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苏州虎丘“千人石”和“点头石”</h3><div>虎丘位于苏州西北郊,距市区约5公里,是吴中平原上一座突起的小丘陵。虽然只是小丘,却有悬崖峭壁和沟壑等江南难得一见的自然景观。又因为历代以来的建设形成了众多的人文景点,园内的建筑与植株相互衬托,景色为典型精致的江南园林风范。</div><div>千人石位于虎丘的中心。千人石在剑池外侧,是一块由南向北倾斜的平坦大盘石,宽度约有一亩之大,呈紫绛色。巨石平坦,微微倾斜,如刀削剑劈。在石头旁边可看到三个蓝色的字“千人坐”,这三字是明代 吴缵宗所书。相传,千人石下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吴王阖闾的坟墓。据《吴越春秋》载,“吴王阖闾发五都之士十万人作冢,铜椁三重,水银为池,金玉为凫雁,扁诸之剑三千,盘郢、鱼肠之焉。”坟墓修好后,吴王怕这些工匠们泄露了坟墓内的机关,便把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杀死在千人石上,工匠们的鲜血渗透了千人石。于是,每当雨天,千人石便幽幽地渗出淡淡的血色,传说那是十万能工巧匠向游人们诉说那无尽的怨情。传说归传说,其实千人石是1.5亿年前侏罗纪时形成的火山岩。平坦巨石的表面是火山岩层的层面。千人石之所以是暗红色,是由于岩石中所含的矿物颜色及部分铁质被氧化的结果。在晴日太阳的暴晒下,铁元素与空气中的氧元素发生反应,形成了氧化铁(FE203),经千百年风霜雨雪的吹打侵蚀,流纹岩里的氧化铁游离在千人石外,每当遭受狂风暴雨的侵袭后,氧化铁就被雨水冲刷带了出来,故雨水呈现出淡淡的红色。</div><div> 苏州虎丘千人石东北角有个池塘叫白莲池,池里有块方形石头叫点头石,石上题:点头 宝文书。下石题:嘉庆三年秋九月 仪征阮元到此 门生钱塘陈文杰 海盐张燕昌 吴东发 鄞童槐侍。</div><div>该石外表方棱出角,一无稀奇。但点头石这个名字,叫了大概已经有一千六百来年。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传说的来历。</div><div>生公是我国晋代著名高僧竺道生,当时他主要阐述涅磐经,宣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是为旧学所不容,遭到北方士大夫排挤,将他贬出京城,于是他到处云游来到虎丘,在这里讲经,当时听他讲经的人很多,大约有一千多个人就都围坐在这块石头上,但是他的这个观点同样也遭到南方士大夫的排挤,于是他们将这些听经人全部赶走并不准再来听经了,但是生公对此并不灰心,对着听经人留下的块块垫坐石讲经,他讲了三天三夜,口干舌燥,当他讲到一切恶人皆能成佛时,其中有一块石头突然之间向他微微点头示意,意思仿佛是说我懂了,这块石头就是在池中所看到的点头石,当时正值严冬,但池中的白莲花却都竞相开放了,池水也盈满了,所以有“生来池水满,生去池水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的说法。</div><div>生公说法的说法最早见于唐代,唐代陆广微《吴地记》:“﹝ 虎丘山 ﹞ 池 ( 剑池)边有石可坐千人,号‘千人石 ’。” 宋代叶廷珪《海录碎事·政事·冢墓门》:“ 虎丘涧侧有平石,可容千人坐,谓之 ‘千人石’ 。俗传,因生公讲法於此。” 清代陈维崧《新雁过妆楼·虎丘感旧》词:“绀殿雕轩千人石 ,夜深曾记同游。”</div><div>宋代诗人释智愚曾写《点头石》一诗:“大包才剖碍人间,日炙风吹转放顽。见说听经曾肯首,更须来透铁门关。”南宋诗人范成大《虎丘六绝句点头石》也对点头石大加赞赏,其诗日:当年挥尘讲何经,赚得坚顽侧耳听。我自吟诗无法说,石头莫作定盘星。</div><div>苏州虎丘“千人石”和“点头石”经历代文人墨客的追捧和编撰,现已成为苏州虎丘的著名景观,迎接着众多的中外游客的到访与观赏。 </div><div> 北京薛胜奎</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