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玉佩</h3><h3>玉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古人赋予了美玉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h3><h3>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所以《诗经》里有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这就是"结缡",它后来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清闻人倓《古诗笺》中把"美玉缀罗缨"解释为"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古代女子为心仪之人的佩玉结缀罗缨,心意昭昭。</h3> <h3><br /></h3><h3> 2、缠臂金</h3><h3> "绾臂双金环"指臂钏,又称缠臂金,这是一种我国古代女性缠绕于臂的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h3><h3>缠臂金的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而相互不关联,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h3><h3>苏东坡《寒具》诗虽然是写一种叫馓子的食物,但诗中"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的句子,更让人联想到一个戴着缠臂金的女子于浓睡未醒中,带出几许醉意的妩媚。由此也可见臂钏为古代女性容色增辉的效果。</h3> <h3>3、耳环 </h3><h3>我国女性从很早就开始用各种耳饰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记录见于《山海经》"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鎼"。《三国志》中诸葛恪说:"穿耳贯珠,盖古尚也"。耳饰又分为耳钉、耳珰、耳环、耳坠等样式。</h3><h3>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闲情偶记.生容》里将耳饰里小巧简洁的耳环称为"丁香",将繁复华丽的耳坠称为"络索"。他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由此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h3><h3><br /></h3> <h3>4、钗 </h3><h3>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h3><h3>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h3><h3><br /></h3> <h3>5、簪</h3><h3>"搔头"是簪的别称,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宠爱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头,搔头之名由此而来。古时规定罪犯不许戴簪,就是后妃有过错也要退簪,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h3><h3>《鼓吹曲词.有所思》中写一个女子为远方的情人准备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饰这支簪子,加上双珠还觉不足,再加上玉饰,如此珍重,自是出于一往情深。却不料"闻君有他心",于是她把那簪子"拉杂催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h3> <h3><br /></h3><h3>6、手镯 </h3><h3>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宋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问群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答不上来。</h3><h3>文宗告诉他们:"跳脱即今之腕钏也。"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遇一紫衣仙女,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h3><h3>现在,手镯作为信物的功能越来越淡了,但它仍然是女子手腕上最美的风景线,古典与现代在不经意间暗暗地联系在一起。戴着手镯的姑娘,你可知道古代女性腕上的玉镯常常背负着盟誓的重托?</h3><h3><br /></h3> <h3>7、戒指</h3><h3>隋代丁六娘《十索诗》所写"欲呈纤纤手,从郎索指环。"或许可以说明古代,甚至是现代女子对戒指的那一份难言的情怀,这个信物最小,在女子心中的份量却最重。满怀着希望,伸出手来让心爱的人为自己戴上,而后幸福地戴上一辈子。</h3><h3>用戒指定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到了晚唐时,戒指渐渐由男女互赠变为只由男子赠与女子。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赠馈方式是类似的。</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