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镇(横石)是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脚下的一个千年古镇,是全国重点镇,省级生态乡镇。</p><p class="ql-block"> 横石,历史悠久,山川壮丽,文化灿烂。考古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5万――2万年)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域内墩头山下岀土的石斧、石刀,隋唐时代的编钟,陶瓷器皿等,是横石人民智慧、勤劳的象征。北宋己有建制。</p><p class="ql-block"> 横石山青水秀,风景如画,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好地方。土特产品十分丰富,己开发和待开发的旅游景点众多,极具发展潜力。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本镇的发展,计划打造绿色环保,生态农业,旅游兴镇新格局。</p><p class="ql-block"> 为配合这一主旨,本人拍摄,搜集整理并制作这套《透过镜头感受横石》的系列专题片,将从《往事如湮》、《土特产品》、《文化积淀》、《旅游开发》等方面去宣传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横石。</p> <h3><br></h3><h1> 第一辑 往 事 如 湮</h1> <h3> 老横石,家乡人土话叫洼坛(横石潭)。旧社会陆路交通不便,工商业进岀口只能靠横石河的竹制火烧棑运输,下大畈,过富池,岀长江。如果走旱路跑汉口,富人家可以骑马,坐轿。而一般庄户人家只能驼褡裢,装上玉芦粑、荞麦粑路上充饥,翻朦朣岭,鸡口山,步行要三、四天才能到达武汉三镇。</h3><h3> </h3> <h3> 1879年由成金泉,陈发育等人牵头,在街口的横石河上修建了三座石料梭尖木桥,后再由成金泉,汪宗翰等人几届续修,维修,到1929年再由横石商会发起,购买从德国进口木桶包装的水泥,建成水泥大桥的工程后,横石才真正打通通向外界的道路。</h3> <h3> 横石镇区算是通山境内较大的集镇,甚是繁荣。古称茅埠堡,永安里,六都,近千年来一直是老横石片区行政,经济,文化中心。1949年6月设横石区(亦称二区),是区政府所在地。1957年后,曾设乡、公社、管理区。1984年后,复设区、镇。1999年9月富有乡并入横石潭镇,2000年4月,原富有乡的南洞,理畈两村划出,燕厦乡的文宣,寨头二村划入,2012年11月将横石潭镇更名为九宫山镇。</h3> <h3>老巷新花</h3> <h3>老街水巷</h3> <p class="ql-block"> 横石街区是1743年到1759年便形成近潭合面店铺一条街的。时有“集贤坊”之称。到十九世纪初又渐形成了与“集贤坊”并列的沿河一条长街,有“兴隆坊”和“忠和坊”之称。其时百业兴旺,成为县内“各市之最”。相继而来的有江西的郎中、四川的铁匠、安徽的理发师,大冶、兴国州的裁缝,还有从各地涌来的茶商、油商、粮商。</p><p class="ql-block"> 外地人为什么愿意到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来呢?除了这个地方山水秀丽,物产丰富以外,主要是杂姓窝里民风淳朴,能广纳人才。如果当初此地只为一姓氏生存,恐怕没有后来乃至今日的发展了。</p> <h3>前街老当铺</h3> <h3>前街老屋</h3> <h3>街边的剃头铺子</h3> <h3>街上打豆腐的作坊有十几家</h3> <h3>晚霞中的石潭一角</h3> <p class="ql-block"> 从大桥头伴河西行,叫前街。前街是旧社会老横石的象征。从武圣庙至大礼堂码头,这条二、三百米的沿河古街只有三米多宽,清一色的鵝卵石铺就。所有伴河的房子均是木结构吊脚楼。沿河分别有六个青石台阶构成的下河码头。码头是老横石的交通要塞。</p><p class="ql-block"> 想当年,前街定是横石古埠中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有首诗是这样写的:“归航不是大江船,竹筏载回海味鲜,舟子夜来问煮酒,青烟散向吊楼边”。</p> <h3>街上的原住居民日子过得有滋有味</h3> <p class="ql-block"> 牧牛童竞然偷空捞虾,真有味。</p> <p class="ql-block"> 过大桥往北走就是大片水田了。翻过一座石拱桥便是杨林嘴、陈家湾和毛姑畈等自然湾。而北山下里竞然藏有个古刹“北山寺”,儿时就铭刻在记忆里的一首古诗是这样描写的:“杨林嘴外尽丘垅,一寺肃然矗道中。灯火辉煌横石夜,隔河常听几声钟”。</p> <h3>南成百年老宅有故事</h3> <h3>南成濯港清代石拱桥</h3> <p class="ql-block"> 1770年6月初三横石上畈洪水标记砖</p> <p class="ql-block"> 彭家垅村大田铺清代古桥</p> <p class="ql-block"> 云觉寺元天历年间的石刻真迹</p> <p class="ql-block"> 随处可见的各姓氏祖祠、宗祠。</p> <h3>官堰</h3> <h3>1983年新建横石大桥</h3> <p class="ql-block"> 域内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5年冬,通山县早期共产党员陈兆秀,陈世太受中共镇南中学支部委派,来横石宣传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共产党员,创建党的组织。至1934年2月,先后有共产党员900余人。在党的领导下,迅速建立起农民协会,苏维埃政朴。建立和发展农民武装力量,同地主武装、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至解放前夕,有名字记载的革命烈士208人。其中朱达夫一家7口有6人为革命捐躯,被誉为“一门英烈”。图为原横石区委财粮陈定泗烈士于大革命低潮时期冒死保存于姜家后山一个岩洞里的苏区文件之一,于1977年被村民陈敬如发现。现存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鳴谢:在编辑本片过程中,夏勋南、陈新权等老朋友免费提供大量珍贵照片,在此表示深深感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透过镜头感受横石系列之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