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风水师刘江东的《永定县城课》中再捋捋永定的由来

郭大侠

<h1><b>  这是一张明代风水先生刘江东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作的《永定县城课》——</b></h1> <h1> <b>  永定县城课</b></h1><div><br></div><div> 成化十年即下元甲子甲午岁</div><div><br></div><h3> <b> 楼台鼓角列天皇,七峰端正耀明堂。<br> 两水夹送源流远,太阳玉格在中央。<br> 他日<font color="#ed2308">田心</font>为县治,轰轰烈烈发一场。<br> 三百年前双举子,五百年后探花郎。<br> 红旗隐隐当门照,女作宫妃第一娘。<br> 玉堂金马应有分,家藏金宝足田庄。<br> 七纪年来有一折,是男是女尽彷徨。<br> 江东遗下无多语,留与后人世代扬。</b></h3><div><br></div><div> 明成化十年刘江东撰</div><div><br></div><div><br></div><div>注:</div><div>楼台鼓角:簇簇高而圆者,楼台山也。簇簇尖而秀者,鼓角山也。</div><div>天皇:风水学术语,八卦、二十四山之别称之亥。</div><div>明堂:古代君王坐北向南以听政,百官朝拜之庭名曰明堂,即南面向明之堂。</div><div>太阳、玉格:均为风水学术语。</div> <h1> 这个生活于明代中叶的刘江东是何许人也?史料中鲜有记载,只相传他是明代开国功臣刘伯温的后代,因为避祸而流落民间(一说为钦命永定建县国师)。刘江东当年曾在闽粤赣的广大地区察看风水,现存的资料表明,当年他曾在福建的长汀、上杭、永定、龙岩和广东的梅州等地考察风水,有的还专门绘有图记,留下了一些很珍贵的资料,如永定云川(今坎市)荣陂公祠(卢氏宗祠)即为其所勘。</h1> <h1>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永定的建县历史,笔者查阅相关的县志资料。关于永定县的建置,不同时期的《永定县志》是这样记载的:</h1><h3><br></h3> <h3><br></h3><div> 明 成化十四年,流贼钟三等,聚啸溪南。贼平,巡抚高明奏柝(tuo,分开、拆开)上杭溪南、金丰、丰田、太平、胜运五里地凡一十九图,置县镇之。邑名永定(取永远平定之义),号曰龙岗(以山名),又曰凤城(以形名)。</div><div> (康熙版)</div><div><br></div> <h3>  永定析自上杭,隶于汀,属于闽。析邑之故,明天顺六年,胜运李宗政招诱流亡阙永华等作乱,自号白眉,破县治,杀都阃丁泉。七年,巡按御史伍骥剿之。成化十三年冬,溪南钟三、黎仲端等哨聚劫掠,御史戴用剿之,勿克。十四年,诏起右佥都御史高明巡抚福建捕治。高授副使刘城方略擒斩仲端等十一人,平其余党。……钟三至十七年为上杭义民吴海所斩。其所辖溪南、金丰、丰田、太平、胜运等里,远者去治二百余里,接连漳广,山僻人顽,非立县镇抚化导之不可。遂奏析上杭溪、金、丰、太、胜五里十九图,添设一县。</h3><h3> 制可。乃正疆界、割田粮、分户口、定学额,是为永定县,号曰龙冈,亦曰凤城。</h3><h3> 十五年,知县王环、典史张明贤、三层岭巡检司巡检孙昶、教谕谢弼莅兹新邑,经营缔造,百度振举。</h3><h3><br></h3><h3> (乾隆版)</h3><div><br></div> <h3>  成化十三年(1477年)上杭县溪南里农民钟三、黎仲端等人,继“白眉”起义被镇压后14年,率众起义,声势浩大,福建巡抚戴用慌忙调兵镇压,为义军所败,朝廷震惊。第二年,起用右佥都御史高明为福建巡抚,调集重兵,起义被镇压下去。为强化防范机制,明廷准奏,析上杭县溪南、金丰、太平、丰田、胜运五里十九图置设永定县,隶汀州。<font color="#ed2308">县治设在溪南里田心(今凤城镇)</font>。</h3><div> (1994年版)</div> <h1> 据载,至明中叶,汀州一带吏治昏暗,豪绅横行,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中。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胜运里(一说溪南里)人李宗政不堪官府土豪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愤而与阙永华聚众起义”,并迅速建立了一支队伍,号为“白眉军”。由于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声势很快壮大,吸引了许多农民参加,不久就攻下了上杭县城,震动全省。次年,福建巡抚伍骥调集了大量兵力,亲自来上杭“督剿”白眉军。闻知官兵来袭,李宗政与阙永华等义军首领从容商计,机智迎敌,待官兵深入到石马岐一带时,便突然发起攻击,尽歼敌军,还将首领丁泉击毙。伍骥大惊,遂尽倾全军前来“围剿”。白眉军奋勇苦战,但由于实力悬殊,终不能突围,宗政、永华等被俘,慷慨就义。而巡抚伍骥在征战中屡受惊恐,一病不起,回师后支撑到北京,也随即身亡。<br> 白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革命火种却在悄然间埋下。义军被镇压后14年,亦即明朝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溪南又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领导人是钟三和黎仲端。<br> 钟三、黎仲端的义军攻占村镇,打击富豪污吏,贫苦农民扬眉吐气,纷纷归附。福建巡抚戴用急调兵“进剿”,但屡屡为义军打败。 钟、黎声势日盛,朝廷震惊。第二年,下诏起用右佥都御史高明为福建巡抚,严令尽快“剿平”。高明调集重兵,与副使刘城等费尽心机,施狡计捕杀了黎仲端等11位义军首领,而钟三有幸逃脱(成化17年再次起义失败后被害),起义又被镇压了下去。<br> 钟三、黎仲端等起义虽然失败,却给了大明王朝在汀州的统治以沉重的打击。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高明好不容易把钟、黎义军镇压下去,惊魂甫定,便急忙寻求巩固战果之计。他与刘城等商议,划出上杭东南部远离杭城与广东毗邻的一片地区,另立一新县,以强化对农民起义的防范。这一建议随即获得朝廷批准。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汀州府正式从上杭析出溪南、太平、丰田、金丰、胜运五里十九图,建立了县治,并以“永定”二字冠名,希冀该境以后永远安定。于是,一个新的行政区域———永定县,便在闽西大地诞生了。<br>  </h1> <h1>  由此可见,明成化十四年以前,永定之名还未出现。而后来永定建县并以“永定”命名县域,竟是缘于几场农民起义。然而,这张《永定县城课》的落款时间却明白地写作“明成化十年”,按史书上那时候“永定县”根本就还不存在,难道是哪里弄错了吗?</h1><div><br></div> <h1>  几经探寻,“当时永定应该在设县的规划论证中。”这一答案终于破解谜团。</h1> <h1><br></h1><h1> 从这张《永定县城课》中,我们大概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情景:</h1><h1> 在500百多年前的明成化十年间,政府因为在镇压完“白眉军”农民起义后,对当地的彪悍民风心有余悸,于是产生了划出上杭县社会治安较乱的几个边远乡镇单独建县管理的想法,为此,当地的官员邀请了当时很有名气的风水先生刘江东,让他帮忙为规划中的永定县城选址定点。刘大师不畏艰辛背着罗盘翻山涉水寻寻觅觅几经周折之后,最终找到了“田心”这块风水宝地,将它作为永定县城选址的最佳地点,并用诗歌的形式撰写成《永定县城课》交付给政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而四年后,当地农民钟三、黎仲端又率众起义,在付出惨痛代价再次将起义军镇压下去后,朝廷最终痛下决心,加快了永定建县立项的审批进度,在明成化十四年正式下文批复建置永定县。于是首任县长王环便带着颇为复杂的心情于第二年走马往全新的永定县城——田心去上任了。</h1> <h1>  可是,永定并没有向封建统治者期望的那样“永远安定”。在接下来的数百年时间里,永定人民从来没有放弃过反抗剥削和压迫的斗争,特别是在近代,永定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革命红旗,英勇奋战,前仆后继,坚持艰苦卓绝的民主民族革命斗争,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巨大的贡献,赢得了“红旗不倒之乡”的称誉。</h1> <h1>  2014年12月13日,永定撤县设区,告别延用了536年的县名。今天的永定人民依然保持着昂扬的斗志,与全国人民一道,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党中央周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在实现百年“中国梦”的征途中奋勇前进……</h1> <h3>作者:郭峰 手机:13507531116</h3> <h3><br></h3><h3><br></h3><h3><br></h3><h3>————————————————————</h3><h3>注:刘江东撰《永定县城课》手稿原稿为作者收藏品,本文部分文字资料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