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h3><h1> <b>雪域京韵情无限 鲲鹏展翅自梨园</b></h1><div> ——我的京剧情缘</div><div> </div><div> 喜欢上国粹京剧,那还得从我援藏说起。</div><div> 四年前,我作为一名山东省第四批援藏干部,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对口支援日喀则工作。众所周知,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气候恶劣,并形成了缺氧的特殊气候环境,加之援藏干部又远离家人,这对我们的身心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确保完成好上级交付的援藏任务的同时,如何以一个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克服高原反应,来缓解工作中带来的压力以及与家人分离的那份孤独,则是每一名援藏干部必须要面对的课题。</div><div> 我自幼喜欢文艺,并在学校读书时是文艺宣传队的队员,所以在晚上独自一人时,就经常唱唱歌、看看书,调节、放松一下心情。记得是在刚进藏不久的一个周末,我们在一起的援藏干部张吉春大哥宿舍里传出了悠扬的京胡声。一提到京剧,在我小时就有所印象。在我的老家淄博,文化氛围浓厚,每逢春节、元宵节,搭台唱戏,敲锣打鼓,民间扮玩,甚是热闹。那时看的就是京剧,扮玩也大都是传统京剧中的经典人物造型。还曾记得有一个关于京剧的童年趣事,一次春节走亲戚,戏台上唱着《打渔杀家》,就问我的父亲:“上面没水怎能‘打鱼’”?至于那些精美的念白和唱腔,当时就更不能理解了。</div><div> 张吉春大哥是一位京胡爱好者,刚刚学习京胡演奏。他文学功底深厚,特别是历史、地理知识十分丰富,在他的众多书籍中,有关京剧的书籍很多。与他交谈中,话语间无不表现出他对京剧的无比热爱。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热情、生动地给我讲解京剧的历史、唱腔、行当、代表人物,还有京剧剧目的历史背景,以及他拜师学习京胡演奏的故事。这使我逐步对京剧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渐渐喜欢上了京剧。并由喜欢京剧,慢慢培养起了对以前并不是很感兴趣的文学、历史知识的爱好,这给我原本紧张、孤独的援藏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当时,还对他开玩笑地说:“我以后学唱京剧吧,将来咱们一定要合作一段。”</div><div> 转眼到了2004年年末,我从日喀则回到济南休假。有一次在槐苑田径场晨练的时候,听说英雄山上每到一早就有很多人在那里拉京胡,唱京剧。心想,济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懂京剧的一定很多,没准去了还能找到个好老师呢。这一去,却把我带进了京剧的网络世界。</div><div> 那天,在英雄山上唱京剧的人的确不少。顺路走到一处唱京剧的地方,便问其中的一位老师。那位老师很热情地说:“你能上网吗?网上有个‘中国京剧艺术网’,有很多关于京剧的资料。初学的话,《洪羊洞》、《文昭关》等唱段都非常好听,也是戏迷们喜欢演唱的段子。我有时也会到戏迷聊天室去,以后我们可以在网上联系。”带着感激的心情,我回家上网一看,果不其然。找到那些段子一听,正是我想学的那种,于是便在闲暇之际听起京剧录音来。</div><div> 我们援藏三年,其实也是见证日喀则地区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三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山东、上海、吉林、黑龙江等兄弟省市及宝钢、中化集团的大力援助下,在广大援藏干部的辛勤付出下,日喀则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安康,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电信网络宽带也在我们援藏的第二年,进入到我们援藏干部的宿舍中。这使我们虽身处青藏高原,仍能够和内地一样,了解到最新、最全的网络信息,同样也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京剧资料。</div><div> 京剧演唱是很有讲究的,怎样才能唱得更规范?网上有没有老师教课呢?于是我在网络搜索栏中输入“教唱京剧”,这一下果然有我要找的东西,网上有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张克老师在央视戏曲频道教唱《文昭关》选段,于是将教唱录音下载了下来,跟着学唱。当时也不知自己嗓音条件更适合唱老生的哪个流派,但越听这段“一轮明月照窗前”二黄慢板,越发感觉唱腔是如此的感人,唱词是如此的优美,剧中人物伍子胥思念父母的心情竟与我们对家中亲人的挂念有几般相似的心境。正是找到了这种共鸣,学的时候特别认真,唱的时候也格外得声情并茂。每次唱完,又会情不自禁地安慰自己,我仅仅是与父母、家人的短暂分别,怎会有伍子胥凄惨、悲凉?于是,心中顿时豁然开朗,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放松,便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援藏工作中。</div><div> 此后,我又陆续找到了 “中国京剧网”、“国粹京剧”等传播京剧艺术的网站。那些介绍有关京剧大师们的精湛技艺和感人事迹无不令我崇敬不已,还有那些京剧教学文章,越发体会到将京剧称之为国粹,称之为博大精深,可谓名至实归。</div><div> 在戏迷语音聊天室里,在找到演唱乐趣的同时,也认识了很多好的老师、朋友。这其中不得不提我的一位老师——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杜鹏教授。</div><div> 杜鹏老师是受中国京剧网的邀请,教唱《洪羊洞》选段。经过选拔,我幸运地成为杜鹏老师的学生。针对所学唱段,他给我讲解了京剧发音、吐字和行腔时的注意事项,特别是很有针对性地纠正了我很多演唱的错误和缺点,这对我学唱京剧都是终生受益的。现在想来,我虽是一名京剧爱好者,但能在初学京剧之际,就遇到这样一位好的老师,真是莫大的荣幸,这使我更加坚定了学好京剧的信心。同时,也希望将来象杜鹏老师那样,弘扬我们的京剧艺术,展示我国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我们的国粹。</div><div> 2006年仲秋节前夕,我接到了我们援藏干部管理中心组领导的通知,日喀则地委要举办一场由当地的文艺工作者与我们四个省和两个中直企业的援藏干部参加的文艺演出,并且由日喀则地区电视台转播。要求我代表山东援藏干部表演节目,展现我们山东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接到通知的我,感到既兴奋又紧张。多好的一次展示我们国粹的机会!更何况有多少人能在藏区表演我们的京剧艺术?但同时又想到,在摄像机面前,在那么多观众面前,极少登台的我又怎能经受住这次严峻的考验?</div><div> 出于一名山东援藏干部的那份荣誉和自豪,以及对京剧艺术的那份热爱,我毅然承担起了这次演出任务。每天一早出门,面对群山“吊嗓子”,像专业演员一样来要求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演出获得了成功,在当地取得极大的反响,受到了当地汉藏同胞和援藏干部们的高度褒评,真没想到京剧在西藏竟有如此高的受欢迎程度。时任日喀则地委书记的宫蒲光同志高兴地对我说:“听到你的演唱,就知道你接受过专业训练,祝贺你!感谢你带给我们如此精彩的演唱!”</div><div> 现在,我已完成了援藏任务,回到了济南。在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中,京剧真可谓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我竟于西藏与她结缘,这一生真的是与她有缘!每每回想起那山,那水,还有那充满深情的京腔京韵,莫名的感动时时涌上心头。京剧给我带来什么?除了陶醉其中的演唱外,更多的则是心灵上的,她帮我找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根。</div><div><br /></div><div> 2008年8月</div><div> 作者 济南 赵琨 </div><div>(此文在由国家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济南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征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div><div><br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