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br></h3><h3>醮,祭也。现代汉语解释为:道士设坛念经做法事。打醮之俗可溯及先秦,宋玉的《高唐赋》中已有"醮诸神"的记载。</h3><h3><br></h3><h3><br></h3><h3>陕北打醮大都在冬天举行,这无疑与曾经靠天吃饭的日子息息相关。冬天到了,农事告一段落,农民为了祈求上苍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各种祭祀活动便开始举行。黄土高原上的榆林地区宗教盛行,佛教、道教、天主教三教并序。位于佳县黄河之滨的道教圣地白云山被誉为西部神山,起初,打醮供奉的祖师爷灵位均由白云山奉派。以前,不管是哪个村子打醮都要全村人出行,拿上祖师的法器、家什,到几十甚至百里外的白云山去请祖师爷。有时候来回得好几天。后来,人们觉得这样太麻烦,改为把祖师爷请来便把神位留在本村,等到本村打醮结束后,再由第二年负责打醮的村子请去。</h3><h3><br></h3><h3><br></h3><h3>不同地方打醮的方法和过程也不尽相同,有些地方打醮已成为久远的历史,子洲县的打醮活动主要集中在三川口镇一带。2017年,三川口镇黑豆墕村举行了打醮活动,有幸参加了整个过程,了解并记录了一些细节。历时18年一个轮回的打醮,对于整个村子来说就是一场盛事。提前半个月便开始部署,准备东西,排练秧歌……老一辈人对于打醮的重视程度和付出的努力是我们这代人无法比拟的。天气逐渐变暖,黄土高原漫长而严寒的冬天也即将过去,在一片烟花炮竹声中迎来了新的一年。正月初三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打醮祭祀活动。首先是升佛塔,民间称之为升塔或者吊塔。五色彩纸粘贴而成的佛幡被粗绳子系在中间,10多名壮汉从两头用力拉绳子将佛幡升起来悬吊在半空。佛幡升起后,秧歌队和一群念经的和尚在下面祈祷,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后,秧歌队会去拜老佛,将老佛爷的牌位请出去与其他诸神放在临近的地方。接下来便是祭鬼魂坛,鬼魂坛专门用来接待四方孤魂野鬼,人们为其送去一日三餐,以求平安。最后为跑马迎佛,最初为骑着马去迎接各路神仙,随着时间的变迁,现在改成了骑摩托车。晚上,会进行转九曲,俗称转灯。秧歌伞头唱到:"九九连环九处门,处处门上有灵神,风师婆娘娘把风压定,灯光菩萨把灯看明,所有观众跟我转了灯,一年四季万事顺。"之后,便带领各位父老乡亲在这九九连环黄河阵中转灯。接下来的几天会有陕北说书、唱戏等节目助兴。下一年进行打醮的村落在接下来的几天会派秧歌队过来祭拜老佛爷然后抬楼子把牌位迎到他们村里供奉一年。</h3><h3><br></h3><h3>打醮就这样年复一年在各个村子里轮流进行着,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但是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当时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写照,其中不少秧歌和风俗是陕北民歌创作的最初源泉。依稀记得抽着旱烟的老头呢喃道:"到你们这些娃娃手上,打醮要断代了。"时光飞逝,有些东西逐渐变味甚至失传。仅以此文纪念老辈们曾经艰苦奋斗的岁月。</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