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本文献给为韶冶奉献青春的兄弟姐妹(上)

阿蛋肥鸡蚊子

<h1>韶关冶炼厂始建于1966年,是国内首家采用英国帝国熔炼公司密闭鼓风炉炼铅锌专利技术(简称ISP工艺)的大型铅锌冶炼厂。1972年底,我父母从英德干校分配到韶冶重新工作,父亲在厂宣传科工作,母亲在厂子弟学校当老师。心灰意冷的父亲不愿意让我一人留在广州,硬要我辞职也一同来到粤北山区的三线工厂。那年我17岁,直到25岁我才调回广州,可以说我最青春的年华就在韶冶度过。</h1> <h1>当时来到韶冶的还有不少72届毕业的学生和湖南株洲冶炼厂的年轻师傅,大家从不同的地方汇集到这里,共同为新建的韶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照片是1972年韶关冶炼厂全貌)</h1> <h1>这是我们厂大门口,已经如此破旧,但又如此熟悉,8年的日日夜夜我都从这里经过。但为什么4号巴士可以开进厂区?记得以前是不行的,我们只能在九公里处等候坐车,那时车次还限时间呢,多么闭塞的地方,建设者们只能苦中作乐!</h1> <h1>这是韶冶最早的大门口,现在谁路过也已经不会当一回事了。但当年这里可是万人瞩目的地方,要知道国营大企业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进的,能成为其中一员感到无尚光荣。你看这群姑娘在厂门口美滋滋的笑容,就知道其中的原因了吧……(照片由王沙丁工友提供)</h1> <h1>这是我们机修车间的大门口,现在大门紧闭,因为已经搬到新厂房了,但这里还寄托着我们无限的思念。那时我的车床就在大门口边上,不管上白班还是中班,我每天都在这里埋头苦干,没有怨言!往事如烟……(照片由陈朝晖工友提供)</h1> <h1>从厂大门还隐隐约约见到我们的老车间。(照片由王沙丁工友提供)</h1> <h1>这是冶炼厂的火车,每逢人家问我冶炼厂有多大,我就会自豪地说我们厂自己都有火车,根本不用说别的,大家就明白冶炼厂不小啊。那时候能在国家级重型企业当一名工人已经是无尚的光荣!</h1> <h1>站在火车头最高的是谁?就是我老友凤群的夫君,现在才知道他在火车运输队工作,不知他们是怎样认识的。(以上两张照片由邹凤群工友提供)</h1> <h1>在韶冶,我被分配在机修车间金工工段当车工,工段最多的是车床,以小型车床为主,女工居多的叫三八班,大中型车床为一班。照片是我们刨磨铣班的师傅们,前排左起:朝晖、杜鹃、佩莲、孟萍、其书、端英、沙丁、玲玲,后排左起:林昌茂、龙镇潮、苏镇华、梁伙庆、支光棠、黄汉明。不知为什么车工班不来一张合影,太可惜了。</h1> <h1>这是钳工班为主的师傅们,(左起:温征、张健平、霍建华、张聪的弟、丁兆斌)车工班和刨磨铣班各派一名代表参加。</h1> <h1>这张穿裙子摆甫士的相片真是很难见到,青春靓丽永远在你我心中!(以上三张照片由王沙丁工友提供)</h1> <h1>这是车间大床班的师傅们,他们开的是镗床,立床和30、50大型车床。一晃过去几十年,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可惜还有开50大型车床的郑炳坤、丁兆斌师徒俩没来一起留影,有点美中不足啊!要知道失去的机会不会再来,将永远失去。(照片左前排:张发文、赖启建、黄继波、李灿元,左后排:黄日龙(已去世)、叶国伟、袁基桂、秦凤、张小丽、陈秀凤。)(照片由叶国伟工友提供)</h1> <h1>看见我们工段长赵师傅与这群小伙子在一起,真让我羡慕不已,只恨自己当年脑子笨,不会叫上车间姐妹们也与赵师傅合影留念。(照片中后左起肖富源,向正兵,霍建华,纪惠生,叶国伟,前左起陈明,杨金广、赵步𡖖工段长、张家强)。(照片由张家强工友提供)</h1> <h1>这是1972年从广州来的学生,能到三线工厂工作当时是很光荣的事情。现在他们都已陆续回广州安居乐业,虽然有的漂泊他乡,有的英年早逝,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照片前排左起:宋新广、梁明、梁振光、梁干,后排左起:高文友(已去世)、徐向明、蒋万波)(照片由梁明工友提供)</h1> <h1>这是我们车工班我的好友先彩唯一一张在车床劳作的相片,看她专神关注地操作,可以说这绝不是摆拍。</h1> <h1>1973年四村的砖楼房还在建设中,父亲带我们到这里参观,那时真羡慕能拥有这些房子的人。</h1> <h1>这是我随父母来到韶冶安家后父亲拍的。看到后面那条很窄的路了吗?就是韶关至马坝的必经之路,那时就是这样曲曲弯弯,到我1980年离开厂之际,这条路开始重新修建成宽敞的大路了。</h1> <h1>1975年2月,这是厂首批民兵、干警、南区干部进驻时的合影,想必当时照片上的人都是厂里的中坚骨干!事隔40多年,他们又都在哪呢?</h1> <h1>看看墙上挂着的照片,就知道当年的韶冶人多么热爱毛主席,在宿舍楼这三位都是我们车间的工友,从他们宿舍的摆设中可看出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国家,不愧是毛泽东时代教育出来的好青年。(以上两张照片由张家强工友提供)</h1> <h1>1977年6月韶冶宣传队参加韶关市文艺汇演,获奖不少!我们车间的苏彩萍和张家强也是其中一分子。</h1> <h1>1978年5月厂宣传队再次去韶关市参加汇演,不知为什么不见我们车间的何雅琪和高文友?是否已调回广州了?他们俩可是宣传队中的男、女高音歌手。特别是高文友一曲"新疆亚克西"成了代表作。</h1> <h1>这是厂宣传队在韶关公园举行活动。(以上四张照片由张家强工友提供)</h1> <h1>那年头我们基本上都是穿工作服,到底什么时候发一套就忘记了,不知道现在厂里还穿这类工作服吗?</h1> <h1>这是1976年韶冶先进工作者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厂内的合影,人太多了,也不知有谁在,当然不会有我。(以上三张由邹凤群工友提供)</h1> <h1>1976年5月,我们机修车间的节目"绣金匾"被厂挑选上,到韶关剧院汇报演出,演出结束后我们几个(左前起;张聪、我、张淑娟,左后起:苏彩萍、叶其书、肖量)还一起到剧院隔壁的照相馆照相留念,虽然演出大家只穿工作服,但我们也化了妆,证明那时我们有爱美之心。</h1> <h1>1976年7月,我和我们机修车间的姐妹们(前左起邹凤群,张小丽,我,后左起陶丹,冯少冰)到厂疗养区合影。我们为什么会去厂疗养院呢?当时是谁帮我们照的一点也记不起来了!</h1> <h1>手指向远方的动作在过去的相片中常见到,是不是当时最时髦的姿势呢?</h1> <h1>那时邹凤群是我们车间民兵队的神枪手,她在哪里弄了一杆枪来,还让我摆蒲士照相我已经全忘记了。</h1> <h1>我们车间三位民兵女将邹凤群、张小丽、卞秀萍,飒爽英姿五尺枪……</h1> <h1>我们机修车间女民兵在受训练,车间当过兵的龙镇潮和张发文师傅成了训练官,我怕照相不知躲到哪里了……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后悔。</h1> <h1>1976年7月为了参加韶关地区职工篮球赛,我们车间开展了篮球运动,她们都是篮球运动员,为了爭得荣誉不断苦练!队长邹凤群打球如猛虎!</h1> <h1>先彩别看她个不高,也是篮球队的主力队员,总之我很爱看她们打球,带劲!</h1> <h1>经过筛选后成立厂篮球队,里面我们车间的工友也不少,我的老友邹凤群是我们车间篮球队队长,真为他们感到自豪!</h1> <h1>这是地区职工篮球赛结束后厂篮球队的合影,你们都认识吗?(以上六张照片由邹凤群工友提供)</h1> <h1>1976年10月,我与冯少冰去教我画国画的王立叔叔家交作业,中午王老兴致勃勃帮我们拍照。我想起文革后王老曾劝我去考美院,我没去,王老想把他画竹的技巧传给我,我却一心只对画人物感兴趣,真是后悔莫及!</h1> <h1>1976年12月底,车间的钳工张聪突然胃出血住进厂医院,我和少冰、沙丁、先彩去探望她。那时在厂区,再远也是走路,但看我们依然这么开心。这是厂里的铁路线,是专门送锌铅出去的,一条长长的铁路也没釆取什么安全措施,我们竟在铁轨上走得欢。</h1> <h1>从大宝山运来的矿石据说可以提炼二十多种元素的产品,可惜当时我厂的能力我们厂提炼出锌、铅、金、银四种,而被废弃的矿石渣日本全买走,太可惜了。</h1> <h1>我们是摆拍吗?不是,是真心关心朋友的健康。</h1> <h1>当时我竟然穿了沙丁的工作裤在医院阳台来一张,但我个高,穿矮个子的裤子可真不好受。</h1> <h1>我们在厂医院门口合影。医院门口有什么好拍,其实说明那个年代想找美景都很难。</h1> <h1>1976年12月底,张聪病好出院,我们又一起兴致勃勃到韶关公园开心地玩了一天,不知干嘛冯少冰没去?</h1> <h1>解放军服在那个年代是最吃香的,不知谁拿了一套过来,我很荣幸地穿上留个影,心里美的不要不要。</h1> <h1>1977年2月,我们机修车间团支部书记张淑娟挑选到中山大学读书,因为厂没有什么地方可去,我们只好就地取景,为的只是留住记忆。(左起前:王聪玲、林萍、陈朝晖、先彩,后起前:张淑娟、冯玉英、我、冯少冰)。</h1> <h1>这是厂的大球场,这里是全厂员工开会活动的场所,晩上这里是露天电影院,大家各自搬椅子坐在这里等待看电影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h1> <h1>看看这群扎着辫子的姑娘们,笑得多开心。</h1> <h1>这是韶冶运输车间的运输车,那时我们也没见过什么小轿车,能与大卡车一起拍照也觉得很自豪。</h1> <h1>1977年2月我们几个送张淑娟到韶关坐车回广州,在韶关照相馆合影留念,(左前起:谢先彩、张淑娟、王聪玲,左后起:陈朝晖、我、冯少冰)。那时照相机还没普及,所以我们只能去照相馆拍照。</h1> <h1>1977年5月,少冰离开冶炼厂,调到广州市郊花县工作,我和何雅琪、冯少冰去了何雅琪家作客并合影留念。现在何雅琪不知身在何方?</h1> <h1>1977年5月我们在厂门口对面的宿舍欢送少冰调走。(左起:洁静、少冰、我和先彩)我们四人都是机修车间三八班的车工。</h1> <h1>少冰和我在厂门口对面山坡上,其实就是在我们住的职工宿舍门前,但却不会用此当背景。</h1> <h1>1978年2月我回广州探亲,见到已调走的少冰,少不了去照相馆来一张。</h1> <h1>1978年10月我回广州探亲,与少冰、先彩在广州。</h1> <h1>这是我们住过的三八楼远景,回想在这里生活的日日夜夜,真是几天几夜都说不完。最记得因为住的都是女工,所以厂放电影宿舍没人看管,结果常常失窃,让厂保卫科极为头疼,结果要在宿舍设立保卫值班。</h1> <h1>1978年9月我与我们车间的李艳明(左)和杨芬(右)在住的冶炼厂宿舍门前留影。</h1> <h1>1978年11月,我们几个与张聪姐弟仨在韶关南湖公园玩得最开心的一天。</h1> <h1>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记得是儿时的歌曲,但用在这里也再恰当不过了。</h1> <h1>玲玲是个话不多的姑娘,虽比我小三岁,但我们至今依然是无所不谈的好姐妹。</h1> <h1>沙丁和我在韶关公园,当时还弄了身军装拍照。在那个年代,能穿上军装拍照已经是无尚光荣的事情。</h1> <h1>大家看见我穿工人裤了吗?虽然这是我们的工作服也是我们外出的行头,能成为工人阶级一员在那个年代可是无比的荣耀。所以你看我们是如此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走在大路上!</h1> <h1>1978年11月在韶关照相馆拍标准相,这也是那个年代拍照特点。</h1> <h1>1979年5月在广州见到卞秀萍,她是我们车间钳工班的。</h1> <h1>她们是我们车间陈朝晖、张小丽和邹凤群。</h1> <h1>去照相馆合影是当年基本的做法,家里有相机的少之又少。</h1> <h1>这是宿舍门口吗?大家一脸青涩的笑容,回想起来几乎就在昨天。</h1> <h1>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先彩家有相机,怪不得只她有在就可以拍到风景相。</h1> <h1>1979年我们车间成立篮球队,葛运宝副主任带队?还来了不少79年入厂的年轻一代,不知干嘛一下子觉得自己成老人了。</h1> <h1>这是女子队,认识她们吗?前排左起:湘琼、玉英、素芬,后排左起:凤群、秀萍、咏兰、佩莲、聪玲。(以上六张照片由邹凤群工友提供)</h1> <h1>1979年9月,我们7人趁休息日一起到清远飞峡山游玩,每人交了10元钱,连来回火车票并吃住两天,真是够省的。我倒记得还是偷偷摸摸地跑出来,回厂后我还马上上中班,那时精力也够旺盛的。</h1> <h1>沙丁还记得那天黄昏在飞峡山脚的河边自己烧东西吃,吃什么都忘记了,看照片我们吃得一副狼狈样,晚上在飞峡山还是睡地铺,第二晚在火车上睡,清远到韶关才多远的路,竟然要走一晚。</h1> <h1>1979年我与陶丹、张聪在车间办公室干嘛照相?全忘了。</h1> <h1>虽然那个年代娱乐旅游都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行为,但也很难阻止年轻人那颗爱玩之心。丹霞山当时可没现在这么有名气,但却是大家登高远足的好地方。</h1> <h1>1979年12月,机修车间组织我们去丹霞山游玩。(左起:肖杜娟、陶丹、陈朝晖、秦凤、我、韩伟、陈惠欣、叶其书)。</h1> <h1>她们是前排左起:党荣、李艳明、陈秀凤、谭宗群,后排左起:陶丹和我。</h1> <h1>李艳明、我和陶丹在丹霞山。(以上两张照片由李艳明工友提供)</h1> <h1>我与李艳明在丹霞山,她那时还是很腼腆的女孩。</h1> <h1>他们都是我们工段的车工,大家关系十分融洽,是不是因为其中有恋人关系的缘故?</h1> <h1>1980年元旦我去张玲玲家过元旦,既是第一次在韶关市过元旦没想到也是最后一次,10月我就调回广州了,其实在车间已经不少工友,特别是从广州来厂的都已调回去了,我几乎是最后一个了。</h1> <h1>1980年1月,我们一起去韶关公园玩,我那时不会拍照,也不知为什么我脖子上会挂住一部海鸥牌相机。说在一起玩了一天,却只留下这张照片留念?干嘛就不拍多两张呢?</h1> <h1>1980年1月,韶关下雪了,当然雪下的时间很短,但也让我们高兴不已。沙丁住院后我们一起去探病,结果一起上了医院楼顶玩雪,也不知是谁帮我们拍了这张珍贵的相片。</h1> <h1>1980年2月与先彩在韶关公园。</h1> <h1>先彩的摄影技术那时比我强多了,也多亏了她有照相机,不然失去的岁月无法重现。</h1> <h1>1980年9月与师妹林洁静。当时我眼晴还被铁屑烫伤,幸亏还拍不出来。</h1> <h1>1980年10月,千辛万苦我终于离开韶关冶炼厂调回广州,与父母团聚,离别时我们仨留影韶关。我父母及妹妹们早在1976年就调回广州了,我一人留在韶冶,所以我早已人在韶关心已飞回广州。</h1> <h1>1980年10月回穗后,先彩来广州玩,我们与已经回广州了的沙丁,蒋万波上白云山游览,没想到在白云山见到陈朝晖。</h1> <h1>先彩、沙丁、朝晖和我在广州白云山天南第一峰。</h1> <h1>1980年12月与少冰相聚广州文化公园。</h1> <h1>1981年春节我们一伙从韶关冶炼厂通过不同渠道回到广州的工友,也有不认识的或不是自己车间的相聚在越秀公园。</h1> <h1>韶冶属于重型企业,所以被挑选的工人个头都不小。我在其中成小矮人,站后一点好像好一些吧。</h1> <h1>这是我们机修车间已回广州工友的合影。(左后起:郑伟杰,蒋万波、徐向明、高文友、宋新广,左前起:少冰、沙丁与我)。</h1> <h1>爱玩之心人人有,看他们尽管有些已经为人父母,但一有机会还是自行组织一些娱乐活动。认得他们是谁吗?(照片由张家强工友提供)</h1> <h1>这是我师妹林洁静,我在厂听过她拉小提琴,现在不知她还有没有此兴趣呢?</h1> <h1>张小丽,也是一个漂亮的姑娘,不仅当车工活儿干得出色,她与邹凤群还是我们厂篮球队一对杰出的搭档。</h1> <h1>邹凤群,一个只会笑的活宝,跟她在一起你就无法发愁。</h1> <h1>陈兆卓一家,是我的好朋友。他们夫妇俩原来也是我们车间锻铆焊工段的员工,后来移居澳门,这么多年才见过一次,有时还挺想念他们的。记得文革后期,他常常给些香港出版的《争鸣》杂志我看,真是大开眼界。</h1> <h1>悠悠岁月,得与失,聚与散,忧与患,只是一念之间;凡事不必太在意,一切不必硬强求,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弹指之间,只有珍惜珍重到永远。我们的故事还在延续……在这里感谢工友王沙丁、邹凤群、陈朝晖、李艳明毫不保留的提供不少珍贵的照片)</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