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老北京

见贤思齐

<h3>&nbsp; &nbsp; &nbsp; &nbsp; 2011年6月,我和四十年前在宝龙山站区一起工作的好朋友,现已在北京交通大学刚刚退休的博士生导师程荫杭教授及其夫人孙士芬女士信步来到了北京什刹海附近,感受到了一些老北京的乐趣。</h3><div>&nbsp; &nbsp; &nbsp;&nbsp; 照片中左为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程荫杭同志。</div> <h3>&nbsp; &nbsp; 什刹海是因西海、后海、前海的周边有十座寺庙而得名,统称什刹三海。</h3><div>&nbsp; &nbsp; 我们首先来到西海,西海水面宽阔,不少老者头戴遮阳帽,手拿钓鱼杆在垂钓,其神态不亚于画面上的钓者。西海在“文革”中也曾饱含辛酸的泪水,《四世同堂》 、《茶馆》 、《骆驼祥子》 、《龙须沟》的作者,一代人民的艺术家老舍不忍“文革”中受到的屈辱,在西海含恨跳水自杀······ 。&nbsp;</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后海紧挨西海,近前一看,海面上一片水葫芦,据说这是净化水质的一种水生植物。水面上不少游船坐着少男少女嬉戏打闹,不远处游泳爱好者在水中游来游去,仔细一看许多”老外”也在其中。</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后海的南北两侧都是民居、门市、酒吧和茶座。民居是传统的北京特有的用灰砖砌成的”胡同一一四合院“酒吧和茶座则是现代的。我走进了一家因年久正在维修的四合院,四合院的大门虽然显得很破旧,但还清晣可见用楷书刻写在门上的”忠厚传家久,詩书继世长“的字样,这就是老北京典型的四合院。</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后海岸边的路上,有不少黄包车拉着游客,这些游客大多是外国人,他们对中国文化显得格外新鲜,在听取黄包车夫讲解的同时,也发出朗朗的笑声。我问黄包车夫怎么收费,车夫说拉游客两个小时并讲周边的风土人情,每人180元整。</div><div>&nbsp; &nbsp;&nbsp; 照片为后海全景。</div> <h3>&nbsp; &nbsp; &nbsp; 顺着后海往东走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醇亲王府。王府全是灰砖灰瓦砌成,但比普通的北京四合院的砖大、房高、墙高。显得很森严、很高贵、很有气魄。醇亲王府的西侧是王府花园,解放后党和国家在花园内盖起了一座二层小楼,供国家副主席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居住和办公,花园面积很大,有假山,真水、亭台。1982年宋庆龄逝世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故居开始对外开放。展览厅里有宋庆龄伟大一生的照片和手迹,此时在纪念中国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参观了宋庆龄故居和生平展览具有格外意义。</h3><h3>&nbsp; &nbsp; &nbsp; 在宋庆龄故居门前留影。</h3> <h3>&nbsp; &nbsp; 原本是醇亲王府的后花园,解放后为宋庆龄的故居,这里的楼、台、亭、阁错落有致,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是个环境幽雅、景色秀美的大花园。现在是游人参观游览的地方。</h3> <h3>&nbsp; &nbsp; 宋庆龄一生光明磊落,高风亮节;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女中英杰,华夏懿笵;伟业丰功,世人敬仰,周恩来曾赞颂为国之瑰宝。</h3><h3>&nbsp; &nbsp; 此亭为宋庆龄百年华诞而建,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在瑰宝亭前留影。</h3> <h3>&nbsp; &nbsp; 宋庆龄在工作之余也会在这里荡荡秋千。在国母荡秋千的地方我也試了一下,感觉心情舒畅,看来在繁忙的工作之后荡荡秋千,放松放松缓解疲劳是十分必要的。</h3> <h3>  说到老北京不能不说北京小吃。中午我们就在附近的、别具特色的“九门小吃”就餐。“九门小吃”实际上是较大的饭店,就餐的人,多是外地的游客,九门小吃全是各种各样,各具特色传统的北京小吃,有驴打滚、搭连饼、油炸糕、羊杂汤、芝麻火烧······还有很多说不出名字的小吃。据说卖小吃的都是老北京小吃的后人,一为发展旅游业把这些人组织起来,使北京小吃不致失传。中午“九门小吃”里坐满了游客,在饱览了老北京风光时,再品尝老北京小吃,真是别有一番风味。</h3><h3>&nbsp; &nbsp; &nbsp; &nbsp; 品尝了老北京小吃后,我们沿着后海往东前行,走到后海和前海之间,有一拱桥叫银锭桥,桥身不大,站在桥上,北望后海,水天一色,远眺西山(燕山山脉),群峰如黛,景色尤佳,自古有“银锭观山”胜景之称,这是老北京一景。过了银锭桥顺着前海往东走不远,站在护栏旁往北望去,一座城门,一座楼宇就在眼前,城门就是地安门,地安门北面的楼宇就是钟楼。钟楼、地安门、天安门等标志性建筑都在南北中轴线上。</h3><h3>&nbsp; &nbsp; &nbsp; 照片中的楼宇为地安门、远景为钟楼。</h3> <h3>  继续沿着前海往东南方向走,顺着前海西街往里去,就是六十余座清代王府中,唯一一座至今保持完整的恭亲王府或叫恭王府。恭王府也是北京最大的四合院,恭亲王奕沂是慈禧的六小叔子、咸丰皇帝去世后恭亲王和慈禧一起发动北京政变,奕沂当上了摄政王,以后搞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是一个出了名的人物。恭王府在乾隆时期是大学士和坤的宅第,和坤一生中几乎把握过大清帝国所有的实权,是一个权倾朝野的二皇帝。从乾隆时期和坤的宅第到清末奕沂的恭王府都是重臣的府第,可以说“一座恭王府、半个清朝史”这句话真是名符其实。</h3><h3> &nbsp; 在恭王府门前留影。</h3> <h3>  在恭王府后花园大门处留影。</h3> <h3>  恭王府花园也称之为萃锦园,占地38.6畝。园内置放迭石假山,曲廊亭榭,水池花木,景致幽深秀丽。&nbsp; 照片为在恭王府后花园留影。</h3> <h3>  离恭王府不远处就是著名的北京辅仁大学旧址。国立辅仁大学原是一所由罗马公教创办的天主教大学,前身为满族皇族英敛之于1913年创办的辅仁社,校址原为涛贝勒府,后在府邸花园南部和马圈旧址建造辅仁大学新楼,正门为汉白玉大拱门,屋脊正中竖立十字架。20世纪初辅仁大学曾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并称北平四大名校,驰名于海内外华人社会。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10月人民政府宣布接办辅仁大学,1952年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继读教育学院。当年的辅仁大学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有着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有着严格教学管理和严谨求实的学风,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圍,吸引了一大批有才华的青年学子,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就毕业于这里。</h3> <h3>  辅仁大学旧址的侧面照,现在看仍然很壮观。</h3> <h3>  原辅仁大学的旧址己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最后我们来到郭沫若故居。故居位于前海西街,东临什刹海前海,南望北海公园静心斋。清朝末年,这里是恭王府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先是蒙古驻华大使馆,后由宋庆龄居住。1963年11月,郭沫若搬到其东侧的中式四合院。这里成为郭沫若晚年写作、生活的地方,也是他与科学文化艺术界沟通往来,接待海外友人的场所。至1978年6月,郭沫若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15年。</h3><h3> 郭沫若是中国20世纪文化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翻译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他发掘和发展历史精神创造的历史剧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他是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他创造性地把古文字学和古代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开启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他是一位具有创造和创新精神的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h3> <h3>  照片为文革后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宣告: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h3> <h3>  郭沫若的部分手稿和书稿。</h3> <h3>  故居内红绿相间的中式回廊,连通着四合院的陈列室,郭沫若的客厅、办公室、卧室和夫人于立群的写字间,都保持着主人在世时的景象。郭沫若就是在这里完成了关于《兰亭序》真伪的论辨,以及著作《李白与杜甫》、《出土文物二三事》,还有他去世之后成集的《东风第一枝》和最后一部译作《英诗译稿》。</h3><h3> 照片为郭沫若故居它是一个中式回廊连通的四合院,是他晚年写作生活的地方。</h3> <h3>  我从小是带着红领巾,唱着郭沫若填写的歌词,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长大的,如今己是花甲之人。“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这进行曲的节奏,铿锵有力的歌词,“为共产主义事业一一时刻准备着”的誓言,一直鼔舞着我。今天得以瞻仰故居,感慨万千。郭老是中国文化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巨人,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永彪史冊。</h3><h3> 一天的什刹海之游结朿了,感受点什么呢?一时还想不出很多,只说一句话吧一一老北京它记载着过去、激励着现在、启示着未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