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沈园

明月心

<h3>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h3> <h3>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h3> <h3>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h3> <h3>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h3> <h3><br /></h3><h3> "浪迹天涯三长载,暮春又入沈园来,输与杨柳双燕子,书剑飘零独自回……"对沈园的最初认识,是在茅茅韵味悠扬的唱腔里。那该是怎样的一座园林,在江南的杏花春雨里,在古城的粉墙黛瓦下。葫芦池那绿绿的春波,荡漾着谁的思念?伤心桥那清润的石栏,牵绊了谁的温柔?</h3><h3> "花易落,人易醉,山河残缺难忘怀……"都说流年似水,浙江小百花的《陆游与唐琬》演出了无数回,主角也逐渐由新生代更替。但在记忆的某个角落里安放如初的是------茅茅着深蓝色的长袍,下摆几珠盛开的银白色梅花,一转身,一回眸,举手投足间,千般怅然,万般感慨……于是觉得这原本就是陆游,他穿越千年而至,在沈园的花木疏影,亭台水榭中风生水起、熠熠生辉。</h3><h3>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有人说,沈园是让后人用来凭吊和低徊的。断云石、孤鹤轩、伤心桥、《钗头凤》的石碑……带着宋时的足迹,明清的氤氲,摇曳在今世的落花流水里。那是人对面却屏障千里的无助,那是咫尺天涯的绝望。</h3><h3>一次,一个北京来的朋友,游历了沈园,倾听了导游讲述的陆唐爱情故事后,久久不能释怀。她总是问"为什么啊?一个堂堂七尺男儿,为什么要听从母亲的安排,连自己最心爱的女人都不能保护,那个年代,一纸休书,对女性的打击有多大,他可以有别的选择啊……"</h3><h3> 为什么?诗人也不断地问"为什么,红楼一别蓬山远;为什么,重托锦书讯不回;为什么……" 在那个母命难违、崇尚孝道的朝代,诗人别无选择。因为唐琬的存在使陆游无心考取功名;因为唐琬未能为陆家续香火;因为陆母以死相逼……或许应该是缘尽了吧。简媜说:世人也许有足够的理智去掌握情与缘的相聚,却不见得有足够的智慧去挽救缘之将绝,情之将灭……</h3><h3> 于是在梅子黄时雨,春草池上楼时,这相思,这心碎,更是无穷无尽……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但时间亦如筛,如镜。该到了忘情的时候,美人已作土,而自己也将成为泉下之土,但为何每次想起总会有万箭簇心的痛楚。当84岁的陆游在人生的最后一个春天里再次来到了沈园时,不禁写下: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h3><h3> 陆唐爱情让我想起了纳兰容若和沈宛,为了笑颜绽开的一点涟漪却要迎接无数个日夜的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最终还是凋谢飘零……但唐琬亦是幸福的,虽然未能与陆游长相厮守,朝朝暮暮,但诗人对她的爱从未消退。透过陆游的诗篇,我们能感悟到他对唐琬的绵绵深情。这比起近代鲁迅对原配妻子朱安令人窒息的相敬如宾和张学良与原配于凤至的:生平无憾事,唯负此一人的无爱要温暖人心多了。而唐琬后来所嫁之人赵士程,一个温润如玉的男子,对唐琬亦是千般呵护,万般体贴。或许是曾经沧海难为水;或许是愿得一人心,期许白首不分离。唐琬始终无法释怀,郁郁寡欢而终。</h3><h3> 于是,在"雨细穿梅坞,风和上柳桥"的绍兴,我喜欢去倾听沈园,感受那"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买杏花。"的诗情画意;感受"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的肝肠寸断;倾听沈园,感受陆唐凄美爱情的千古绝唱……</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