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以色列,我们在谈论什么(三)

小丹

<h1>“有些人喜欢犹太人,有些人不喜欢犹太人。但凡有思想的人都不会否认这样一个事实,犹太民族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卓越的民族。”<br />说这句话的人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不知道他喜欢不喜欢犹太人。他的上辈人就不太喜欢犹太人。世界上,喜欢犹太人的人不算太多。<br />犹太人享有世上公认的最智慧、最优秀民族的美誉,也遭受着世人的嫉妒、憎恶、误解和害怕。 </h1><h1><br /></h1> <h1>犹太商人是世人公认的“世界第一商人”。早时,犹太商业、犹太商人,名声并不太好。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后,犹太人在经济竞争中得了强势。犹太人中的一些人是这个世界最早的资本家。成为大资本家的犹太人成了世人的“众矢之的”。<br /> “有钱的地方就有犹太人。”孟德斯鸠如是说。犹太人“似乎生来就与钱连在一块”。当代非常流行的一些经济手段就出自犹太人,如债券,如对冲基金。</h1><h1></h1><h1><br /></h1>  <h1>仅仅以为犹太人天生充满智慧,天生精明能干,无从解释其行为,还有许多后天因素。作为“客居者”的犹太人,他们无时不刻地在艰难中寻找生存的空间,而要找到立锥之地,他们觉得只有“钱”,才是根本,他们把“命”与“钱”联系在一起,换句话可以这样说,犹太人“视钱如命”,他们要用钱来购买“生的权利”。</h1><h1></h1><h1><br /></h1><h1> 当犹太人有了这种购买生命权利的能力的时候,犹太人也就成了“提钱的机器”了。接踵而来的是他们“买命”的价码不断“被加高”。为此,又激发他们去赚更多的钱,甚至不惜采取一些不良手段,如放高利贷。基督教禁止基督徒放贷收息,所以犹太人的放贷、尤其是放高利贷一直被视为是“罪恶勾当”。</h1><h1><br /></h1> <h1>生意人夏洛克,一个“唯利是图,冷酷无情”放贷者,我们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中认识他。因为安东尼奥难以偿还高利贷账务,夏洛克坚持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从而有了这“割一磅肉还账”的官司,这是一场招人痛恨的契约纠纷,还有,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商人夏洛克,不巧,是一个犹太人。<br />莎翁写这部戏剧的年代大约在16世纪末,几百年来,夏洛克这个“戏剧人物”对犹太人的“光辉形象”,可是大打折扣、大有贬损啊! </h1><h1><br /></h1> <h1>富,就是罪;富人,理应受罪。(圣经)<br />不仁为富,让人嫌弃;为富不仁,更加让人嫌弃而厌恶。<br />犹大出卖耶稣也就为了区区30元钱。<br /><br /></h1><div><br /></div><div><br /></div> <h1>听说希伯来文的“智慧”和“幽默”两个名词是同一个单词。还听说犹太人特有的一种魅力是富有幽默感。我们搜索了“犹太人的幽默”这个词条,看了不少文字,感觉是,与其说有些文字意在表现犹太人的“幽默”,倒不如说,这些个“幽默”都是世人用来调侃犹太人的。<br /> 真正犹太人的“智慧”,他们的生意经,经商门道,还有他们的“幽默”是秘而不宣的,是“收在袖子里不轻易外露的”。退一百步说,就算犹太人告诉你,你想学也未必学得会。</h1><h1><br /></h1> <h1>犹太人是一个整体,但其中构成十分复杂。<br />从集中营走出来的许多幸存者不断地反省:为什么是我而不是我的兄弟姐妹们活了下来?如果我这样做或那样做;如果我不这样做或不那样做,也许他或她今天还活着。<br />二战后,一些犹太人在集中营写下的日记,出版过程遭遇种种阻力。 </h1><div><br /></div><div><br /></div> <h1>对于大屠杀这件事,来自不同地方的犹太人有不同的感知。作为大屠杀见证者的幸存者们,主动诉说苦难故事,渴求他人的同情,但许多以色列人不愿听。东西欧的德裔犹太人是主要的受害者,也是今日以色列国家政权的掌舵人与大屠杀记忆的推动人。来自北非、中东及其他地区的犹太人,对大屠杀没有直接的体验和感知,怀有天然的陌生感和疏离感。所以,他们的国家意识、复国意识、仇恨意识、危机意识都很不同。 </h1><h1><br /></h1> <h1>以色列的犹太人中,来自欧美的犹太人被称为西方犹太人,来自亚非国家的犹太人称为东方犹太人。复国主义运动中,早期的开拓者多为前者,他们作为国家的缔造者、意识形态的控制者,当今以色列政治、经济、文化支配者,国家权力机构领导者。<br />西方犹太人崇尚西方价值观,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教育、文化、就业、收入等各方面占有优势。绝大多数的发明创造出自西方犹太人,180多位诺奖获得者几乎全部是西方犹太人。</h1><h1><br /></h1><div><br /></div> <h1>东方犹太人的经济地位和文化素养大大落后于西方犹太人,许多人甚至接近文盲,传统观念支配着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多数东方犹太人生活在不发达地区,从事农业的人居多,他们明显感觉到自己无权少利,还被歧视。族群矛盾造成社会分化,曾经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两个以色列”。<br />东西方犹太人的对立与冲突,甚至到了分裂状态,这种状况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出现转机。西方犹太人发现东方犹太人“特别能战斗”,打仗很勇敢。东方犹太人也拼尽全力,用鲜血与生命“保家卫国”,赢得了西方犹太人的赞许与认可。后来,随着希伯来语的推广,东西方犹太人慢慢地走到了一块,一起面对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外部军事威胁。</h1><h1><br /></h1> <h1>现时还有一种分类,把犹太人分为传统犹太人,现代犹太人和极端正统派犹太人。传统犹太人的典型标志是带黑帽子,留鬓边,“传统”是他们的特色,他们整天念经,干活很少,生孩子很多,成为社会的负担。现代犹太人则指犹太精英和中产阶级。“极端的”犹太人指那些坚持耶路撒冷是犹太人的,冒险到阿拉伯人住的区域建“定居点”,制造麻烦的少部分人。</h1><h1><br /></h1> <h1>当今的以色列国,最大的问题依然是阿以矛盾,依然是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矛盾。</h1><div><br /></div> <h1>五次中东战争, 每次战争,争的是耶路撒冷归属问题、领土问题、水资源问题、定居点问题。每次战争,阿以双方均饱受伤害。<br />几次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内部的战争也不断,每每给以色列人以喘气和复苏之机。</h1><h1><br /></h1> <h1>上世纪80年代以后阿以对抗发生了巨大变化,和谈声音成了主流。和平曙光初现。但纠纷争斗依然不断,困惑与动荡依旧……<br />萨达特说过一句话:三分之二的阿以冲突是心理上的。</h1><h1><br /></h1> <h1>我们看过不少关于犹太人的电影,早有《黑皮书》、《索尔之子》,近期有《天堂此时》、《柠檬树》等。机缘巧合,在我们即将写完这篇游记前,我们碰上了一部电影,片名叫《阿伦特》,就是汉娜 阿伦特(此前,我们已知道她是一个德裔美籍犹太人),鼎鼎有名的阿伦特,写《极权主义起源》的阿伦特,她怎会成为一个故事片的主角呢?</h1><h1><br /></h1> <h1>电影讲的是阿伦特参与一场审判纳粹分子的故事。舒尔茨是一个1980年代中被以色列人从阿根廷秘密抓到以色列审判的枯瘦老头儿。大屠杀期间,他是纳粹中一个负责火车调度的小头目,许多犹太人经他的“调度”被送往集中营,最终被“最后消灭”。法庭上,舒尔茨坚持认为自己没罪,他只是“服从上级命令”而已。</h1><h1><br /></h1> <h1>阿伦特参与审判后写出了《平庸之恶》这本大书。不期,她在书中,在演讲中,提到了一些犹太人、犹太领导在战争、在大屠杀中做了一些“不好的事体”因此引发轩然大波,阿伦特遭受汹汹而来的谩骂、指责、围攻,众叛亲离,甚至于面临生命威胁……</h1><div><br /></div> <h1>研究自己的弱点,分析自身存在的缺陷,揭示自己的弊病,这是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起点。<br />在很高、很结实、很压抑人的“隔离墙”前,我们做如是想。</h1><h1><br /></h1> <h1>自2002年6月起,以色列开始沿1967年战争前以巴边界线修建高8 米、长约700公里的隔离墙(包括内圈隔离墙,共约有1000公里),钢混墙体,加铁丝网、高压电网、电子监控系统,外加巡逻队和哨兵警戒,目的是把住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隔离开来,以防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分子带武器到外头来实施恐袭。在以色列不叫隔离墙,叫“安全栅栏”或“反恐栅栏”。</h1><h1><br /></h1> <h1>围墙何时会拆除?对峙的现状何时能改变?智者应该站在人性的高度修复这个残缺而不完美的世界。</h1><h1><br /></h1> <h1>人与鸟都能如此友好相处,人与人,就不行?这么美的鸟儿,你舍得举起猎枪瞄准它们?鸟儿是懂事的,它们知道你的手上拿的是相机,不会伤害它们,所以,它们就在你跟前放心地蹦来跳去,还摆出不少优美的pose。</h1><h1><br /></h1> <h1>终于把这篇让我们犯愁、纠结的游记写完了。本想写写我们“去了哪里,看了什么”,不知不觉中,东拉西扯写下这许多。这篇“游记”耗去我们不少时间和精力。可是,我们觉得很“值”。“行长路”后,回头再读书,很有心得,写出来一些,还有一些不好表达,还有一些不会表达。<br />终归写完了,可以舒口气了。</h1><h1><br /></h1> <h1>有一首诗,题目《现状》,是犹太诗人傅立特写的,引来为我们的“游记”作结。<br />谁想要<br />世界<br />像它现在的模样<br />继续存在<br />他就不想要<br />世界<br />继续存在 </h1><h1><br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