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清晨,高铁列车在向邯郸方向疾驶。隔着车窗,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今天我与我的夫人要进行一次永年寻根问祖之旅。</h1><p><br></p> <h1><br></h1><h1>而这寻根问祖的动力,则来源于一个电话、一张照片......。</h1><p><br></p><h1>自打小时候起,我就经常听父母聊起各自家族的轶事。我的父母都姓李,也都出身于名门望族,但母亲的李是江苏昆山李家;父亲的李是直隶永年李家。逢年过节,父母总会说到当初各自家里是怎样过的。平时家里人之间也经常会提到一些家族中的老事儿趣事儿,我则听得津津有味。父亲偶尔会提到一个地名----永年,使我知道那是我们李家的根,是爷爷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父亲已于2005年过世。母亲也于2016年过世。他们前半生所经历过的一切,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早已褪去铅华,成为过眼烟云。而永年这个名字,也在记忆中渐行渐远......。</h1><p><br></p> <h1><br></h1><h1>近年来,我根据网上查得的资料加上父辈口口相传的李家历史,在报刊媒体陆续发表过一些关于家族的文章。由于了解的局限性,文章只涉及了我的爷爷李士熙和大爷爷李士伟在北洋时期的金融实业活动。</h1><p><br></p> <h1><br></h1><h1>有一天,我接到了一个电话,那是一位永年老家的人打来的,叫李俊宇。俊宇是一位公司的经理,同时也是一位研究李家历史的专家。他幼年时,离家不远一处两面环水的地方有一座家族墓地,还有看坟人家在照顾。大家都知道那是李伯芝(李士伟字伯芝,旧时人们对有名望的人因尊重而不直呼其名,所以一般提起来都是叫字。)家的祖坟。这引起幼年李俊宇极大兴趣,大学毕业后,工作之余,一直投入在深入了解李家历史的研究中,通过旁征博引,反复求实,掌握了大量的李家历史素材,成为研究李家历史的专家。此次是通过报纸上我的两篇文章《北洋财团李士伟李士熙兄弟》与《李士伟与北洋实业》联系报社记者找到我的。</h1><p><br></p><h1>俊宇在向我求实一些关于李家的老事外,也陆续告诉了我很多我不知道的家族历史钩沉。他在这方面钻研得挺深的。其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永年李氏家族的敬仰,令我感佩!</h1><p><br></p> <h1><br></h1><h1>这是2014年的10月李俊宇先生来访,并与家母合影的照片。</h1><p><br></p> <h1><br></h1><h1>2015年春,俊宇兴奋的告诉我说,他已委托一位朋友从日本明治大学图书馆复印来了一张照片,那是老奶奶70寿辰时的全家福照片,弥足珍贵。我收到这张照片后,即兴奋又有些惆怅:我终于看到李家最重要的一位女性----我的老奶奶的容貌,也看到了着燕尾服佩嘉禾章的爷爷及其他四位爷爷,同时也看到了他们着霞帔盛装的夫人。这是一张令人震撼的照片,背后一定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老故事。</h1><h1><br></h1><h1>这张照片激发了我深入了解家族史的兴趣,同时百年前的永年,现在的广府古城也在召唤我去寻根问祖。</h1><p><br></p> <h1><br></h1><h1>火车不到八点就准时到达了邯郸东站。俊宇已在站外迎候。我们一行直接驶往东北15公里外的广府古城----昔日的永年县城。</h1><p><br></p> <h1><br></h1><h1>永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人才荟萃,是古代广平郡的旺地。战国时期,赵国就在西阳城建造信宫,做为王侯和群臣聚会的地方。 </h1><p><br></p> <h1><br></h1><h1>广府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p><br></p><h1>广府古城是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的发祥地,在太极拳界执大旗地位。在全国八大太极拳门派中,源于永年的已占其五。被誉为中国太极之乡。</h1><p><br></p><h1> 广平府,在明代是八大府之一,与大名,保定,真定,河间齐名。它集古城、水城、太极城为一体,但又比平遥多了水的灵性,比白洋淀多了城的沉稳,更有杨氏武氏太极拳的铮铮风骨。是我们华北地区一座罕见的历史名城(在它的附近还有一座可与赵州桥相媲美的弘济桥)。也许是行政中心的迁徙,它从喧闹中慢慢沉寂下来,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这未必是坏事,反倒保留了一座完整的古城。</h1><p><br></p> <h1><br></h1><h1>这是民国初年的广平府城楼。看来改动的地方还是不少。不过格局没变,城墙、桥基没变,与今日各地拆假古董建新古董的急功近利商业行为比较,算是基本保持了旧有的风貌,只是比原有建筑更加大气磅礴。</h1><p><br></p> <h1><br></h1><h1>在广府老城的南门外,我们先参观了杨露蝉故居。</h1><p><br></p> <h1><br></h1><h1>这是杨露禅宗师生前的住所。杨氏故居总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坐东面西,分两个院落,主要有茶棚、居室、演武厅、碑廊组成。</h1><p><br></p> <h1><br></h1><h1>这是太极宗师杨露蝉的銅塑像,后面是一座凉亭,远处是广府古城的南门。</h1><p><br></p> <h1><br></h1><h1>这是大师院内影壁上镶嵌的阴阳八卦图。</h1><p><br></p> <h1><br></h1><h1>这是杨露禅大师故居旁的一大片湖波。远处是芦苇荡。若从天上看,芦苇的分布就像是繁写的"龙"。近处停泊着游艇和画舫。</h1><p><br></p> <h1><br></h1><h1>古城周长4.5公里,墙高10米,厚8米,城内面积1.5平方公里,分布30多条街道。广府古城原为土城,面积六里二百四十步,元朝增为九里十三步,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广平府知府陈俎调集九县民工,历时十三年,将土城砌为砖城,四门筑有城楼,四角建有角楼,并有垛墙876个,殊具特别的是在四门之外尚建有瓮城相守,地道的关防深锁,固若金汤。</h1><p><br></p><h1>这是南门阳明门。</h1><p><br></p> <h1><br></h1><h1>永年广府古城有四万六千多亩洼淀,"九里十三步"的永年古城就坐落在洼淀的中央。水圆城方、万亩苇塘,是中国北方少有的江南式小城。水面积占比之大,湿地保护之好,为北方之首。</h1><p><br></p> <h1><br></h1><h1>从路标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城完全被碧水环绕,难怪称为水城。双水环绕的水上古城叫做"三山不显四海不干"。三山是指府前口、县前口和囤市街口三个十字街口。四海是指城四角。一个美丽蛤蚌姑娘的故事令广府古城活灵活现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h1><p><br></p> <h1><br></h1><h1>广府古城之所以闻名于世,除去太极拳故乡之外,就是这稻引千畦、荷香十里的湖波景色。水,是广府古城的灵魂,润泽了这千年的古城,也穿越了如歌岁月。广府城的古老清润在水里,使这座北方古城具有了灵性典雅的韵味。</h1><p><br></p> <h1><br></h1><h1>金色的芦花,白色的石拱桥,碧蓝的湖水加上斑驳的城墙与城楼,整个一幅绝美的画面。</h1><p><br></p> <h1><br></h1><h1>这是我与老伴儿在古城前的合影。</h1><p><br></p> <h1><br></h1><h1>这是我在古城东南角大堤桥头留影。</h1><p><br></p> <h1><br></h1><h1>这是我在拍摄广府古城角楼。</h1><p><br></p> <h1><br></h1><h1>初春摇曳的金色芦花。</h1><p><br></p> <h1><br></h1><h1>这是环绕古城道路中的一座精美石桥。</h1><p><br></p> <h1><br></h1><h1>石桥下丛生的金色芦苇使初暖乍寒的景色生气勃勃。</h1><p><br></p> <h1><br></h1><h1>广府古城有个有名的书院叫做清晖书院,也称莲亭,位于永年广府城东北角,明万历年间知府蒋以中修建,为明清时期府学。郑板桥、翁同和、清直隶总督方观承等都曾在此讲课或留宿,古近代培训士子之所,为古近代人文教育的著名胜地,曲廊回绕,楹窗毗连,名人碑帖,极目遍是。</h1><p><br></p><h1>清乾隆六年(1741 年),知府任宏业重修并改名清晖书院。1902年(清光绪28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名为广平府学堂。图中所建为城西北角外的清晖书院复建工地。</h1><p><br></p> <h1><br></h1><h1>这是当年极盛时颇有书卷气息的清晖书院。当年爷爷一代就是从这里走出,游学日本的。</h1><p><br></p> <h1><br></h1><h1>这是位于广府古城东门外镇东街的甘露寺。</h1><p><br></p> <h1><br></h1><h1>甘露寺始建于北魏时期,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几经战毁,但香火不绝,法音流布。</h1><p><br></p> <h1><br></h1><h1>相传,甘露寺初建时名称为百草寺,当年隋炀帝三女儿南阳公主因不满父君暴政,曾在此削发为尼,法名妙善,隋炀帝知道后大怒,火烧百草寺。</h1><h1><br></h1><h1>而南阳公主妙善则被当时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救出,护送到河北西部的苍岩山隐居修行。到唐代佛教鼎盛,百草寺重新修建,改名为:甘露寺。到明代时重修改名:莲花庵,后又改为甘露寺。</h1><h1><br></h1><h1>民国时期该寺毁于战乱。今天看到的寺院是于2014年完工的建筑。</h1><p><br></p> <h1><br></h1><h1>从甘露寺出来,我们回到东门。阳和门外有一个硕大的瓮城。</h1><p><br></p> <h1><br></h1><h1>东门石桥上的石狮子栩栩如生,守望着古城与浩渺的环城湖泊。</h1><p><br></p> <h1><br></h1><h1>瓮城外城墙上刻有"广府城"三个大金字。</h1><p><br></p> <h1><br></h1><h1>古城墙能在连年的战乱及历次运动中得以保留,真是永年人的福气。</h1><p><br></p> <h1><br></h1><h1>广府古城原名曲梁,也名卧牛城。</h1><h1><br></h1><h1>这里流传着一个故事:古代这里经常闹水患。北魏年间,淄川人李诡祖来到曲梁担任县令,请来四头神牛神,威力无边。据说,每逢洪水来临,四头神牛就会各占据城墙一面,一齐驮着城墙站起。洪水再猛,也总漫不过城头。</h1><p><br></p> <h1><br></h1><h1>我们进入瓮城后就见到了一个半圆形的大广场。</h1><p><br></p> <h1><br></h1><h1>这个拱形的城门墙基本上是明代的遗迹。</h1><p><br></p> <h1><br></h1><h1>我们从瓮城内的广场进入阳和门。</h1><p><br></p> <h1><br></h1><h1>这是我在瓮城内摄影。</h1><p><br></p> <h1><br></h1><h1>我与峻宇在明城墙下合影。</h1><p><br></p> <h1><br></h1><h1>从阳和门进入东街后回望,阳和门高大雄伟,比例匀称。属于明代的典型建筑。</h1><p><br></p> <h1><br></h1><h1>这是东门城根。城墙与民宅隔了一个空间,既便于交通,也能防止火灾。</h1><p><br></p> <h1><br></h1><h1>东街的街道并不宽敞,但设计的很合理,有石板的路面,建筑规范的商铺。间或有几棵古槐,告诉我们这是一座北方的古城。</h1><p><br></p> <h1><br></h1><h1>进入东街走不多远,右手拐进一条小巷,就看到了几间极其破旧的老屋,俊宇说这就是永年状元府的所在。</h1><p><br></p> <h1><br></h1><h1>说实话,看到现场直觉就是"破瓦寒窑惨不忍睹",和"状元府"无法联系起来。</h1><p><br></p> <h1><br></h1><h1>房子仅剩下半拉架子,露着天,好像马上就要散架了。但这就是真迹,比假古董强百倍。希望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能用在修复上。</h1><p><br></p> <h1><br></h1><h1>看着看着,我内心开始佩服我们永年人的气魄了。永年人没有嫌弃这些破屋,了解它们的价值,所以不会去建一个全新的假古董去骗游客,而是将当年状元府残存的木料砖石保护好,再跟据当年的规模格式建起来,这才叫尊重历史,修旧如初。同时这也是对我们的先人,对中华文化的最高敬畏。</h1><p><br></p><h1>既然开始了就有希望。祝广府古城的状元府早日恢复原有的风采。</h1><p><br></p> <h1><br></h1><h1>再往西走不远,俊宇即指着右手一片建筑说,这就是你爷爷当年住过的老宅。</h1><h1><br></h1><h1>不过据他讲,李家自老爷爷过世之后,五兄弟留学日本或在天津上学,随后即悉数留在天津定居,鲜有回来。当地人唯一一次记得的,还是民初时代,大爷爷李士伟等众兄弟将其父亲灵柩从江西扶运回永年李家老墓地安葬时,从天津沿水路运来了一船的海参。当时曾大摆宴席。李士伟说:自我离开永年,乡亲们没吃过我家一顿饭,这回请大家都来吃席!此事家乡父老没有忘记,但李氏后人却没有再回来看看......。</h1><p><br></p><h1><br></h1><h1>自此老宅任其荒芜,无人问津。</h1><h1><br></h1><h1>永年解放前夕老宅曾作为国共和谈的会址。解放后改做了学校。再后来,学校搬走,80%的原有建筑被拆毁改做了民宅或商业用房。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如今仅留下半个四合院。而且原有的大门也不见了,只有一个后开的小门。</h1><p><br></p> <h1><br></h1><h1>广府古城历代作为郡治,州治,府治,县治,历史上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清末民初有著名的"三大名门"胡郑李,"四大望族"武范窦黎。至今提起,人们还眉飞色舞,津津乐道!其中李就指的是我们李家。</h1><p><br></p> <h1><br></h1><h1>这个石头拱门的门楼是当年李家开的当铺。紧挨着李家的宅院。</h1><p><br></p> <h1><br></h1><h1>据说这家当铺门的规格在永年当年是属第一的。</h1><p><br></p> <h1><br></h1><h1>此三字为"迎熏风",为冀南才子张盖的书法。</h1><p><br></p> <h1><br></h1><h1>一百多年的历史沧桑都刻在了这石阶上面。</h1><p><br></p> <h1><br></h1><h1>这个大门很小,出乎我的意外。经俊宇解释才明白,李家当年的大门早已荡然无存,现在看见的仅是后来开的边门而已。</h1><h1>曾经的李家大院为三进四落,包括当铺祠堂和花园,是一组清代的古建筑群。</h1><h1><br></h1><h1>永年李氏家族从这座老宅中走出了举人、进士,走出了二品、三品的朝廷大员、走出了银行总裁、实业家,财政总长。</h1><h1><br></h1><h1>李家人离开老宅后后,这里又做过国共和谈会址、恒安石国际救暑等,人文底蕴非常深厚。</h1><p><br></p> <h1><br></h1><h1>进入院中,有了刚才看到状元府时的感受,所以对我家老宅的破败也有心理准备了。毕竟原址在,老图纸在,还有这个劫后遗留的院落一角可做借鉴。李氏旧居的恢复指日可待。</h1><p><br></p> <h1><br></h1><h1>从这个院落看,北房主屋与东房基本修复,西房还没有动工。此外由于历史的变革,外面的路面垫高了,所以院内也随着垫高,这样房屋建筑就矮了有一尺的样子,稍显不太协调。令人欣慰的是,李家大院马上就会包括李吉言,李审言,当铺,祠堂,花园在内做整体开发了。届时又会是李氏后人及永年乡亲们的一件幸事。</h1><p><br></p> <h1><br></h1><h1>在老宅中我思绪万千。百多年来,这老屋历经多少的战乱与运动,居然还能看到它的存在!这里曾养育出清朝的两位进士,曾养育出民国的财政总长、中国银行总裁。从劫后重生的窗棂、廊柱中,我悟到了《红楼梦》中的一句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h1><p><br></p> <h1><br></h1><h1>守着李家老屋述说李家的历史还是很有意义的:我们李家祖籍直隶广平府永年县(现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再溯源是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泽州迁徙到河北永年西杨庄。然后迁入永年城里东街此宅。李家为广平府三大名门之一,祖辈世代书香,近代曾出过两名进士,两名二品官,两名三品官。高祖李审言清同治年间曾同其兄李吉言在江西一同剿匪,克复袁州,以知府选用。同治八年李审言调浙江防汛有功,遂在海昌(今海宁)监修潮神庙,官至二品顶戴,并权守衢州、处州。年六十三卒。李审言兄李吉言进士出身,道光己酉拔贡,本科举人,庚戌科会魁,三品衔补用道,福建建宁府知府。曾祖李宝权在江西崇仁县做知县,为五品候补知州。五十岁逝于江西任上,</h1><p><br></p> <h1><br></h1><h1>晚清时出国留学已成时尚潮流,直隶尤甚。李家亦在此时策划送李氏兄弟赴东洋留学。大爷爷由于有盛宣怀之命为官派留学生,其余就要花自己的钱了。曾祖母汤氏太夫人(浙江钱塘人,1849—1932)眼光长远,遂于1901年(光緒27年)向亲家、长子士伟的岳父(晚清重臣孙家铎之子孙传樾)借钱,并"典质簪珥",助大爷爷士伟携士炯、士熙两兄弟共赴日本留学。士伟在早稻田大学念书,士炯、士熙两兄弟在明治大学念书。</h1><p><br></p> <h1><br></h1><h1>这是当时史书的记录。</h1><p><br></p> <h1><br></h1><h1>大爷爷李士伟(字伯芝,1878-1926)生于直隶广平府永年县,早年于清晖书院接受传统教育。1901年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在日期间曾与山西巡抚胡景桂有过两次会晤。(胡为永年城里西街人,我们李家为永年城里东街人)胡景桂曾撰写《东瀛纪行》中曾详细记载了当年李士伟奉命留学及与胡景桂会面的经过。同时袁世凯也借赴日之机邀请李士伟等部分留日学生座谈,并与李士伟有了接触。后拟出数人名单呈报朝廷,说明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表现优异,未来堪当重用。这个名单中就包括大爷爷。</h1><p><br></p> <h1><br></h1><h1>果然,1905年(光緒31年)袁世凯急令李士伟回国。27岁的大爷爷就在刚完成学业,尚未举行毕业典礼的时候,回到了中国。那时孙家已从孙家鼐为首的“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的官场转型金融实业界,而转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孙家铎的三个儿子孙多鑫、孙多森和孙多钰。李士伟奉调回国后,由于袁世凯对赴日留学生的重视以及孙家女婿的关系,大爷爷很快成为袁世凯的嫡系,为袁所重用。</h1><p><br></p> <h1><br></h1><h1>归国后李士伟历任直隶总督衙门幕僚(即北洋总督秘书)、知府、劝业道、北洋师范学堂监督、直隶全省学务处会办(曾撰写并奏定北洋学堂章程)、直隶全省自治总局督理,直隶咨议局筹办处会办、分省补用知府、直隶劝业道、直隶井陉矿务局总办、中国工业银行总裁。</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可以说李士伟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师范大学的首任校长。</h1><p><br></p> <h1><br></h1><h1>这是李士伟与北洋师范学堂官员及中外教习的合影。</h1><p><br></p> <h1><br></h1><h1>民国成立后,李士伟历任北洋政府参政院参政、农商部矿政顾问、财政部顾问、中华民国矿业联合会理事、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主席、中国银行总裁、中日实业公司总裁、财政总长。逐渐成为北洋系中金融实业方面的重要骨干,且将后半生与其弟李士熙完全融进以周学熙为核心的实业开发,此期间李家与周家结为姻亲。</h1><p><br></p><p><br></p> <h1><br></h1><h1>晚清政府实施新政,其主要措施就是"振兴实业"。所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派,除了北洋军阀,还存在一个庞大的北洋官僚集团。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大潮中,逐渐形成"启新、华新财团", 控制着北洋政府的经济命脉。</h1><h1><br></h1><h1>这其中的骨干就包括皖系的周学熙、周学辉(周学熙之弟)、龚仙舟(字心湛,曾任国务总理)、陈惟壬(一甫)、孙多鑫、孙多森、孙多钰、杨寿柟(字味云)、李士伟(因姻亲关系亦属于该体系)、李士熙(李士伟之弟);天津官绅李颂臣、李士鉴(字希明)、卢木斋、袁世凯之子袁克定等人。而作为北洋实业创办人,发起者周学熙的左右心腹就是龚仙舟、杨寿柟、李士伟这三个人。</h1><p><br></p> <h1><br></h1><h1>李士伟于1908年被委任为中德合办的井陉矿务局首任督办。此外,李士伟还担任南洋工业促进会会员、合兴矿业公司总办、通伟工业公司董事,又兼矿工联事会董事、中国工业银行总裁等多职。</h1><h1><br></h1><h1>李士伟既参与政事,又投身北洋实业,并越来越成为北洋集团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1913年李士伟被任命为农商部矿政顾问,1914年任参政院参政(1914年5月26日至1915年4月12日),1915年1月27日又授为上大夫,政治地位不断上升。</h1><p><br></p> <h1><br></h1><h1>1915年4月12日,袁世凯免去李士伟的参政院参政职,任命他为中国银行总裁,接替前任萨福懋。15日,李士伟“到行任事",时年37岁。成为中国银行历史上的第二任总裁(即行长)。</h1><p><br></p> <h1><br></h1><h1>这是1915年时任中国银行总裁时发行的带有李士伟签名的股票。</h1><p><br></p> <h1><br></h1><h1>1915年10月由李士伟与周学熙联名发起组织华新纺织公司,资本定额1000万元,由政府出十分之四,其余为商股。由周学熙呈请立案,很快得到袁世凯批准。因其发起者一为财政总长,一为中国银行总裁,在当时多有非议,但仍持续经营发展。到1919年先后建成华新津厂、华新青(岛)厂,以后又于河北唐山建成华新三厂、于河南卫辉(今汲县)建成华新四厂。四厂的陆续建成,使周学熙为首的北洋实业集团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h1><p><br></p> <h1><br></h1><h1>1921年的5月10日李士伟被北洋政府第十七任内阁总理靳云鹏延揽为财政总长。这是担任总长时身穿大礼服配绶带挂勋章的照片。</h1><p><br></p> <h1><br></h1><h1>在实业方面、李士伟参与了1908年增股改称的北洋滦洲官矿有限公司的工作当时的主要股东即包括袁克定、周学熙、龚仙洲、李士伟、李颂臣、陈一普等人。</h1><h1><br></h1><h1>1912年(民国元年)1月27日,滦州煤矿公司代表周学熙、李士伟、李士鉴与开平矿务公司订立合同(该合同由李士伟所拟),联合成立开滦矿务总局。总局主要决策机构为董事部,纳森为董事部主席兼总经理。董事部分别设在英国伦敦和天津。天津董事部有董事7人,英方4人。中方三人为:周学熙、李士伟和李士鉴,督办为袁世凯长子袁克定。</h1><p><br></p> <h1><br></h1><h1>此外李士伟还主持或参与了中国实业银行、启新洋灰公司、华新纱厂、北京自来水公司、耀华玻璃公司等实业的创办并担任常董或董事,并其中担任了中比合资耀华玻璃公司首任总董(董事长)。</h1><p><br></p> <h1><br></h1><h1>作为中国银行总裁,李士伟又成为中国实业银行的主要创办人之一。中国实业银行是北洋政府于1915年为辅助实业发展而筹备、创办的一家官商合办银行,是民国时期八大商业银行之一。当时的发起人还有熊希龄、钱能训、周学熙,筹备处主任为李士伟。1919年4月26日正式成立,总董熊希龄,协董钱能训,总理周学熙,协理李士伟,而其弟李士熙为董事,总行设于天津,后迁往上海,在全国各大商埠设有分支行及办事处。该行一向由政府特许发行兑换券,所发钞票在市面流通颇广。</h1><p><br></p> <h1><br></h1><h1>这是带有李士伟签名的中国实业银行股票。</h1><p><br></p> <h1><br></h1><h1>1918年逢老奶奶汤氏太夫人七十大寿,由李士伟、李士熙等五兄弟共同筹划,包租戏院酒楼,一边大宴宾客,一边请戏班唱戏祝寿,而他们兄弟两人则代表家人在门口迎接贺客嘉宾。他们着长袍马褂,斜佩勋带,勋带上面是获颁的国家勋章。据当时报刊介绍,北洋政府现任及历任总统、总理及重要内阁成员均曾到往拜寿。其中后来查到的资料包括冯国璋送的《曼龄絣祉》寿幛。袁克定送的《五桂齐芳孟母里,众云多榜夫人城》寿联。当时还曾拍了全家福照片,此照片2015年初在日本明治大学发现,弥足珍贵。李士伟为此次祝寿特撰写《李母汤太夫人七秩寿言》,并编修了《永年李氏支谱》,上下两册共十余万字。其字辈谱为:"藩赓先德绪,经世重文章,永守传家业,延年毓庆昌"。 所以父亲一辈后面排"藩"字,我们一辈中间排"赓"字。后来我们这辈中岁数小一些的人不约而同将"赓"简化成了"庚"字。</h1><p><br></p> <h1><br></h1><h1>这是冯国璋送的寿幛。</h1><p><br></p> <h1><br></h1><h1>这副寿联是袁祚廙和张学良在汤太夫人七十大寿时送的。袁祚廙曾任营口兵备道。送此寿联时,张学良年仅18岁。</h1><p><br></p> <h1><br></h1><h1>据老奶奶七十寿辰时前清进士李景濓所记,当时大爷爷李士伟(伯芝)为中日实业公司总理;二爷爷李士俊 (仲芝)为井陉三平矿物督办;四爷爷李士炯 (叔芝)为中国银行东三省银行经理;我爷爷李士熙(季芝)为财政部参事;七爷爷李士傑( 益芝)为中国实业银行稽核。<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中李士俊曾署南安赣州吉安府事;《</span>清实录》记载,宣统二年(1913年)经学部考验李士炯被授予商科举人。李士炯曾任北京官钱局督办,(获颁嘉禾勋章),山东青岛督军府少将署理财政,中国实业银行天津分行经理;李士傑曾任大清银行清理资产处处长,京西矿务局局长,江西九江海关监督。</h1><p><br></p> <h1><br></h1><h1>这是李景濂在汤太夫人寿辰时与永年乡绅携礼往贺时撰写的祝寿词。</h1><p><br></p> <h1><br></h1><h1>1923年汤氏太夫人七十五岁寿辰时李家又举办了一次堂会,轰动津门。那天的压轴戏是言菊朋、章小山、侯喜瑞的《宝莲灯》,大轴戏是程艳秋、程继先的《奇双会》。李士伟之孙李庚鑑在文革后居然在箱子底发现了当年的戏单,当为奇事。</h1><p><br></p> <h1><br></h1><h1>这是1924年李士伟任天津南开大学董事会董事时的照片。上排左数第四人即为李士伟。</h1><p><br></p> <h1><br></h1><h1>1926年12月25日(阴历丙寅年11月21日)大爷爷故于天津市意租界三马路二十五号(今进步道一带)居所,享年四十八岁。当时的日报于27日刊载了关于他病逝的文章:"前财政总长李士伟前天下午四点钟,在天津意租界三马路本宅病故,李氏在本月十三日得病,当由东华和中和医院日医診治,前天病势转重,北洋女医院院長也被邀診治,据医士說:李患血压过高,血管爆烈,已不能治,到前天下午四点钟逝世。李氏三年前曾得一梦,梦见在一祠堂內,陈列本人的神主,神主上写"‘李士伟’,伯芝,享年四十八岁",醒后便將此奇梦告诉家人,家人都以为此妖梦无凭,並不在意。李母听了嘱李小心,并叫李在每年六月吃素一个月,未想还是应验。"</h1><p><br></p><h1>大爷爷一生虽短暂,在政商两界却如鱼得水,挥洒自如。作为民国政要,他获得过两个最重要的勋章,也就是他身穿大礼服、配绶带时胸前挂的勋章——上面一枚是北洋政府颁发的二等大绶嘉禾章,下面一枚是日本天皇授予的二等瑞宝章。</h1><p><br></p> <h1><br></h1><h1>爷爷李士熙(字季芝,生于1883年,即光绪九年九月初八日卯时,卒于1942)晚大爷爷几年回国,在日本明治大学商科毕业,获得商学士后又继续攻读了硕士学位。</h1><p><br></p> <h1><br></h1><h1>爷爷李士熙回国后,正逢大爷爷在"启新、华新财团"中的诸多事业上面临重大发展,所以他的归来如虎添翼,开始迅速以所学之才参与辅佐其兄的各项金融实业活动。</h1><p><br></p> <h1><br></h1><h1>这期间李士伟、李十炯、李士熙等几兄弟在开滦矿务局、中国实业银行、启新洋灰公司、华新公司、耀华玻璃公司、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等领域有诸多建树。</h1><p><br></p> <h1><br></h1><h1>光绪34年(1908年),"官督商办"的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周学熙为公司总理,孙多森任协理,大爷爷与爷爷积极投资认股,参与经营,成为公司董事。爷爷更成为副主任董事。</h1><p><br></p><h1>图为京师自来水公司旧址。</h1><p><br></p> <h1><br></h1><h1>其后爷爷又被推为京师自来水公司董事会副主席,参与董事会决策,在协助周学熙筹办及经营公司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助力。</h1><p><br></p> <h1><br></h1><h1>爷爷还担任了华新纺织有限公司副主任董事,(先后协助周学熙创办华新所属的天津、青岛、唐山、卫辉四家纱厂)启新洋灰公司董事、兴华棉业公司监察等职。是一名二、三十年代驰聘沙场的实业家。</h1><p><br></p> <h1><br></h1><h1>这是关于华新纺织有限公司特种公债存折的一份公函。</h1><p><br></p> <h1><br></h1><h1>落款显示,正主任董事为周学辉,副主任董事为李士熙,卫厂专务董事为龚心湛。</h1><p><br></p> <h1><br></h1><h1>此外,爷爷还担任过北洋政府国会议员、文官考试襄校官、江苏督军署顾问、国务院财政部参事、财政部会计司会办、财政部官产处总办、大清银行清算委员会委员长、民政部主事、镍币司会办。历办直隶高等商业学校及全国棉业筹备处处长、长芦棉垦局局长、井陉矿务局督办的工作。</h1><p><br></p><p><br></p> <h1><br></h1><h1>1918年,徐世昌任命周学熙为全国棉业督办,并相应成立了长芦棉垦局,爷爷被任命为局长,主要工作为根据棉业计划,培养技术人才,改良棉种和在华北地区大规模植棉。</h1><p><br></p><p><br></p> <h1><br></h1><h1>爷爷历次获北洋政府颁发的二等大绶嘉禾章、二等大授宝光嘉禾章、一等金质单鹤章。</h1><p><br></p> <h1><br></h1><h1>爷爷去世那年是1942年,享年59岁。爷爷去世时父亲才18岁,六伯父李尧藩已经在美国的中国银行担任经理工作,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无法回国,所以爷爷灵堂前守灵的只有七位子女,六伯父的跪垫上只放了一顶孝帽。</h1><p><br></p><h1>爷爷身后留下的纪念物由于文革的关系很少,倒是院子角落里抄家拉下的一箱瓷器里,写有爷爷名讳,弥足珍贵。文革后各房分了一些作为纪念。</h1><p><br></p> <h1><br></h1><h1>李家爷爷一代在大爷爷辞世后,其他几位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陆续辞世。而几房的奶奶们倒是很长寿,继续带领各自的家庭生活繁衍。几十年的时间,经历了解放、文革等巨大的时代变迁,李家子弟现在已遍布天津、北京、南京、上海、沈阳、台湾、美国等各地。</h1><p><br></p><h1>藩字辈的十五位兄弟及十几位姐妹已相继辞世。最后一位是我的六大大,已于去年11月在洛杉矶辞世,享年104岁。当今连赓字辈也都已经老了。已是先字辈纵横社会舞台的时代了。</h1><p><br></p><h1>这是五十年代大奶奶一家在马场道拍摄的的全家福照片。</h1><p><br></p><p><br></p> <h1><br></h1><h1>这是五十年代四奶奶一家在民园大楼拍摄的的全家福照片。</h1><p><br></p> <h1><br></h1><h1>这是四十年代末我奶奶一家在马场道拍摄的的全家福照片。</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