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7年2月19日,一个春风拂面的周日,我们应徐、彭两同学之邀,回到大洲,我们曾经生活学习的地方。</h3> <h3>43年前,我们斜挎着绿色书包,穿着清一色的布衫,从龙洞黄沙,从民主太平,从芦坪大江,从汪坪、从姚洲、从板桥、从杨家……从四面八方,怀揣梦想,来到茶盘坦,来到大洲中学,从此,我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同学。</h3> <h3>那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挑着红薯柴棍,穿着单薄的衣衫,来到学校。不管多远,不管多难,不管刮风下雨,不管酷暑严寒,都挡不住我们求学的脚步。</h3> <h3>四年的初、高中生活,不是很长,但那确实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少年时光,不能忘!</h3> <h3>不能忘早晨的朗朗读书声,不能忘学工学农的互相帮助,不能忘文艺宣传队的下村演出,不能忘体育场上的追逐拼搏,还有课间的跳皮筋、食堂的争打饭……</h3> <h3>四十年来,我们各奔东西,无论天涯无论海角,无论先富起来,还是打工种地,无论从政经商,还是教书从医,我们仍拥有这共同的名字-同学。</h3> <h3>四十年,母校已找不到昔日的痕迹,曾经的教室处新建了食堂,曾经担出来的操场上是比较新的教学楼。靠山的一边则新建了一个五颜六色运动场。我们会长说就是他承建的。😃</h3> <h3>曾经的水泥砖头乒乓球桌已不见踪影。</h3> <h3>邹同学所撰《大洲中学赋》👍</h3> <h3>我们童真不再,我们青春不再,皱纹爬上了我们的额头,风霜染白了我们的鬓角,时间改变了我们的职业,改变了我们的处所,改变了我们的容颜,但不变的,仍是我们的关系-同学。</h3> <h3>读书的苦与乐,笑容与汗水,勾起了大家许多美好的回忆。</h3> <h3>同学是回忆时的一种牵挂,一种记忆,一种情份,一种回味。</h3> <h3>这是我们同学会的会长。一位热情敬业,精力充沛的黑汉子。</h3> <h3>我哥--学长熊老大与会长合影。</h3> <h3>专注的夫妻摄影师。👍</h3> <h3>经典再现:《我送哥哥下农村》。拍于1977年,当时我14岁,我哥17岁。🎈</h3> <h3>四十年,曾经的窈窕少女、青涩少年已发展成膨胀式的爷爷奶奶。</h3> <h3>祖孙比赛跑步。</h3> <h3>同学的孙儿在操场上奔跑。</h3> <h3>看到这几个字比较亲切。🌾</h3> <h3>学校后面的五福山,风景秀丽,空气清新。</h3> <h3>我们午餐后集体登山,拜访昭显庙。</h3> <h3>40多年前,我们曾在这山里寻竹笋,采枙子花,摘茶籽,砍柴。</h3> <h3>我和同桌。</h3><h3>当年她是胖子,我是瘦子,现在我比她要胖😪。</h3> <h3>同桌一个人能操办好几桌春饭,真是佩服。🌹</h3> <h3>春天来了,偶尔可以看到初开的野樱花。</h3> <h3>我和两大保镖。😃</h3> <h3>模范家属,也是我的同窗。💐</h3> <h3>模范先生。👏</h3> <h3>青山在,人不老,情难尽,意未了。</h3> <h1>四十年风雨如故,<br>今朝聚热情依旧,<br>齐分享人生感悟,<br>共祝愿岁岁平安!</h1>