“井花香处”四字,充分体现了主人的品位。再往里走,门洞上方题有“种春圃”,含义是门洞里面是一块菜园,主人把春色播种在小园里,简单的几幅题额诗情画意,足以将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蕴揭示一二。 </div><div>惇仁堂,位于“大夫第”后弄,“敬爱堂”上首,滨临前边溪,是徽商泰斗,明经胡氏二十四世祖胡贯三之父胡应海晚年居住的地方。房屋呈五开间两厢二楼结构,宽大明亮,气势轩昂,现为胡贯三嫡系三十世儿孙居住。房大屋亮是惇仁堂建筑的显著特点,中间厅堂十分宽敞,目前在西递明清古居中数第一。后半部平顶天花,前半部拱形卷蓬为顶,并高于后半部,以确保天井光线直接照射到厅堂的太师壁。两侧各两间为卧房,两间卧房相通,古称“联珠房”,类似现代的套间。紧靠厅堂的两间卧室,面临天井,光线也很充足,而两侧的房间,由于离天井较远,光线自然就差多了。因此设计者就专门在房间窗户上方设计了一束见方的小天井。俗称“子”天井,以供采光之用。同时在两梢间又装有桃花木雕图案的隔扇门分隔,关上隔门,是三门两厢式样,而打开扇门,就一眼能看清并列五间房和两侧类似天窗的小天井,另有一番天地。其建筑结构非常特殊,在西递众多的古民居中又独树一帜。堂内陈列摆设古朴典雅。“惇仁堂”匾额高悬太师壁上方,是清嘉庆年间自称“菊叟”的汪承霈手书。汪承霈,休宁人氏,举人出身,官拜三品,系太子太傅,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汪由敦之子。厅堂上悬挂木刻楹联两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楹文寓意深刻,气度不凡,具有哲理,道出了当年主人的心志和为人。厅堂太师壁左右两侧,各有一具至今隐约可见的报喜捷板。 </div><div>膺福堂,建于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乃明经胡氏二十五世祖,诰封从二品,户部尚书,胡如川(尚憎)的故居,现为其后裔居住,《膺福堂》高大贴墙门楼,飞檐翘角,方柱月梁,砖雕精美,气势宏伟,显示了非同一般的官第型制。 </div><div>建于清初,是西递官职最高的清二品官胡尚熷的私邸。未进其门,便可看到砖雕的八字门楼,其构型与胡文光刺史牌楼相似,门楼上角砖雕的龙凤尾,非常细致。进入大门,就有一个高高的门槛。古时门槛是衡量一个人官职高低的标志,这是个二品官门槛,当然比大家刚才在大夫第见到的要高得多了。文官从右侧进,武将从左侧进,七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开大门、跨门槛而进。屋内木雕的莲花门,以及一些古家具,均玲珑剔透,可见当时屋主人的豪华气派。 旷古斋,徽州古民居的一大特色,就是建有门楼、门罩。它的作用既可以遮风避雨,保护门扇、门框,也可以显示出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理想追求。徽州人十分重视门楼的修建,有“千金门楼,四两屋”之说,古人宁可花去千两黄金用来修建门楼,仅仅花费四两用来建房子,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可以反映出门楼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门楼上面雕刻有精美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制作得富丽堂皇,展现了新安画派和徽州版画深厚的艺术根基,也展示了徽商在当时的中国无与伦比的财力和物力。 从旷古斋门罩的造型就不难看出主人的身份。整个门罩呈元宝形,两头翘角的下方各有“富”、“贵”二字,“富”字表达了主人希望经商赚钱,招财进宝的追求,“贵字则是反映了主人亦商亦读,以商保仕的愿望。 </div><div>旷古斋是一座由庭院、花园和多单元房子组成的私家宅院。前面对游客展出的是前楼厅堂。厅堂的陈设是典型的古徽州风格,正面板墙上方悬挂的是一块隶书宇大匾“旷古斋”,匾额下是中堂画,画两边有两副古对联,其中一副是“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这是一幅改字联,其中把“孝悌”写为“孝弟”,更扩展了兄弟和睦之情;“文章”的章字中“早”字竖出了头,以示多读诗书早日出人头地之意。</div><div>天井和绣楼</div><div>西递古民居内大都设有“天井”,这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天井的设置,一般三间屋在厅前,四合屋在厅中,起到采光、通气诸功用。因过去徽商巨贾为了藏富防盗之需,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闭的屋墙,很少向外开窗。设置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使“天人合一”,足不出户,也可见天日。</div><div>青云轩</div><div>轩,意为有窗的廊子或小屋,旧时多为书斋的名称。青云轩位于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的世界文化遗产??西递镇青云弄。“青云轩”这家主人读书的地方,取名“青云轩”有希望平步青云,步步高升之意,如果您有机会能来这里旅游住上些日子,可能也会走好运哦!</div><div><br /></div><div>最后一个景点是位于黄山市区的屯溪老街,原名屯溪街,位于黄山市中心城区,由新安江、横江、率水河三江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码头发展起来的。老街的整体建筑具有宋代徽派民居的风格与特征,因而屯溪老街又被称为宋街。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1] ,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也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徜徉在繁华的老街,像进入一条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长廊。目不暇接地浏览着老街的徽州风情,出入于茶楼、酒肆、书场、墨莊。品尝着徽州香茶美食,观赏着“徽墨”、“歙砚”及各种流派的版画、碑帖、金石、树雕,和有名的徽州砖雕,歙砚,木雕,石雕,竹雕……。</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