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疳 - 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

左右万里

<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燎疳”是西北地区流传民间的传统春节习俗,清光绪《甘肃新通志?平凉县志》记载:正月二十三夕,剪纸人刺孔遍身,当门焚草,子女皆绕人跳跃,已而焚纸人,曰燎疳。其中焚柴草、纸人两词分别对应“燎疳”二字。燎疳是西北春节的一个结尾,标志着社火的闭幕,是春节期间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div></h1> <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燎”指古代“燎祭”,又称“庭燎”,后转变成“燎岁”习俗,意在燎去一年晦气。《诗经小雅·庭燎》云:“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古代烧柴祭天也称为燎,《三国志·魏志·贾诩传》裴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功业已就,天下已顺,乃燎于上帝,告以天命。”《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南郊即皇帝位”"裴松之注引晋 张勃《吴录》:“谨择元日,登坛燎祭,即皇帝位。”</div> </h1> <h1> “疳”是疳疾,是一种多发于小儿的疾病,古人以为"疳魔"作祟,有"疳娃娃"之说,类似瘟神一样,人们为除病魔,便用纸剪出纸人,谓之"疳娃娃",将其烧掉视为"送疳",也有人认为烧纸做的"疳娃娃"是对自然神祇的祭奠,例如甘肃庆阳就有"疳娘娘"崇拜。现在燎疳中的“疳”泛指了一切疾病瘟疫和晦气。</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燎疳有风险,上场需谨慎</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街头喧闹的人群</h1> <h1> 燎疳之所以独特,在于这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沟通,表达了人们对健康、美好生活的期盼。</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燎疳是人与火的亲密接触,是西北中国特有的狂欢节。篝火点燃,不管男女老少皆放下了矜持,在火焰中跳跃穿梭,更像是一场全民的狂欢节,汉族传统节日中再没有哪个节日能与之相比了。</h1> <h1> 燎疳是人们对健康、美好生活的期盼。置身燎疳的人群,既有年轻力壮的青年、也有步履蹒跚的老人,既有上蹿下跳的熊孩子,也有襁褓之中大人怀中的婴儿,大火大跳,小火小跳,你跳他(她)跳大家跳。因为人们都知道,跳过火堆就意味着不但除去了过去现在的秽疾,而且预示着未来红火的生活、健康的生活。<br><br> </h1> <h1> 燎疳点燃了人们开年工作的热情。但凡参加了燎疳的人们,全身上下都是暖烘烘地、心里都是欢喜地、面容都是亲切地,通过与火等自然的互动,沟通了天地人,鼓舞了人们战天地的斗志。</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踏火而来,立于天地,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民族、我们优秀文化传统中最最耀眼、传承万年的精髓。</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