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角,东连江西,南接广东,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山区县。</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汝城文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汝城”之名始于东晋 ,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9年),分原晋宁县地置汝城县,隶属桂阳郡(《 宋书 ·地理志》)。这里是中国保存祠堂最多的县,被誉为“古祠堂之乡”。它们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汇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据统计古代有942多座,今天保存下来还有300多座。这些古祠堂掩映在无数古民居群落中,也许转过一个巷角,就能看到下一座祠堂。</span></p> <h3>现在保存完好且有影响力的古祠堂还有100多座。其中最具特色的祠堂有范氏家庙、中丞公祠、朱氏家庙、卢氏家庙、叶氏宗祠、李氏宗祠、太保第、周氏宗祠等。这些祠堂不仅造型美,而且历史悠久,功能广泛,文化底蕴也特别深厚。</h3> <h3>卢氏“南楚名家”。</h3> <h3>叶氏“敦本堂”祠堂。</h3> <h3>范氏家庙:始建于明成化乙已年(1485),占地面积1794平方米,建筑面积907平方米。</h3> <h3> 中丞公祠(含绣衣坊):中丞公祠和绣衣坊均是为纪念明代监察御史范辂而建。中丞公祠始建于明嘉靖壬午年(1522),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42平方米。祠分三进,门楼双檐翘角。中厅有著名书法家范廷杨所书范辂传记雕匾。</h3> <h3>绣衣坊建造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座东朝西,青石结构,四柱三门,通高7.1米,面阔7.7米。中门门楣上方阴刻“绣衣坊”三个正楷大字。</h3> <p class="ql-block">汝城古祠堂拥有国家级10座,省级的3座,市县级28座。分为总祠、家廟、宗祠、公祠、家祠(私祠)多个等级。汝城古祠堂有的华丽凝重、典雅庄严,有的古朴适用、简洁大方,但都源远流长、丰厚载物。从选址造型、布局朝向、风水环境到山水田林路、门坪巷房墙的整体和谐,从建筑法式型制、结构风格、取材用料到雕刻漆饰都是精工细作,人物、动物、花鸟、山水动静闲宜,相得益彰,天人合一。</p> <h3>朱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门楼座南朝北,家庙座西朝东,占地面积1008平方米,建筑面积468平方米,家庙内还有几件镇祠之宝,一是四盏祖传的古代宫灯;二是栩栩如生的鲤鱼跳龙门石雕;三是朱德同志手书的“世界一家”金匾。</h3> <h3>太保第:是为明代的太子太保朱英而建的祠堂。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52),座北朝南,砖木结构。占地48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h3> <h3>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永乐甲辰年(1424),由两个朝门及宗祠组成,砖木结构。宗祠座西朝东,占地面积364平方米,面阔三间,纵深三进,由门楼、前厅、中厅、后厅、厨房组成。</h3> <h3>汝城八角楼又称文武世家木牌坊,位于李氏宗祠的右前方,是宗祠正入门门楼,是一处建于明朝弘治2年(1489年)的木质牌坊建筑 。</h3> <h3>古祠堂内里的厚重,不仅仅是建筑之美,更是文化的传承。</h3> <p class="ql-block">汝城古祠堂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之高是少见的。这些祠堂,大小不一,风格各异,星罗棋布,点缀着汝城的山山水水。汝城古祠堂群可作为南方民间的古建筑、古文化艺术、古民俗、古宗法、古迁涉史的重要的实物资料。</p> <h3> 汝城古祠堂的文化底蕴很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发展,记载着一个宗族的迁徙演变的历史,虽然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从祠堂留下的堂号、门匾、堂匾、楹联、书法、碑刻的字里行间,依然可以触摸到它们历史脉搏的跳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