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路——魔都的“文博之根”

郑炜

<h3><b><font color="#167efb">上海是全国的样板;</font></b></h3><div><b><font color="#167efb">黄浦是上海的骄傲;</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外滩是黄浦的窗口;</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虎丘是外滩的前哨。</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身为虎丘路居民区居民,应该为此而自豪;而作为一名“外人”,能在这里工作了6年零7个月,本人同样深感荣幸。</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临别之际,虽无“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般矫情,但也总得留下些啥吧。怎奈本人除了能写点东西,别的啥都不会,于是胡乱写下这些文字,为陪伴了整整2400天的虎丘人作最后一次科普。愿虎丘的朋友都安好,愿虎丘的明天更美好!</font></b></div> <h3>但凡提起“博物”,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坐落于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或是毗邻静安雕塑公园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但几乎没人还记得,位于外滩源的虎丘路才是“上海文博之根”。马路虽然不长,也不怎么宽阔,可谓“貌不惊人”,但是,这条马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于中西交流也是多有贡献。</h3> <h3>虎丘路,原名博物院路(Museum Road),是位于本市黄浦区(1943年以前属于上海公共租界中区)的一条南北向道路,南起北京东路(租界时代名为北京路),北迄南苏州路乍浦路桥南堍,全长334米。1860年代初,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此路,并于1865年(清同治4年)命名为上圆明园路,以应其东侧平行的下圆明园路(即今之圆明园路,此系根据国人“上西下东”的方位惯例而定名)。1873年,英国“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博物院”设在本路,于是在1886年(清光绪12年)更名博物院路。1943年,汪伪政权接收租界后,正式改名“虎丘路”,并沿用至今。</h3> <h3>1857年,旅沪的外侨在上海成立了一个叫“上海文理学会”的机构,次年7月,这个学会被并入英国“皇家亚洲文会”(Royal Asiatic Society)而成为该会的北中国分会。而早在鸦片战争以前,1823年英国人就在伦敦成立了“皇家亚洲文会”,把支会设在印度孟买等地。1842年,英国侵占香港后,于1847年在香港成立中国支会。1874年,该会在当时的上圆明园路上建立了一个博物院,收藏和展出在中国收集到的动植物标本和古器,在1871年还建立了一个图书馆。原本在旅沪外籍居民眼中,旧上海常被贬为“文化沙漠”(一如香港),但有了亚洲文会、兰馨剧院、工部局交响乐团等团体,勉力为这座“买卖之城”提供了一定质量的文化生活。1931年该会将原博物院楼拆除重建,次年冬建成,就是现在的虎丘路20号,其中底层用作演讲厅,二楼为图书馆,三、四楼即博物院,五楼提供出租。博物院除设固定的陈列室外,还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建国后,博物院留下的藏品分别划归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大楼和图书馆划归上海图书馆。后因国内文化事业滑坡,图书馆入不敷出而最终将该楼出租,在“全民炒股”的1990年代,这里居然一度成为了“青岛证券交易所”的地盘。直至2010年代,洛克菲勒集团将该楼建为“外滩美术馆”,也算是“不忘初心”,回归本真了。</h3> <h3>而虎丘路上的老建筑,可不止博物院这一处。位于南苏州路转角的虎丘路146号大楼,原为光陆大戏院,1928年竣工,建国后曾作为曙光剧场。此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h3> <h3>如今的虎丘路131号“虎丘公寓”,当年就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的所在地。1920年9月竣工,1924年又扩充改建。公寓建筑原设计一、二层为教会办公楼,三层以上为教友住家用,建国后仍作公寓用房使用。</h3> <h3>从昔日的博物院路变成了今天的虎丘路,百余年来,外滩源这片弹丸之地,其教会机构、电影公司如此云集,还有图书馆、博物院等众多文化场所在此,不仅是海派文明之源,更是魔都文博之根。当年虎丘路的任何一座大楼,即使与同期伦敦、巴黎、东京相比,也绝无半点逊色。而从一条短短的“博物院路”,也可以足见证当时上海文化之繁景。</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郑炜2017/2/24</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