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爹教育的成功,董卿的悲哀

领袖启航

<h3><br /></h3><h3>这段时间,董卿很火。</h3><h3><br /></h3><h3>第一次火,是因春晚上,她那抹艳压全场的口红;</h3> <h3>第二次火,则是源自诗词大会中,她那信手捏来的诗词歌赋。</h3><h3><br /></h3> <h3>而最近的第三次火,宇妈却有些看不懂了,火的竟然是董卿父亲的魔鬼式教育。</h3><h3><br /></h3><h3>说到董父的严苛教育,除了虎爸必备的&quot;幼儿园开始抄成语,背古文&quot;&quot;小学开始每天一千米&quot;,董卿的童年故事里还有:</h3><h3><br /></h3><h3>•&quot;你不要老照镜子&quot;:董卿说她爸有些名言——&quot;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quot;,&quot;你已经长成这样了,照还能照得更好看吗?&quot;;</h3><h3><br /></h3><h3>•&quot;做家务,勤工俭学&quot;:寒暑假去饭店做清洁工,10个房间,20张床,一个人打扫,15岁的董卿为了铺好床单,一个人费劲地抬起一张张厚重的席梦思,委屈地大哭起来。</h3><h3><br /></h3><h3>更让董卿喘不过气的是,父亲对她的要求不仅多,还高,只要没做好,爸爸就会冲她辱骂暴打。</h3> <h3>董卿采访说:"从小一直被父亲阻止参加文娱活动,但中学毕业后她却一心想报艺校,为此遭到了父亲的毒打,她一度想要以自杀威胁。那时我们家住在六楼,我经常会在阳台边写一行字‘活着还有什么意思’"。</h3><h3><br /></h3><h3>然而就是这样近乎残忍的教育方式,却因董卿的成功,被众人推成了学习的榜样。</h3><h3><br /></h3><h3>有育儿号甚至打出《看董卿,学习"虎爸"教育!》的标题,点开内容,看得我有点背脊发凉。</h3><h3><br /></h3><h3>甚至还在朋友圈,看到几个正犹豫要不要在新学年对孩子少一点打骂的家长,因为董卿的故事,开始怀疑自己对孩子是不是还不够狠……</h3><h3><br /></h3><h3>然而我们真的能如此简单粗暴地将董卿的成功,归结于董父的"严苛"吗?</h3><h3><br /></h3><h3>宇妈<span style="line-height: 1.5;">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了董卿"虎爸教育"背后,有着被我们所忽略的真相。</span><br /></h3><h3><br /></h3><h3>一、你看到了董父的严苛,却忽略了他的身教</h3><h3><br /></h3><h3>• 董卿的勤奋,源自父亲的身教。</h3><h3><br /></h3><h3>都说董卿很努力,其实她爸比她还努力。</h3><h3><br /></h3><h3>董父出身农村,父亲早逝,从小是一面读书,一面还要到河里抓鱼摸虾,卖钱养家。</h3><h3><br /></h3><h3>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在当时大学生那样稀少珍贵的年代,董父依旧凭靠自己的努力考取复旦,并在工作后勤勤恳恳,当上报社副总编。</h3> <h3>与某些虎爸不同,董父对女儿的严苛,绝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是源自自己的亲身成功经验。</h3><h3><br /></h3><h3>而正是因为这样的身教,才令董卿对父亲的严苛,有了多一层的理解与信服。</h3><h3><br /></h3><h3>• 董卿的爱阅读,源自母亲的兴趣。</h3><h3><br /></h3><h3>董卿的母亲也同为复旦毕业,虽然是一名理科教师,却对文学充满兴趣,她喜欢读的书也都让女儿读。每次读完,还会让女儿讲讲书中人物关系和感想。</h3> <h3>董卿说长大后看到网上推荐的那些经典书单,竟然和妈妈当年给她列的一模一样。</h3><h3><br /></h3><h3>腹有诗书气自华,董卿曾说自己&quot;三天不读书,就如不洗澡一样难受&quot;。</h3><h3><br /></h3><h3>董卿那份对知识的热情,绝不仅仅是来自于父亲的严苛,更是来自于家中&quot;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quot;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长大,孩子自然也认为阅读、上进,是和呼吸、吃饭一样平常的事情。</h3><h3><br /></h3><h3><br /></h3> <h3>现代家庭里,很多家长只是三流的父母,却一心想要一流的孩子。</h3><h3><br /></h3><h3>他们学到的只是董父的那份严苛,却做不到他那样的身教。</h3><h3><br /></h3><h3>他们也只看得到严苛下成功的董卿,却没看到那千万个被严苛毁掉的&quot;董卿&quot;。</h3><h3><br /></h3><h3>这些被毁掉的&quot;董卿&quot;大多就在我们中间,成长曲折,生活得默默无闻;少数几个,则像丹妈之前分享过的《她是乖乖女,聪明、刻苦、听话,却雇了3个人杀害自己的父母……》中的女孩,父母用严苛毁掉了她,她就用自己去毁掉父母。</h3><h3><br /></h3><h3>二、你看得到是董卿的美,却看不到的她的累与泪</h3><h3><br /></h3><h3>作为观众,我们看到的是她人前的美,而作为她的父母,看到的,也许更多的是自己孩子背后的累。</h3><h3><br /></h3><h3>董卿那么优秀,可你在知道她优秀背后的累与泪,又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她那样活吗?</h3><h3><br /></h3><h3>• 为了这份优秀,她过了一个满是阴影的童年</h3><h3><br /></h3><h3>无论她在采访中如何表示:&quot;没有父亲当年的严苛就没有今天的自己&quot;。</h3><h3><br /></h3><h3>但每每谈到童年,谈及父亲,这个拥有丰富舞台经验、永远优雅淡定的女主播,却总是控制不住的饮泣。</h3> <h3><br /></h3><h3>在节目中,她看到一对亲子在表演中的亲密配合,在场下哭得说不了话,最后哽咽着回忆到父亲曾对她的严厉,用了三个"非常"。</h3><h3><br /></h3><h3>虽然她接着也说感谢父亲,理解父亲,但却在最后对台上的父女说了一句:"我特别羡慕你们,长大以后你们会有特别多美好的回忆"。</h3><h3><br /></h3><h3>• 为了那份成功,她"冷落"了家人</h3><h3><br /></h3><h3>董卿是独生女,父母怕打扰她工作,从未到过北京。</h3><h3><br /></h3><h3>八个春晚的背后,是董卿八个只能在晚会结束后,自己吃速冻饺子的春节。</h3><h3><br /></h3><h3>当别人向她父母感叹:"有这样的女儿真是福气~"</h3><h3><br /></h3><h3>只有董卿自己知道,节俭的父母其实并没有享受到自己什么福气,病了都还是自己挤地铁上医院。</h3><h3><br /></h3><h3><br /></h3> <h3>• 为了那份完美,她把该恋爱的时间都给了工作</h3><h3><br /></h3><h3>365天,100多场主持,为了驾驭好不同主题的晚会,董卿几乎把自己逼到极致:</h3><h3><br /></h3><h3>朱军评价董卿在工作中对自己非常严格。</h3> <h3><br /></h3><h3>虽有过几份恋情,却直到四十多才结婚生子,这绝不是因为她不够优秀,而只是因为她没空经营。</h3><h3><br /></h3><h3>董卿说以前最害怕的就是吃饭,常常是边哭边吃。</h3><h3><br /></h3><h3>小时候,每天数落她,逼她反思的是餐桌前的爸爸,</h3><h3><br /></h3><h3>长大后,每天数落她,逼她反思的是地毯上的自己。</h3><h3><br /></h3><h3>这份好强与执着,是对舞台的热爱,但从心理层面来说,过分好强,其实也是一种安全感的缺乏。</h3><h3><br /></h3><h3>成功能填补她曾经所付出的累,却永远掩盖不了她内心回忆起童年的痛。</h3> <h3>谈及童年的自己,她说:"我就像轮子上的仓鼠,总是忙于满足父亲的各种决定,也总是无法达成父亲的各种期待。"</h3><h3><br /></h3><h3>成年后,她还是像那只轮上的仓鼠,带着自我实现的使命,更带着童年那种"无论如何都得不到父亲满意"的焦虑,那种总在不断给自己纠错,把自己逼到极致的努力,拼尽全力的继续奔跑。</h3><h3><br /></h3><h3>也许,在父亲的严苛教育下,董卿获得了大众眼中的成功,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内心深处的缺失感又让她显得悲哀。</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和董卿一样,丹妈也是从小在父母严厉教育下长大,内心感触很深,在"生而为人,必须优秀"口号下长大的孩子,其实很难拥有真正的自信,真正的放松。</h3><h3><br /></h3><h3>有一次小助理看我太辛苦,说哪个哪个公众号的妈妈停更一周,去旅行了,让我也给自己放假一周休息一下。</h3><h3><br /></h3><h3>这听上去很诱人,可我想了又想,却怎么也做不到,比起累,我似乎更害怕那种闲下来的不安。</h3><h3><br /></h3><h3>我深知,这并不仅是因为自己还不够优秀,而是由于我们这样的孩子,在骨子里,就对优秀的衡量标准过于单一。</h3><h3><br /></h3><h3>我们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如何勤奋,如何成功,却没有学会如何放松,如何爱自己。</h3><h3><br /></h3><h3>我们需要通过事业上的不断成功,不断被他人肯定,来重建童年在不断打击中失去的自信与自尊。</h3> <h3>董卿会成功,是来源她父母的严苛,和她自己的努力。</h3><h3><br /></h3><h3>但我忍不住会去想,如果她的父母依然以身作则,然后将那种粗暴严苛的教育方式,换成温和而坚定的对待,董卿又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h3><h3><br /></h3><h3>一个人的阅读兴趣绝不一定是在棍棒下才会萌发,</h3><h3><br /></h3><h3>一个人的内心也绝不一定是要在打击下才会强大。</h3><h3><br /></h3><h3>• 给孩子尊重=溺爱孩子=培养熊孩子</h3><h3><br /></h3><h3>• 给孩子打击=教育孩子=孩子长大内心更强大</h3><h3><br /></h3><h3>这样简单粗暴的混账逻辑到底何时才能休止?</h3><h3><br /></h3><h3>宇妈反对"虎爸"教育,但我也深知,在教育中,用简单粗暴的权威去控制,总是比用"温柔而坚定"的规则去引导,来的省事。</h3><h3><br /></h3><h3>培养一个勤奋又快乐的孩子,肯定比打造一台只会冲锋陷阵的机器更难。</h3><h3><br /></h3><h3>但我仍愿意多花一点时间,多花一点心思,培养孩子的内动力,辛勤耕耘,静待花开。</h3><h3><br /></h3><h3>如果真的只有残酷教育才能造就成功的孩子,那我宁愿像作家斑马那样自私地说一句:"孩子,改造世界就让别人去吧,我只要你一生幸福"。</h3><h3><br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